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十五章 最先进的工厂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四十五章 最先进的工厂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8:16:38 来源:笔趣阁

技术上的事,所有人都得听万三的,包括朱高炽。

谈起自己的拿手本事,万三眉飞色舞,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北铁不如南铁,福建和广东的铁矿是最好的,铁矿石如此,就连木炭都要比北平的好。”万三如数家珍,说话忘记了顾忌。

“如果使用这两个地区的铁矿,用来制作蒸汽机,是极好的料子,可惜运输太昂贵,用不起啊。”

“所以采用的是密云,莲化,武安几地的铁矿。”万三怕贵人担忧质量不好,又忙解释:“大公子放心,这几地的铁矿质量虽然不如南铁,但是差不了多少。”

“技术上的事情咱哪里懂,万师傅做主。”朱高炽话语中极为的信任万三。

离开了料房,刚进入冶铁车间,扑面而来一股热浪,高炉中烧的正旺。

“公子小心啊。”张全拉住朱高炽,不让他靠的太近。

有数座方塘,其中一处正在使用中。

从高炉流放出的炙热的铁水,由火塘流入方塘,动静看得吓人。

三名工匠立在数尺宽的石台上,正往里面撒一些不知道什么成分的灰。两名工匠快速的用极长的木棍在里面搅动,没有多久就烧没了两三寸,剩余的反复使用,一直用到不能再用。

万三学张全挡在贵人身前,边回头解释:“这是特制的污潮泥晒干,用舂筛细罗如面后,撒入铁水中。”

贵人能不怕流汗,已然让万三高看一眼,心里越发的认可大公子。

大公子是真的重视他们工匠,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工匠的本事,犹如这铁水。

都是铁。

但铁与铁之间的差别,犹如云泥一般。万三心里服气,愿意为了贵人拿出自己全部的本事,当然,他也有小九九。

八级三等制度,保护了万三的利益,他的徒弟们可以在工厂安身立命,也不影响他的名气。

本质上,他一系掌握了工厂的话语权。

例如这铁水。

看着墙上老五对铁水的火候掌握度,万三也很满意。

无论是老三还是老五,乃至老九。

工厂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他的徒弟们手中,就是代代吃饭的依靠。

对于工厂里头的冶铁工艺,朱高炽虽然不懂详细过程,只能靠万三,但他却不是不识物。

从晋朝的炒钢法,到唐宋的铸制改锻制,然后就是现在明初的生铁淋口法,以后日后苏州工匠发明的苏钢法。

按照后世的标准,发明就是科学家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有无数的发明家。

犹如鼎鼎大名的瓦特,他改进出的瓦特蒸汽机,是蒸汽机发展历史行巨大的变革。

他同样是一名工匠,出身于工匠家庭,他的父亲是熟练的造船工人,瓦特也是从一家仪表修理厂的学徒做起。

工匠。

才是现代科技以前,人类历史的发明家,所以工厂在技术上被万三掌控,朱高炽内心没有反感。

只要万三愿意培养徒弟,他的徒弟们在工厂干活,那又有什么区别?

而且这份技术并不是只在万三手里。

冶铁车间的工艺,涉及到低碳钢和高碳钢的生产工艺。

熟铁是含碳量很低的钢的俗称,世界上最早炼钢的国家是中国,先秦到西汉中期的块铁渗碳法,就是一种初级的制造钢的工艺。

古代没有钢这个词,不代表没有钢。

到了明初,根据《中国钢铁史》的说法。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前朝不进反退的各行各业,包括冶铁行业,重新得到恢复,已接近宋朝的水平。

再根据《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观点,明朝冶铁的过程中,包括熟铁,生铁,和钢,实际上是“铁碳合金”。

万三能成为匠头,因为他吃透了这项技术,成为了一名行业推动者,但不代表全国只有他一个匠头。

如他所言,福建广东的铁矿石质量比北平要好,变相代表了两地的冶铁水平不比北平差。还有技术水平与万三相当,甚至超过他的匠户也不是没有。

“特制的杂料是什么?”朱高炽好奇的问道。

万三没有隐瞒,老老实实说道:“草灰,黏土,干稻草。”

这些用料瞒不了人,万三也在乎这些,重要的是技术,光看就能学会,哪里那么简单。

有些东西不说破,看一辈子也学不会。

朱高炽汗流浃背,望了眼忙碌的冶铁车间,犹豫要不要离开。

“后面没什么看头了。”万三人老成精,主动解释道:“往后是水磨的功夫,还需要几日的功夫呢。”

铁汁流出,炼至五火,用黄土和水做浆,入细稻草,浸泡一两夜,将铁放在浆内,泡沃半日,取出再炼至十火之外,必须生铁十觔,炼至一觔时,方可言熟。

再分为五六炼和九炼等等工艺,出产各种硬度不一的精铁。

根据蒸汽机的需求,采用的是九炼工艺。

但不是说九炼出来的精铁一定比五炼出来的精铁要好。

前者硬性强,后者具备软性,两者适合不同的需求。

朱高炽了然。

根据后世的说法,低碳钢和高碳钢的区别。

在明末时期,两种冶铁工艺出来的精铁,分别用来制造红夷大炮和鸟铳。

众人离开了冶铁车间,只觉得凉爽。

张全拦住朱高炽,拿出了手帕,要帮大公子擦干紧身上的汗水,担忧被风吹了会着凉。

朱高炽拿过手帕,自己动手擦干了汗。

众人安静的等待。

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贵人年岁小,可容不得马虎,真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在场的人谁也不好交差。

“走吧。”朱高炽笑道。

后面就是模具车间。

照着土胚模子浇灌铁具的工艺技术。

整个工厂。

借助大兴村凤河的水力,用水车替代人力,采用双动活塞式风箱技术,高炉技术,冶铁技术,浇灌技术……

全部由万三指导。

在西方人的专业著作中,特别是二十世纪以前的书籍,经常提起中国古代的双动活塞式风箱技术呢。

因为如果没有双动活塞式风箱技术,那么西方的冶铁技术得不到发展。

双动活塞式风箱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炉内的温度,让煤炭具备替代木炭的条件。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煤取代木柴,为新兴燃料变革的时代。

十五世纪阿格里格拉在《论天然金属》一书中描述了欧洲当时的鼓风设备,其中手拉,脚踏,水力驱动的鼓风器,还只处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橐及两汉时期的水排技术,而同时期的中国,早已使用上了效率更高的双动活塞式风箱。

十七世纪初期中国的双动活塞式风箱传入西方,为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西方学者提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鼓风器,是根据中国风箱改进的。

但是大明工匠该如何面对西方即将进入文艺复兴,开始的大变革呢。

西方的地利位置,方便吸收其他的地区的技术与文明,一个国家拿出了新的技术,其余的国家也会吸收。

大明周边可没有提供他学习的对象,还要等到西方的传教士到来,才会开始借鉴和仿制,那时已经太晚了,近三百年的封建王朝,积弊太深无力回天。

“关于工匠定级的问题,咱有一个要求。”参观完了自己的工厂,朱高炽带着万三和他的徒弟们,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八级三等工匠制度,万三没有领会自己的思想,标准有些低了,也需要打压一下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