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奉系江山 > 第三百七十五章 简体字

奉系江山 第三百七十五章 简体字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0:59:38 来源:笔趣阁

“拙言,大办教育我也是非常支持,只是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严重缺乏教师,没有足够的老师,学校也建不起来啊。”

“岷源先生,别说学校缺老师了,工厂同样缺乏技术人才,这次从京津一带过来了不少的学生,他们之中就有不少是师范生,我看可以直接招募到学校里面去,另外其他想要从政从军的学生,咱们都给他们提出一个方案,可以适当降低录取标准,但是前提是他们必须到学校里面教三年书。当然成绩靠前的也鼓励他们去教书,这个经历可以作为他们日后升迁的一个依据。”

王永江听到这里,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这个办法不错,学而优则仕,国人都喜欢当官,不过在当官之前,要先去当老师,只要条件合适,我看完全可行。

“岷源先生,其实教育的问题我也在反复的权衡,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针对性的投入,比盲目投资要更重要。”

“拙言,你早先就提过好几次,说是要发展理工科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要培养实用型的人才,难道这些还不够么,又有什么高论了?”

“高论谈不上,我是觉得实用型人才也分成很多种,就拿技工来说,也分成高中低,我们要向哪个方向倾斜,产生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向中低端倾斜,不要好高骛远,不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搞教育也不要向那些学者宣扬的要培养什么优秀的公民,要塑造人格,要因材施教。独立发展。这些东西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那是富人玩得东西,咱们这点家业,根本折腾不起,就解决最简单的识字和计算问题,这样降低标准之后,再去寻找老师就容易多了。”

作为一个穿越者,创新是最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说起来神圣无比,张廷兰最初也想凭着自己的先知先觉。搞一些大的创新,一下子走在列强的前头。不过经过两年多的思考之后,张廷兰把这个想法彻底抛开了,这根本不现实,就算张廷兰是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也搞不出来。

做出一件新的产品,至少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的创新。一个是工艺的创新,就比如张廷兰画出了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图纸,但是如何把图纸上面的东西,变成实物,需要花费的功夫更多,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造船工艺。涉及到材料科学,涉及到工程整合能力,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世界上每年都有无数的全新设计,但是最后变成实物的不足千分之一。这就是工程实现能力。

就算是后世院士一级的专家,他们也只是涉及到一两个领域而已,根本就不可能拥有这种全才型的人物,张廷兰就更是望尘莫及。

而且就算在后世,能玩得起技术创新的国家也少之又少,就连日本人也被评价为创新能力不足,说到底在后世玩创新的就是美欧等少数国家而已。

目前奉天的工业刚刚起步,很多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想一步登天肯定行不通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出路了,相反张廷兰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模仿和山寨,列强出现了新东西,奉军模仿就可以了,照葫芦画瓢,先弄出来。

做得多了,自然就会掌握大量的工艺技术,到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新的想法,慢慢的做出一些适合需要的改变,渐渐的积累起来,一个初级的科研能力就能形成了。

然后就可以进行跟踪研究,追赶世界的先进技术,在这个方面,张廷兰超前的眼光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知道追踪的方向,能够避免无端的浪费,追赶的速度能提高很多,其实这条路也是后世中国追赶列强的道路,虽然有不少问题,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一条成功的路子,要不然也不会美欧国家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而中国偏偏一枝独秀了。

这样做中国技术水平固然落后于世界,但是也不会差日本太多,毕竟日本也是列强之中垫底的,而且中国还有庞大的体积优势,完全可以靠着资源和人力拼死日本人。这种拼杀就不是悲壮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了,而是红色钢铁洪流淹没第三帝国的模式,这也是最现实,最经济的一条路子。

确定了整体追赶的方式之后,落实到了教育领域,需要培养的就是大量的中低级技术工人,在基础教育领域里面,小学只需要解决识字和算术的问题,到了中学之后,可以接触理化科学知识。如果成绩好,就可以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甚至可以出国留学,这些人就会成为最顶尖的那一部分人才,作为领军力量。

至于其他的绝大多数,在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之后,就能成为合格的中低阶技术工人,靠着他们的操作积累,再有少数优秀人才的带领,奉军未必不能做出一些适合自己的产品,到那个时候,再对上日本人,也就没有什么担心了。

“什么新文化,新思想,还是让那些有闲工夫的大学教授解决吧,咱们就老老实实的解决生存的问题,我看差不多可以推广简化字了,毕竟字体简化之后,学习辨认就会变得容易很多,识字的人多了,基数增大了,可能出现的人才就多了!”

在后世也存在着繁简字之争,但是如果回溯中国历史,就会发现汉字一直在简化之中,从大篆,到小篆,在到后来的楷体,汉字不断的被简化,从汉唐开始,中国社会就同时并存两种字体,一个是正体字,一个是俗体字,也就是所谓的简化字。

正体字是在正式的公文,碑刻之中使用,俗体字主要是普通百姓,贩夫走卒,不求美美观,只为了容易书写,方便辨认,到了明朝的时候,俗体字已经被很多读书人接受了,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或许简化字会提前几百年出现。

结果满清窃据中原之后,对待文化呈现了空前的**态度,乾隆皇帝亲自下令,科举考试之中禁止了俗体字的使用,转而全部采取了书写复杂的繁体字,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文化的极大割裂,上层读书人和底层贩夫走卒之间的文化联系就被割断了,那些知识分子只能埋首故纸堆。

繁体字的复古从本质上和满清剃发易服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在推行奴化教育,驯服知识分子,更好的割裂社会阶层,控制老百姓。

这个愚民政策一直推行了几百年,后世竟然还有一批自诩为学者的人为繁体字招魂,恬不知耻的说繁体字代表着文化传承,如果真的代表文化,那也是代表的奴才文化,是满清的流毒。

而且说到底文字并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的几千年传承的不是几个字的写法,而是传承的忠孝仁义,温良恭俭,传承的是君子如玉,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这才是整个文化的核心。

这个核心还在,中国文化就在,其余的文字,衣服等等都是表象,大唐盛世的时候,中国人也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以前的衣冠,转而穿上了胡服,没有丝毫值得大惊小怪,为何到了后世中国人如此在意,说到底还是自信心缺失的表现。

“拙言,推行简体字难度绝对不小。”王永江说道:“军队之中使用了简体字,很多人就找过我,询问是不是奉军也有意全面推开。多数人都是反对的,不过原因也很简单,一点字体简化之后,读书识字的人也就多了,对于现在垄断知识的那些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们才编造各种理由阻止。”

“不用担心这个。”张作霖突然在一旁说道:“办事情就是敢不敢的问题而已,盐商传承了几百年,关系盘根错节,相比阻力十分巨大,可是咱们把范家拿下来,受到了多少的反噬?相反马上就有新的商人填补进去,咱们手握枪杆子,腰里别着钱袋子,要想办事情,就大刀阔斧,根本不用害怕。”

“大帅说的没错,我最近找人整理了第一批一百六十个社会上常用的简体字,准备正式公布,并且规定东三省的政府公文必须使用这些文字,然后军队,学校,工厂也都要使用这些文字。”

“等到第一批简化字落实之后,咱们再征集各方意见,推出第二批,文字简化是为了便于书写和辨认,如果能兼顾美观,注意一下字体的内涵,效果会更好。”

王永江不只是民政的好手,本身也相当有魄力,既然有这个想法,王永江就不会退缩。张廷兰在一旁也十分赞同:“岷源先生,大军未动,舆论先行,全面推开简体字,是一件大事情,我准备在报纸上专门设置一个栏目,讲授汉字发展的历程,讲授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历,也宣讲满清愚民的种种措施,把这些东西公诸于众,让天下老百姓去评判,我相信有识之士会认清这个问题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