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武田家的明国武士 >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与虎谋皮

武田家的明国武士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与虎谋皮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01:29 来源:笔趣阁

第三百七十七章与虎谋皮

李晓与李旦二人继续商谈。

顺便李晓亦向李旦了解眼下这些往返于明日之间,进行走私贸易的海商底细。

事实上,无论是李旦,还是他的前老板汪直,在李晓那个时代的了解,他们都是被冠以统一的称谓‘倭寇’。

后世提起倭寇,第一个反应,就是战国时,主君战死无家可归的日本浪人,或是投靠的汉奸。

这一切归于历史书的误导,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为正儿八经的武士,即使成为浪人,亦很少会跑到海上作营生。

当时倭寇实际上,都是沿海水军众这样的存在,他们的身份并不高。

早期倭寇,确实有日本人的组织,比如居于平户九州水军的松浦党。

但是这袭扰只是一时而已,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袭扰明朝半壁江山的倭寇,其幕后真正操纵者都是如王直,徐海这样的土生土长的明人。

嘉靖二年时,因宁波之乱,明朝取缔了对日本的堪合贸易,并禁止一切走私贸易。

这一事件等于通了大娄子,当时明日贸易之间的利润,可谓用暴利来形容。

据日本商人楠叶西忍描述,从日本带来一箱子货物,如刀、扇子、屏风等,在日本不过10贯的价钱,在明朝则能卖到40-50贯的高价,然后再从明朝那里买来的250文一斤的生丝,运到日本则能以5贯的高价倾销,如此暴利链,产生了江浙沿海大规模的海商走私集团。

当时,明朝禁海后,等于断绝了海商走私集团的财路。

断人财路,等于杀人放火,如王直这样的大海商是绝不可能放弃这天大的利润的。

在于朝廷沟通无效之后,王直开始暴力抗法,联合走私海商船队,组织了数千条船开始袭扰边境,因此造成了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嘉靖倭乱。

因为当时生怕家人受到诛连,所以王直等海商都是假托倭寇之名,来沿海劫掠,而实际上,王直的海商船队,亦有雇佣大量的日本人,朝鲜人。

明史曾形容,大抵真倭十之三。

并且真倭,都是类似雇佣军的存在,充其量不过是打工仔,战时的炮灰,而真正的幕后主使,主导这一切的是王直以及整个走私海商集团。

至一五五九年,王直被诱杀之后,这走私海商集团,处于群龙无首,之前对沿海的袭击,虽少了组织,但是次数更加频繁。

亏得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沿海剿灭,这才使得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

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途径,只要明朝不开海禁,这巨大的贸易差还存在,就阻止不了这些海商走私的疯狂热情。

不过李晓却清楚,此时在五年前,即是一五六七年,隆庆帝颁布了法令,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隆庆开关。

明朝开放漳州月泉港,用于海贸,至此海商走私途径有了宣泄之地,倭寇之患终于大体平息。这段时期明史上言,倭渐不为患,而抗倭名将戚继光亦在这一年由闽南调往漠北。

庆隆开关与俺答封贡(即开通明蒙贸易,至此明与蒙古之间百年之内,再无大战事)并称为庆隆朝两大开明之政,其作用皆是开放贸易,最终结束了为祸明朝南北多年的战事。

与李旦,王坦之闲聊了这么多后,李晓对这些海商,亦有了新的看法。

在海禁时,这些人就是倭寇,袭扰地方,而海禁开放后,他们就是正常的武装走私海商,因为走私利润远远高于劫掠所得,他们并不需行此途径。

所以他们在民间并非无恶不作,相反在闽浙十分有声望。

明史王直传曾评价,王直在民间“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馈时鲜,或馈酒米,或献子女”。

同样是海商,西方政府对本国之海商,进行不惜余力的支持,最终开创出大航海时代。

而中国的海商的生存空间,却遭到了政府的挤压,压迫,最后湮灭。

而从言语中看出,李旦,王坦之对于明廷的态度是相当不满的,而对倭人亦保持了一种上国之人的不屑之意。

在他们眼中,他们海商并非是什么恶人,他们信天主教,拜妈祖,彼此兄弟相称,以豪杰自居,自认为是民间之绿林豪杰,类似于杨么,梁山一百零八这样的好汉。

对于这位李旦,李晓更是忍不住想到,此人以后将成明日之间最大的海商头头,并从中敛取暴利,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几人之一,到了英国人,西班牙人,以及德川家康都找其借钱的地步。

相谈之间,李晓亦开始向其旁敲侧击,希望他能够向自己提供千石级大船的制作人工以及方法。

但是李旦很明确地拒绝了,他是绝不可能将这样立身之本的泄露给他人的。

随即李晓转而求其次,言道:“李当家如此考虑,亦是有阁下深思熟虑之处,但眼下我的水军船小不经风浪,期间没有大船坐镇,实在无法保护此地周全,不知李当家可否借我五艘大船,以后当有厚报。”

李晓明白这要求有点狮子大开口了,李旦呵呵一笑,言道:“李大人,未免强人所难了。五艘大船太过了,如果是两艘,我还能向家父言请,通融一二。”

李晓闻言顿时大喜,他水军中没有安宅船坐镇,正是战力不全,有了李旦的答允,这一问题解决了。

最后李晓款待这两人中饭后,两人告辞离去。

岩濑湊的旅笼屋中。

李旦,王坦之二人洗漱了一番后,正准备休息。

李旦开口对王坦之言道:“王兄,你看这李晓如何?”

王坦之犹疑了一下,李旦将手向下微压,示意无事,言道:“你放心这四周都是我们的人,不会隔墙有耳的。”

王坦之点了点头,言道:“李兄弟,我实话言之,这李晓确实是一个有才具之人,不过他久居倭地,似已忘了自己为汉人之本,这点作实可惜。”

李旦看了王坦之一眼,笑道:“王兄弟,如此看就错了。”

王坦之言道:“哦,愿望李兄弟之高见。”

李旦言道:“与王兄弟恰恰相反,这李晓是否有才具我不敢判断,但是看其双目,观其言谈行事,我断定此人是内心有大抱负之人。”

“哦?”王坦之微微讶然。

李旦点了点头言道:“相信我的判断,王兄。眼下我着意结好李晓,并非为了一时。”

“怎么说?”

李旦成竹在胸地,言道:“原因在于狡兔三窟,未雨绸缪,自五峰船主故去后,朝廷虽开放海禁,但实际上仍是外松内紧,视我等海商为心腹之患,早有念头想一并处置。我等在江浙一地已越来越难立足。”

“所以要谋得出路,一定要另谋根据之地,听闻颜兄弟(颜思齐,另一与李旦齐名之大海盗)已率三千海民与闽渡海,于大员(台湾旧称)定居。而林道乾亦率众而去鸡笼(今高雄),不过大员,鸡笼都太贫瘠,难以开垦,故而不适,最佳之地,还是日本。”

“这是为何?”王坦之问道。

李旦笑了笑言道:“很简单,第一太祖爷当初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我等在此地,不用担心朝廷会派兵征讨,第二,日本比之大员,鸡笼还算富庶,又多良港,易于补给。”

“而眼下平户太小,特别松浦那老贼,不过贪图海贸利润,实际上对我等防备甚严,而九州当地之人,亦我们多有提防。所以我们难有施展之机会,可是眼下却不一样了。”

王坦之闻言惊道:“难道李兄弟,有夺取此地,取李晓而代之的打算?”

“有何不可,”李旦目光一闪,言道,“若这李晓可欺,那么我可借助其势,慢慢渗透,乘机在北陆取得立足之地,之后取而代之,将此人作为第二个平户,若是李晓手腕厉害,我们不能得手,我们亦可与他合作,最少他亦是我们明国人,怎么说也较松浦那老贼好多了。”

王坦之点了点头言道:“李兄弟果然谋事深远,只是我担心,李晓对我们亦有提防,很难会信任我等。”

李旦哈哈一笑,言道:“这你就放心吧,李晓所谋之事远大,将来必会有用到我们地方,到时他自己回来找我们的。”

此刻在教堂之中。

李晓亦在思索,方才与李旦,王坦之之对话。

事实上,李晓明白两艘航海大船亦并非随便可得,李旦竟肯在自己身上下如此投资重注,对于商人而言,绝非无的放矢。

难道他们亦是看重了自己明国人的身份,然后想在自己身上谋取什么。

不过李晓是不会拒绝的,眼下自己自己水军规模尚小,航路没有打通,更不可能进行什么跨洋贸易。

所以要想贸易金银,他所依赖的只有葡萄牙人,还有李旦的海商走私船队。

不过这李旦,在自己身上图谋,却不止是金银贸易这一点。

正所谓与虎谋皮,李旦犹如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李晓心觉自己若是处置不甚,反而可能被对方所吞并,所以心底对此人不由多了十二万分的戒备。

但是对于李晓现在来说,增加了两艘千石级大船之后,自己的越中水军亦有所规模,已可以完全胜任征讨佐渡之战了。

第三百七十七章与虎谋皮

第三百七十七章与虎谋皮,到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