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朱门风流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殿试

朱门风流 第一百四十七章 殿试

作者:府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0:35 来源:笔趣阁

殿试亦称廷试,一向在会试之后举行,历来便是三月。洪武三年初开科举,定殿试日为三月初三,后罢开科举十数年,待到洪武十八年方才再开科举,又定三月朔日为殿试日。话虽如此,却也有例外的时候。永乐七年,就因为永乐皇帝朱棣北巡,原该举行的殿试便推迟了两年,直到永乐九年方才举行。今科殿试亦是延迟了十几天,最后定在了三月十八日。

殿试由天子亲自策问,自然是非同一般的肃穆光景。和会试只考经史不同,这殿试制策不但考经义,更考时政。制策公布之时,满殿二百余名贡士自是人人聚精会神,张越也不例外。

“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昔之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唐虞之世治道彰明,其命官咨牧载之于书……周礼,周公所作也,何若是之烦与,较之唐虞之无为盖有径庭。然其法度纪纲至为精密,可行于天下,后世何至秦而遂废?汉承秦弊,去周未远,可以复古,何故因仍其旧,而不能变与唐……人之恒言为治之道在于一道德而同风俗,今天下之广,牲畜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而一风俗何由?而同子诸生于经史时务之熟矣,凡有裨于治道,其详陈之,毋隐,朕将亲览焉。”

待听明白今科制策乃是论治道时,张越心中顿时生出了无数条陈,沉思许久方才动笔。

相比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不用如同会试乡试一般在贡院中挤那小小的号房,入内受策时更不用搜身以查夹带,此时众贡士恭送了皇帝,便开始全力以赴。虽说都是贡士,但毕竟三甲名次极其重要,若是忝附榜尾,自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纵使是张越也忘记了之前祖母的嘱咐,毕竟。最后是一甲二甲还是三甲岂是他能够决定的?

能担任殿试主考官的历来都是天子驾前最受宠的文臣,比如永乐二年乃是解缙,永乐五年是胡广,永乐九年则是杨士奇,如今这永乐十六年的戊戌科殿试则是翰林学士杨荣担任主考官。相比廷上进士中几个五十开外的白头翁,四十开外的他显得极其精神。佐以下颌几缕长须,更显儒雅风度。几个比他年长地考官坐在那儿,愈显得如同陪衬。

此时皇帝早已退去,杨荣的目光便在一个个士子中扫过,看到张越时不禁微微一笑。朱棣对张家的信任无可动摇,由于英国公张辅的关系,张越虽年纪轻轻却能跻身于贡士之列,但这文章上的功力却得经时日磨练。所以说,张越即便今年成为进士。这名次上却不好奢求。不过想必朱棣并不在意他的名次,关心地也就是他是否能中而已。

话说回来,当今天子纵使再喜爱张越。应该决不会让第一宣力武臣的近亲入阁。

张越此时完全无暇去看别人。这殿试虽有正式试卷,也有草稿纸,但他只有一天的时间,若是打好草稿再誊抄决计来不及。所以,他瞥了一眼草稿,干脆直接开始动笔。

北方三月的天气仍是寒冷,可他一口气写满了三张卷子,估摸着能有一千字的时候,额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这时候。他方才扫了一眼周边人,现人人皆是全神贯注额头冒汗,于是便不再左顾右盼。顺着思路写下去,他渐渐现了平素勤于练字的好处,至少,这一个个端正的小楷不费什么功夫就从宛转流出,瞧着倒也赏心悦目。

想当初他数九寒冬练字不辍的时候,大约杜桢就想到这一刻了。

如同现代那些监考官一样。这殿试地主考自然不是坐在那儿纹丝不动。杨荣在坐了一个多时辰之后。便开始沿着考生地位子走动。甚至也会随手拿起已经誊抄完一部分地卷子瞅上一眼。几百份卷子。这读卷官判卷地时间却只有短短三日。自然不可能完全公正无私地判完所有卷子。不过是尽全力将佳卷呈上御览而已。身为主考。今科学子全都是他地门生。他自然希望能多出几个人才。这今后面上也有光。

他一路翻看了好些卷子。将几个策论极其出色地学子一一记在心底。愈觉得满意。看这情形。今科至少不愁没有佳卷呈上。他总算可以放下最大地一桩心事。待行到张越身前地时候。他随手拿起考卷一看。见上头依旧是那笔极其精神地端正小楷。不禁点了点头。

细细一看文章。他不禁讶异地挑了挑眉。见张越全神贯注并没有注意到自己。他若有所思地伫立片刻就放下了卷子。接下来他随处转悠了一下。也顺便去看了看张倬地文章。见中规中矩就撂开了手。反而在最年少地夏吉桌前很是停留了一段时间。

倘若说张越给了他不少讶异。那么这个刚刚十五岁地少年就给了他更多地惊疑。那文章谈不上圆润。但却散出一股扑面而来地锐气。和此人给人地漫不经心大相径庭。他入阁时不过三十一岁。也算得上少年得志。如今再回过头来看少年。登时生出了一种莫名地惆怅。

位虽高。人却老。千金难买少年时。果然是至理名言。

这一天殿试结束。考官连考卷和草稿一起收了上去。却是有考生仍未能誊抄完毕。免不了捶胸顿足。这其中便有愁眉不展地万世节。然而。当杨荣笑吟吟地和他说了一番话之后。他却立刻眉飞色舞。直到离宫之后张越好奇地询问时。他方才嘿嘿一笑。

“虽然是未了之卷,但小杨学士说我这篇万字策论做得不错,定然会连同草稿进呈御览。这一甲我自然是不想了,但若能以未了卷得一个二甲,我也心满意足了!”他说完忽然抓过了旁边的张越,笑嘻嘻地问道,“我百忙中偷瞥了你一眼,你写文章的时候竟没打草稿?”

张倬自己年纪大了,对名次倒没什么苛求。想到之前会试的时候他名次还在张越之前,多半是考官以子不盖父为名将他挪到了儿子前头,他心中倒是生出了几许歉意。所以此时听了万世节的问题。看到张越并无懊恼之色,他不禁心中一奇。

“为文不属草,你就不怕考官诘难你草稿上一片空空,破了规矩?”

“有个考官确实诘问了我,不过我答说科场必交草稿,不过是为了防代作。如今殿前众目所瞩,何来代作,何嫌之避?小杨学士就走了来,自然放过了我去。”张越笑了笑,见万世节啧啧称奇,他便没好气地说道,“我那字你也是知道地,要是打草稿决计誊抄不完,今儿个我费尽心思也就写了三千余字的策论。哪像你洋洋洒洒几乎要上万言。”

这时候,夏吉也从后头追了上来,熟络地冲着万世节叫了一声万大哥。又和张越打了个招呼。得知张倬乃是张越的父亲,他一惊之后立刻竖起了大拇指。

“都说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倒是没听说过同科得中的。元节你和你爹爹真厉害!”

张倬早听张越说过这个年纪最小的贡士,此时听他这么说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于是,四人一路走一路说笑,这年纪相差颇大地组合倒是引来了旁人的频频侧目。万世节曾经往杨士奇那里走动得多,在南方士子中算是小有名气,这儿就有好些人认识他,无不上来打招呼。自然。那些士子少不得让万世节介绍身边的其他人。

“其他人不知道,但张越张元节我却是认得的!”

斜里忽然冒出来一个声音,张越循声望去,却依稀记得此人地面孔,仿佛是头一次去杨士奇府邸巧遇皇帝和皇太孙时地众士子之一。此时此刻,那人面上虽带着笑,语气里头却流露出一股浓浓地酸气。

“他可是如今山东布政使杜大人地高足,这表字也是大杨学士起的,还见过皇上和皇太孙。不但如此。人家还是英国公的堂侄,去年年底英国公重病的时候,他巴巴地从南京赶到北京侍疾,比亲生儿子都要孝顺,皇上大喜之下便赐了他举人功名。到底是世家朱门子弟,哪里是我们这些寒门士子能相提并论的!”

自从洪武年间开科考之后,南北士子的冲突从来就没有断过,最最有名的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由于那一次录取地五十一名进士几乎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集体闹事。于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不但严厉处分了该科主考。而且该科状元陈亦被处死,六月更是重开一榜。取的几乎都是北方人。这轰轰烈烈的洪武三十年南北榜事件也使得南北文坛从来不对盘。

于是,被人这么一撩拨,一众南方士子看向张越地眼神便有些不同。毕竟这里离着西宫还近,大伙儿又都是同年,自然不可能真正闹腾成什么不可开交的样子,但少不得有人说话阴阳怪气。

“若是我能有那样的亲戚师长,别说十六岁不到中进士,只怕就是状元也中了。”

张越两世为人,对于这等冷嘲热讽自不在意,更不想陷入毫无意义的意气之争。然而,他不接话茬,旁边却有人忍不住冷笑道:“我比元节年纪还小,我可没有什么尊贵的亲戚!有志不在年高,足下虚长年纪却不能尽早登科,指桑骂槐算什么意思?”

那说话的人乃是一个尖下巴四十开外的中年人,一听这话顿时怒容满面。张越不料夏吉主动出面替自己揽下了事情,此时眉头一皱,却再不好旁观,抢在那人说话之前沉声提醒道:“各位别忘了,咱们的座师大人小杨学士昔日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入阁,各位若是有心说起他事便罢,揪着年纪说不是,置小杨学士于何地?”

一席话后四周皆静,几个南方士子虽不满,却终究不敢多说什么,全都是悻悻然拂袖而去。直到他们走了,万世节方才无可奈何地向张越摊了摊手。

“今儿个全都是我惹出来的麻烦,实在对不起元节你了!这些人都是死揪着一个理儿,他们认定是对地就是对的,认定是错的就是错的,最是难缠!”

ps:抱歉,晚了,实在是永乐十六年的制策考题看得我头大,竖排本,繁体,米有断句……断错了别怪我,俺水平有限,大家凑合着看吧,当然,那一段是不算字数的……

继续求月票,看在偶把《明太宗实录》找出来参考的份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