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826章禁中演武

明末之新帝国 第826章禁中演武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大臣们准时的上早朝,大明的大臣们还是相当辛苦的,大清早就必须起来,天还没有亮,就必须提着灯笼,摸着黑赶往皇城,前去上早朝。

崇祯皇帝是十分勤奋的一个皇帝,基本当上了皇帝以后,他每天早上都要早朝。

他在早朝的时候,听官员们汇报来自各地的大事,公开讨论事情的处理意见、重大人事任命等等,也是他传达皇帝权威的最好一种方式。

这么勤快的一个皇帝,可是令大臣们苦不堪言,大臣们都在开始怀念,万历朝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美好日子,大家可以一觉睡到日高起,然后才慢吞吞的前去皇城当值。

现在的皇帝可是不好伺候,大清早就来了,甚至比的臣子来的还早,如果在上朝的时候,还会让风宪御史时进行点名,有谁没到,还会被他点名批评,当官的又有哪个会愿意在这些方面被皇帝点名批评?所以只好纷纷的准时到来。

大家当官都不容易,如果为了这点小事,吃了皇帝的挂落,就不值得了,所以几乎所有的官员,他们都是早睡早起,否则就没有足够的精神上早朝。

官员们鱼贯的进入了金銮殿,按照规矩先后排了队,风御御史也都开始唱名,确认没有人缺席,没有人不来。

大明的早朝,经过十多年,也都形成了惯例,如果确实有事不来,必须要请假。

如果按照往常,这就是太监高声的呼叫皇帝升座,百官行礼。

在礼毕以后,就高声的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如果是别的朝代,大多数的皇帝早朝,主要的还是让臣子见个面点个卯,然后再去御书房或者其他地方处理公布,只有崇祯皇帝喜欢把许多问题都摆出来,公开的讨论,典型的没事找事那一种。

但是今天非常奇怪,应该是皇帝上座之时,结果却迟迟没看见动静,都等到百官觉得奇怪,议论纷纷了,太监王承恩才匆匆而至,说道:“今日皇上有事,休朝一天,众官请回所部办公,不得懒怠。”

这可是令百官都觉得惊讶,在他们的眼里面,皇帝可是非常的勤奋,就算是有病都会挺着身子前来上朝,听取文武百官,关于国家大事的汇报,像这样子公然的请假,确实是十分的奇怪,事出寻常必有妖。

王承恩也都不顾文武大臣的议论纷纷,自顾自的走了。

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聚在了周延儒的身边,向他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周延儒两手一摊说道:“本座也都毫不知情,只怕皇帝身体有恙,暂时休朝一天。”

但是大家都觉得奇怪,如果皇帝真的是有病,请假一天,一定会说明龙体染恙,休朝一天,像这样子就说有事休朝一天,十分的少见。

周延儒觉得不妥,所以他马上就进宫求见皇帝,不过在宫门的时候,却被王承恩拦住了,王承恩说道:“皇帝陛下日夜操劳国事,龙体欠安,阁老就不要打搅皇上休息了。”

周延儒觉得这是十分的奇怪,对方越是不让他觐见,他反倒更加的想见的,他说道:“皇上龙体染恙,作为臣子,应该前往请安。’

王承恩说道:“圣康安,你就不用前去了,还是回内阁处理好政事,就是对皇上最大的帮助。”

既然对方这么说了,周廷儒也不敢坚持,只好怏怏而归。

当周延儒到内阁的时候,大家也都纷纷的向他打听,周延儒只好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今日大明的内阁,算是真正的人才凋零,温体仁去职,吴宗达被俘,周延儒刚刚入阁,另外的几位也是临时推荐来的,资历都非常的浅,也就意味着没有威望和号召力,不足以领导群臣,以至于民间都有一个笑话,称他们为糊窗纸。

与前朝的纸糊内阁,棉花阁老有得一拼。

他们这几个人商量,还没商量出结果,六部和都察院那边又派人来打听消息,打听皇帝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没有要想到,自己只是一天不上朝,就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也可能与他从来都是十分的勤奋,从来没有不上朝有关。

崇祯皇帝在干什么?他现在正在禁中召集所有的太监和锦衣卫大汉,把他们列队起来,开始武装训练,他这学的是汉武帝禁中演武的故事。

大明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一直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就连皇帝也是支持朝廷对武官进行打压,这相当于把武官勋贵集团都进行了N次的阉割,也都让他们没有了血性。没有了战斗力,这些情况皇帝是一清二楚,这也有利于大明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终大明两百多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藩镇兵将之乱,也没有形成地方上的割据,这与他们实行长久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

但是到了今天。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极度的孱弱,弱到了对外无法对付建奴,对内无法对付流寇的地步,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进行重文轻武的压制,就意味着真正的把大明给阉割了,以后只能任人欺负了。

所以崇祯皇帝痛定思痛,决定改弦易辙,要把重文轻武的国策变成文武并重,只有文武并重,才是合理,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承恩看见皇帝穿着一身黄色的盔甲,跟士兵们一起在做一些简单的军事动作,他是忧虑不已,就知道这件事情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如果让朝中的官员知道了,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皇帝肯定会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绝对的,压倒一切的,王承恩却知道,政令不出北京城,文官的实力可是非常的大,他们不支持皇帝的做法,皇帝就是要把旨意传到京城之外去都很难为情,更不要说对这些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王承恩知道皇帝的脾气,皇帝一旦决定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是劝不了,而且王承恩也不敢劝,他现在也都看出了大明问题所在,大明就是文官势力过于庞大,大到了凌驾皇权的地步,五官势力极其的孱弱到了极点,弱到了成为病人的地步,文武失衡,肯定要出大事。

皇帝现在要文武并重,这也是意料之中事情,这也就挽救大明的良方。

但是这条良方能不能够顺利的实行,能不能够推行,这就不好说了,虽然有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皇帝也都知道,文官集团是不会支持他的,所以他才会偷偷摸摸自己先干,准备干出成绩来了,然后再度的跟大臣们摊牌。

然而在大明,就不可能有什么秘密,皇宫更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筛子,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会不动声色的在后宫之中安插一些探子,以提供一些信息,以防宫里面发生了大事,他们都不知道,不知道如何应对?错过了大好的时机。

皇帝身披铁甲,在后宫御花园之中练兵,这样骇人听闻的消息才到晚上,就传遍了整个皇城,也就意味着传遍了整个京城官场。

官员们听到皇上居然做出这种事情来,他们是惊骇欲绝,皇帝居然如此的自甘堕落,有皇帝不做,居然要去做将军,去练兵打仗,这不是打他们文人的脸吗?大家还有脸面可言吗?

这样子的场面,是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如果不是入了夜以后,宫中大门紧闭,朝臣们无法进宫,只怕是已经吵翻天了。

纵然是如此,所有的大臣们都心存不满,非常的不高兴,他们连夜的写下了奏折,批评皇帝这一种愚蠢的做法。

在他们眼里,皇帝这么做,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他们可是认为武人只配为他们做门下的走狗,只配为他们驱策。

现在倒好,皇帝居然公然在禁中练武,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以武压文吗?这是看不起文臣吗?

所以大臣们他们是痛心疾首,纷纷的指责和痛骂皇帝这样的行为,甚至有大臣在想,明天早朝就得向皇帝上奏折,痛斥他这一种错误的做法,如果皇帝不听大臣们的规劝,大家就不干了。

如果是以前,大臣们不干,皇帝会有几分的忧虑并不怕,但是现在他就会更加的忧虑会怕,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以前,所有的官员所有的人那是想破了脑袋,争破了头颅想方设法就是要想当官,但是现在不同了,大明的行情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还随时面临被华夏军歼灭的后果,所以很多人也都不像以前那么的热心,削尖了脑袋往大明官场里面钻,要知道现在你想当官,其实也可以改头换面去南方,去大华夏帝国那里,那里的气氛更加的好,正是如日当中之时。

这可以说是大明自从建国两百多年以后,首次出现的缺官员的情况,这是真正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这样的结果,也都令所有的人为之震惊和不安,皇帝则更加担心,大臣们不干了,难不成都由他这皇帝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