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骑 > 第四章 殖民

唐骑 第四章 殖民

作者:阿菩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32:47 来源:笔趣阁

入策元年。元春。李从何有心削藩强国小外屏契丹巳久川泄北张迈的娓起却打乱了他的步伐,他听从了冯道的劝告,按耐住性子,派出大臣范延光为使者前往议和,走到凤翔。听说后蜀使者已经进入金城。范延光大吃一惊。对副使范质道:“蜀人屡犯边境,有窥视关中的意图,若使孟氏与安陇张氏结为唇齿之盟,恐怕关中自此永无宁日!”

范质是进士出身,虽然只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但书生而生于乱世,于世事见识颇为不凡,这时应答道:“唐强而蜀弱,唐正而蜀偏。使国家有平定安陇之意,陈兵境上,则张氏定会选择与孟氏唇齿,如今主上诏旨出于安抚,以中原正统大朝与之约为兄弟,赠其王爵,许通商路。种种惠政,孟氏何能予之?今孟氏使者虽先入凉,但令公以出将入相之才,而主上委为使者,正在于令公有方面之才,于缓急之际能扭转乾坤也。令公手中诏旨本为与张氏结好之意,何怕张氏会因小失大。为彼偏蜀而拒我大唐?”

范延光对他这几句话心里颇为赞许。乃快马加鞭,入兰州境内。天策军听说后唐使者到果然没有拒绝。非但没有拒绝,薛苏丁还派了一营兵将护送之前往凉州。接待上也显的十分礼貌,不过和对待卢纪成不同,蜀国富而不强,所以天策军尽量示意优容谦和,后唐实力犹在天策军之上,所以薛苏丁面对范延光便不卑不亢,一句可能会显得示弱的言语也不流露这两种外交方略。都是郑渭、薛复与鲁嘉陵经过反复探讨之后才定下的。

范质终究还年轻。又是个书生,过金城之后见到西北荒凉,暗中感慨也和卢纪成类似。

范延光却是久在行伍的人,暗暗诧异,连叹道:“这个张迈,怕是不好对付,将来西北之盛,恐将不下于契丹。”

范质不明所以,就向范延光请教。道:“一路所见,都是穷乡僻壤。阵陌不连片,村落不相接,过黄河以后,常常行十余里不见一人,如此荒凉之地,令公为何却给予它如此高的评价?”

五代时期对文人并不甚看重。范质虽是个进士,范延光也不太当是一回事,只是见这年轻人言语见识颇合自己口味这才乐与言谈,这时睨了他一眼道:“你不晓得边疆、军伍之事!西北与中原不同,不能用同一种眼光来看。”他一指周围一望无际的荒原,道:“这片你所说的荒凉土地,就是强国之资!”

范质更不明白了。范延光道:“现在还是正月。大寒未退,去年的草已经枯死先,了。今年的草还没长成,牧民也都躲起来避寒过冬,所以你看到的便是一片荒原,可是等到二三月以后。春开草长,那时候羊马就都出圈,你若有机会再来,看到的便将是羊群无数、万马奔腾的场面了。你是读书人,还记得那民歌不?”他说着就唱了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范质啊了一声,心中马上醒悟,范延光又说道:“中原与西北,地理民情都不同,中原土地,处处都辟为农田,所以阵陌相连、村落相接。西北平旷,草场却较农的多出十数倍、数十倍。中原百姓,有马之家。十不及一,至于西北,则户户都可以有马,所以中原养骑兵难,西北养骑兵易,陇右是天下最重要的牧场之一,所以自汉唐以来,国家常凭借陇右以制约漠北漠南,大唐之君临四海,以步兵既强,骑兵亦盛。而骑兵之主要来源,一在漠南。一在陇右!自唐末失西北,养马之费便急剧增加,养一骑兵的费用。可养五名步卒,哪里像西北,立帐之处,便是牧马之地。近二十年安陇之所以不为中原之患,是因为这个地区没有统一,土豪争相割据,所以没有成为威胁关中的祸患,而如今。你看

范延光一指周围:“我常听说。陇右治安极差,往年连向进贡的使团都会受到杂虏的攻击抢掠,如今正值春初,是牧民口粮最缺乏的时候,但我们竖起这么鲜明的仪仗。带着这么大的使团,一路上却平平安安,连来骚扰的人口没有。可以想见张迈在河西已经做到令行禁止!西凉地面乃是华夏捍边扼漠之地,民风割悍,又有牧马之利,若张迈能够铸造出精良武器,以他这么强的控制力,那么将来西北之盛,只怕不可限量。”

范质望着视野内那余雪下的荒原,琢磨着范延光的话,不由得失神。他是天纵英才,十四岁上就已经设帐招徒,胸中实有万卷书,说到经史学问整个西北只怕无一人能及,但是他在世事时务上的见识,却还及不上天策军中许多走过万里路者。

凉州城内,张迈昨晚虽然收到了唐使入境的消息,却并未影响他和

天策军高层一边欢迎蜀使,一边准备接待范延光,以求广通商路,同时也继续筹着练兵,那天薛复建议在西凉诸州募兵,因为刚刚抵达的郭师庸和奚胜对肃州以东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没有贸然参加讨论。

这次重新聚,两人却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许多这方面的信息。因此这次会议的探讨又转深入。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习见文则安于为文,习见武则安于为武”薛复说道:“士兵强弱,各地之所以有参差,在于各地生活习性不同。我曾听父亲说过漠北地方为何总能够以相对极少数的人口就疼立起挑战中原的马背霸权。就是因为那个地方的牧民从小小困苦,孩童便能骑马,因此骑术几乎不用练自然就会,春秋逐水草而居。锻炼了耐力,冬夏又通过围猎来补充食物,种种包围、设阱、冲击、射箭,这些都类似于军事练,而他们从孩童时代就耳濡目染,当做和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事,所以漠北大部分的牧民都是天然的轻骑兵。只要得到犀利的兵器,有一个雄主加以组织,便能纵横大漠,甚至南犯中原。

“而中原汉民则不同,大部分中原百姓要么务农,要么经商,再不就是读书,所谓士农工商,国之四民。中原大部分百姓日常起居生活。都与打仗没什么关系,要想从戎就必须重新练,所以在兵源素质上面,比起漠北的胡族就有天然的弱势。我大唐之所以建立府兵制就是希望在四民之外使国家有一部分人丁能够以军事习俗传家,以此来存留国家的尚武之风。只可惜承平日久,兵籍子弟得不到尊重,相互逐利忘武,甚至逃籍为士农工商,兵质就慢慢软化了。”

张迈颌说道:“不错,这不是漠北与中原哪一族的民性更强。只是漠北人的职业习性更适合掳掠与打仗罢了。”说到这里忽然又想起:“其实漠北的这些狼子,也就适合打冷兵器战斗罢了,到了热兵器时代,他们的这些生活习性所培养起来的能耐就没用了。

哪像我华夏,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能适应,纵使一时落后困顿,也终能崛起振兴。这却是其他民族从所未有的事。”想到这里马上又想起他带到凉州来的火器工坊。他哪怕人在前线的时候,除了在沙州隔绝的那段时间,也每隔一两个月就要过问一下后方火器工坊的情况。

“还是要设法促进火器的展啊。要想让华夏民族彻底压过漠北的胡虏,就必须尽快结束冷兵器时代!”

不过科技的东西是个繁复之极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是想快就能快得起来的,张迈也知道就算有自己的推动,自己偏偏又不是很懂这些东西。要想让火器展到可以压制骑兵,可能得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两代人才能够,远水救不了近火,就目前来说,无论如何还是得两条腿走路一一边推动热兵器,同时也要维持天策军的冷兵器优势。

却听薛复继续道:“不过,汉家子弟之中,也总有一些极其强悍的族群,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

他还没说出来,奚胜已经脱口道:“边民!”

薛复道:“不错!边民!”他和郭师庸、奚胜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人显然对边民尚武之事是有共识的其实这也是华夏军事史上之常识。

郭师庸也道:“华夏腹心之地,以士农工商为本,至于边疆则近明地。虽是日常生活也常常受到巨大的威胁,所以边民不尚武则无法安生。腹心之地朝廷有武器之禁,至于边疆则反而大加鼓励百姓持有兵器、练习武艺以自保。百姓日习武备。防盗防胡,所以几乎户户皆兵。”

奚胜点头道:“不错,我华夏在春秋战国之时,列国相互为邻,又有戎秋蛮夷杂处其中,除了齐楚等大国有几处有限的腹地之外,其余地方,几乎无处不是边疆,所以有举国皆兵的素质,汉初去周末不远,民间尚武之风未断,尤其上谷、辽东、西凉诸地,民风之强悍实不在胡人之下。到了承平日久,腹地百姓久不知兵,一遇兵火便手足无措了。”新碎叶城的这些军事领袖,本身就是“边民”而且由于有武将世家的传统,所以在精熟沙场之事外有通晓了一些兵家史事,奚胜出生虽然卑微,但也认得字,读过书。随着地位的提升,他担心自己的学问素质匹配不起自己的官职更是常常抽空读书,见识比起还在碎叶沙漠中时已经大大不同。

他们说到这?,连郑渭都大体已经猜到薛复要说的话了,道:“薛将军的意思是,这凉兰地区,就是汉土之边地?凉兰百姓,就是汉家之边民?”

薛复笑道:“凉兰胡化已久。这个地方现在既可说是汉家之边地,也可以说是胡八…亲汉之兰甘肃,是由汉而化胡。系干都州乃系千心比、青海湖附近,则是胡人而亲汉,这些边民是胡是汉,只看我们如何引导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百姓,无论汉蕃男女,几乎人人都能骑马,由于区内局势动荡。所以人人有戒备之心,男人以武斗为日常之事,女子寻壮健者依托终身,尚武之风也就甚盛。因此我们若招募之为士兵,部勒之以军律,则必能成就一批嗜血之贪狼,远征之劲卒”。

他停了一下,又道:“士人贵,商人富,农家宽裕,牧民贫苦,西凉这些边民,让他们去种田经商他们不是好手,让他们放牧不过让国家多了一群贫民,仍然是一种负担小但如果练之为兵,驱之祖外开疆拓土。他们却可以成为我们对外征伐的宝刀!我以为,这是既有利于内政也有利于军伍的两得之事。”

说到对河西东部的情况,郭师庸与奚胜本不如他了解的透彻,薛复说到这里,几介。人一起望向张迈。张迈沉吟着,好久才说道:“凶悍的兵源,必须用铁一般的纪律来加以约束,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让他们拥有对我们天策军的信任,对华夏的信仰。否则这样的士兵就会变成一把能伤别人也能伤自己的双刃剑。而沙州那边他顿了顿,道:“我认为也不能就这么归田。不过对他们却与凉兰的士兵相反一凉兰的士兵是要让他们从野蛮之强悍走向文明之强悍,所以我们要设法激他们的血性与武勇。

两种类型的士兵互相配合,一支用以攻,一尖用以守,对我们政治上的稳定也好,对我们军力上的增强也好,应该都会更加有用

薛复默默点小头称是。郑渭道:“但这样的话,我们的军费之重只怕会难以负担。”

郭师庸沉思片刻,道:“在西北养骑兵,其实所费没你之前计算的那么多。练西凉骑兵。其实可以用宫兵于牧、宫兵于猎来进行,这样应该可以减少一点军费。”

薛复道:“那么沙州士兵,能否寓兵于农呢?”

“这个”郭师庸道:“沙瓜已成腹地,在腹地屯田,士兵缺少外来的威胁,从将到兵都会懈怠。会慢慢将军事操练当成可有可无之事。而以谋利为主业,久而久之,这样的军队会变成一支完全不能打仗的赢兵。”

张毅收到了一封家书,原来他和两个儿子以及许多族中子弟由于跟随张迈而相继外出,留守沙州的张氏精英便少了,祠堂一侧的二十几间空房子便被旁支借了去,这封家书是张毅的堂兄写来的,信中说旁支借了那二十几间房子之后,将锅盆炉灶床都撤了进去,“似将为长久之计!”中国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屋子久借便成占了。所以这封家书力劝张毅赶紧回去处理此事,否则张家宗家之基业,恐怕将会被旁支吞噬蚕食。

张毅收到家书后心里好生矛盾。要回去嘛,凉州这边的事业正在关键点上,要不回去嘛,祖传家业又岂容旁支凯觎?因此内心反复,一时不知该如何决断。

张迈敲着忧几,望着窗外越来越明朗的云空,说道:“要让鹿能够跑起来,最好的药方就是将他们赶到一个有狼的地方去,沙州的男人被曹议金养出了一身柔骨病,要想治好这病,最好的办法不是关在大营里头练,而是将他们赶到一个会受到威胁的地方去郭师庸道:“元帅是兑要将他们移至边疆去?北庭与凉兰,离沙州都有千里之遥,这些人在沙州都是有家小的,千里远戍,时间短了成本太高,时间长了,只怕他们不会愿意。”

张迈道:“那就让他们连家小也一起带去!”

郭师庸一愕,随即惊道:“元帅是想,,强行这样做的话,只怕会招来沙人对元帅的怨怒啊。”

张迈哼了一声,道:“我知道他们安土重迁,可整个西北,大部分都是地产人稀,良田肥美二草场丰汰却没人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沙州是唯一一个人口较稠、良田辟尽的地方。只是那里的人大多都因循着不想改变,宁可窝在本乡互相争夺那一点少得可怜的资源而不愿对外开拓。可是沙州并不是西北水土最好的地方,之所以会聚集这么多的人口是由于历史原因,若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十年之后那里的水土就有可能会因为过度开而退化,到了那时今天最富庶的沙州只怕就会变成整个西北最贫困的地方。所以我决定抽他们一鞭,将他们赶到更广阔的旷野去,今天他们也许会怨我,但以后,他们会感谢我的。”,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肌章节更多,支持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