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龙瀛剑诀 > 第九十七章 龙瀛图样

龙瀛剑诀 第九十七章 龙瀛图样

作者:谭漠雪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07-15 19:40:40 来源:笔趣阁

郭旭扬与黄伊榕二人尚未行至“皇城”,却见一队兵士小跑着向他二人而来。

兵众中为首一人见到黄伊榕之后,立马单膝跪拜道:“钦使大人,秦王殿下请您前往‘神器阁’。”

黄伊榕微微一怔,“我知道了。你起来吧,不必多礼。”

她转头对身旁的郭旭扬道:“神器阁乃是‘大唐’铸造兵器之所,但一般作战兵卒所使用的普通刀戟却不在那处打造。皇上重金聘请各地的神匠大师,汇集于神器阁,是为了锻造出足以媲美远古兵刃的上等之作。秦王此时唤我过去,或许与‘龙瀛剑’有关。你想与我一同前往吗?”

郭旭扬沉吟片刻后,点了点头,“在下与黄姑娘同去。”

黄伊榕虽贵为“唐王府国定钦使”,且她明里暗里为“唐王府”做了不少事情,然她的内心却从未把自己当成是“唐王府”的臣民。故而她在外总是喜欢同江湖人士那般,称她所隶属的“唐国”为“唐王府”,甚至对于“李渊”此人,都是直呼其名。然自从踏进“唐王府”的范围之内,她的言语间便刻意收敛了许多。如今已进长安城,周围全是唐国子民,她也不得不将自己的身份转换为“唐国之臣”,并尊称李渊为皇帝陛下。

而郭旭扬此刻以易了容的面貌进城,他一来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二来为黄伊榕的名节着想,是以他与黄伊榕的对话,便多了几分生疏,仿佛他二人之间,只不过是普通朋友。

黄伊榕拉马右转,与郭旭扬一道,往神器阁驰去。

唐王府的神器阁并未设在长安城内,而是在长安以东的一处深山密林之中。

自古以来,神兵锻造,匠师之技能与石材之精纯,缺一不可。采矿脉之精华,反复提纯精炼,以天火灼之、以灵泉淬之,以天地养之,神兵乃成。故铸造神兵利器之所在,并不适合市井喧嚣之所。李渊最为器重的一位铸剑大师——段衍暔,选址于长安城外的灵秀山,建神器阁。

灵秀山虽处偏远之地,然半山腰处却设重兵把守。神器阁建于山腰之上的一处洞穴之内,上、下、东、西、北五方皆为坚硬的山石,仅留南面一向建有洞门。在通往洞门口的唯一一条道路上,黄伊榕依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所创的“八阵图”,布置下衍变而得的“八阵飞石”大阵。此阵并非一成不变,其变换之道,神鬼难测,只有布阵之人,方知破阵的全法。神器阁外的阵法,黄伊榕又加了三道“诡踪”,并将破解之法告知了段衍暔及唐国的几位皇室重臣。

“又是‘八阵飞石大阵’么?”郭旭扬扶了扶额头。几日前他才刚被这大阵修理得很惨,如今伤还没好透。

黄伊榕笑盈盈地说道:“怎么?我们的郭大侠害怕了?”现四下无人,他们说话便随意起来。

郭旭扬微微一笑,由衷赞叹道:“榕儿你真是好本事!此阵极为繁复,你非但能环环相扣,还加设了‘诡踪’。当今之世能将此阵布设得如此精妙的,寥寥无几。”

“你就别夸我啦!你一眼便勘破‘诡踪’隐匿之处,对‘八阵飞石’的参悟,必是在我之上。不多说了,随我进来吧。”

黄伊榕带着郭旭扬穿梭于石阵之间,每一步踏位都极其小心。郭旭扬依照黄伊榕的步子落脚,约摸过了一顿饭的工夫,他二人穿过大阵,来到洞门前。

洞门是由厚重的铁门所制,黄伊榕手持门环,以“三、二、三、一”的敲击方式,叩开了神器阁的大门。在守门小厮的引领下,郭黄二人终于到达了神器阁的腹地。

诺大的山洞内,放置了十四个熔炉,与洞中数十个火盆一道,将那原是黑漆漆的山洞,照得亮堂堂的。数百把正在打制的半成品悬挂于半空,三十二名匠师正在前前后后地忙碌着。郭旭扬注意到虽身处炉火旺盛的洞内,却并不感觉炎热,似是有山风不断地吹送进来,透着一丝沁人心脾的凉爽。

除了段衍暔等匠师之外,黄伊榕还看到了秦王李世民及其谋士杜如晦。

黄伊榕走上前去,与李世民相互寒暄了几句。这两人一个身负“如皇亲临”的“国定钦使”令牌,而另一个则身为秦王,乃是皇子。他二人的地位难分轻重,因此平阶论交。杜如晦对黄伊榕行了一记恭谦礼之后,目光转到了郭旭扬的身上。

李世民当然也在第一时间便注意到了黄伊榕身旁的这个男子。神器阁乃是他们大唐国极为机密之所,他与黄伊榕共事多年,深知对方并非一个不知轻重之人。而此刻却将“外人”带至此处,令他感到很是不解。

“黄小姐,这位公子是?……”

黄伊榕淡淡一笑,“秦王殿下,他是我的一个朋友。”只说了这么一句,并没有再说第二句。而这一句话在李世民看来,说了和没说一样。

“在下杨靖文,见过秦王。”郭旭扬很识时务地“自我介绍”。他对李世民抱了抱拳,面带微笑,神情淡然,言语间不卑不亢,不露痕迹。他进洞后便将自己的内力气息全部隐藏,在李世民看来,眼前只是一个脚步虚浮、毫无武学根基的公子哥儿。

“原来是杨公子,幸会幸会!”李世民等了一会儿,见“杨靖文”与黄伊榕都没有再多说一个字的意思,摸不清对方底细的他,只能悻悻地向杜如晦打了一个眼神。

杜如晦会意,弯腰躬身说道:“黄小姐,如晦有事禀报,这边请。”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黄伊榕“借一步说话”。很显然,他要说的事情,并不打算告诉郭旭扬这个“外人”,而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李世民授意的。

郭旭扬本不是一个喜欢打听他人**之人。而此时事关“龙瀛剑”,他却不得不彻查到底。若是换了平日,他绝不会与黄伊榕共同涉足“唐王府”的军事要地,而此刻,他却并没有走开几步,让李世民与黄伊榕“说悄悄话”的意思。

黄伊榕自然清楚郭旭扬心中所想,“秦王殿下,这儿都是自己人,有什么事,当着大家的面儿说吧。”她的语气十分坚定,顿了一顿,复道:“倘若是不能告予我知之事,则我与杨公子现下便离去。但你们若是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则杨公子不是外人。”

黄伊榕这句“不是外人”一语双关,郭旭扬自是听进耳里,记在心里。他虽心下感激欢喜,面上却是不动声色。而黄伊榕将话头挑得这么明显,令李世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杨靖文究竟是何许人也?我与黄小姐相处多年,知她行事果断且素无过分亲近之人。眼前这人长相斯文、弱不禁风,黄小姐竟说他‘不是外人’。”李世民虽心下犯嘀咕,然转念一想,“反正‘龙瀛剑’的图样,是黄小姐的师父赠予的,且过两日还要她为我大唐做些事情。既然她如此坚持,便遂了她的意吧。”

“杜卿,去段大师那处将‘龙瀛剑图样’取来。”

“殿下……好吧。”杜如晦欲言又止,只得遵命而去。

“龙瀛剑图样?!”饶是郭黄二人均是极沉稳之人,此时竟异口同声地呼出声来。

“不错。”李世民点了点头,他盯着郭旭扬与黄伊榕的面容,仔细地捕捉着他们的反应,“黄小姐,图样是尊师送来的。我正命人加紧打造,务必于赏剑大会之前做出一柄龙瀛剑!十日铸一剑的确太赶,故而取材上,我让段大师用上了最好的玄铁。”

“我师父……他给你们画了一柄剑?”黄伊榕思绪飞转,略做思量后,道:“想必是师父他老人家,打算以假乱真。希望届时莫要出什么岔子,也不知这世上究竟有几人识得‘龙瀛’?”她的余光扫了郭旭扬一眼。

正说话间,杜如晦双手捧着绘制着图样的宣纸走了过来。他将卷折的宣纸一点点的摊开,龙瀛图样终于呈现在众人面前。

黄伊榕的师父画工极佳,且图样上标注有尺寸,虽只看图纸,却让人如直视真剑一般。

剑身长三尺五寸、宽三寸,通体呈暗红色,散发着慑人心魂的幽光。剑身两面绘有若隐若现的两条弯折曲线,裹挟风雷之势,由剑尖逆游而上,似是两条苍龙吸纳磅礴剑气傲然而生。剑脊厚半寸,由厚至薄,平滑而下,直至两刃,已薄如蝉翼。剑柄长七寸,剑格占其三成。剑格由镂空且虚幻的云雾图案组成,浑然一体地连接着剑身与剑茎。剑茎上的螺旋图纹仿若急漩激流,深不见底,旁人只瞧一眼,便生出如坠漩涡深渊之感。

宣纸右上角写着一十六个大篆:见龙在田,利而往;视履考祥,争天以祭裳。

图纸中并未注释铸剑之材,兴许作图之人也认为“十日造神剑”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因此任由铸剑师挑选上等品级的材料,随意发挥。只要成品与图相近,且色泽暗红即可。

“这……正是‘龙瀛剑’!”

郭旭扬心中惊诧万分。他一直以为:除了他与他的师兄顾征之外,应当再无人知晓龙瀛剑的真实模样。“莫非榕儿的师父,与师兄有什么关联?!”

**ennnnnn……话说,我这个文的封面的那柄剑,其实是当初随便在度娘翻找的(侵删),然后请朋友抠了两个洞,写了一个书名、一个笔名,然后就甩上来做封面了,并不是“龙瀛剑”的图样。因为我刚开始还懒得去细想“龙瀛剑”长啥样,心想着等写到了再说,而且就算当时想了,我也不会画图……

PS:今天心血来潮,打算后续在“话外小贴士”里,随心情时不时地写一点“浅议写文”的相关东东。

首先声明:只是“浅议”,因为这些只不过是我的一些“个人心得和感悟”罢了,上不得什么台面,也“深”不起来。比较随意且随性的说说写写,不涉其它。喜欢的就随便看看,不喜欢的请直走右拐,就酱紫。

“浅议”写文之一:

关于“写景”,我个人觉得分三个层次:文笔、不同与反衬。

一、文笔。

其实我个人认为码字需不需要有文笔?或者要有多深的文笔?这真不好说。但是如果要写景,多多少少还是要点文笔的。不论是写现代背景的文,还是写古代背景的文,讲真,多多少少也要点吧……因为“景”是“静态”,不能通过对话或动作之类的去吸引人,所以如果反反复复的“青山绿水”或者“绿水青山”,那真是看起来挺尬的……

二、不同。

同样是游历“名山”,我们走的是“华山”之险,寻求的是那种在栈道上感觉要掉下去的刺激;赏的是“黄山”之奇,松山云海间,望不尽心中所想之美的那种震撼;叹的是“庐山”之绝,“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那种神奇,只有“深在此山中”才能感受。不同的景,抓不同的点位来写,突出其“不同”的特色,写景才不会单一,“甲景”也才不会苍白无力地等于“乙景”。

三、反衬。

我个人的观点是:说话不要浪费口水,写文不要浪费墨水。写景如果只是为了“点缀”文章,作者耗费洪荒之力,绞尽脑汁噼里啪啦地堆砌上一堆景物描写,若只是“为写景而写景”,其结果未免有点可惜。如果能达到“反衬”的效果,则想必可以称为一种“升华”。

“反衬”什么?自然是反衬“人”。在我看来,“人”是文之“魂”,没有之一,其它的各种手法技巧等等,都可以往后排。

写景的同时,如果能衬人,则效果和结果上,肯定是一种“递进”。

有过毛坯房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千个房主,就有一千个装修大师。曾经看过网络上的某段子:子女因为工作忙,就给钱给父母,请父母帮忙装修婚房。等弄好之后一看,大红大紫、绣着鸳鸯的花被,浓浓的文革时期的新房的即视感,子女大跌眼镜。当我们吃瓜看到这段子,哈哈一笑过后,有没有想过:这其实就是“场景布置与人物性格喜好相互映衬”的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同样是“写住所”,如果写来写去,就吹牛楼有多高、房有多大之类的,有什么意思?写出“不同”的装修风格,也就相当于从侧面把“住这个房子”的“人”,再抬出来溜一圈。这也是加强人物描写的另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写景的目的性”的一种达成。

因为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所以截止到目前为止,“写住所”貌似我也写了不少——几个不同的XX王府、全清道观、雷虎寨、周伯翁家、御剑山庄……我基本都是遵循我总结的这“三层次”去下笔的。

一点“浅议”,不论对错,仅供参考。嗯,就酱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