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朱门风流 > 第八百二十章 太后苦心,帝王心术

朱门风流 第八百二十章 太后苦心,帝王心术

作者:府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0:35 来源:笔趣阁

傍晚,仁寿宫东暖阁。

张太后向来不喜奢华,朱高炽驾崩之后,她移居仁寿宫,一应宦官宫人也就一同搬了进来。由于迁都之后,宫中并无太后太妃等等,仁寿宫一直空关着,朱棣逝世之后,妃嫔等也多半殉葬,所以她之前移宫时,仁寿宫中可说得上是要什么没什么,御用监紧急造用采办都来不及,还是张太后将自己用惯的几样旧家具搬了过来,随即又下令一应用具全部从简。如今这东暖阁中一色都是半旧不新,唯一鲜亮的就只有角落小几上插瓶中的几色鲜花。

“当年这儿还是北平的时候,你刚刚嫁过门不多久,英国公就随着大军去了大宁,紧跟着南军就围了城,仁孝皇后亲自带着咱们登上城楼,你可还记得?”

此时此刻,听张太后又说起当年旧事,王夫人不禁一愣,随即便心有余悸地点点头道:“哪会不记得。如今这些年好了,当年那会儿常常做噩梦,梦见城破了,人都冲进来了,紧跟着就醒了。我那时候还是新媳妇,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倒是太后紧随仁孝皇后,一直从容不迫。我们那些人里头随披甲上城,但有好些给吓哭了的,还是您一个个安慰了过来。”

时隔多年,张太后仍然能记得随着还是燕王妃的徐皇后登城御敌的情形。密集的飞矢,震天的喊杀,四溅的血肉……午夜梦醒的时候身边没人,她总能想起那让人心惊肉跳的一幕幕。这些朝廷讳言的隐情如今已经很难再对人说,纵使朱宁亲密,毕竟不曾经历过那一遭,如今还能略说一二句的,也就是王夫人了。

“都是多少年的事了,如今再想起来,好似还是昨日一般,一晃剩下的人却只有寥寥几个,好些人都已经故去了。再算上那几年大战中故去的大将,更是不知凡几。当初仁宗皇帝在世的时候,常对我叹息你公公文武全才,可叹不能辅佐左右,于是后来又追封了河间王……说起来十二月二十五就是已故河间王的忌辰,皇帝已经吩咐礼部派人主祭。若不是仪制不好收拾,我也想随祭一炷香,到时候也只能在宫中遥祭聊表哀思了。”

王夫人闻听此言,连忙起身拜谢。靖难时,公公张玉和朱能丘福同为五军大将,但后来公公战死沙场,永乐初虽追赠国公,那却不是世袭的爵位,因此张辅起初不过是伯爵,直到因安南功,这才最终成了国公,人人都会赞一句虎父无犬子。然而,相比征安南途中病逝而追封东平王的朱能,张玉却差了一步,直到洪熙年间方才得以追封为王配享太庙。得知消息的时候,张辅曾经特意开宗祠拜祭,她至今还记得丈夫那时候的神色。

尽管下旨改封的是朱高炽,但王夫人很是明白,那时候张太后赞襄国政,这等事不可能不问她的意思,如今张太后如此说,自然是证明了这一点。

“只不过,十月里皇帝要亲自巡边,英国公要随行,只怕是不能留在家里。到时候就要辛苦夫人了。若是人手不够,宫中可以多从司礼监调几个人过去帮忙,至于亲戚妯娌里头,你也可以叫几个知根知底的。这是追谥河间忠武王之后的大祭,总得隆重些。”

尽管已经听人说过皇帝巡边的事,但毕竟一直悬而未决,此刻张太后这么一提,王夫人便明白了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心里顿时有些不安,但随即就笑着答应道:“我家老爷如今只不过五十出头,正当壮年,皇上巡边若不带他,恐怕他还不乐意呢。太后放心,我早就在亲戚妯娌间找了妥当人帮衬,若是到时候人还不够,也只能厚颜向太后张口。”

对王夫人打了招呼,张太后也就安心了,问王夫人都找了谁帮衬,听到是孙氏和杜绾,她不禁点了点头:“一个是你弟媳,一个是你的侄儿媳妇,确实都是稳妥人。张越的媳妇我倒是见过不少回了,年轻知礼,不愧是书香门第出来的,倒是你弟媳尚未见过,闲来你可以引她来宫里坐坐。对了,你那堂弟还在养病?”

听张太后问起张倬,王夫人不禁有些奇怪,但还是点点头道:“他从小体弱,身子确实不太好。就是张越儿时也曾像他的父亲,还是自小练武强身,这才把身体调理好了。”

“原来如此。虽则是朝廷有养病之说,但一直如此毕竟也不是办法,须知朝中物议太多,御史们都是睁大着眼睛寻人错处。户部如今正在裁减用度,等有人提出来的时候就不好了,该决断的时候不妨决断……”

张太后口中说着,眼中却在看着王夫人的表情,见她一愣之后就连忙点头答应,并无不悦,越发印证了心中的猜测。京官高于外官,张越以从二品布政使回朝任正三品侍郎,恰是寻常外官求之不得的升转,只张倬就不好安排了。毕竟,他资历不够,总不能再派到外头去任布政使。好在张倬也想不挡儿子的仕途,于是告病在家,如今借此致仕正是皆大欢喜。

正事说了,接着张太后就只和王夫人聊了些家常闲话,正谈及各自儿女事的时候,就只听外间通报说皇帝驾临。一时间,王夫人忙不迭地起身,张太后不禁有些奇怪。

进了暖阁的朱瞻基瞧见王夫人下拜行礼,便息了脸上怒气,温言问了几句,见其告退离去,这才上前给张太后行礼。此时此刻,张太后冲左右使了个眼色,见一应人等鱼贯离开屋子,她不禁问道:“你这气咻咻的怎么回事?你可不要忘了之前还在我面前承诺,以后绝不在臣子面前动辄发怒。须知克己复礼方为仁,喜怒动于颜色,绝非好事。”

“母后,朕自然记得。”朱瞻基深深吸了一口气,脸上的表情这才自然了些,“刚刚陆丰过来报事,说是张元节昨晚回家的时候撞见一个小贼,拿了之后问出是从旧永平公主府里偷的,他便立刻知会了锦衣卫。锦衣卫今天和东厂上门检视,谁知李茂青竟是投缳!在他家里搜出黄金两千余,白金两万余,全都是官铸之物,如今一应下人都已经拿下拷问,至今还没问出什么来!”

永平公主是朱棣在时便获罪的,朱高炽深恶她勾连汉王赵王,登基之后也不曾赦免,还是朱瞻基即位之后,勉强从人之请给了李让庶子李茂青一个官职。这样一个根本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如今却出了这么一桩莫名其妙的事,他听了自然觉得惊怒交加。

张太后对永平公主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印象,此时不禁皱了皱眉:“我记得,她当初自缢之后,太宗皇帝处死了所有侍女和妈妈,又曾经下令抄检家里,当初公主下降时的器物几乎都收回了宫中。你之前封李茂青官时,赏赐了多少?”

“钞一万贯,发还了几样旧物。”

对于并不亲厚的勋戚后人,大明皇帝的赏赐向来是极其吝啬,往往用数目庞大的赐钞搪塞了事,李茂青自然就属于此类。听到朱瞻基这么说,张太后蹙起眉头沉思了片刻,旋即直截了当地问道:“既然他是半路撞见的贼,怎的不直接把人送西城兵马司?”

“东厂已经把证供送上来了,说是张元节原本要把人送西城兵马司的,那人竟是胆大妄为想用金钱说动他放人,还自个送上了身上的四锭黄金。他是精细人,瞧着像是官铸的金锭,就先把人带了回去,继而派人去查,结果那人指称的地方根本就不是那回事,于是就通知了锦衣卫。情急之下,那个贼方才吐露是从故永平公主府偷出来的金子。”

“那真是贼盗?”

“不是。东厂用了刑,此人供称为那边办事,金子是一个管事给的,让他去城郊雇百来个个身强力壮的人,余下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偏生永平公主府下狱的一干下人中,根本就没有他认识的那个管事。而且,经查证,那几块金子确实是那两千余两金子之中的。除却原本当初发还的黄金百两之外,其余的全部是来源不明。李茂青一死,这事情就不好查了。”

想起十月便是巡边之期,尽管调兵等等都已经定下了,户部那里的钱粮也齐全,但朱瞻基亲自领兵在外,张太后本就觉得有些不放心,此时更加是生出了劝阻之意。然而,她还没开口,朱瞻基就抢在了前头。

“母后,巡边的事情我意已决。大宁故城刚刚修建好,如今也算是在鞑靼腹地扎了一颗钉子,和开平兴和都能彼此呼应。但毕竟是孤悬在外的地方,若不常常震慑,难保如昔日兴和一般遭遇。我此次出京有英国公相随,他是沙场老将,有他相佐,我也不是第一次经历战阵,这一路应该可保无虞,再说,还有张元节呢。而京师这边,有母后坐镇,杨士奇又老成持重,若是有人趁着我不在跳出来生事,母后自然能把局面压住。”

“英国公应当随行,张元节还是留下的好。”

见朱瞻基一下子有些错愕,张太后便语重心长地说:“从前太宗皇帝每每重用他,却压着他的官阶,就是为了让他能展现本事,却又不至于自大,如今却和从前不一样。张家虽是人才济济,但最要紧的除了英国公就属他了,一个掌兵,一个在兵部,一武一文,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从前因为英国公解府务,他升任兵部别人也没话说,但这次巡边却不一样。你留着张越在京城,把兵部尚书张本带上,正可磨练他主持兵部。”

张太后说着就站起身来,踱了两步便转身说:“你让他跟你去巡边,那么多勋贵大臣,他未免不显。太宗皇帝能越过别人用他,那是因为君临天下十几年,不惧物议。你春秋鼎盛,这么做却会伤人心。我知道你年轻,喜用年轻人,对老人不免有些厌烦。但老臣们的门生故旧众多,决不可因一己好恶而撼动了他们。就如同日后清查田亩,也需为他们存体面。”

从德生记出来,张越一路疾驰,总算是赶在一更三点夜禁时分之前回了家。然而,一进家门,管家高泉却告诉他,说是王夫人先头来了,在家里用了晚饭方才回去。得知竟是和王夫人错过,张越不禁有些踌躇,也没多问就径直入了二门。没走几步,他就听到背后传来了关门落锁的声音。

回房更衣,他在杜绾的服侍下除了金鈒花腰带,脱了大红纻丝散答花盘领右衽官服,又小心翼翼地解下了脑袋上的乌纱帽,这才向杜绾问道:“可知道大伯娘今天过来有什么事?”

“晚饭之后,大伯娘似乎有话要对娘说,娘就让我先回来了,只在临走的时候我去送了送,也没露什么口风。不过,瞧娘的神情,似高兴似怅惘,不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

杜绾这么说,张越心里就更奇了。换上家常便服之后,他就和杜绾一同去了父母的上房,才一进门就看到父亲母亲一站一坐。他刚要上前行礼,张倬就对他招了招手,示意他到隔壁套间里头说话。他看了一眼坐在那儿的母亲,连忙跟了上去。

套间是一间小小的内书房,栏架格上既有书也有摆设,杉木书桌杉木靠椅,门前用一架竹质插屏隔断,是平日张倬回屋之后看书休闲的地方。此时张越跟着张倬进来,见父亲到了案桌前坐下,他不禁问道:“大伯娘说了什么,娘这么不高兴?”

“不妨事,你娘是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懊恼。”见张越满脸茫然,张倬就说道,“你大伯娘从宫里出来就直奔了这里,太后让她捎带了一句话。我朝养病是有制度的,期限满了就要革退,算算我也已经到了。你如今前途无量,我这会儿致仕,户部少发的俸禄有限,却能堵着别人的嘴,省得他们拿这事情当借口。”

“致仕?可爹你如今还不满五十!”

“宋时有御史四十出头就致仕了,相比之下我还大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可是……”

虽说张倬这么说,但张越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好受,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这时候,张倬却舒舒服服伸了个懒腰,随眼看了看栏架格上的那些东西:“致仕是好事,不用担心吏部突然给我派个差事,也不用担心别人使坏。再说了,等你官居一品乃至超品的时候,难道朝廷封赐的时候,会少了我这个父亲?”

此时此刻,张越只觉得心中满溢温暖,遂重重点了点头:“爹爹放心,到时候我自然会给您二老挣一份最大的荣耀回来。”

“现在人家可不就是看子敬父?有你这样的儿子,我致仕也是心甘情愿。”

父子俩彼此对视着,最后同时笑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