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易鼎 >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迁移(上)

易鼎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迁移(上)

作者:荆柯守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02:22:57 来源:笔趣阁

杀!”

“杀啊……”

江面上,喊杀声连绵不断,战舰上,不断有凄厉的惨叫通声喊杀声响起,在这么近的距离内,这些声音已经清晰可闻。

两支水师不断的碰撞到一起,火统和弓箭的声音连绵不绝。

鲜血和尸体混合在一起,不断落到江水中。

一支旗舰,吕肃海为权水师大都督,这时卓立在船楼高台上,居高临下看着自己方面取得了胜利,松了口气。

江上冒起几股黑烟火焰,两艘战船底部朝天,另一艘缓缓倾侧沉没。

在吕肃海指挥下,水师几次突入吴军舰队,已经多次积累小胜了。

甲板上,吕肃海观看,这时一今年轻人,行一礼,笑的说着:,“大都督,敌舰沉三,又是一次胜利,可喜可贺。”

这人是林长家,原本就是吕肃海亲家,有些文才,现在吕肃海升任大都督,自然就提拔通出来,现在获得了官身,已经是正九品。

听罢话,吕肃海说着:“这是主公运筹帷幄之运,大都督和火器之功。”

吕肃海说着,见不解,叹息一声,“大都督殉国,但却奠定了水师根基,这点功绩谁也抹杀不了,主公也不会,所以才慷然封侯,世袭罔替,赐田七千亩啊!”,

说到这里,连他都不由咽了。水,自三朝以下,已经没有这样丰厚的赏赐了。

“其次就是火器。”

“往昔水战,第一个要点就是船高船大,可容更多的士兵,这种船只哼哼限几个船坊才能建造,并且建一船需要一年以上,我军就算日夜加班,也来不及了。”

“第二就是拥有大批久在江湖上,不怕不怕风浪的老兵,以能在甲板上作战如在平地为标准,就算是荆州,这样的士兵也不多,都被分完了。”

“我水师初建,这两方面远逊色于吴楚,本来不是对手,你看,就算日夜加工,船坊能产出的船只也有限,至于精练的水兵更是难得。”

“但是现在有了火器,无需接船战,船就不需要大船,而有着火锁,和手火雷,兵也不需要精练能在甲板上作战如坦平地的水兵,这差距就一下子弥补上了。”

“造现在规格的战船,小而快速,就容易多了,大体上,商家的大船,就是这规格,上次一次就征集了二十艘,生产的船坊也处处可见,生产时间也不只需要二个月就出一批了。”

“你想,吴楚虽经营已久,有大船精兵,但补充也不容易,沉一条少一条,死一个少一个,而我军船小,生产容易,又有着大量火统和手火雷,士兵只需要能在甲板上射击就可,这就使补充来源广泛,源源不断”

“你看,我军实际上损失也大,前后已经死了三千人,伤者一万,可现在各舰满装满员,打完了立刻有补充,而吴楚联军经过久通战,不但疲倦不堪,而且折损很大,不能获得补充,这就是差落了。”

“我接任大都督,只要把握这个要旨,就不会打败仗,所以我才说是主公运筹帷幄之运,大都督和火器之功。”

这番话,言语不古雅,确实直透中窍。

林长家精神大振说着:“的确,这一说,局面就完全不同!最难得是多出了大批战船和士兵,时间越长,我军胜算就越多!”,

不但是林长家,就是周围水师众将,都越想越有道理,心悦诚服说着:“主公明见万里,大都督明见百里。”

这话说的不通,大家都哈哈而笑。

吕肃海微笑不语,事实上,王弘毅曾经隐隐示意,要建河关(海通关的缩小版)。

江河和海上贸易到了这时代,已经非常繁荣,商人和蚂蚁一样有的是,只要保证河道和海域的控通制和安全,这里面就有非常大的利盖。

吕肃海作为水师大都督,当然不可能直接介入,但是弄几个人去不成问题,林长家是自家亲戚,惯做买卖,培养培养就可去河关任职了。

军营

小雨绵绵,空气中混合着草香,形成一股清新的味道。

吴兴宗正穿着纸甲,跟随着火长前进,这时,操场上,不断有队伍进入,众人都是一脸凝重。

吴兴宗走在火长的背后,一脸肃穆,面对同通僚,也不敢有所言语,这才是军中之风,吴兴宗在心中暗叹。

在军营中三个月,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到了校场,各按着位置迅速集结,排列整齐划一。

吴兴宗现在是副火长,不敢多看,粗略估计,这里士兵有3300左右,就是一都。

这时,一身铠甲中年人,走上高台:“将士们,从昨天开始,你们就正式是蜀国公的士兵了,我话不多,现在蜀国公要兴王师,平天下,尔等可愿随我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一时间,台下士兵,按照规矩,呼声震天:“万胜,万胜!”,

吴兴宗也跟随着高喊,心中激动,到了军营,由于他原本就识字,身通体又魁伟,因此迅速受到了更卒营长官的重视,获得了培养,这次转正到军中,军通队并没有驳下他的副火长的官通职,可以说,起步就比别人快了一步。

只要火长战死,或者火长升迁,就是一火之长,这一火之长,就是军职的第一步,虽然没有品级,却名字纳入军官的名册了。

一定要出人投地,吴兴宗握紧了手中的拳,暗暗想着。

成都府,蜀王宫。

外宫秘文阁还有一部分留守,一众文臣正在忙碌着,赶回来负责蜀地事务的唐良博坐在自己位置上,正在批阅着文书。

“虞大人。”一名内侍从外面步入秘通书阁,径直来至他的面前,低声唤了一声。

“哦?有事?”虞良博抬起头,见此人是在这里负责的内侍,口气温和的问着。

“虞大人,阁外有人求见您,是从荆州快马赶来,有千里急报的规格。”这个内侍小心翼翼说着。

“知道了!”,对内侍稍微点头,虞良博起身,迈步向秘通书阁外走去。

外面的通道内,站着一人,虞良博离远了一看,已认出此人是十三司的百户,并且还认识,姓刘,走过去,朝对方一拱手:“刘大人,许久不见,这次可是有消息传回来?”

“下官见过虞大人。”十三司的刘百户,朝虞良博拱手行礼:“这次回来,下官是来送信,是主上的亲笔书信,大人看过后,就明白了。”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检通查了一下封皮,递交给虞良博。

“多谢刘大人。”知道对方向来少言寡语,更不愿意与朝臣交往,虞良博只走向对方道谢说着。

对方再次还礼,离开。

当下,就拆开书信,认真阅读。

虞良博的脸色,在看过这封信后,变了几变。

“主公终于要称王了。”

虞良博也知道此时的天下局面出现大争之局,书信中,王弘毅吩咐下来,令六司和内宫都迁移到襄阳,又令秘文阁开始秘密筹备着称王大典。

这封书信,是写给他个人,让他有所准备,不日将有正式密旨降下。

看到这里,虞良博将书信收好,放入怀中,走进了秘通书阁。

蜀王内宫,曾经大兴建造,规格也很斋

经过了数年的生活,内宫进行了一系列的攻造和修复,人员也渐渐充实了。

太监的人数,一下子从几十人变成了三百人左右。

侍女的人数,更是增长到了一千人左右。

并且各散的规矩,也渐渐建立起来。

此时,走廊栏杆,华美拱顶、每当夏秋的日出日落,披云落霞的晴空,光华万丈,整座宫殿都沐浴在光辉中,而上千人伺候应命,更显的富贵。

一处宫室,一个云鬓华裳的丽人,正是宋心悠,正接着一封信,而贴身侍女,端了一盘用冰块堆起来的冷饮献了上去。

时夏,成都炎热,无论是宋心悠还是这丫鬟,都穿着薄纱,显出了高隆的胸口和纤美的腰伎。

“娘娘,请用冰!”,虽然没有称王,但是早就称娘娘了。

而且,对内宫来说,这位娘娘是后宫之主,集生杀予夺大通权一身,总要伺候好了。

“你下去吧!”,宋心悠的手中也多出一封密信来,淡淡的说着,等这些女人退了下去之后,她才打开。

书信的内容,与虞良博这一封大同小异。

王弘毅平淡的说了筹备称王的事,又在信中吩咐下来,令作为内宫之主的她,安排好迁宫事宜,免得到时候忙中通出错,特别是两个孩子的问题,要更注意沿途的安全,不可有任何大意。

宫殿云台飞檐的小阁外面,伺候着的丫鬟内侍,突然之间听见里面有着笑声,不由面面相觑。

“夫君终于要称王了,不想我还有今日!”,宋心悠喃喃的说着:“王通后,皇后!”,

反复低语几遍,又将书信观看了几遍,唯一不满意的是,没有明确太子的册封:“我儿,娘必把你扶上太子之位。”

起身排徊了几步,将书信小心翼翼折了,又密封,这才起身找来自己的心腹,开始准备迁宫之事。

几日后,密旨正式降下,六司和内宫都开始了迁移。

秘通书阁的大半官通员,赶赴襄阳,开始筹备称王大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