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971章移风易俗

明末之新帝国 第971章移风易俗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刘远桥他是认定了一点,那就是大明朝这些官员的风气,是非常的扭曲,非常的变态的,已经失去了纲理伦常,已经把皇权都挤兑到了墙角的地步,所以是时候,对这方面进行整顿的时候了。

当然在这方面的时候,他也是面临巨大的压力的,所谓的仕林,就是由读书人组成,是中土各地乡绅的领导人物,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不可能把这些人一网打尽,把他们都给忽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两千年之中,孔家一直都稳坐钓鱼台,无论是谁人当了皇帝,都必须礼遇孔家,给他们以功名利禄,否则就得不到仕林的支持。

据说当年的孔家,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是给了他们很大的赏赐,很多的封赏,但是他们硬是看不起朱元璋这放牛娃出身的人,硬是对皇家爱理不理的,可见他们身上的优越性,已经达到了极点的时候。

刘家跟孔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及其的密切,这也是孔家跟朝廷最为关系最为密切的时候,孔家的嫡女嫁给了当今的皇帝,作为当今的皇后,母仪天下,是在许多读书人的眼里,这是非常振奋的,他们认为以后的朝廷,就改姓孔家,很多人都为此而欢欣雀跃,却不知道,这几乎就是盛极而衰的时候。

刘远桥表面上对于孔家和仕林十分的尊敬,十分的礼遇,但是他却是对这些人害怕到了极点,也都知道如果信任这些人的话,他辛苦打下来的天下和江山,很快的也会走向灭亡。

在朱明朝,这些人已经成为了朝廷的一部分,他们枝盘错节,势力根深蒂固,就连皇帝面对这些人,都得退避三分,想要做出一点有利的事和自救的事情,都做不到。

只要皇权与仕权发生冲突的时候,都会被无情的击退,都会被所有全体大臣的反对,大明朝的体制,就决定了大臣们反对,皇帝都做不了事。

比如说皇帝想开海禁,想向乡绅们收税,根本就做不到,因为皇帝这是触犯了大臣们和乡绅们的利益,他们集体反对之下,就是皇帝你再坚持,也都没有用,即使皇帝坚持的下了旨意,广发天下,但是也都执行不了。

像当年的万历皇帝,他知道乡绅们有钱,想向他们收税的时候,他可是在官员们的强烈反对之下,坚持的往天下派出了大量的太监,去各地收税,结果这只是皇帝向乡绅们收税的一种做法,硬生生的就扭曲成皇帝向老百姓们收税的一种做法了。

相信那时候的万历皇帝是泪流满面的,本来想的只是是劫富济贫而已,最后却变成了去打劫乞丐,从石头里面榨油,钱是弄到了一丁点,但是也都弄到了一身的骚味,他的名声也都臭到了极点,这估计也就是他看透了这些臣子们的本质,二十八年不上朝的原因。

但是现在,刘远桥最大的优势就是,已经改朝换代了,以前大明官场上奉为金科玉律的那一套,是证明是不行的。

最简单一点,如果能够证明是行的,大明为什么会灭亡?所以刘远桥它控制了朝廷,有军队和官员们的支持,反而可以绕过仕林,来重新实行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计划了。

比如说刘远桥轻易的就改漕运为海运,通过海运把南方的大多数钱粮和赋税运往北方。

同时整个大明朝是禁海的,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来的,这是祖宗家法,同时也因为他们符合这些东南大海商们的利益,让他们可以垄断海上的贸易,独占这方面的好处,所以没有人可以反对。

即使朝廷之中有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其中的巨大利益,也有人提出必须开海禁,必须向乡绅们收税,但是终究因为巨大的利益集团的反扑,变得无疾而终。

但是这些强大的势力,在新朝的时候,就显得没有那么的强大了,他们一直以为倚仗的祖宗家法和朝廷的律令,在这一刻都变成了一张废纸,什么作用和威严都没有了,刘远桥就可以在这一相当于白纸的基础上,重新的书写自己的字画。

以刘远朝的为人,自然就是务实主义,他就知道如果开海禁了,从事海上贸易,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的赋税,带来多少的收入。

而且天下间最有钱的,依旧还是这些乡绅,他们垄断了大多数的生意和贸易,只有向他们收税,才能够真正的搞到钱。

想当年的宋朝和明朝,国家一年的收入,可是动不动的就上千万和上亿,而大明倒好,居然敢拿出一个这么少的数字,这简直就是侮辱别人的智慧了,刘远桥一直就知道这方面巨大的问题,所以在制定新的规定的时候,他可就是死抓死扛这一点了。

所以在华夏帝国成立的时候,国税局基本上是与户部同时的展开工作,国税局的出现,是划走了户部很大一份的职责。

在以前的大明朝,流行清谈,流行于清贵和道德君子,大多数的官员,只会谈他自己有多么有理想,多么有抱负,文章做的多么的好,而不会讨论他们搞到了多少的赋税,很多官员都以自己收到了多的税为耻,认为这是向民间横征暴敛,徒令自己名声不好。

在这种风气之下,自然是人人公开的少声称少收税,暗地里则拼死的压榨百姓。

而在华夏帝国,这种风气却是进行了扭转,该收多少税,就是有明文的规定,税务方面是由国家进行的拟定,收税的就是由国税局来负责,基本上已经不由当地的官府负责,当然,当地的官府,只是起监督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制上的作用而已。

刘远桥有一件事是始终明白的,刘家能够崛起,是因为他们有钱,拥有足够多的资源。

没大明灭亡,那是因为其财政的崩溃,虽然拥有庞大的国家,广阔的国土,但是却因为整个行政体制的**和崩溃,根本就收不上税来,却就要承担这个国家所有的支出,这样子不崩溃才怪?

刘远桥他很明白,令国家不亡的原因,所以对于税收这一块和行政体制这一块,他是抓得很严的,总而言之就是,这些明朝的官员和京城的老百姓,首先就感觉到了新朝与前朝,根本上的不同。

前朝不会有这些道德和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新朝他丝毫的没有以收税为耻,也都丝毫的不会顾及自己的虚名,而是把务实的作风发挥到了极点。

在前朝,如果当官的在做生意,这是十分丢脸的事情,虽然很多官员都在暗地里面做生意,大捞特捞,但是他们公开是不会承认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贱业,十分丢脸的事情。

但是华夏帝国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是能赚钱的,都值得提倡,就连他们的官府,也都在组织贩卖各地的商品,为国家增添更多的收入,他们认为这是好事情,这一种风气的改变,令所有的老百姓都感受到一种希望。

这就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获得足够多的粮食,还有住的地方,也就是因为这种风气的巨大改变,弄得整个社会都发生某种改变。

在此之前,大多数老百姓都是躲在家里面,他们不清楚华夏军的政策,不明白新的朝廷该会怎么样,虽然他们一再发出了安民告示,声称会绥靖地方,整顿治安,善待百姓。

但是哪朝哪代,哪个当官的,不是这么说的?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历朝历代,王朝兴亡之中,最为倒霉的,还是这些小老百姓们,可以说,这段时期是百姓对华夏军,进行观望的一段时期。

但是可以这般的说,在观望期间,老百姓对于他们还是相当满意的,因为华夏军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其实都是十分的正面,十分的积极的,主要就是务实,脚踏实地,不会像以前那么流行清谈,那么流行虚的东西,在老百姓的眼里,搞到足够的钱,自己吃得饱,穿得暖,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新朝的政策,在这方面算是对了老百姓的胃口。

而且更令老百姓感到喜悦的地方,新潮所采取的政策之中,虽然也加大了收税的力度,但是他们大大的减免了农民和小老百姓的税,而加强了当官的和乡绅的税收。

虽然历朝历代的官员,都是这么的自我标榜和吹嘘,富者多收,穷者少收。

但是大明朝硬是折腾成,富的不收,穷的多收,搞得富的逾富,穷的越穷,民不聊生。

但是华夏军现在所推行的政策之中,可真的向富人下手,因为他们跟前朝最大最大不同一点,那就是就连当官的都得收税,就连皇族中人都得交税,这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免税,以前的偷税漏税和投献之风,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了,这令这些老百姓,感到眼前一亮。

新朝确是与前不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