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龙瀛剑诀 > 第二百三十九章 兵无常势

龙瀛剑诀 第二百三十九章 兵无常势

作者:谭漠雪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11-19 19:54:03 来源:笔趣阁

正如文水县令孔彰所言,文水县的地理环境极为特殊且重要。它南临汾阳、北接交城,西倚吕梁山为屏障,东面亦与祁县、平遥等县相毗邻,可谓是各县拱卫的中心地带。故而,唐王府将积粮之重任,放在了文水县。

文水县的城墙高三丈一尺,将全县百姓围护在高墙之内。除了脊口仓的囤粮之所外,县外郊区亦种植大片麦田。此时正值收割之季,游击将军雷贺之分三千士卒驻扎于南郊,其用意之一便是与该县农户一同耕种抢收。

身为国定钦使的黄伊榕还知晓:文水县非但是“产粮重县”,它还有另一重要之处——它是河东片区继太原之外的第二大谍报机关所在地!只不过此等绝密,该县身有官职的人里,仅有“一县之长”县令孔彰一人得知,其他秘密镇守“密报阁”之人,均为武艺高强的白身。

文水县为储粮地亦为谍报所,若定杨军攻克此县,则获利实非普通县镇可比。这是黄伊榕在汾阳及关帝山两地,皆未发现宋金刚的大部军马之后,赶来文水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她还有其它层面的推断。

从唐王府之都城长安,北上向东直至太原,路途遥遥。在临近太原的西南方,有两条较为宽敞的河东官道。一条从北向南分别为榆次、平遥、介州之“东行道”,如今已被宋金刚率军逐一攻破并占领。另一条道以“反向”从南至北的走势,则是由汾阳、文水、交城、清源组成之“西行道”。

唐王府各州县之间常分兵布防,彼此配合得当。比如介州、汾阳,以及另一个县“孝义”,互为掎角之势。而“东行道”三县及“西行道”四县,亦是分兵两头,以首尾夹击之法,牵制敌军。

然宋金刚用兵如神,连战连捷,定杨军六月侵介州之时,亦将从孝义县赶来的唐军援兵,歼灭大半。此役过后,李唐不仅丢了介州重地,孝义亦因兵力不足,城防空虚,岌岌可危。至此,孝义、隰城、灵石等县,虽未落入敌手,却已在敌窥视范围之内,于定杨军而言,已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且说定杨王府欲图太原,宋金刚作为府中之将,眼中自然也盯着这块“肥肉”。此时,“定杨王”刘武周已占娄烦、XZ等地,太原以北的疆域,几乎遍插定杨军旗。而西南之“东行道”亦被宋金刚垄断,孝义等县亦无甚作为,若再拿下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四县,则定杨王府完完全全地阻断了长安北上,驰援太原的行军路线。届时,太原便是一座孤城,任由宋金刚这员虎将随意夺取。

因此,宋金刚的下一步,必定从“西行道”四县入手!

在此种情况下,倘若宋金刚派兵攻打汾阳,可谓是用兵之上策。因介州已失,而孝义名存实亡,原本利于作战防守的“三县互望、掣肘敌方”的掎角之势,已不复存在。且从介州直接转道汾阳,进攻的是“南城门”,亦无需过多顾忌位于汾阳之北的、文水县的救兵,不必担忧腹背受敌。是以刚开始,相较于关帝山,黄伊榕更倾向于宋金刚藏兵于汾阳。

但是,黄伊榕亲自探查过后得到的结果却是:敌军只有不到三千兵卒隐身于汾阳边关密林,其余万余人马,不知所踪。这令她感到既疑且惑。

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既然实地侦查出的情形与原先的推论不符,那只能说明宋金刚并未墨守固有的战略战术。黄伊榕立时将“藏兵汾阳”的设想,在脑海中抹除,经过斟酌推演之后,重新将目标定在了文水县。

那斥候探报之“关帝山”显然是一处疑兵,用以吸引唐军的注意力,扰乱其视线。若定杨军不于汾阳用兵,则另外三县中,那集储粮与谍报于一身的“文水县”,便极有可能成为宋金刚真正的发兵对象!

并且,若文水被吞并,则将交城等县隔断于北方,届时转道南下攻打汾阳,便容易得多了。待汾阳陷落,宋金刚扫荡孝义、隰城、灵石等县可谓如探囊取物一般,随后再挥师北上,步步逼近太原。

此前,宋金刚的军队与唐军对战四月有余,就算他本人是骁勇善战之将,其他兵卒作战数月,劳累疲乏,亦需休整,且戈矛箭戟及攻城器具亦需修补。同时,宋金刚需为下一场战役,做好部署。

是以此时此刻,唐军与定杨军之间,便是一场“时间争夺战”。于唐王府而言,最要紧的便是: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敌军藏兵之所在。否则,在整场战役中,敌暗我明,唐军如同盲眼之人过湍急深水,必溺死于诡谲漩涡之中。

只不过,这些分析推断,黄伊榕却并不打算透露给孔彰及雷贺之等人。

兵法有云: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很多时候,为将帅者,无需事事都将原委或谋划道于士卒知晓。如此,一来可保军机绝密不至于外泄;二来适时的莫测高深,方能在必要之时,让士卒以“执行军令”为最高且唯一的任务,为君王将帅用命效死。

深夜,云层浓厚,天空之月忽明忽暗,星辰寥落。

孔彰带领百余衙役在文水与汾阳之间的官道、丛林、石滩、土丘、河流等地细细搜索,雷贺之不情不愿地抽调了三百士兵,跟在其后。县丞郝濂及振威校尉重奔,亦在其列。主簿王文淼身子骨弱,走路快两步都直喘气,遂未参与其中。

雷贺之调来的那三百兵卒,要么是刚刚征召入伍的“新兵蛋子”,要么是头发花白的年长之人,真正腿脚利索、行动麻利的青壮汉,却是一个也看不到。随行的黄伊榕骑在黑马之上,将那懒懒散散的三百兵士瞧在眼里,却未做声。

这不足五百人的小队,自文水县南城门出发,以羽翼铺张之势,缓慢地向南边的汾阳地界推进。

因有黄伊榕从旁监督,县令孔彰倒是卖力。他凭借自己对文水县内外地域的熟悉,有条不紊地指挥众衙役展开搜寻。

雷贺之却是截然相反。他心想:反正自己既然已经得罪了这个“女钦使”,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只是不能死在沙场之上,而是死在小心眼的女人手里,令他着实窝火。他早早便命令他的三百将士们,今晚就当是在山里赏月亮、捉蛐蛐,无需太用心。

这“心不齐”的四百多人,从戌时开始行动,整整经历了五个多时辰,直到寅时一刻,天边已有一丝灰蒙蒙的亮光时,却听一个声音突然高喊,“雷将军,此处发现敌军踪迹!”

呼喊者所在之地,乃是一整片杂草乱木丛生的荒废幽林。

“什么?!”雷贺之全身一震,坐在马背上快要睡着的他,猛然清醒过来!迷迷糊糊间,他险些摔下马去。想不到还当真有所发现?而且还是他的下属发现的……他感觉肥脸一红,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他吞了吞口水,心里重重地一声叹息:“唉!这下让姓黄的那小娘们儿嘚瑟了,等下她肯定要狠狠地把我奚落讥讽一番!”他虽“不畅快”至极,然也分得清军事之轻重,他硬着头皮打马过去,却看到黄伊榕早已下马蹲在地上观察。

黄伊榕搓了搓地上的湿泥,“从林间的脚印来看,他们应该离开五个时辰了。”

“黄小姐,我们要不要追?”郝濂急急地问道:“他们大队人马走得不快,此刻随脚印追去,或许还能擒住一两人回来问话!”

“对对!黄小姐,我们追吧!”孔彰及重奔赶忙连声附和,唯有“还没缓过神”的雷贺之,一言不发地杵在当地。

黄伊榕思索片刻后,摇了摇头,“宋金刚武功极高,且看样子敌军人数不少。我们这些人追上去,只怕是有去无回。”

“可是黄小姐,机不可失啊!”孔彰三人尚在极力劝阻,“定杨军这帮贼子埋伏在此,所图何事?何不抓个人来问个清楚明白!”

“是啊黄小姐,城南有我大唐三千驻军,末将这便去调来!还怕他们不成!”重奔说罢欲走。

“站住!”黄伊榕站起身来,扫视众人,语气是不容反驳的坚决,“我说了,不许追击!违令者,军法处置!”

众将官士卒满脸的“不甘心”,尽收她的眼底。她暗叹一口气,望向孔彰及雷贺之,“孔县令、雷将军,烦请两位率其部众,将这附近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细细翻看,并将情况汇报于我。”

“啊?哦……是!”雷贺之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黄小娘们儿的奚落讥讽”,被黄伊榕一叫,他猛地回过神来。他看着渐行渐远、不住低头俯身勘察地形的黄伊榕,不经意间,他的心中,竟生出钦佩之情。

**宋金刚要搞事情,黄伊榕也要搞事情。嗯……最后会怎样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