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两千万斤原料的最后运输

金州有丰富的石类矿产。

在金州卫与旅顺口的交界处,也就是青泥洼一带,开采的石灰石矿,满足了北平八成的需求。

这里也是后世亚洲最大的石灰石矿区,主要矿石为石灰石和硅石,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属于最优异的。

一万七千名阉工,没日没夜的在此地干活,源源不断的矿石通过简易铁道运输到不远处的洗选厂。

经过洗选厂的石矿,因为金州工人的不足,生产技术的限制,没有就地生产。

通过原料贸易的交易方式,由旅顺码头的船只运输到天津码头。

金州模式犹如无底洞,无论多少的阉工送达金州,都无法满足金州几何倍工业发展的用工缺口。

“金州的阉工使用数量已经超过了七万,为了奴隶贸易的支出,金州已经支付了三十二万元。”

林场也在作年终报表。

王真和几名大管事碰头,整理各部报表事宜。

“如今的奴隶价格已经上涨到了六元,从最开始的一两,几年的时间增长了六倍。”

一名管事笑呵呵的说道:“那些海盗头子可算是满足了。”

“没办法的事情,用工缺口这么大,金州的根基又薄弱,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和提高生产效率,离不开使用阉工,只能随行就市了。”

“成绩还是喜人的,金州的人口突破了十二万。”

“要我看啊,吸收内地人口这么快,对内地百姓最大的诱惑,主要还是发婆娘。”

“哈哈哈。”

几名管事忍不住笑了起来。

两个月前日本使者的告状,金州已经得知,但是没有人在意。

五年时间。

金州从三千余人变为十二万,阉工七万。

这就是金州模式。

不过也离不开四年前,蓝玉大案时因为朱高炽的改变,流放金州的万余人口,以及朝廷调派五千六百户军户,为金州打造夯实的根基。

围绕这五千六百户军户,以及万余流放之人,合计近四万人的基本盘,才有了金州当下的稳定。

前期需要北平输血维持,两年前开始反哺北平,最终成为北平“蒸汽机”的金州。

当然,更离不开内地丰富的人口资源。

没有内地丰富的人口支持,金州从哪里迁移来这么多人,北平现在都出现了用工荒呢。

不过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

他们信任小王爷,不觉得这个问题是问题,只要小王爷不在意,金州的发展就不会受到影响。

王真看完了报表,觉得没有问题,是成功的报表,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盖了章,又按了手印。

“金州是个好地方啊。”

王真站了起来,忍不住伸了个懒腰。

他这位战场上走出来的武夫,自从来到了金州,越来越多的与笔杆子打交道,气质脱变了许多。

但是林场有今日的发展,王真的坚韧可以说是离不开的。

更是有他的坐镇,金州对阉工使用的安全从来没有出现过意外的情况。

这位经验丰富的战将,把所有的隐患都提前想到了,任何阉工聚众闹事的隐患都被他提前布局消除。

金州三面环海,东面连接无边无际的长白山脉,只有东北方向两三百里的复州才有两千余户的军户。

复州以南修建的栾谷关,盘古堡等兵堡关隘,又成为绕不过去的关卡。

只有通过这些要塞,才能进入辽东的平原地区,否则无边无际的长白山脉,就会是最大的阻碍。

这就是金州独特的地利,让阉工们逃跑不了。

因为单个的人离开社会环境,手无寸铁的进入长白山脉,最后只有成为野兽腹中物的下场。

金州城又成为金州在东边的桥头堡,让金州腹地成为封闭的地区,通过旅顺口与外界连接。

金州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工事让阉工们绝望,繁重的劳作和恶狠狠的阉人监工,更让阉工们失去了所有希望,犹如麻木的木偶。

加上日本服强的社会风气,阉工们成为金州性价比最高的生产工人群体。

王真现在已经不再觉得自己担不起北平新戏中的英雄故事。

他这几年在金州完美的答卷,丰厚的功劳让他挺直了腰板,他敢肯定的说自己对得起百姓,更对得起百姓们因为新戏宣传对他的崇拜。

金州的成功。

就是他的底气来源。

“船政司的年终报表整理完了没有?”

管事摇了摇头头。

“让人去催一催,我们需要尽快出发去北平,不能再拖下去了。”王真虽然不负责船政司,但是他的威望足。

船政司。

设立的一处专门储备“大骨”的仓库。

二三十米,三四十米,甚至更长的树木,整齐的摆放。

树木的枝叶已经剪除干净,在下面有木托撑着,不与地面保持接触,避免受潮。

一座座涂了各色油脂,在阳光下沐浴,维护了两年之久的木头山,看上去让人震惊。

那些七八十米以上的大树,少一颗就是少一颗,需要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能成长到如此的高度。

这类大树都是林场的稀缺宝贵资源,内地已经没有这种大树,可能还有,但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且并不会有很多,属于绝对不能浪费的资源。

几名技术人员带领学徒,检查这些木料的储备情况,有没有意外的发生,是他们常年的工作。

这里不使用阉工。

阉工有专门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在密集型原料行业集中使用和管理,同时也避免技术传播出去。

使用阉工是为了让他们从事最劳累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培养他们成技术工人。

一名技术工人不算宝贵,但是一万名技术工人就不得了了。

所以七万名阉工,他们什么都不懂,只从事苦力行业,任何技术相关的行业,都不会使用阉工。

仓库的管事,根据船政司送来的单子,把需要交付的合格木料交给运输队。

运输队把这些沉重巨大的木料送入船厂。

修建的简易轨道上,长长的拖车下面有几十个轮子,通过滑轮吊车工具,把木料装入铁道拖车上。

由铁道拖车运输到船厂,成为船坞生产船只的“龙骨”。

因为丰富的“龙骨”大料资源,解决了船只最主要的限制,船厂才能全力以赴的生产各色船只。

一号船坞。

一艘长百米,最宽处为五十米的福船,船首和船尾副帆各一个,船身前半部的主桅杆长十三米。

主桅杆的后方,也就是船身中部是高大的烟囱,烟囱两旁的船外是三排大轮子。

船后部凸起,各有一排八门炮窗。

甲板还没有铺设,框架上有不少的船匠,从事各类部件的安装和制造。

在船坞旁的地面上,摆放无数的工具,两块十几米的宽大木板从地面搭在船舷。

还有各色滑轮吊机,把地面的物资运输到船上。

这艘巨大的战舰已经成型。

十几名技术人员在地面上,围成一圈指着图纸上的图画,图画无数的线条内容进行商议。

船只。

代表了一个文明的技术综合水平。

在明中期以前,明朝的造船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后来因为官员烧毁了福船图纸,加上明朝禁海对船只桅杆的限制,导致大明的造船业发展停滞下来。

不过明朝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并不深入,十六世纪七十年代,隆庆开关后,船只业又迎来迅速发展。

葡萄牙人最喜欢用福船来进行海上贸易。

在福建由郑芝龙和地方官府合力建造的船只,综合水平超过西方,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船只之一,但在西班牙突袭中,还未离港就毁灭在了战火中,没多久明朝消亡,也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众多的船坞全力生产,旅顺口的码头外,二十余艘大型福船已经装载完毕。

这些载重高达两千万斤的木材,石灰石,大理石等各色原料,将会是洪武二十九年,金州向北平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的运输。

……

天津水泥厂。

“继续加重。”

一名技术人员说道。

听到技术人员的话,几名工人增加框架结构上的石墩。

搭建的长方形钢筋框架稳固的钉在水泥地面上,托盘的上方有数块的方形石墩。

托盘最下面是指甲盖大的钢钎,随着重量的增加,压着地面的水泥板终于出现了裂痕。

技术人员连忙记录了下来。

“养护二十八天的水泥,用压力测量器检测,一千斤的压力下,受重平方为三平方分。”

随着市场对水泥的需求,水泥生产厂需要更多的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

而随着水泥不同的用途,修建底层楼房,高层楼房,桥梁等,也需要受压力不等的水泥强度。

“终于突破了。”听到技术人员的话,工人们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高兴。

技术人员也很高兴。

最早两百号的水泥早就淘汰了,更多生产六百号的水泥,投入两三层楼房的使用。

但是工程部和铁道工程部,随着工程的发展,需要更强号的水泥,因此水泥生产厂也开始试验更强号的水泥。

前年才突破了八百号的水泥技术,结果没多久又要求更高强度的水泥。

最大的甲方有要求,水泥厂只能全力以赴的研究,终于诞生了千号强度的水泥。

在测量的技术人员看来,千号水泥只有特殊的工程才需要使用,六百号的水泥,足够满足大部分的工程。

不过甲方要求,连厂长都无法决绝,何况他一个小小的测量技术人员呢。

天津水泥厂坐落于北塘口。

天津的码头,主要有大沽口和北塘口两地,以及附属的几个码头。

北塘口一带,还是水泥建材材料的生产基地。

这里的大烟囱是粗大形。

窑身从炉栅向上到加料门底部的距离有五米,全高十三米,窑的内径是十寸。

炉栅用的粗细不同的两种熟铁材料制造的铁条组成,粗的固定在窑墙上,细的可以在卸料时抽下来。

是宋朝时烧制石灰延伸出来的技术,采用到制作水泥的工序中,为水泥厂技术人员提供了思路。

用石灰石、砂岩、铁粉、粉煤灰等粉磨、煅烧后,又加入矿渣、粉煤灰混合,缓凝作用形成石膏后,再粉磨出来后的产品,也就是水泥。

这些粉末装入麻袋,运去工地,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最后成为工地使用的水泥。

麻袋是反复使用物资,需要收回使用。

塞北开发区,又将成为水泥使用的市场新大户。

那里要修建十二座小型兵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