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奸臣 > 封推感言暨部分人物资料

奸臣 封推感言暨部分人物资料

作者:府天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33:58 来源:笔趣阁

又封推了。感谢各位读者多年来的支持,其中有不少都是跟了六七年年的老读者了,非常感谢大家!另外,更感谢一直给我指导的主编胡说和责编冬瓜以及其他各位编辑!

和人家多面手相比,我只能写历史,而且也对历史最感兴趣。之所以重拾这个已经被人写过无数次,而且有异常成功之作在前的时代,只因为偶读明史和明实录,发现了不少很有趣的小细节,于是决定就此下笔。和那些金戈铁马杀伐决断的大作相比,我更喜欢人物之间的互动,那些有趣的小描写,所以也许有些人会失望,有些人会喜欢,萝卜青菜各取所爱!

封推之际,求一下推荐票和月票啦!名次又掉下去了……

另,推荐胜己同不朽丹神》

波kid22477,波e《不朽丹神》

借着感言,贴一下一些人物的资料主要是太监,弘治名臣刘健李东阳谢迁刘大夏马文升等等百度百科都有,焦芳也不例外:

萧敬14352,字克恭,别号梅东,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人,司礼监太监。自幼入宫服役,因聪明伶俐,被选入司礼监内堂读。他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天顺初年,任长随。时英宗在便殿慰劳赏赐近臣,金和钱串堆积甚多,分发得很快,萧敬一一登记,核算得毫无差错。英宗由是发现他很有心计,所以信用他。天顺二年145升为奉御,不久,再升为御用监左监丞。天顺五年14,升右少监。英宗宠爱他,相继赐给他蟒衣、玉带和多种珍宝。端午节那天,皇帝亲自检阅射箭,指着他说:“知道你会写文章,还会射箭吗?”萧敬立刻按着马鞍,连发三箭,箭箭中的,英宗十分高兴,从此对他更加关怀、赏识,把他升为太监,佥监事,每年还给禄米若干石。他奉使到荆州、襄阳办事,各地方官的奏报,都说他行事清静,注意影响,没有骚扰老百姓。天顺八年1464,英宗去世,他被派到神宫监负责烧火。

成化三年1467,调到内宫监,负责管理仓储粮饷。他的账目出纳清楚,把过去一些弊漏基本剔除了,因此,过了不久,便晋升为司礼监佥,并受命前往勘查武冈、蕲州等藩府的大案。在那里他排除干扰,审问清楚,办案公正,回来汇报情况亦扼要清晰,宪宗对他很满意。但是,萧敬与当时掌管东厂的权宦尚铭关系密切,而尚铭则是一个罗织京师富宝勒索重贿,“卖官鬻爵无所不至”的人,在成化末年,他终于被抄家,谪放到南京当净军。所以,成化二十三年147宪宗去世时,为躲避牵连,萧敬主动请求干宦官谁也不愿干的事——到裕陵司香。

弘治初年,萧敬还是免不了屡次受到朝臣弹劾。但孝宗庇护他,为他开脱,曾对刘大夏说:“萧敬是我的顾问,但我一直都没有给他权力。”[32]

弘治三年1490,司礼监出了空缺,大家都认为萧敬是最老成、最有经验的人,于是起用他为司礼监太监,参与一些重大的军政问题。他为人谨慎,熟悉典故,每当皇帝询问什么事,他都了如指掌,能按规章制度给予清楚的、详细的回答,而且常有正言规谏,所以孝宗很重视他,多次命他负责安排冠、婚、丧、祭等多种重大的典礼,检阅团营兵马。受命会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讯重大案件时,他审问得仔细,判得很恰当。当时张皇后的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都借着帝后的宠爱,纵容家奴违法乱纪,科敛钱财,被朝廷内外许多官员弹劾,但孝宗都不予追究。可是,当案子落到萧敬手里时,他按照法律作了判处,不稍宽贷,这使得大家对他都很信服。

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病危,把太子托付给萧敬,这就是后来的武宗。

正德初年,萧敬请假回私宅。正德七年1512,武宗起用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赐给他绣着坐蟒的袍子,准许在宫中乘小轿出入。这时他已经七十四岁了,但对时事仍然能常常提出好的意见。正德十二年至十四年1517—1519,武宗经常打着“巡视”的幌子,到外地游荡作乐,萧敬和一些宦官、朝臣极力劝谏,都无法制止。武宗让他留守京师,京师内外的人都重视他,依靠他。但是,由于他曾和宁王朱宸濠有交往,所以朱宸濠谋反失败后,武宗虽然因为萧敬年老,不予逮捕,但仍罚了他的钱,并把他罢免[33]。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病逝,无子,由藩王朱厚入承帝位,就是世宗。世宗因为萧敬德高望重,又熟悉宫廷各种事务和礼制,所以特地诏令他入宫,管理机务。世宗到南北郊祭祀,逢年、节、四时用酒食祭拜太庙,视察国子监,耕籍田的时候,都由萧敬侍从。这时萧敬已经五岁高龄了,但仍然头脑清楚,精力充沛,在宫中进退周旋,行步不差尺寸。但是弹劾萧敬的官员亦不少,如张原在《请逐太监萧敬疏》中,说他“囊橐积资不下一二十万”[34]。毛伯温弹劾他阴谋援助已被判死罪的宦官张锐、张忠等,请亦判他死刑[35]。萧敬请求补监局工匠一千五百人,兵部尚彭泽坚决反对,世宗亦接受了彭泽的意见[36],等等。但是,这些情况在大学士杨一清给他写的墓表中,都没有反映。

嘉靖元年1522,萧敬屡受廷臣弹劾,请求告老退休。世宗准了他的请求,并念他过去的功劳,除年俸外,每月再加米十石;每年拨人夫十人给他役使;逢年过节都像过去一样赐给时令食品。这样的待遇,比退休的内阁大学士还要好,也是以前的宦官从未得到的。

嘉靖七年152,萧敬在宫外私宅病逝。世宗命司礼太监赖义负责丧事的礼仪,御马监太监韩锡等综合办理有关丧葬的事。谕祭三坛,赐新钞三万缗。敕命要切实办好棺木、造墓、建享堂等事。皇太后赐给白金一百两,文绮四表里。大学士翟銮为他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他写墓表。

萧敬悟性很好,小时读就能明道理,后来更利用宫中藏丰富的有利条件,博览典籍,故学识丰富。他写的诗品格清高飘逸,没有华丽的语句。他的法开始时是临摹欧帖,后来转为沈体,尤其爱好草。他历侍六个皇帝,仕途也有起伏曲折,但亦四次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四次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前后长达五十年。他名下的宦官有百人之多。他对待士人温和恭敬,杨一清在内阁时,屡次因为公事有接触,有时杨一清反驳武宗的意见,语中对萧敬亦不是那么客气,但萧敬并不介意。萧敬虽然也干了些违规的事,但还不至揽权谋利,拉帮结派。他不满其他权宦的敛财,虽然在皇帝身边几十年,但第宅始终还是原来那一间,没有为自己添置什么产业。退休后更是甘于林下之乐,杜门不出,绝口不谈时事,只和相知的来客赋诗、鼓琴、下棋。垂危时,告诫他的侄子、侄孙说:“做臣子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欺骗。”其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像他这样不敛财,不滥用权力的宦官,在明中叶后是比较难得的。

萧敬的侄孙萧是锦衣卫指挥使,从孙萧韶、萧歆都是进士,还有几个任锦衣卫[37]。

李荣,字茂春,祖籍西女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他生于宣德五年1430四月二十五日,景泰年间进宫,在乾清宫当太监,侍候代宗。成化十四年147,李荣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宪宗赐其玉带、蟒衣,许禁地骑马,其地位可见一斑。弘治十年1497,他曾主持德清公主与驸马都尉林岳的婚礼。当时,凡国家大政,均有李荣参与,足见弘治皇帝对李荣何等器重,亦可见李荣之权势。正德皇帝即位之时,李荣已经77岁高龄,请求退休,正德皇帝是李荣从小带大的,一天也离不开他,不同意退休。李荣和正德皇帝是这种关系,刘瑾岂不也惧他三分?当然,李荣也不是傻子,“妖案”还没查清,就主动“休假”了。

正德七年1512九月十日,3岁的李荣与世长辞,正德皇帝命太监丘聚、莫英、柴历、田智治其丧。同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之原”。李荣生前,在这里自营生圹,并预建祠堂墓地的享殿,孝宗赐额“旌义祠”,并派人守护。

陈宽,生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尤溪县安福里今洋中镇天堂村,明景泰年间被掳掠进宫,明成化年间升为都御史,又于弘治年初为东厂中官宦官。弘治后期至正德年初,陈宽为内廷司礼监太监,司礼监是24衙门之首,有“内相”之称,掌批红,传宣谕旨,兼领东厂、南京守备和内堂,人称“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据明《宣召录·刘大夏》和《治世余闻》明陈洪谟著记载,弘治十四年,兵部尚、一代名臣马文升会同太监陈宽至京畿各营检视,时任京营总兵官,是英国公张懋,即张玉之后。据载,绝大多数将官虽可持弓,但不能发矢,甚至连弓都不能持而堕地,至于兵法,竟是集体一问三不知,俱不能答。京畿各营负责守卫京城,应是国家精锐,军官竟集体无能至此,身为总兵官的张懋难辞其咎。但整个弘治一朝,张懋始终受到重用和礼遇。陈宽检阅后,疏皇帝整顿军队,孝宗皇帝同意了其意见,立即整饬军队,确保了国家的安定。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崩,皇太子即位,是为明武宗。明武宗朱厚照是史少有的荒唐皇帝,他建豹房、自封大将军,完全不理会儒家对皇帝的礼法约束。是年,武宗宠信他当太子时早夕侍奉他的刘瑾以及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人们谓之“八虎”。他们整日诱导武宗游戏取乐,不理朝政。顾命大臣刘健疏劝谏,武宗不纳。给事中陶谐、御史赵佑等,参本论劾“八虎”罪恶,武宗遂将奏章下内阁议论。刘健等持之甚力,户部尚韩文和文恪公合九卿诸大臣又疏声讨“八虎”罪恶,指明其严重后果。武宗看了“警泣不食”,一日三次派司礼太监陈宽、李荣、王岳等至内阁商讨处理办法。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等大学士在内阁和当时的司礼监太监陈宽、李荣、王岳商量要里外呼应逼武宗除去刘瑾等人。值此关键时刻,吏部尚焦芳将情况密报刘瑾。刘瑾大惊,带马永成等连夜去见武宗,跪哭不起,以头撞地,武宗心动。刘瑾乘机告司礼太监王岳的黑状,说:“害奴等者王岳。岳结阁臣欲制出入,故先去所忌耳。且鹰犬何损万几!”武宗听后大怒,立即下令刘瑾掌管司礼监,马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并连夜逮捕王岳,发落南京充净军。从此,大权悉归刘瑾。刘健、谢迁、陈宽等人,合谋剪除“八虎”行动彻底失败。刘健、谢迁相继去位。鉴于此,陈宽同许多重臣等多次疏乞休。《中国通史》卷八

正德二年1507年初,陈宽告假回乡拜扫父亲的坟墓。武宗诏令曾任福建右参政、时任河南布政使庞泮一同前来拜谒。庞泮为墓表文,当地社会名流也竖铭表于墓端。是年始,陈宽雇用当时新墙邓厝人负责每年祭扫墓道和守庐,并将勒寄藏在其家。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建设的缘故,墓表和铭表只尚存一块、道亭等,均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相继被毁,勒也遗失。

同年底,武宗准予陈宽致仕,并念及他平时清廉正道,忠良恭谨,特下谕旨:

皇帝敕谕官、军、民、僧、俗人等:

朕惟朝廷人臣之有贤劳者,虽已休致,犹有褒嘉之典。非独示恩宠也,激劝之意亦存焉。司礼监太监陈宽,历事列位五十余年,出入禁闼,典司密务。宠渥日隆,清慎弥笃。及朕嗣统之初,益重老成之任。顾其屡引疾乞休,情甚恳至,特赐俞允,俾遂优闲。仍加恩礼,以表眷怀。其都城所创祠堂已赐额曰“崇德”,及所自置宛平县香山乡坟地、田地共五顷四十二亩一分,本应征粮草悉与蠲免,以备供给香火、修葺祠堂之用。尚虑内外附近官员,军民,僧俗人等,侵占作践。兹特敕禁约,有不遵敕旨者,必罪不宥,故谕。

敕命

正德二年十二月初六日

同时还赏赐给陈宽蟒袍、玉带、牙笏、铜笠等。时过不久,陈宽便将绸质谕连同赐品以及自己和父母的画像派人专程从北京送往家乡天堂,以作纪念。在送至石壁今樟湖坂地界和尤溪际口村潭边附近时,受人欺骗,一部分的赐品落入他人之手,送达家乡的只有绸质谕、牙笏、铜笠、画像等,并在自己家族中分几家珍藏。谕、铜笠已遗失。画像原是珍藏在一宗亲世祖家里,世纪60年代初在送往福州装裱时也不知所踪,只有牙笏至今还珍藏着。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天堂村的陈氏宗亲举行祭祀神明活动时都要请出牙笏,以示庄重和虔敬。

对于陈宽之为官、为人,时刑部衙门胥吏徐珪字必信,应城人氏对其有个很公道的评价。他建议朝廷“革去东厂、限权宦官,废除弊政,洗尽天下冤屈。”而陈宽就属于东厂,理当属于革除之列。为此,徐珪还向皇帝推荐说,如“不罢东厂,亦当推选谨厚中官如陈宽、韦泰者居之。仍简一大臣与共理。”“太平可致镇抚司理刑亦不宜专用锦衣官。乞推选在京各卫一二人,及刑部主事一人,共莅其事。……臣一介微躯,左右前后皆东厂镇抚司之人,祸必不免。故与其死于此辈,孰若死于朝廷。愿斩臣头,以行臣言。给臣妻子送骸骨,回归应城,臣虽死无恨矣!”参见《二十四史》之《明史》由此可见,徐珪他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而向朝廷推荐陈宽的。

陈宽侄子陈贵是其叔父道通的孙子,生于明弘治七年1570年,寿76岁。正德己卯年1519年顺天举人,辛已年1521年进士。历任南京监察御史,江西按察副使等职。

正德十五年1520年,在宫中履职五十余年的陈宽在京都去世,终年7岁。安葬在北京宛平香山。

傅437-15,字体仁,号松庵,广东顺德人,幼年被选入宫,堂。孝宗弘治初擢升司礼监太监,后调南京守备。晚年于南京城南构祠、寺,为终老计焉,并请得帝赐额“昭功祠”、“永宁寺”,官一僧至左觉义,兼主永宁寺,以备祭祀。傅容卒于正德六年正月,三月葬于昭功祠之阴,永宁寺之右。

郑强为福建同安人今属福建厦门,生于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卒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郑强生而端重不凡,甫九岁,即被选入内廷为宦官,并入“内堂”就学。天顺初年,英宗皇帝复辟,郑强被选入太侍奉太子。天顺八年1464太子继位,是为宪宗,郑强因侍奉年久得以升为内官监太监,极受宠幸。成化十六年140,宪宗念及南京为根本重地,改郑强掌南京内官监事。成化二十年因修建皇陵功,敕郑强守备南京机务。弘治元年14孝宗命郑强督修南京内府诸库藏。弘治十八年正德皇帝即位之初,郑强在南京内官监太监任与南京守备、司礼监太监傅容一道请求退职,因傅容年长郑强四岁,正德皇帝从傅容之请,而命郑强代傅容司礼监太监之职至终老。立兄郑珩子郑节为嗣,有三孙男一孙女。郑节为应天府学生,正德四年五月被擢为中舍人,其另外二侄郑锐、郑仁被擢为南京锦衣卫世袭百户,守护郑强坟茔10。关于郑强墓地和坟寺享祠,出土墓志云:“初,公于城南天阙之阳买山一区,构屋数楹,又取隙地植嘉木、凿广池,时往游憩,以容与禽鱼之适。山中尝茁瑞芝,人以为公德之徵,因号芝山居士。乃即其山为茔域,以屋为祠宇,计终老焉。特敕赐祠额曰‘褒能’。……近于祠旁构一小寺,特赐额曰“成恩”,令僧人居之,为公护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