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829章南北困局

明末之新帝国 第829章南北困局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华夏帝国与大明不同,华夏帝国没有大明那一种文贵武贱的坏毛病。

华夏帝国能有今天,就是造反夺取来的,就是凭借着他们手中的武力,就连迂腐如钱谦益等人,他们都不敢说放马南山,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眼前的功名富贵,就是靠着他们的军事武力,当华夏军被歼灭之时,就是他们被砍头和诛灭九族之日。

所以他们是想尽一切办法,建设华夏军,让其变得强大。

其实他们也都知道,大明只要执行目前的政策,他们的灭亡就是迟早的,打仗靠的就是武将,靠的就是士兵,在这时候居然还玩什么文贵武贱?

大明的官场有多么的坑爹,堂堂一品的总兵,见到了县令,都得作揖行礼,至于看见的掌管粮草、督察军兵的兵备道,更是必须下跪。

而华夏帝国及军人的地位,是相当的高的,百姓争先恐后当兵,甚至就连地方出现的肥缺和差事之位,退伍的军人和伤残的军人将是第一的优选。

所以当大明帝国重新开始重视军事武力方面,开始整顿军务之时,就令他们为之担忧不已了。

不过钱谦益却显得有些乐观,他说道:“大明要扭转文贵武贱的做法,却是不容易,人事大权和钱粮都掌握在文官这里,他们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支持一群武人,而大明的武人集团,也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人,他们并不足以登堂入室,掌控朝廷。”

钱谦益虽然分析的十分到位,但是大家还是有一定的担心,只是发起这一件事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他们就是想黑,就是想收买官员弹劾与他,也都不容易。

如果说要弹劾的话,也都根本不用弹劾,为什么这般说呢?这是因为现在朱明朝的百官早就炸窝了,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跟皇帝作对,改变皇帝的这种想法。

近有整个文官集团在拖后腿,即使是皇帝一意孤行要这么干,想要进行改革,也都相当的难。

华夏帝国上下一心,所有的官员和百姓都全力以赴的支持他们的军队扩张,尚且如此更困难,而在大明执行这方面的策略,步步的制肘,想要取得远大的成绩,这估计是很难,所以大家虽然知道了这一条消息,但是还是表示了一定的关注,没有视为头等大事。

华夏军现在的头等大事,第一就是建国,在刘远桥登基建国以后,这就意味着华夏帝国上升了一个台阶,也都意味着他手下所有的官员,都会封侯拜爵,都会有赏赐,这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事情。

其次就是华夏帝国的扩军计划,他们也都知道,想要在这世界上立足,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目前这一支军队还不足以令他们雄视四方。

虽然华夏帝国现在在南方,已经占尽了主动,是处于主力战略进攻的态势,在四川都被拿下了以后,形势更是前所未有的好。

但是他们的兵力依旧是不足,比如说现在,他们就没有办法向湖广南部用兵,也都无法向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用兵。

华夏帝国现在已经是用兵用到了极限,但是他们依旧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和知道一点,这便是等到今年春暖花,开道路解封以后,估计就是大明派兵攻打他们之时。

大明在熬过了这一个冬季以后,丧失了这么多土地以后,反而让他军队可以集中起来。

目前可以得到确认的,就是驻扎在天津卫的杨嗣昌部,还有驻扎在保定的洪承畴部,他们手下的大军,都已经突破了二十万,虽然他们不是百战的精兵,但是这么多的兵,也都让他们头皮发麻,无论是杨嗣昌还是洪承畴,都是知兵的人,也都是厉害的角色,他们虎视眈眈,就准备攻入了山东。

本来的形势已经是不太好,自从朱燮元部进入了南阳以后,令山东的形势更加的危险,因为山东也都处于明军三面包围之中。

本来华夏军乐观认为,朱燮元他们去河南,那里无兵无粮,只会自我毁灭。

谁知道这天杀的许建强,居然雪夜的南下,说服了朱燮元向福王下手,朱燮元亲自率领大军,直达洛阳,在进入了洛阳以后,他就派兵为了福王府,查抄了福王所有的财产,这让他得到了大批的军饷和粮食,一次性的解决了他军饷和粮食的问题。

朱燮元最大的问题,就是欠军饷和欠粮食,在得到了大笔的银子和粮食以后,他就相当于没有问题了,他不单止没有精简军队,反而进一步的扩张,根据华夏军情报部门估计,他手上掌控的钱粮,就是招三十万大军都不成问题。

现在河南的形势非常的严峻,不是大旱就是大涝,百姓颗粒无,收许多地方的百姓都逃难了,成为了流民,这也意味着朱燮元只要想要招兵,就可以轻易地招到大批的兵。

这些流民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军饷,只需要给他一口吃的,就愿意为明军卖命,所以华夏军也都得到了情报,朱燮元在得到了福王的粮食和军饷以后,直接就计划扩军三十万。

这也就意味着华夏军的老巢,他们的大本营山东,面临着大明帝国七十万大军的围攻,随时可以攻下这里来。

山东就是华夏帝国的老巢,刘远桥的故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只要此地掌握在他们的手上,北方的朱明想南北对峙,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这便是很快的被华夏军歼灭。

所以华夏帝国也都知道和明白一点,山东就是关键,只要他们能够守住山东,就有进入河北、进入北直隶的路径,攻下大明的京城,都不是什么难事。

丢失了山东,他们刘家的老巢都丢失了,就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同时也都会令他们的局势开始崩坏,这样子就会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刘远桥作为大明的枭雄,也都有中土历朝历代政治家应有的胸怀,中土所有的官员和政治家,都有一种胸怀,这便是没有南北朝之说,只有一统天下或者皆下之囚,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都要用于一统天下,这叫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所以刘远桥也都是想着一统天下,只要他们平定南方以后,就会用尽一切办法,派兵北伐,一统天下,他们要一统天下,山东的地位又变得重要,这是他们在北方的立足点,控制的这一点,就相当于他们华夏军的长矛,随时顶在了大明的小腹之处,一捅而入,就可以灭之。

也就是因为如此重要,所以大明帝国才会调集重兵,准备夺回了这里。

估计到时候,大明最少出动七十万大军,分三个方向,对他们进行攻击。

而华夏军部署在山东的军队,则不会超过七万,不足对方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扛住敌人的狂攻猛打,就是他们所要操心的事情了。

刘远桥也都有些头痛,所以他决定召回刘布。

关于他们建国的事情,刘远桥没有什么好头痛的,他自己办,就能把这件事办好,就算是他们扩军百万,刘远桥也都有足够的把握。

他们有现成的体系,只要投入更多的钱粮,投入更多的时间,就可以招募更多的士兵。

但是要打赢这一场举国关注的致命之战,这就不是刘远桥所有把握的了。

刘远桥在什么时候都是长于内政和后勤方面,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

当然刘远桥也都很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在,所以他也都没有想过御驾亲征或者说亲自去对付敌人,刘远桥知道论起城府谋略,他是最顶尖的,但如果论起带兵打仗,这就不好说了,外行人指挥内行,只会造成灾难。

现在的华夏军,可是经不起灾难性的大败了,比如说像夷陵之战这样的大败都不能够经历过几次。要十拿九稳,只好把刘布召回来,派他去山东。

刘远桥这一个决定,也都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同意,根本就没有人反对,大家都明白一点,如果要山东方面十拿九稳,只怕只怕得刘布出马,才有最大的把握。

只是刘布出马,也不敢说一定就能够对付对方三大名帅和几十万大军,还得从各大战场抽调出一支不低于十五万的军队北上,用于支持山东战场。

所以现在的华夏帝国虽然说看起来是无限的风光,其实也是拥有许多的隐忧,也只有他们这些当事人和当局者才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因为知道大战迫在眉睫,敌人很可能在两三个月内就发动猛攻,所以他们也都知道现在不能再拖了,必须把刘布由湖广前线调回来,组建大军北上。

即使是现在出发,事情都有些晚了,当刘布到了南京,组建了大军北上之时,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拔,这也需要时间,当他们抵达的时候,估计山东已经是打得热火朝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