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902章意外来客

明末之新帝国 第902章意外来客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华夏军守卫济南城,他又不同于其他几大府城的死守方式,而是制定了南守北攻的作战方针。

所谓的南守,指的是派出优势兵力,对于从泰安方向攻过来的朱燮元部大军,采取全面防守的策略,以消耗其粮草兵力为主。

而面对人数更多的北方军,指的是洪承畴和杨嗣昌部,则是主动迎战的态度。

他们派出了大将刘忠勇,率领三万精兵,驻守在济水之畔,与对方进行对峙,如果不是对方人数多达三十万之众,只怕刘忠勇会主动的出击,攻击对方了。

而且华夏军防守策略,初步获得了成功,明军一开始的时候,凭借着手上绝对优势的兵力,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攻来,那可是轻易的就碾压了华夏军。

但是深入到济南以后,处处分兵,处处防守,兵力就没有一开始的雄厚了,而且经历了数月的激战,士兵也都非常的疲惫不堪了。

这一个多月来,天上基本上天天下雨,这确实是在某些方面,令华夏军的火器得不到全面的发挥,但是对于在雨中野外战斗的明军来说,他们是极其的累,可以说士兵疲惫到了极点,他们非战斗减员,跟在战斗减员一样多,很多士兵都累到了走不动的地步。

甚至他们也都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天寒地冻,粮食药物缺乏,只要一受伤,基本上就失去了生存能力,甚至连恢复的可能都没有。

这样子恶劣的环境,让明军的士气下降的非常快,战斗力下降也非常的快。

才一个多月左右,他们就没有了当初的雄心,想当初,他们南下的时候,那可是意气风发,雷霆万钧。

但是到了现在,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洪承畴和杨嗣昌,他们为什么会同意冒险对济南发动攻击,因为他们也都发现,他们是打不了持久战了,一旦久战不利,师老无功,很容易就会自我崩溃了。

毕竟他们是一支没有军饷和粮食的部队,只能依靠以战养战,如能从对方这里抢到一些东西还好,现在华夏军坚壁清野,它们抢不到什么好东西,这就令他们为之慌了,许多人害怕了,生出胆乏之意。

部队的士气,远比他们想象之中的低,所以明知道强渡济水,会伤亡惨重,洪承畴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他们把手中仅有的粮响都发了出去,也都组成了敢死队和督战队,就想做拼一死战。

当然,他们跟朱燮元是非常的不合,双方是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策应朱燮元的大军,而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他们都意识到了一点,这只怕也成了他们最后的一次机会了,如果这一次不能够打败敌人,建功立业,他们估计也都是难逃一死。

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在大明帝国,还是在华夏帝国,他们都难逃一死。

全天下人的眼光,都放在了山东,放在了山东的济南,因为这里正爆发着决定天下命运之战,许多人都在想,济南城只怕是战火连天,人心惶惶的了,百姓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就是,济南平静得很。

静云公在家人的陪同下,乘坐着一顶小轿,进入了济南城,进入城中以后,但见百姓和军民,都在积极的备战,城楼上已经堆满了沙包和大炮,到处戒备森严,但是却没有别的地方人心惶惶,流民遍地,哀鸿遍野的局面。

华夏军确实是把附近州县的一些百姓,都网罗至城中,以防他们受到了敌人的荼毒,城中涌进了这么多的百姓和流民,也都一一的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有亲戚的就去投靠亲戚,没有亲戚的,也都会进入华夏军所安排的难民营和流民营里面,进行临时性的安置。

而且全城的百姓,都进入了战备状态,家家编甲,一旦战争起,他们就会加入军队,帮忙战斗,当然这些民众,他们也不需要战斗,只是为军队做一些力所能及后勤的事情。

全城的百姓,都被组织了起来,虽然被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氛,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许多人都是非常镇定和冷静的,他们认为有监国王率领十万大军在此,济南城应该是出不了什么问题。

且这些百姓也是知道,官军对待百姓残忍的手段,如果落入官军的手中,也都摊不上什么好处,所以大多数百姓都是跟华夏军一条心,准备拼死一战,抵抗敌人。。

静云公看到了这种场面,他叹气的说道:“恒生他做的还算是不错!”

恒生就是黄文东的字,黄文东就是他的徒弟,静云公在自己家的祖祠里面兴建了私塾,专门资助族中的子弟读书认字。

王文东并不是族人,并不能在此读书,但是此人非常的勤奋,在有空的时候就跑来私塾的窗外旁听,闲的时候又帮忙着夫子挑水扫地,所以夫子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赶他。

静云公偶尔去私塾,看见了这小孩倒也有趣,一问之下,对方对答如流,静云公就觉得,这孩子天赋不错,便破例让他在此读书,还可以免费的吃饭。

王文东也就是因为如此,而改变了人生,他虽然只是考中了秀才,一直没有中举,但是其人生,却是获得了巨大的改变,就是因为他是静云公认可的徒弟,也获得了静云公倾囊传授,才有了今天,对于静云公,他是敬佩至极。

当日他南下以后,师徒决裂,他十分难过,以后一直就往王家送去礼物,但是对方一直不肯收,这令他十分彷徨,王文东就知道,如果被师傅逐出了门墙,他只怕会成为仕林的笑话,遗臭万年。

所以他一直就托中间人去说项,希望师尊能够回心转意,原谅于他,这日听见有人传话,居然是一直就在登州乡下闲居的师尊,要前来见他,这令他十分高兴。

虽然王文东时军务繁忙,日理万机,但是听说师尊来了,马上就放下所有的公务,飞快的跑去城门迎接。

当师尊的轿子进入了城门后,也不顾自己是堂堂巡抚大人的身份,马上就迎了出去,跪在了轿子前,大声说道:“不肖弟子王文东,见过师尊,师尊身体安康。”

王文东身为山东巡抚,治理一方,政通人和,很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街上百姓看见,堂堂巡抚大人,居然穿着一身官服,一路小跑的来到城门口迎接一顶小轿,不禁令他们议论纷纷。

孝子的周围伺候的是敬迎公的家人姐都是黄文东的老熟人那这些老熟人他不能有些欢喜

轿子里面传来一个淡淡的声音说道:“起来吧。”

王文东自从跟师傅闹掰以后,一直就想改善双方的关系,现在师傅主动的前来,令他十分高兴,他说道:“学生已经在府内备下酒席,为师尊接风洗尘,请师尊移驾。”

静云公走了出来,数月不见,师尊已经老了许多,王文东不敢怠慢,连忙就上去搀扶。

静云公道:“不忙!为师今天来,不是吃饭喝酒的,要见刘远桥,你且去安排。”

王文东不敢有丝毫的违抗,他马上就说道:“没有问题,但是监国王军务繁忙,日理万机,想要见他,须得安排时间,师尊移驾府中,沐浴更衣,略事休息以后,再行见面,岂不是更好?”

静云公道:“军情紧急,救兵如救火,须臾不能拖延,你不能安排老夫,这就自行去拜见。”

王文东是一个精明人,他不知道师尊来此所谓何事,不敢贸然引他去见刘远桥,万一他是哪根脑子抽风,来一个当场痛骂监国王,他就吃不了兜着走,但是老师执意如此,他只好舍命陪君子。

王文东就是刘远桥身边的左右臂膀,第一红人,他师徒求见,马上就惊动了刘远桥,刘远桥就在德王府政事堂正堂接见了他们师徒。

刘远桥没有摆什么架子和排场,而是一身皇袍,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之下来见,数月未见,刘远桥更加的威严了,龙行虎步,有一股人君之风,刘远桥叹息而道:“数月未见,静云公苍老了许多。”

静云公说道:“光阴如快骏马加鞭,日月如流花流水,人生自古谁人不会衰老,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最终活成了一个笑话。”

刘远桥笑道:“公来了就好,正好有些事情与公商量,孤在后堂,备下酒席,正好为公接风洗尘。”

虽然他们上次见面,那是闹得不欢而散,但是刘远桥一直对静云公,是表示了极大的礼遇,各种赏赐不断,现在对方主动来见,虽然不知道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但这应该是好药,好的开始。

静云公道:“吃饭的事情不急,老夫来此,是要讨一件差事。”

刘远侨闻言大喜,如果此老愿意为他效力,那是如虎添翼啊,刘远桥更加高兴了,他说道:“不急!吃完再说。”

王文东在旁边伺候着,他看见刘远桥相谈甚欢,称得上是君臣相得,他也十分高兴,在一边帮腔的说道:“正是如此,人是铁,饭是钢,这空着肚子的人,和饿着肚子的人,也都谈不到一块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