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963章与往不同

明末之新帝国 第963章与往不同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刘家造反成功,华夏军也都成功的建立了华夏帝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就结束了,这一切只能说是刘家巅峰时代的开始。

刘氏王朝,再次出现,而且是大一统王朝,不是偏安小朝廷,此为东汉灭亡后的第二个强大刘氏家族。

刘远桥自称汉光武帝之后,然则所有人皆知,其与皇族毛的关系都无,不过一胶州打渔佬,刘远桥亦偶一提之,不好意思多提。

而他们所要面对的问题,还是一样的多,有些事情丝毫不比以前轻松。

在以前,他们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打败明军,从朱家手上夺取天下,取而代之,但是现在,他们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就是统治这一片天下。

自古就有一种说法,这叫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对于这些帝王来说,打下了天下,如何让天下,千秋万代,同时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刘远桥枭雄之才,既然夺取了天下,现在所要考量的就是,制定出一套制度来,让他刘氏的江山,世世代代传下来。

在历朝,守江山之中,最为害怕的还是自己夺取了天下以后,在自己千秋万岁以后,转眼就让自己的权臣,夺取了天下,这也是皇帝最为害怕的。

但是害怕归害怕,有一样事终究是不变的,这就是皇帝必须要大臣作为辅助,因为皇帝就是再能干,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完了,像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真心没有几个。

自从千余年前姜尚加上周文王的组合,突然崛起起来,历朝历代,就流行皇帝以宰相带领文武百官,统驭天下的组合。

自从姜太公起,丞相这官职正式的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文武百官之首,在历史上,一个贤相可以兴国安邦,也可以力挽于狂澜即倒,而如果是奸相的话,则是祸国殃民。

大明是在大元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元帝国就饱受了权臣和丞相权大之苦,权相轻言废立。

朱元璋在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后,在弄死了胡惟庸以后,说什么也都不肯再任命丞相之职了,因为丞相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对皇权有太大的威胁,把他的权利分给了六部尚书。

所以胡惟庸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了,虽然在大明其后的二百多年,一直都有内阁首辅,领导文武百官,辅助朝政,但是首辅就是首辅,有人称之为首辅、阁老、相公,就是没有人称之为丞相。

其实这也就是把丞相的权利分给了六部,分给了内阁而已,就相当于把一个人的权利,分给了数个人之多。

但是这些文官也不是白搭的,他们很快就开始扭转的形势,并且利用百官,变成了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结局。

大明的政治体制,就是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居于禁中,拱垂而治,百官则是守牧天下,称得上是最佳的组合,也是深入人心的做法。

因为在历朝历代之中,难免会出现昏君,难免会出现权臣,这些都是会造成国家灭亡的因素,但是巨大的权力分给了内阁,分给了六部,想要造反,这就难了,果不其然,大明两百多年,也都没有出现权臣威胁到皇权的地步。

但是这样子做也是有弊端的,大明的内阁制度,虽然是没有单个权臣威胁到皇权,但是却是整体的仕权威胁到了皇权。

到了后来这几十年,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权力被困在了京城,称得上是政令不出紫禁城,皇权不下县,没有办法,文官挟持了整个文官集团来对付皇帝,皇帝除了依靠太监,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刘远桥欣赏大明朝的长命百岁,却不欣赏大明朝的皇帝,被逼到穷困到如此的地步。

要知道刘远桥可是知道,大明的民间是多么的富有,皇帝想搞点钱都多么的难,最好的比喻就莫过于万历皇帝了。

民间富裕到了极点,皇帝也知道很多地方富得流油,所以派出太监去收税,结果就激怒了整个文官集团和乡绅集团,他们明着暗着来反对,把皇帝这种行为,说的是天怒人怨,横征暴敛。

这可是把万历皇帝搞得狼狈不堪,下不了台。

刘远桥他就在冷笑,这些天杀的狗官,其心可诛,毒怨到了极点,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可以,皇帝收点税,就是天怒人怨。

皇帝搞点小买卖,就是与民争利,搞的皇帝只能够依靠皇庄那一点收入,如果不是有派出太监去收钱,都不够用。

这一套如果要用在刘远桥身上,却是行不通的,如果别的皇帝,会顾忌脸面,会顾忌别人说什么与民同休,与民争利,但是这些话,根本就奈何不了刘远桥。

民间有多富,有多么有钱,他一清二楚,至于说与民争利,他们这样子收税,也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与这些乡绅争利。

刘远桥他与大明朝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对于利益的看重看得比任何都重,以至于有官员忧心忡忡的说道:“大华夏就是要学元朝的做法,要把国家的税务包给色目人,由他们包下来经营了。”

据说当年的蒙古皇帝,就是不知道如何收税,收的税非常的少,而狡猾的色目人,则给了皇帝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承包,就由他去收税,搞得民间天怒人怨。

刘远挤是不会这么做,但是也不会像大明的皇帝和政府如此的蠢,把这些商税放弃了,刘远桥不单止不会放弃商税,甚至还会组织官府和朝廷来做生意,增加官府的收入。

大明整体的问题,其实就是缺钱的问题,就一个缺钱而己,结果就是一病起百病生,各种矛盾都出现了。

用刘家的话来说,大明只有一种病,这就是穷病,治好了穷病,其他的病都治得好,所以说不要跟他说什么仁义道德,不要跟他说什么沽名钓誉,他只在乎钱。

在大明在开国的时候,茶税一年可以有二三十万的收入,足足足抵上了一个省的田地税,但是到了后来,让那些清流道德君子去收税,越收越少,居然一年只有二三十两,这么坑爹的事情,也只有大明朝才做得出来。

难道这样百姓们就不用交税了吗?这些基层的农民,该交的还是要交,只有那些士绅和权贵们不交了而已,钱都落入了他们的钱包之中,刘远桥可是公开的批评这一种作为。

如果华夏朝有这样的官员,这些人就得推出午门去斩了。

刘远桥在经过一番的盘算以后,就慢慢开始制定好他的治国政策。

首先就是要国富民强,手中只要有了钱,万事好办,民间只要太平了,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别人就是想裹挟他们造反,拉拢他们造反,这也都不容易,有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不过,跟着别人去造反,你以为每个人都是刘远桥啊!

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就是解决政府行政的问题了,大明的内阁政策,是有极其积极的意义的,即积极的一面,就是在许多地方上都公开透明,也都没有滋生权臣的土壤,众位大臣针锋相对,也都很容易让皇帝从中取利,占尽便宜。

但是他们裹挟了整个仕大夫集团和文官集团,跟皇权对着干,把皇权都逼进了紫禁城,令政令不出皇城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子的做法,在刘远桥眼里,虽然没有丢失的天下,其实已经等于丢失了天下,这等于把天下平分给了别人,这是令他难以接受的。

刘远桥就是因为想到了这里,他就在想,在政治上继续走大明的这一套,但是也要限制内阁,还有仕林的特权,只有铲除了他们的特权,让他们都像其他的百姓一样交税,杜绝了贪污,杜绝了偷税漏税,这才是可能令朝廷长治久安之计。

就人性角的角度来说,杜绝贪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官的大权在握,即使是你不向别人伸手,别人也会把银子往你口袋里面塞,送上门的女人,送上门的银子,是很难以拒绝的。

这一点刘远桥也都明白,他自己这么有钱,都难以拒绝别人塞进来的红包,塞进来的银子,更不用说其他那些人了。

贪污**可以通过政治的手段来压制,但是偷税漏税却必须杜绝,大明朝有这么大的盘子,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正儿八经的收税的话,它的银子是足够够用的。

偏偏大明做生意的这么多,但是交税的却没有几个,一开始就是藩王们不交税,跟着就是士大夫和整个士林都不交税,堂堂一个大明,偌大一个帝国,一年只是收下了四百多万两的田地税而已,区区四百万两的银子,又怎么够整个庞大的国家的支出?

整个朝廷就不收税了吗?当官的当然收税,他们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只是这些税,都已经落入了他们的手上,没有落入朝廷,没有落入皇帝的手上而已,结果就是当官的富贵到了极点,民间则是贫困到了极点,百姓吃不饱饭,最终只有造反,大明也就灭亡了。

刘远桥想到了这里,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税收就是关键,必须听刘布的,成立一个国税局,向皇帝负责,专门收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