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易鼎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寻思(下)

易鼎 第二百六十四章 寻思(下)

作者:荆柯守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02:22:57 来源:笔趣阁

夺取了豫徐二州,无论是实力还是影响,都已经占了天下大半。

楚王的名号位格,本觉得很有声势,现在就嫌名器不足了。

甚至不需要泄露风声,劝王弘毅早进九五之位,以应天下人心的表章就上来了。

原来王弘毅就继承节度使的大位,不是草莽,楚国大将和官员,大多都搏读经书,就算是一些将军识字不多,也多少有幕客,这时无论是自觉,还是建议,都指出,这拥立劝进之不能错过,这是仅次于从龙之。

于是,数日之间,金陵劝进奏表和雪片一样涌入秘文阁,至于各地也会纷纷跟进。

金陵是前朝旧都,宫殿、太庙、天地祭坛都有,也不需要建造,但内阁和礼部的动作隐瞒不了人,看来称帝就在眼前。

十二月二十日,左副丞王彦,右副丞虞昭,参知政事李显和李刚,枢密使丁虎臣、秘书阁大学士张攸之率文武百官,正式上表劝进。

“……现蜀、楚、吴、齐、魏都得,中原一地,唯余洛阳,转眼就平,王上拥有大半天下,集兵五十万,兴师讨伐,必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现胡人肆虐于燕赵,王上应天顺命,北征以解万民之苦,救得万民于水火之中,也势在必行,而统一天下,岂能仅仅于王号?臣以为,称帝定鼎是天命龘革新之举……此时不称帝登基,以定大义,更待何时?望王上称帝,应天景命,抚慰万民……”

表初上,王弘毅以德望不足,谦退之。

群臣不肯,二上之,王弘毅再谦,下旨说着:“孤威望不足,当悬位侯命海内圣贤,虚位以待之!”

众臣上表曰:“天下圣贤无过大王者。”

于是三上进表,王弘毅这才叹的说:“天授其命,不敢违之,勉受之!”

是以定国号“成”。

此时,雪花连绵,秘文阁正在议事

巨烛高烧,殿内明亮,火盆燃烧着,一股股暖气充满着里面

王弘毅居中而坐,王彦、虞昭、李显、李刚、丁虎臣、张攸之商议着大事

在秘文阁里面,各人的声音有意压仰着,气氛还是充满着喜气。

虞昭说着:“王上,臣和王相和内阁,这登基大典已安排好了,就是外省的军政要官,都来不及拜见了。”

“这没有关系,事后让他们拜见就可。”王弘毅不以为异,说着。

“王上,豫徐两省的官员名单,都已议定,来年三月前必都到位,筹备中的粮草锱重都开始调动,工场矿厂按着王上要求,都三班不休的,兵器、火药、纸甲都在迅速弥消耗,预计到明年四月,可满足大战所用。”王彦说着。

李显开口说着:“王上登基后,派向郑国公的天使就会启程。”

李刚躬身说着:“王上,一切印玺和礼服都已制完,随时可以启用,天下百官的礼服和金银铜印,还在加班加点雕刻中,在王上登基后,就会颁布下去,成为定制。”

丁虎臣接口说着:“王上,枢密院整军计划已经完成,一月十五后就正式征兵,预计完成基本训练要四月,之后调入各军整军,估计五月左右才完备,到时才可发动大战!”

王弘毅听一段,就“嗯”一声,听完笑了笑:“内阁准备的不错,张卿,你看布署上还有什么补漏?”

张攸之躬声回答:“王上,臣并无异意!”

王弘毅笑了笑,站起身,踱步而行:“明年的战略计划,就是取得兖州和洛阳,彻底划黄河为治,有着水师拦截,精兵在岸,胡人就进不来,这样中原核心之地,就落到本朝手中,已经得了汉人人口十之六七,根基就稳固了。”

“王上,黄河和长江不一样,冬季部分河段会结冰。”张攸之提醒的说着。

“这孤知道,但是黄河结冰,并非年年都结厚冰,能使车马行人度河,十年也未必有一次,这时间足够了,并且就算结冰,孤也有办。”王弘毅说着,指了指地图:“那天下就分成这样了。”

“胡人占有幽并两州,日后可能占领翼青凉三州,而秦王占有关中。”

这时,王彦稍有些不甘心:“王上,我们可以直攻青凉二州。”

虞昭摇头说着:“王相国,我军初平中原,就连南方也治政不超过三年,根基不稳,现在和胡人决战,风险太大。”

“虞相国说的有理,我军以后计划,是陆军进行整编修养,中原和南方初平,治政不稳,不可倾国而战。”

“但是也不会什么也不作,你们看,青州和幽州,都是沿海,我朝水师六万,无敌于天下,这时岂可不用?”

“有人曾经上书说,现在南方已定,水师可以削减,真是愚昧之论,水师六万,可载陆军二十万大军,溯海而上,各个击破,使胡疲于奔命。”

“胡人总计三十万男丁,这时出击十五万左右,十五万安能控制如此广大区域?胡人之利,在于马力,能一日一夜二百里,非常犀利,而我水师,岂不是海上骑兵?并且更是,能一日三百里,将士居于船上,更是养精蓄锐。”

王弘毅指了指地图,哼哼冷笑:“胡人精锐,实力的确不可小视,但如果一直不能建立稳固政权,四处奔驰,折损一个就少一个,不消几年,必是强弩之末。”

“北方短时间还可抄掠,数年后,烧杀百里而不得一颗粮矣,一旦这样,就算胡人有再多气运,只有坐以待毙。”

说到此这里,虽内阁众相不是第一天听过,还是纷纷点头赞成,只是都有些不忍之色,这样北方必兵祸连绵,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王弘毅又说着:“孤已经取得大半天下,这次取得兖州和洛阳,控制黄河,就是最关键的战役,只要得胜,基业就牢不可破,统一天下就已经没有变数,众卿努力!”

众人听了,无不震动,一齐拜伏行礼,齐声:“愿为王上效死!”

拜完后,虞昭有些苦色,说着:“王上大计英明,不过内阁也有一些困难,蜀中残破,现在几年恢复,能运出的粮不多,还要支持关中。”

“南方原本交州,虽现在大量流民开垦,又有胶鞋胶手套,解决了大半血吸虫,但到底开垦不久,粮食只能自给。”

“原本荆州和杨州,是人口繁多土地肥沃之地,但屡次动兵,天下军用粮食三分之二都是调用这里。”

“王上,本来富足,现在已经有初步有了些怨声……就算是肥田,也不能连续种,一茬又一茬,会变的贫瘠,抽血太多就失了元气,还请稍事休息。”

王弘毅听得很仔细,连连点点头,沉吟着说:“这是经国大道,除了粮食,还有缺乏的吗?”

“王上,现在武器火药都不缺,就是太平不久,开垦不足,粮食是大问题。”

王弘毅踱步而行,说着:“这实际上有子。”

内阁众人不由一怔,问着:“请王上明示。”

王弘毅沉默,踱步而行:“可以靠海。”

“王上,渔人贫瘠,自给都不足,安能依靠?”张攸之不解的问着。

王弘毅脸色隆重,刹那间,内阁众臣觉得刚才带着一丝轻松的神色消失殆尽,都不由闭住呼吸听着说话。

“古时渔人为什么不能依靠?实就是会腐烂变质,海上捕鱼后,上岸划船行车,一天只能进二十里,也就是说,鱼的供养,只能二十里内买卖,而二十里内,几乎人人都会捕鱼,这鱼卖给谁去?第二天就不行了,只能白白浪费,所以渔人无供养国家,而非是产量不行!”王弘毅说着,他记起了前世。

前世八十年代居住在沿海,离海不过几十里,当时就有人划船卖带鱼,由于没有快船,没有冰箱,因此带鱼只卖一毛一斤,但是当天如果卖不掉,就埋到地里当肥田(亲身经历)。

但是一旦有着冰箱,以及更的手段运输,结果渔业飞速增长。

王弘毅前世,记得粮食五亿吨,但水产品总产量5000万吨,这是何等巨大比例?

要知道这五亿吨粮食,是经过各种各样增产手段。

现在这个时代,天下粮食总产量都未必有5000万吨,只要有1000万吨水产补充,立刻就可以满足二百万人粮食需要。

内阁众人,顿时听明白了,以前也曾考虑过渔业,只是没有这样透彻见底,听到这里都不由眼睛一亮。

李刚就问着:“王上,那如何解决渔产入内的问题呢?”

“鱼松!”说着,王弘毅命人将一份文件交给内阁众人,这就是鱼松的办,实际上他还想说咸鱼干,但是忍了。

鱼松的制作方很简单,将鱼剥皮剔骨,煮到稀烂,放入大锅添加佐料翻炒烘干就是,这样处理过后的鱼松可以长期保存,放在阴凉处保存期限可达3个月,可以作为军粮或者外销。

煤炭和柴火,都可以拿来作烧制鱼松的材料。

鱼松地球上,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发明,后来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

看完了资料,内阁都是眼睛发亮,深感振奋。

“王上,这种鱼干价值不下于百万新田,田需要人去种,需兴修水利,又跟随气候,一年只有一二季,捕鱼完全是白给,鱼是天生水养,渔民只要捞起来就可,这是旱涝保收,此技能行的话,来年粮食短缺,就不成问题,以后也不怕灾年了。”

“不怕灾年有些夸大,但多能活几百万人不成问题。”王弘毅淡淡一笑,他考虑的不是这样简单。

许多穿越者思考着怎么样大航海怎么样资本贸易,在王弘毅看来,都没有抓到重点,都是人去政息。

而这鱼松才是划时代,一旦发明,就会使沿海出现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原因很简单,全国沿海居民会大量转入渔民行业,沿海一带,就可以不考虑失地人口,至少沿海一带的活力,就大幅度增强。

为了供应大量的渔民产业,造船业会进一步发达,而造船和渔业,又会促进海洋贸易的发展,形成大航海。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五年之后,就不是王弘毅要大航海,而是整个沿海地区的人要大航海了。

实际上古代除了鱼干,还有咸鱼干,这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欧洲就是咸鱼的故乡,促进了大航海。

但为什么古代不允许咸鱼呢?

很简单,咸鱼会破坏盐政,有了咸鱼,百姓何必买盐呢?

就和欧洲普通百姓一样,买几条咸鱼吃,又得了盐分又吃了肉,这会大幅度减少政府控制的盐利。

所以历代不允许大规模出现咸鱼。

而不允许咸鱼,自然海洋就没有意义,自然就扼杀了大航海。

一切的根源,华夏地区落后资本时代的因素,就只有“咸鱼”二字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王弘毅现在不说“咸鱼”,而说“鱼松”的缘故。

不过夺取天下,海关进一步发展,有了足够国家收入,盐政就算受到影响也无所谓,细盐的廉价化和咸鱼开放,都是必然的事,这会使华夏在几十年内就进化到大航海。

到时候海关和渔业,占天下三成财政和粮食,形成庞大的利益阶层,就算是后世皇帝和宰相想废,也废不掉了,这才不会人去政息。

王弘毅一念而此,顿时“鼎”器大动。

鼎器中紫气氤氲,发出一的水光,荡漾着虚空,在宫中仅仅是微波,但到了外面,赤色气运,却发出了滔天海浪之声。

虚空中,荡漾着一圈圈赤气气运,循环流动,隐隐之间,黄色气运浮出。

王弘毅远远看去,发觉了这痕迹,不由脸色一变,心中又惊又喜。

大凡起事统一天下,其气必赤,古人不知,以为是火德。

而治化盛世、太平光景,国运隆昌,国运之气就变成了黄色,这被古人认为是土德。

本以为全国之气转黄,这必须是统一天下后,进行类似贞观之治,才能渐渐转为黄色,笼罩华夏大地。

话说,前世在地球上,建国六十年,其气也不过是黄色。

现在这一念,就有此预兆,真是大吉!

阁中大臣却不知王弘毅心事,开始时心里不以为然,后来说破,就见得高屋建领思深虑远。

当下越想越兴奋,众人不由伏地叩头说着:“王上此计,拨乌云而见日月,实是圣明高远!”

王弘毅微微而笑,不再多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