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骑 > 第二九零章 拒降

唐骑 第二九零章 拒降

作者:阿菩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32:47 来源:笔趣阁

看到范质的愤怒,张迈却冷静了下来,问曹元忠道:“交涉的大权,本该归元忠主管,当时事急,我就越过你向南发令了。如今出了这个意外,你有什么看法?”

曹元忠将赵普的奏报又看了一遍,说道:“既是招降,自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会闹笑话。只是这个范延光太没眼力价了,他以中原藩镇的习性行事,却不知是自绝于我大唐!但赵普的处置,依我看并无不妥,他的承诺,言语中颇有漏洞,可以供我们事后运作。”

范质也道:“赵普是代元帅许诺,纵有问题,言语既出,不能反悔。”

张迈道:“那好。”他沉吟了一下,对身旁李昉道:“拟册封文书,封范延光为卢龙节度使,待邺都稍定,便让他率领大军,循运河北上,会剿杜重威。”

刘黑虎心道:“幽州这边,我们冲过去打平就是,如果不是怕粮食问题,薛复那边骑兵南下,一个横扫保证将幽州扫平,还要那个范延光来做什么!”不过如今天策军方对张迈敬之若天,对于张迈的决策,就是心里有点疑问也不会贸然质疑。

曹元忠一听张迈这两个安排,马上就知道这是一个坑,范质虽是书生意气,这几年历练得多了,只一转念也隐隐有悟,李昉妙笔如花,落笔成令,写完交给张迈。他这段时间有些摸到张迈的脾气了,所以这道文书以简洁为要。

张迈看了一眼,却道:“意思是这样,但太短了,也太直白了,给我用典,要用古典。用到我都看不明白的那种。”

李昉一愣,但他作为秘书显然是超及格的,主上没解释的事情他也没有多问,埋头就改文书,将文章拓展了三倍有余,文词典雅。辞藻华瞻,真是一篇堪比六朝辞赋的好文章,只是和天策以往的诏令文风显得极其的格格不入。

册封诏书草稿拟毕,李昉再以正楷在卷帛上重抄一遍,然后便盖上天可汗的金印,南传邺都册封。

——————————

如今南北道路已经打通,文书往来不过三日之间,范延光得到册封心中大喜,卢龙节度使掌管的就是大幽州地区。赵普当初的言语就有暗示,再加上张迈命自己北上幽州会剿杜重威的命令,三下里一凑合,范延光心想果然如此,欣然领命。

他得意之下,又将册封文书传示于邺都臣将,诸将一看都来贺喜,没人敢细看。武夫们也不懂得这些,到了李沼这里。他一开始也没看出什么,直到看到加盖的印玺是天可汗之印,心中暗道:“有古怪!”

范质和魏仁溥加入之后,其中一个很大的努力就是进行礼制的规范化,而印玺的制作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今张迈有两大印玺。一个是天策上将之印,用于军务,一个是大唐天可汗之印,用于对西域、漠北的册封,这两个都是金印。因为张迈尚未即皇帝位。所以暂时未制作天子之印。当初石敬瑭派桑维翰前来议和,曾在密议中提到要将传国玉玺来献,最后却毁诺不了了之,此事曾为唐晋外交埋下互不信任的伏笔。

至于对内事务,则有一颗大唐政务总理印,是用于阗国所献的极品美玉所制,如今由郑渭掌管,一颗“代万民言”印,以青铜铸成,由杨定国掌管,一颗“天下公法”印,也由青铜铸成,由**官张德掌管。另外有一枚刚刚铸成的华东政务总理之印,属于为东枢量身定做的临时印玺,在规定的东方地区拥有与政务总理印同等的威权,将来如果东枢撤除便会收回封藏。

在范质、魏仁溥的设想中,将来张迈登基,再制一枚天子之印,或者从石敬瑭手中夺取传国玉玺,便可形成二玉二铜二金六大至高印玺的体系。如今天子印未制,若有大事署理,便由天策上将金印、政务总理玉印和“代万民言”铜印三印联章才有相当于天子印的法定效力。

李沼对礼制十分看重,钻研也深,在加入天策之前就已对其礼制有了一番深入研究,这时见张迈册封节度使,用的却是天可汗印,便知其中有异,但他口中也未说破。

诏书传到张奇迹时,这个前算命先生文化水平不高,心眼却仔细,说道:“怎么不是皇帝的印玺,而是天可汗的印玺?”

李沼笑道:“元帅尚未即天子位,怎么会有皇帝印玺。”

范延光毕竟是武人,对礼制不大上心,笑道:“天可汗不就是皇帝吗?”

张奇迹受限于眼光学问,便没再继续想下去。

范延光接受册封之后,当即便传令三军整备,准备北上幽州——范延光也不是没有半点政治眼光的人,自然知道邺都作为河北心脏之地,北控河北,南临山东,当初三国时代,曹魏政权甚至曾有一段时间将这里作为政治中心,这是一个无论谁做皇帝都不可能将邺都分封出去的都市,但幽州作为重要边镇,却正需要一员大将镇守,在范延光看来,舍自己其谁?

他的军马并非邺都土著,所以并不留恋此城,又听说幽蓟有五十万亩良田等着自己,所以人人踊跃,闻令齐聚,余下的守城兵马便暂时交给了李沼,邺都的运河码头留有大量可以运兵运粮的内河船只——这本是当初石敬瑭为了大军北上准备的,如今都送给了天策。

大军正要出发,忽然北面传来消息——平幽仓景延广投降了!

——————————

景延广是东路大军的两大副帅之一,石晋东路军三帅,杜重威贪酷无情,符彦卿为人中庸,至于景延广,他虽是武人,对华夷之辨却看得很重,杜重威种种亲辽反唐的决策他其实都是反对的,只是拗不过主帅。早就积下了许多不满。

景延广在平幽仓固砦自守,自知野战不是高行周的对手,便半步不出砦门,只是守住运河沿线和屯粮仓窖罢了,这时天下汹汹,整个河北人心惶惶。就是三岁孩童都认为杜重威一定抵挡不住张迈与杨易的夹击,景延广作为三帅之一,自然更知道幽蓟守军如今的士气低落到什么地步!景延广也不指望自身难保的杜重威能援救自己,心中已在思考退路,不料这时竟传来邺都易帜的消息!

邺都扼守运河南下的干道,范延光一降,那就是把东路军的后路给断了!消息传到平幽仓,满砦兵将都如被雷劈了一般,反而是景延广一片平静——他那原本还在摇摆不定的心因为邺都易帜之事而彻底定了下来。

他已经准备向高行周派出密使了。不料就在这当口李超潜入平幽仓说降,于景延广来说那就如同要睡觉张迈塞了个枕头过来,当晚便将事情说定,第二天他预作安排,将可能叛乱的将领监视起来,然后召集诸将,宣布自己将弃晋归唐。

平幽仓的这起变动,比起邺都易帜来过程中可谓全无惊险起伏可言。满砦兵将听到景延广的命令后非但没有一个反对,甚至当场就传出了欢呼声!

第二日高行周的骑兵便进驻平幽仓。景延广也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兵权,并要求到易县觐见张迈。

邺都既已易帜,平幽仓再一倒戈,立马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沧、景、德、贝、棣五州相继宣布易帜,就连冀州的起义军也宣布愿奉张龙骧为天子。除了少数州县态度**之外。河北大部分州县尽归天策,幽州的杜重威便陷入三面包围之中。

——————————

消息传到邺都,范延光却是一阵大骂道:“早不投诚,晚不投诚,偏偏这个时候投诚!”他原本是打算沿着运河北上。在会剿杜重威之前先连同高行周把平幽仓拔了,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景延广也是一个识时务的,范延光不免少了一桩功劳。

孙锐道:“将军,咱们可得赶紧北上,可别还没赶到地方,杜重威也投降了,到时候元帅再封他一个范阳节度使什么的,那将军的卢龙节度可就空悬了!”

范延光道:“有理!”当即命令兵马速行,一来忙着赶路,二来张迈已经派来监督军律的司马,因此沿途竟未祸害地方。

——————————

兵马行走毕竟不如书信往来,范延光这边刚刚出发,高行周的奏报也送到易县,还是派了他儿子亲自送来,张迈拿到奏报心头就如同开了花一般,脸上也满是笑意,眼睛都眯起来了,对高怀德道:“各窖粮仓都到手了?存粮有多少?”

“到手了!景延广投降得很干脆,粮仓没有受损。”高怀德道:“我父亲一入平幽,便将各仓窖看管起来,该换防的换防,该整顿的整顿,确保万无一失。至于数目多少,如今计粮官正在统计呢,仓储太多,确切的数字还要等两天,我急着来给元帅报信,便先来了,但按照家父的估量,应该够四十万人半年之食。”

张迈大喜道:“那就够了!那就够了!哈哈,哈哈,哈哈!”

之前军粮有限,张迈有兵马也动不得,这时候有了两座大粮仓做后盾,张迈心中再无顾忌,他连笑三声,对李昉道:“拟军令,一,着杨光远南下,接管邺都。冀南防线,由他督理。”

帐中众人一听,都是心头一凛。

“拟军令!二,薛复所部兵马,全线南下,与我会师幽州!”

刘黑虎闻言大喜,知道元帅要放开手干了。

“拟军令!三,折德扆相击行动,若敌可取,便渡过黄河,切断洛阳与山东的联系!”

三道军令,李昉挥笔而就。

曹元忠道:“居庸关常思,古北馆赵思绾,日前都已经秘密派人入易,愿意弃暗投明。”

居庸关是幽州的西北门户,古北馆是幽州的东北门户,两扇大门一开,幽州面对北方就再无天险可防。如今张迈又在易县,南北大军一个夹击,幽州就成孤城,这一片平川之地上。杜重威将不得不与天策唐军的百胜之师野战,结果如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毫无悬念。

张迈笑道:“行,你看他们提什么要求,只要不太过分,一应许了!”

这时外间奔入一个军士来。道:“报!幽州杜重威遣使前来,有表请降!”

大帐之内一下哗了一声,这边天策的几路大军刚刚要围攻会剿,那边杜重威就来投降了。

刘黑虎深感惋惜,曹元忠嘴角冷笑,范质则喜形于色,高怀德喃喃道:“他倒是会看风色!”

张迈不拿降表,目视曹元忠,曹元忠便接过降表看了一眼。道:“没错,杜重威愿举军来降。”

张迈道:“条件呢?”

曹元忠道:“他求的也是一个节度使之位、五百里之封。”

张迈哈哈大笑,道:“他的消息也不慢,大概是听说我册封了范延光吧。”

曹元忠陪着笑道:“多半如此。不过他的地位比范延光高,却只求相同封赏,那是自知坐实千尸坑一事臭名远扬,不敢不自己降价了。”

张迈冷笑道:“他既然知道千尸坑是个罪孽,便应该知道我不会轻易饶他!”

范质道:“元帅。难道要拒绝他?”

张迈拍拍手掌,道:“三日之后。召集诸将、易县父老和这段时间来投的士人,我亲自接见他的使者。”

曹元忠领了命令,便去安排。

恰好这三日之中,一南一西一北,来了三拨人。

哪三拨人?

——————————

西面来的是魏仁溥,他奉张迈之命。在凉州和秦州举行了两场科举考试,凉州那场的收考范围是甘凉河湟朔方三地,秦州那场的收考范围则是甘凉以外的所有地区——虽然前来赴考的读书人多是秦人,但已不局限于秦西,可以说整个关中地区的读书人都闻风而动。甚至便是中原地区、巴蜀地区也有人千里迢迢赶过来。最后魏仁溥在凉州录取了八十人,在秦州录取了一百二十人,号称两百举子,录取完毕后又按照张迈的安排,分别派到各个部门观政了一个月,又分门别类,作了长达一个月的培训,这才带到张迈麾下听用。

与这二百位举子一起到达的,还有三十个法官。

张迈看到魏仁溥和二百举子,脸上自然都是笑意,道:“辛苦道济了。这批人我要一边用,一边教,先让他们到基层历练,慢慢磨出功夫来,将来治理天下的重任就要落到他们肩头上了,如今河北也快平定了,回头少不得还要你到邺都再主持一场考试。”

魏仁溥喜难自抑!自古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关中地区读书人的文风与数量和山东、河北是没法比的。如今天策之威势远远胜过数月之前,邺都这场举试,来应试的肯定不止河北,山东士子也必定会蜂拥而至,那可是圣贤之乡、儒家之源!自己能主持这样一场大考,意义非同小可,至少一代宗师的地位肯定是就此而定了。

范质听了,也是羡慕不已。

这二百举子以及三十位法官的到来,无疑将大大充实天策大唐在东方的文官实力。

张迈将举子分为三批。

甘凉地区的举子久在天策治下,耳濡目染,早已习惯了天策政权的行政模式,忠心既毋庸置疑,又是甘凉地区的知识分子,而且在西北地区又能读书的人,家中不是有人当官,就是有人为将,或者是具有一定财力与眼光的商人,既有家学渊源,又接受了一个月的观政、一个月的培训,虽然还算不上政务娴熟,但比起临时从河北各地投靠过来的士人,张迈宁可选择相信他们。因此这批人张迈全数投放下去,但不让他们做正印官,都发送到每州每县去,去做刺史、县令的副手,剩下的便留在东枢各个部门,由范质选调录用。

通过秦州考试而选拔上来的一百二十人,据魏仁溥介绍,学术根底都明显胜过甘凉士子一筹,但这些人初来乍到,大多数还带着老家的习气,因此张迈不敢直接让他们接触政务,张迈将之分为三批,每批四十人:

第一批是由范质分派,受命巡查东枢下辖各州县。有视察地方上一切政务的权力,但有探访权没有处断权,探访结果等回到东枢后禀明处理;

第二批是由魏仁溥率领,南下邺都,负责搜集、整理整个河北以及山东的所有能到手的资料与典籍,同时也是作为魏仁溥在邺都的助手;

第三批则是留在张迈身边。和李昉一起组成一个秘书团体,一边整理诏令文书,同时在空余时间接受张迈的耳提面命。

至于那三十位法官则更加重要。

天策政权自在甘凉稳住脚跟以来,走的便是一条司法独立的道路,司法体系与军政完全无涉,断案仅凭法律,俸禄由中枢直接发下,不受地方官员与方面大将节制,垂直向张迈负责。现在从陇右抽调过来的这三十位法官,个个都是天策司法体系中的得力人物,张迈便要他们尽管行动起来,为东枢下辖州县组建起一个全新的司法机构。

这批士子以及三十位法官一到,天策政权在两河的形象登时一改,在原来的武风炽盛中,带出文治气象。

——————————

南面来的,却是以景延广为首的一拨投降的河北将领、臣工。景延广其实是和高怀德同一天启程,但他路上走得慢了些。便迟了一日。一群人赶到易县,也有三四十人。

至于北面来的,则是漠北、临潢两场大战中投降的各部族长和长老,足足有一百五十人之多。

在张迈安排好士子与法官的事情后,漠南漠北的各部族长、长老到了,他们都是被杨易打怕了的人。入城之后站都不敢站,远远望见大帐,便都趴下匍匐而进,一百多人跪在张迈的帐前,张迈也未出来。只让刘黑虎出来抚慰一番,便命他们帐前听命。

那两百新举子都还没有离开,眼看元帅如此威势,个个无比崇拜。

到第三日,景延广等到了,他们一看到天策帐前趴着上百个漠北元老,侍立着两百书生,吓得腰杆子也弯了几分,其他将领臣工都被挡在帐外,只有景延广一人入内,他对张迈看都不敢仔细看,望之便拜,口称万岁。

张迈道:“景将军一路辛苦了。”

景延广急忙道:“臣,范延光,叩谢元帅关怀。”

张迈道:“虽然我如果强攻,平幽仓肯定守不住,但你要是发狠,放一把火总是可以的。然而你没有烧仓,没有毁粮,而是将平幽仓整个儿都交给了高行周,这一场可是非同小可的大功劳。范延光把邺都交了出来,向我要了五百里之封。你呢,你要几百里?”

“臣下不敢!”景延广忙道:“移交平幽仓是顺天意应人心,臣不敢居功。臣既归唐,一切便应我大唐朝廷规制,元帅有赐,臣不敢辞,元帅有遣,臣亦欣领。若能与杨光远将军般,继续为元帅效力,便是臣下的福分!”

张迈哈哈大笑,道:“好,你倒是个知道进退的!放心,你立下的功劳我不会忘记,朝堂也不会忘记,该给的赏赐,一分也不会少。但我天策大唐,赏赐看的是功劳,委派看的是能力,是否重用,就得看你的能耐了。”

景延广当日作出了范延光截然不同的选择后,私下里不少部下略有怨言,觉得上峰没给他们争取富贵,但这时景延广亲耳听到张迈的口风,心中却是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己选对了。

他又谢了恩,这才起立,便听张迈道:“你弃暗投明的事情,可曾知会过杜重威?”

“自然不曾!”景延广忙道:“延广自幼痛恨胡虏,而杜贼却与契丹屡有勾结,以往臣下居其帐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如今既能得脱牢笼,便更不愿与那通胡贼子有什么勾连!”

张迈道:“他现在还与契丹有勾结?”

“有!”景延广道:“他见王师从西、北两面夹攻,自知不敌,因此密派使者前往辽东,这事他虽然做的隐秘,但也露出了蛛丝马迹,符彦卿对此也颇有不满,来信告知,我也曾去信规劝,但杜重威却仍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这个人是没救了!”

张迈嘿嘿了一声,转视李昉。李昉十分机灵,如今有时候已经不大需要张迈开口就能明白他的意思,便取了杜重威的降表给景延广,景延广看了一遍,颇为诧异,道:“这个杜重威。也知道归顺天威么?不过元帅,要防其中有诈!”

张迈笑道:“有诈,倒不见得。现在的形势,不是区区一条诈降计能扭转的。但你说杜重威与契丹仍然有勾结我也相信,估计他是想两面交好,同时买个保险吧。”

这时一个侍卫来报称大坛已备,张迈笑道:“走!咱们见见杜重威的那个使者。”

易县城中有一土台,这两日张迈派人稍加增饰,搞成一个高坛。这时人马摆开,各部族长匍匐于坛下,士子们侍立于近前,张迈登上高坛稳坐,马小春便宣杜重威使者近前。

杜重威的使者,竟然是东路大军三帅之一的符彦卿!他手持正式降表,缓步走近。符彦卿是名门之后,本人虽到中年。却仍然是一个美男子,气度端厚沉稳。虽在这等压力之下却还能保持一份风度。

张迈对旁边范质魏仁溥赞道:“这人有派头!”

符彦卿来到坛前,奉上了降表。

张迈道:“符彦卿?你可是杜重威手下大将!他竟然把你派了来,就不怕我扣住你不放么?”

符彦卿神色自若,侃侃道:“元帅乃天下之表率,必不会做这等下作事情。再说,如今南北大兵近逼幽州。元帅若真要取符彦卿时,直可派兵直取就是,不必自损声明。”

张迈笑了笑,道:“口才倒是不错。不过用大将为使者,终究是不合适。我听说杜重威的儿子也跟在身边。他派儿子来更为恰当,论军中的作用,不会对兵力士气产生影响,论到亲信,自然是派儿子来更有诚意。”

景延广是第一次接触张迈,但听了这两句话心中便想:“张龙骧能得天下,果然不是偶然,这话光明正大之余,却足以挑破杜、符之间的裂痕。”

符彦卿眼神的黯然一闪而逝,张迈又道:“不过既然奉上降表,我总不能不听听。你读来我听。”

符彦卿心想降表的内容你早知道,今天也就是走个仪式,何必再听?但张迈让他当众朗读,符彦卿不得已,只好依令行事,他声音洪亮,全场皆闻。

张迈对左右文臣武将道:“看来杜重威是真的决定要投降我了,你们听清楚了?”

左右都道:“听清楚了。”

张迈又问刚刚归附的降官降将:“你们挺清楚了?”

景延广等忙道:“听清楚了。”

张迈又问漠北漠南的族老们:“你们听清楚了?”

那些族老们未必都听得懂文绉绉的檄文,却也知道怎么回事,都赶紧应道:“听清楚了。”

“好,很好!”张迈道:“杜重威知道自己走投无路了,所以要投降了,但他要投降,不代表我就要接!”

符彦卿闻言,脸色为之一变。

张迈道:“如果现在,是你符彦卿来向我投降,这降书,我会接纳。”

符彦卿听了这话,脸色更变得厉害!

张迈又道:“如果他杜重威没有勾结契丹人,这降书,我会接纳。”

“如果他杜重威在契丹杀害我华夏子民时,没有袖手旁观甚至封锁边境,这降书,我会接纳。”

“如果他杜重威还有半分羞耻之心,在发现千尸坑之后或愤然东进,或真心悔过,这降书,我会接纳!”

“可是现在,到了他走投无路时,到了他必败无疑时,他才想到要投降!世上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张迈说到这里,指着符彦卿道:“你回去吧,告诉杜重威,我可以饶过你们东路军所有人,但我独独不会饶过他!当此乱世,战场杀伐在所难免,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置国民生死于不顾,能援手而不援手,甚至封锁边境助纣为虐,千尸坑的罪孽,契丹有一半,他也有一半!此事我绝不能容忍,便是我能容忍,天也不能容忍!如果他真想保全手下,让他割头来见!我保证罪不及妻儿!否则的话,就让他洗干净脖子,等我亲自来砍!”(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