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华人1892 > 第378章 战争背后(二十六)

华人1892 第378章 战争背后(二十六)

作者:为雨哭泣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39:20 来源:笔趣阁

托克马克镇就离阿拉木图不足300公里的山路,左侧是阿赖山脉余脉尽头,延伸过去就是戈壁沙漠,中部距离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也不远了;周围的山脉山水汇聚成洪流滚滚向东,流向伊塞克湖;山脉后不远数十公里的盆地,就是吉尔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凯克了。

现在俄国在中亚的粮食产物严重不足,收割都跟不上战时形势的需要,只有睡眠才可以减少体力消耗,况且这么恶劣的暴雨天气,连走路都困难,不要说行军打仗了,因此俄军指挥官连检查哨卡的心思都没有,也虚弱地靠在岩石壁上,昏昏沉沉睡着。

俗语说得好:东边太阳西边雨。

一天前是东边暴雨倾盆,一天后却是西边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这种天气里,也是士气低落的俄军士兵们逃避现实,闷头大睡的好时机,时不时的空中轰炸,太煎熬人了。

盛夏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云收雨歇,艳阳高照,把暴露在野外的人晒得焦头乱额没jīng打采,前几个小时的凉爽安逸,就像是上天的恩赐一般不可多得,鬼知道中国人的飞机会不会再次降临,那才是灾难开始呢。

托克马克已经是吉尔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凯克最后的一道屏障了,迈过这一片山脉,处于群山环绕的盆地,比什凯克城就在也无遮无掩,再也没有一丝的地利优势来固守了。

比什凯克城内的多数俄军军官都认为这不是个办法,可是不坚守阵地。大家连最基本的果腹食物都无法保障了,战乱撤退到这一带,能不被饿死已是万幸了。没完没了的轰炸,总是让俄军的军需和食物补给损失过半,比什凯克城内的仓库里的储藏的粮食物资,大多都被炸毁焚烧掉了,晴天和白天都不敢大规模活动。

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阵阵的yīn影笼罩着无助无依的人群,恐惧战火的人们不得不在太阳出来后,带上家私。一家人又开始流亡、迁徙的命运之旅,要不然再过一时三刻,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逃生了。城中的士兵们麻木而又期翼的看着这些茫然无措,凄惶无比的逃生者,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逃离这里,在阿拉木图失去之后,比什凯克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中亚诸省远离欧俄,防空武器供给和火炮炮弹的制造能力,更是差了欧俄发达地区一筹。防不住中华帝国的飞机轰炸,俄军也只能靠目前盛行的地雷阵拖延国防军陆军的进攻步伐了。

可是这种拖延战术。对于身处劣势的俄国守军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炼狱般的煎熬呢?已在阿拉木图修建起一个大型野战机场的国防军空军部队和增援上来的陆军,牢牢地控制着占据的主动权,铺天盖地的轰炸行动,就如同时时刻刻悬于俄军头顶上的利剑一般,威胁着万千俄军的身家xìng命,谁不是提心吊胆的活着啊!

蝼蚁尚且贪生,好死不如赖活。沙皇俄军虽然军法森严,但是还没有严苛到斯大林时代。爱国信仰更是和苏联红军战士没得比。如果可能的话,俄军许多士兵都想向自己一直瞧之不起的黄sè种人投降算了。

只是世人皆有亲人,不经抵抗或者为身处绝境,就向敌人投降的话,自己的妻儿父母怕是要被自己的投降叛国行为株连,谁又能轻易的迈出那一步呢?

进不得退不下的俄军上下,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高级将领们还在期望着,自己的帝国和欧洲诸国能够尽快研制出对付轰炸飞机的新式飞机,要不然这种没完没了的空中轰炸,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和沙俄zhèng fǔ以及军队的艰难处境相比。进军中亚的国防军就从容多了。

战事暂停之际,后勤兵在部分义务兵的帮助下,在军用餐车上烹饪食物,女兵们都在一排排水车边洗刷着才从泥土中挖出的土豆,土豆炖牛肉罐头的香味,随风飘荡,馋死个人了。

这可是比硬啃罐头饼干有滋有味多了,与对面群山峡谷的俄军的待遇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差异,俄军白天挨飞机轰炸,晚上还是不敢轻易生火造饭,那会在相应的距离内被陆军火炮炸,吃个热食都没有个安心的时间。

说实话,国防军的部队后勤部队机械化程度已经相当高效了,各种专用汽车和设施都在军中大量使用了。

此时一排排士兵和军官都拿着餐具,排成长龙准备就餐,落rì的余辉留恋的渲染着天空,似是夕阳不愿意沉寂下去。

和作战兵种不同的是工兵部队们,他们依旧在紧张的排除着俄军布置下的地雷阵,俄军撤退时在几十里山区公路上布置的地雷,实在是很让人闹心。

国防军也是最早玩地雷的祖宗了,但是地雷这种廉价而又实用的陆军大路货,搁谁身上使用,都不好应付,解除起来繁琐而又危险,极其费事。

说实在的,俄国人为了守住这一条防线,着实费劲儿巴拉的布置了一番,托克马克几十里的山道,也才得以暂保不丢。

现在国防军使用的探雷设备有两种,研制出来,早先是为了清理自己在东北边境和朝鲜半岛埋设的对付rì军的地雷用的。这两种探雷器,形态就和我国拍摄的rì本侵华战争影视作品中,rì本军队装备的磁xìng探雷器和少量电子探雷器差不多的。

一种就是最常见的磁xìng探雷器,它的设计和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它的秘密就在常开型干簧管上。当它接近装有磁铁的“地雷”时,干簧管里的两片金属片受到磁力的影响吸附在一起,电路闭合,通电的蜂鸣器和发光二极管就会发声发光。如果“地雷”中没有磁铁,电路就没有闭合,磁xìng探雷器自然也就没有反应。

在实际排雷中,如果地雷的铁制壳体,如果含磁铁量超低,甚至没有的话,那就危险了。所以研制出来的第二种电子探雷器,就要更加的实用了,电子探雷器是利用电子仪器通过物理场等等的变化来发现地雷的一种装备。形形sèsè的电子探雷器尽管工作原理和结构千差万别,但工作原理基本一致.一旦土壤中埋设了地雷,其介电常数会显著改变。根据这一原理制造的探雷器,有的不仅能发现金属壳地雷,还能发现木壳,石头以及其他材料制造的地雷,在如今的战场上非常实用。

在其它作战部队开始享受正常的餐饮食物之时,排雷工兵们却在枪手们的保护下,抓紧白天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紧张的排除俄军设置的小麻烦,为进攻部队扫除障碍,打开大道。

轰轰轰!。。。。。。

当大地陷入黑暗的时候,国防军山炮部队也吃饱喝足了,像正常训练般的,向俄军防御的山头和阵地炮击起来,让俄军不得安宁。

“从托克马克经坎特到比什凯克的公路,就是一个沿着群山山腰穿行抵达比什凯克的捷径,绕道从右侧戈壁上进军,等于是要多走近两百公里的戈壁无人区。”乌鲁木齐集团军司令李兆和看着航拍的地形照片,皱着眉头自言自语的唠叨着。

自古华山一条道,也可以拿来形容这里的进军路线了。

“是的,司令员!如果从右边戈壁上行军,等于是在修一条新公路了,我们的后勤补给能力怕是要吃紧了。”参谋长彭远征点点头说道:“其实左边的戈壁上,据俄军俘虏们说,那里是沙俄zhèng fǔ准备修建中亚铁路线的最佳路线,只是由于备战和军事对峙,沙皇zhèng fǔ钱财用度太吃紧了,没有钱来修建,搁置了。要不然啊!阿拉木图至比什凯克的铁路怕是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那用如今这么烦恼,只有这一条山地公路可资利用,费劲儿啊?”

参谋长彭远征说的这条中亚铁路线,就是纵贯哈萨克斯塔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中亚铁路主干线。在平行世界里,由于沙皇把大部分经费用在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并在1905年和rì本军队进行了一场狗有狗的战争,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影响下,把中亚铁路修的是东一段西一段的直到30年代,斯大林在苏联zhèng fǔ缓过劲儿来后,才一一修通。以至于如今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公路只此一条完整的近路,让国防军没有了多的选择余地,军队中机械化程度越高,对交通运输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贸然在戈壁上修建一条公路,短时期内,识别做念想的,不实际。

李兆和司令把航拍照片像艺术品似的,用图钉拼接定在了木板上,比之布置在一旁的沙盘还要重视,用放大镜仔细的研究着,比做学问研究还要仔细认真些。

在放大了照片中,沙俄守军的野外部署,纤毫必呈无所遁形,一些被炸毁焚烧的村镇和山头,残痕断壁清晰可见,隐隐约约间,战壕堡垒密布,修筑工事的俄军一见飞机低空掠来,惶急的向战壕里乱窜,那种恐惧的神情,在放大镜中栩栩如生,真实的反映出了俄军的jīng神状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