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朱门风流 > 第二百章 众望所归的代价

朱门风流 第二百章 众望所归的代价

作者:府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0:35 来源:笔趣阁

大明立国已有五十余年,对于臣子而言,这三公三师容易,得爵位却难,得世爵更难,要得一个世袭罔替的国公恰是难上加难。然而这一切张辅却是一样不缺,顶尖的国公爵位,顶尖的圣眷,顶尖的功勋,要说唯一的遗憾,大约就是年过四十却依旧没有一个子嗣。此次王夫人生下一个女儿,他虽然在人前欢喜,暗地里仍不免有些叹息。

然而,眼看着如今朝堂上的那副模样,他却不得不感慨儿子太多也是个麻烦,尤其是对天子而言。太子在南京,赵王在北京,汉王在乐安,这一母同胞的三位皇子恰是犹如一个三角,端端正正地钉在大明的那张地图上。向来谨慎的太子也就罢了,汉王是三日一封信送来英国公府,赵王是常常派王妃来探望王夫人,害得那些文官的眼睛时时刻刻钉在他身上。

自从三年前第四次征交趾归来,他便没有在五军都督府任职,只是不时应皇帝召谋划军国重事。然而近来这不时应召却变成了天天应召,甚至连杨荣蹇义等人伴驾的时间都及不上他,却又不曾真正谋划什么大事。这一日傍晚,他又是一身风雪回到家中,解下那件半湿的斗篷就盘膝坐在了炕上,长长嘘了一口气后,他竟是觉从头到脚都用不出半点力气。

“老了!”“老爷莫不是在说笑话吧,您要是说老,朝中那几位尚书和学士又该怎么说?”

惜玉指挥着几个小丫头将几个碟碗摆上了炕桌,因笑道:“外头风雪大,老爷操劳一天,这一路冒雪骑马回来定然是没有胃口,只不过好歹却得用一些垫垫。这是暖房里头刚刚收来的韭黄炒豆芽儿,这是麻油拌萝卜丝。这是早先就酱制好的黄瓜,还有玉米面小饽饽和我亲手熬制的辣酱,再加上这热气腾腾的油茶,都是清淡可口的东西。”

张辅原本是一丁点胃口都没有,见炕桌上满满当当都是素食,倒是不免笑了起来:“你倒是会动心思,这时节你要是端上来一桌子肥鸭子酱鹿肉,只怕我连瞧都不想瞧。这油茶盛一碗给我,其余的我实在是没胃口。你拿去看看夫人那儿如何。”

惜玉忙亲自从汤罐中盛了一碗油茶,然后又加上捏碎的散子、切成小块地大头菜、捣碎的花生米、椒盐、葱花、红油,然后递给了张辅,见其趁热一口一口地喝了,她便又解释道:“夫人那儿我下午就去小厨房看过,早早安排好了晚饭送去。夫人如今还在坐褥,可不能和老爷这样一味清淡。对了,晌午的时候有一封信送过来,荣管家已送到了老爷书房里。”

“信信信。我现在最烦的就是一个信字!”

脱口而出埋怨了一句,张辅恼怒地搁下了碗,只觉得脑袋又是隐隐作痛。见惜玉讪讪地不敢言声,他便意兴阑珊地问道:“这送信的是打哪儿来的,有什么话没有?”

“是南京来的信,听荣管家说是杨士奇送来的。”

杨士奇?张辅此时倒是愣了,他和杨士奇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更何况眼下那位谨慎得几乎一丝破绽都不露,辅佐太子兢兢业业。怎么会想起来给他写信,不怕被锦衣卫知道参一本?他皱眉正琢磨着,外头却忽然又响起了一个丫头的声音。

“老爷。外头有人求见。说是翰林学士杨荣杨大人。”

倘若说先头杨士奇来信就已经是奇谈。这会儿杨荣登门。张辅就更觉得心中不安。历来文武不相统属。即便是张越是杜桢地学生。他与杜桢也不曾有过私下往来。更不用说作为阁臣地杨士奇杨荣了。杨士奇来信。杨荣更是亲自登门拜访。这两位究竟打算干什么?

然而。人家既然都已经找上了门。张辅自然不好将人拒之于门外。虽然实在不想挪窝。但在内院见客决没有道理。他便只能让惜玉另找了一件半旧不新地干燥斗篷。穿上棠木屐冒雪前往前院地小花厅见客。到了地头。他在廊下解下斗篷脱下木屐。才一进门就看到杨荣迎上前来深深躬身。忙含笑为礼。

往日地杨荣最重仪表风度。这会儿那天青色地披风被雪濡湿了大半。他却丝毫未觉。甫一落座。他便开门见山道出了来意:“若非万不得已。我也不会冒昧雪夜来访。实在是因为有些事情没法再拖。英国公日日伴驾。应当知道山东地事。如今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副使、佥事一概被锁拿进京。山东阖省刑名竟是无人管。这还不算。青州知府迟迟未定。这下雪天多有天灾。若是再拖下去只怕要出大乱子。”

这几天张辅虽然日日伴驾。但常常风痹症作地皇帝并不和他谈国事。多半就是忆往昔金戈铁马那段岁月。再加上张越来信时只说奉旨查案。因此他还是刚刚知道。那几个皇帝曾经咨问过他地职位居然还是空缺。他虽然是武官。但是也能想象到青州府那边群龙无地情景。脸色就渐渐变了。

“此事归吏部蹇义尚书管。杨学士为何来找我?”

“蹇尚书前后挑选过三批人,第一批皇上说资历不够,第二批皇上嫌弃太老,第三批皇上说他们……并非正途!总之皇上这一次似乎对山东那儿的文官颇为失望,而且……”

说到这儿,杨荣已经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当今皇帝乃是靠靖难之役硬生生夺过的江山,之后诛方孝孺十族,黄子澄齐泰等等杀了无数,结果早年那些文官除了他和杨士奇蹇义夏原吉等等,几乎不是获罪就是隐匿不出,如杜桢这般最后愿意出山的寥寥无几。虽说几批科举也取了不少文官,可常常还需要从监生举人当中选官,甚至拔擢征辟布衣,这会儿山东一下子空出了那么多高品官职,吏部本来就够为难了,哪里能架得住皇帝挑三拣四?

杨荣即使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张越心里也明白。朱棣对于武臣素来优容,即使是大罪也不过是贬谪,重新起用的更是不在少数,但对于文官却动辄就是一个杀字。再加上文人当中有不少心怀建文帝,肯出仕的未必有才,有才的未必肯出仕,这竟是一个难题。

见张辅心有所动,杨荣不禁稍稍安心了一些。若在平时,他只要竭力设法总能够说服朱棣。可如今朱棣这一病,他竟是连人也见不着,于是只能把主意打到了张辅头上。虽说他心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仍盼望这关键时刻张辅能够谏言一

“杨学士放心,明日我面圣的时候必定会提及此事。”

都知道张辅为人一言九鼎,杨荣登时如释重负,忙站起身深深一揖。这正事办成了,他却情知多留必遭嫌疑,当下就匆匆告辞。而张辅亲自将人送到花厅门口。令荣善代为送至大门口之后,他连斗蓬都来不及披,急急忙忙来到了书房。

取出杨士奇那封信一目十行看完,张辅不禁面露苦笑。人道是这内阁双杨常常不谋而合,如今看来还真是如此,这正在南京城辅佐监国皇太子地杨士奇,竟也是为了山东之事写来地信。后者这信中还询问了张越的近况,显然,送往南京的奏折并不会关心一个微不足道的安丘知县。所以杨士奇并不知道张越已经接下了一个烫手山芋。

正沉吟的他冷不丁看到旁边的镇纸下还压着什么,挪开一看方才瞧见那儿还有几封信。想到之前自己在惜玉面前的埋怨,他只得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无可奈何地一封封拆开看,待看到汉王朱高煦那熟悉地粗豪笔迹时,他的眉头登时皱成了一个大疙瘩。

举荐山东按察使和青州知府?开玩笑,他要是想举荐,早就将堂弟张信举荐了上去。怎么还会等到今天!当初张信若不是因为和汉王朱高煦来往得稍稍密切了一些,区区一桩下属贪赃地小案子,怎么会劳动锦衣卫出马?而他千辛万苦从中设法,张信仍不免贬谪交趾?

他随手将那封信扔到炭火盆中烧了,心中忽地想起张张起兄弟已经入了军中,稳扎稳打已经小小有了前程,比张越在外反而更稳妥,倒颇有些无奈。有他这个国公在前头挡着,张越日后的前程怎样。他还真是说不准。若那是他的儿子……

摇摇头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驱出了脑海。又拿起一封信,见是张倬的署名。他倒是颇为意外。拆开一看其中的内容,他的面上倒阴晴不定了起来。因为张倬在信上提起用了一个来自海南地幕僚。又道此人言说昔日淇国公丘家人在海南生活得很不如意。

都已经是快十年地事情了,张辅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忘记,却不料只是一个引子便能勾起那许多回忆。当初初定江山时,他不过是信安伯,因丘福朱能地竭力劝说方才得封新城侯。然而朱能病卒军中,丘福北征大败身死爵除,现如今靖难功臣和他一样是国公地,就只剩下了成国公朱勇。他至今仍记得当日丘福兵败消息传来时,朱棣那无与伦比的暴怒,也正是因为如此,事后朱棣迁怒丘家满门时,他和其他武臣都不敢劝谏。

因为丘福之败是所有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地耻辱!而最终挽回这一场败仗耻辱的,竟然是皇帝本人!丘家人当初因为一个丘福而坐享荣华富贵,这丘福兵败自然要牵连族人,倘若他张辅当初征交趾出了差错,这大明世族中也同样不会有张家的名字!

就好比如今的张越,众望所归的代价,恐怕他本人暂时还想不到。

ps:写到这儿,有些小感慨。历来常常看到封建王朝某某有功之臣吃了败仗,然后就夺爵问罪甚至于牵连家人,最初还有些叹息,后来却不免想到,所谓丧师辱国的大罪暂且不提,因为统帅地失误而让无数士兵葬送性命,将领即便是死了仍然担负不起这个责任。罪连家人固然是君主泄愤,但这些家人往日享尽别人无法企及的荣华富贵,担负责任无可厚非。

忍不住想到当年看十二国记小说的时候,其中提到一位国君失道百姓讨伐,作为领袖的月溪迁怒公主孙昭享尽富贵却没有尽到公主的责任。当初觉得这种迁怒有些苛责,现在想起来,责任这两个字还真是值得琢磨。

罗嗦了这么多,偶有所感而已,求月票啦,虽说本月更新慢了,但大家不至于这么吝惜月票吧,对手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