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1008章大乱将平

明末之新帝国 第1008章大乱将平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当然祖宽他在他呼呼大睡之前,是命人写下了紧急的战报,派出了通信兵,把这里的事情汇报给上面。

祖宽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十分粗豪的人,但是粗中有细,能从一个小兵当上了总兵,就不会是等闲之辈,他由一个扁担掉地上,不知道是一字的人,变成一个读得懂军报,勉强认字的人,这是花费了好大的力气。

他可是知道洪承畴为了拿下李自成,可是派出了数万军队,在这数百里范围内对他进行搜捕。

为了干掉李自成,他们花费的巨大的兵力,因为李自成,现在已经成为流寇的领袖,自从张献忠、高迎祥死了以后,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许多流寇也都是他为领袖。

他们在子午谷一战,可是被孙传庭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逃到了山里面,身边不过是数百人而已。

但是短短的年离余间,重新兵出终南山,在短短的数年间,又扩张到了20多万之众,整个西安府三十七县,就没有不被他们祸害的。

这样的人,即使他剩下的一兵一卒,都有可能重新东山再起,只有把它杀死了,才会令这些人心安,也就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加大了搜捕的力度。

洪承畴也受到上面的摧逼,所以他也向手下们暗示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死的更好。

曾经是有人提出,干脆招降此人算了,如果招降此人,尽得其手下,可以令他们势力迅速扩张。

洪承畴断然拒绝了,他认为李自成就是不会屈居人下的人,如果招他,让其有喘息之机,将来迟早会被反噬,这样子反而给自己招来了祸端,在朝廷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时候,没必要招降。

对于洪承畴来说,尽快结束战争,少死些人,这对他吸引力不大,对他来说,建立军功,才是最好的。

洪承畴加入了华夏军以后,他就憋着一股劲,想做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尽管他在大明朝的时候,已经是名闻天下的大帅,是那已经是前朝往事,在新朝他可是寸功未立。

虽然率领数十万人投降入了华夏军,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什么战功,如果想依靠这样的事情,就在华夏军里面立足,这是不可能的,在华夏军的高层,无论是文武官员,他们能在体制里面混,凭的就是自己的真本事,出身反而是其次。

所以洪承畴虽然已经在西安城下,击溃了流寇主力,且将其大多数人马都俘虏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的认定,一日李自成不死,陕乱未己,只有拿下了李自成,他们才算是完美的收宫。

因为如此,他拼命的摧逼手下的诸位将领,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用尽一切的兵力,竭尽所能,追杀李自成。

此战若让李贼走脱,所有努力,化为乌有,由本帅起,全体将军校尉降秩一级。

可见洪承畴之决心。

当然,追杀李自成是一方面,平定和收复周边的县城,也是一方面。

华夏军源源不断的开进西北,他们的兵力迅速的增加,更多的兵力,就意味着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在此之前,他把所有的兵力,都用于对付李自成,但是当他的经历足够多的时候,他就开始图谋其他的事情,魔爪伸向陕西七府。

自从大明灭亡以后,地方的豪强,迅速的崛起,夺取了地方的权利,据地为王,这些人如果不迅速的铲除,容易尾大不掉,为祸地方。

所以洪承畴一方面组织兵力,追杀李自成,一方面就在打压和收拾这些地方豪强,不会给他们冒头的机会,虽然出现另外一个刘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出现失控的场面,上面肯定就怀疑洪承畴的能力。

别看洪承畴加入新朝不久,可是获得了重用,同样是总督,负责西北的军务,权责之大,丝毫不比在朱明时代,但是他内心还是有点担忧的。

毕竟他不是一开始的从龙,而且称得上是贰臣,在大明的时候,他是进士出身,最拥有的最硬的牌子,更有整个仕林集团的支持,如果发展得好,就是当上兵部尚书或者是大学士也都不出奇。

但是在新朝就不同了,就连洪承畴都认为,破格重用于他,很多时候就是要收买他手下十几万人的心,估计只要一个不好,刘远桥不爽,马上就可以免得他的职务。

他出动骑兵,连夜赶路,一举击溃李自成的大军,就是这种心态下的产物,他必须竭尽所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当他看到李自成被歼灭的军报以后,忍不住仰天大笑,陕地大乱,可以暂停,并且也都向所有的人证明了他的能力。

要知道,在大明的时候,他一路追杀李自成,打了半个中原,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在养贼自重,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李自成成太精了,跑得太快了,根本追之不及。

官军出动的人少,追上去容易被他们反杀,出动的人多了,想追上对方也不容易,即使追上了,对方也会跑,依旧得追,这一切变得麻烦,就变成了很多人眼里,养贼自重。

在新朝,他不会让别人这样说他,拿下了李自成,他立下巨大军功,也证明了他的价值,如此人才,刘远桥岂会轻弃?

李倧,李氏朝鲜王朝第十六任君主,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籍贯全州道,生于海州,为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仁祖即位时,西人党因主导仁祖反正而成为当权的朋党,但仁祖吸取光海君时代,大北派垄断朝政的弊端,故而在倚重西人功臣势力的同时亦登用南人党(李元翼、李圣求、李敏求等)、小北派(南以恭、金荩国等)乃至未参加废母庭请的大北派(李庆全等),并征召起用金长生、朴知诫为代表的山林儒士,维持着政局的平衡。

李倧朝的党争特色并不明显,其时朝议,如元宗追崇及讲和斥和之议,虽有异同,不系西人、南人。因此当时政局的主要矛盾是功臣势力和非功臣士人之间的矛盾。

即便在功臣内部也存在对立,如金瑬和李贵、李时白父子的对立、金自点和沈器远的对立等。李倧采取异论相搅之策,维持着自己的王权。

不过此时,全球进入小冰河期,朝鲜自然不例外。如崇祯五年,备边司向其报告时惊呼:“今夫八路大旱之灾,出于三年凶歉之后,两麦已枯,四野尽赤,此诚前古未有之大变也!“除了不少人因饥荒而饿死外,死于随饥荒而来的瘟疫的人也不在少数,一些地方已出现小规模骚动,有大臣担忧此为赤眉、黄巾之渐。

但李倧对此束手无策,顶多采取削减百官俸禄、中止武器制造之类的措施,并从崇祯五年以后,几乎年年祈雨,但并未演变为全面的社会动荡。

此外每逢灾异,李倧还下教求言,虽然都表示采纳,却几乎无一付诸实施,引发朝臣不满。

李倧时,内外变乱不断,不得不在军事上有所强化。在军制方面,李倧即位之时的中央军,只有训练都监,李倧扬言,要亲征后金,与明朝“协力讨虏“,于是以李贵为御戎使,招募军队,后来形成了御营军;李适之乱后,为了加强国王的宿卫,又增设总戎厅,在修筑南汉山城的过程中,又增设守御厅。

武器方面,李倧延续发展火器的方针,大力制造鸟枪,在天启七年时,其己有能力,每年生产一千柄鸟枪,到崇祯九年,每年生产二千柄,不仅如此,还多次从日本购入鸟枪。丙子胡乱后,朝鲜拥有的鸟枪数量已达五万柄。

同时由于明朝限制输出硫磺、硝石,李倧委派反正功臣完丰府院君李曙负责研制、自力更生,并于崇祯四年设别造厅于军器寺,专门负责制造火器并突破火药的技术难关。

据传,一个叫成根的军官从辽东难民那里习得焰硝制造之法,为李曙所采纳。崇祯八年,李曙编成《火炮式》,收录各种火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并附以谚解,附录新传煮取焰硝方。然而翌年,即爆发丙子胡乱,此书未能派上太大用场。

天启四年,他们从陈慰使郑斗源那里得到红衣大炮,喜出望外,但在研制方面未有进展。

崇祯元年,荷兰水手朴渊等三人漂流至朝鲜,李倧让他们用于制造包括大炮在内的各种武器,丙子胡乱时效力于训练大将具仁垕麾下,除朴渊外的两人都战死了。

朝鲜在鸟枪方面的运用更胜一筹,曾在丙子胡乱时击毙清朝额驸扬古利,此点亦为后金建奴所重视,经常征调朝鲜鸟枪手作战。

在战略方面,丁卯胡乱之后,李倧采取的主要战略是让出大路、修筑山城、配以火器的防守战略,如移义州于白马山城、移平壤于慈母山城、移黄州于正方山城、移平山于长寿山城,同时强化江华岛和南汉山城两大要塞的防御工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