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652章推荐人才

明末之新帝国 第652章推荐人才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周延儒他在没有当上首辅之前,他对这个位置是充满了希冀,充满的**,如果不是他有心人,也不会主使这么多人,为他摇旗呐喊,为他助威,最终把他再次推进了内阁,成为首辅。

但是进入了内阁以后,他才知道,这哪里是什么好位置,简直就是一个火坑。

这火坑有多大有多深?他对温体仁是恨的要死了,他可是发过誓言,一旦重新入阁,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温体仁,要他温体仁身败名裂,狼狈的回家,甚至他都回不了家,就让他死在京城,尸骨不得还乡,才能解他心头之恨。

但是接掌了内阁首辅以后,各种各样的事情如山般压了过来,令它千头万绪,乱如麻团,根本就没有心思和时间去清算温体仁了。

他现在面对的有几个极其重大的问题,第一就是大明都城的问题;第二就是粮响和军队的问题;第三就是战事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能把它压垮,这么多问题压来,他这一个内阁首辅当的可是不如意。

他周延儒少年时很有名气,写得一手好文章,个性也比较张狂,据说周延儒四岁的时候,由他祖父驮着他到街上去玩,见到长桥南堍有一座徐阁老徐溥的石柱牌坊,就问:“徐阁老做了宰相把牌坊竖在这里,我今后做宰相,牌坊竖到哪里呢?”他祖父听了,忙说:“你年幼无知,不要胡说八道的!”便匆匆地离开了牌坊。据传从此周延儒真有点志气,再也不从徐阁老的牌坊下通过,宁愿绕道远行。

周延儒是真正科举强人,万历四十年,乡试中举,四十一年三月会试高中第一,获会元,一月后参加殿试,又一举夺得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时年二十一岁。连中二元,少年得志,走马京城,威风八面,中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养望。

周延儒连中二元(会元、状元),官拜宰相,功成名就,显赫一时,被赐在故乡宜城学前巷文庙前泮池东侧建起一座高大宏伟的牌坊。

该牌坊系秀丽的六角造型,纯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有三层楼高,面阔三间,上复三顶,高低错落,纵横陈置,正面明间上层大额浮雕五鹤,翱翔苍海上空,匾额阴刻会元状元,可谓衣锦还乡,风光至极。

周延儒的人生,是牛逼的人生,用后世的话来说,用开挂来形容也都不为过,自从他出生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顺风顺水,考科举是如此,当官也是如此,二十一岁高中状元,三十五岁做上了内阁首辅之位,如此的人生,谁说不牛逼。

但是他牛逼归牛逼,他一直住在翰林院中养望,在清流官员中混,没有任何实际的管理能力,更是没有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让他搞搞内政,搞搞党争之类,他还是在行的,让他处理这么复杂的军国大事,估计就不是他所能行了的。

他擅长的是诗词歌赋,擅长的是各种文八股文章,可不是这些军队粮响的事情,当这些事情交到他手上,他可是十分的头痛。

皇帝私下召见,问策于他的时候,他可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真正把这烂摊子交给他的时候,他又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做起。

比如说跟着他的策略,跟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分别。

他这一位新任首辅,其推出新政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减税问题,但他们已经损失了江南减税以后,他们朝廷吃什么,用什么?庞大的军队开销从何而来?

其二:就是已经诏令五省总督朱燮元率领他的大军北返,但大军该何时才会抵达,他们所需要的粮食和军饷又由谁提供,何方筹措?

其三就是两广巡抚熊文灿,早就让他去当江南督师了,但是他死活不去面对,一个官员死活不肯去赴任,他居然也都拿不出有力的措施,这该如何是好?

其四就是手下的那帮军头,对他这一个状元宰相也未必是很服气,他上任了以后,面对的是无数双向他伸手要钱的手。

他周延儒混的是清流,擅长的是道德文章,最不擅长的就是这种钱谷刑名之事,现在每个人都向他伸手要钱,他又不是变戏法的?哪里能弄这么多钱来?

周延儒现在才四十多岁,算是年轻有为之时,他个人的保养也都非常的好,宛如三十许人,但是在担任了几天首辅以后,他就满脸皱纹,愁眉苦脸了,这偌大的大明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行驶的破船,天上下着雨,又处处的漏风,这船随时会沉没,他如何才能够把这船驶出去,驶到安全之处,这就是他这一位内阁首府所需要做的。

如果是以前,朝廷之中的大臣,朝廷之中出了事,大臣们就会纷纷的上书,请求皇帝请开内帑,用内帑的钱来支援朝廷。

但是现在好了,朝廷的国库那是空虚了,据说里面都跑老鼠了。

而皇帝的内帑,也都好不了多少,作为皇家,每年都有大量的金花银进账的,但是皇家的开销也都大。

以前的皇帝还好一点,他们死不要脸,他自己的钱只管自己花,不会管朝廷的死活,是崇祯皇帝老爹他可是会开了一个坏头,那就是凡事就喜欢用内帑里面的钱,这钱可是他皇爷爷万历皇帝积累下来的,结果这些底子都被他消耗的差不多了,当皇帝他发现内帑中的钱都花光了,这是十分要命的事情。

皇帝手中有钱,做事自然是十分的爽利,想封就封,想赏就赏,现在好了,她的内帑里面没有钱,他想赏皇后点体己钱,他都无法赏了,他皇帝都没有了钱,朝廷也都穷得叮当响,这可是令他们非常的郁闷,大家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正当大明朝廷束手无策,大明首辅周延儒束手无策,还有皇帝头痛要死的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带来了一个人,面见皇帝。

王承恩他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响头,然后说道:“皇帝如此,朝廷如此,奴婢这是冒死向皇上推荐一人,皇帝如果能够重用此人,说不定能够解决眼前的困局。”

崇祯皇帝他是无精打采的,崇祯帝接过的大明王朝,是一个已极度腐朽、百孔千疮的烂摊子。面对吏治**、经济萧条、国库空虚、国内狼烟四起、边境狼烟四起的局面,当年方十七岁的崇祯帝决心有所作为,重整江山。要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必须有一批得力的官员来辅佐。于是崇祯帝物色人才,一旦发现合适的人选,便破格提拔重用。

但是这些年,这么多人推荐了无数的能人,这些人文章道德做的是非常好,也得拥有极大的名气,但是最终都是帮不了皇帝的他的忙,朝政依旧还是如此,吏治**,暮气难振。

看着祖宗交给自己的江山,一块一块的丢失,大明帝国一步步地滑向深渊,他的心中就有如刀割一般的痛,崇祯皇帝他在叹:朕非亡国之君,奈何居然是有亡国之像?”

崇祯皇帝此刻心中的煎熬和痛苦是没有人可以理解,没有人可以相像,他不到三十岁的一个人,居然就已经是满脸皱纹,两鬓苍苍,宛如老人一般,就是四十多岁的首辅周延儒,看他的外表和气象,都要比他这一位皇帝的气色要好。

听到王承恩这么一说,皇帝他也都不以为意,当年他可是深受太监的欺压和迫害,所以他上位以后,一直都远离太监,绝对不会纵容,司礼监的权力,基本上都被他剥夺了,就连太监之中最厉害的东厂,也都被他完全的架空了,变成了一个空壳子。

可以这么说,崇祯朝是大明自从开国太祖皇帝以后,太监影响力最小的一个朝廷,基本上没有一个太监可以弄权。

如果是往日,太监王承恩向他推荐人才,他崇祯皇帝会吐他一脸口水,喷他一脸屁,你一个扁担掉地上都不知道是一字的太监,居然敢向朕推荐人才,难道朕三年一开科取士,为国家纶才,还选不到人才,要你一太监来推举不成?

但是现在的国事,是达到了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之时,他这才发现,朝廷三年一科举,国家的纶才大典,还真是选不出什么有用的人才来,这些人让他们做做文章,是做得四平八稳,非常的好,按理说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这些人让他治理天下,这是搞得一塌糊涂,特别是这些首辅,一个比一个的没用,没有一个能帮得了他的。

以前老是觉得温体仁不得劲,现在换上了一个他认为十分称心如意的,他称之为先生的周延儒,但是这货干了几天,好像也都没有什么真功夫,也都拿不出什么干货来,这就让皇帝他有些着急了。

他皇帝任用了周延儒,自然就是希望能够一改朝中颓废的气氛,振奋官心仕气,谁知道这位首辅上任了以后,也都没有把气势搞起来,也都没有把朝廷的声势搞起来,还是跟以前差不多,这就令他不免有些失望。

所以他才说了一句:“宣!”

王承恩坐便把一个人带了进来,这一个人便是许建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