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朱门风流 > 第九百二十四章 平生有幸

朱门风流 第九百二十四章 平生有幸

作者:府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0:35 来源:笔趣阁

示泛祖苯在开封城西的五甲坡,顾氏和张数祖父以及数陛办毕的合葬墓也在这里。如今由于张玉追封河间王,三代祖先皆封荣国公,这儿的规制自然也大不相同。内中的青松绿拍比往日多了好些,甚至还御赐了五户守茔人家,原本的守卫再加上开封都司拨来的军士,将这儿附近守得严严实实,杜绝了那些敢于窥视亦或是凯觎其中的人。

此时此刻,开封张氏一族的族长正在那儿陪着张越。他这一年已经是七十有五。身体也不如当日张越等人回乡安葬顾氏时康健,拉着拐杖在寒风中站得有些颤颤巍巍。因是起头他一意要陪着来,张越劝也劝不动,只得由着他,这会儿见他如此光景,心中未免不忍。

“老族长,天气太冷,我又打算在这儿过三日,您难道还能一直陪着不成?还是先请回吧,您这么大年纪,若是有什么闪失,我这个晚辈心里怎么过意得去?”

老族长论辈分比张越年长两辈,奈何下一代没什么出色的人才,儿子到了五十还只是个秀才,连个举人都没能挣上,族中其他本支旁支亦是如此。林林总总四五个秀才,有年轻的有年长的,只是仿佛举人两个字就是奢望了。河间王张玉那一支是早就搬离了开封的,自打顾氏把另一支也一块挪去了京师,开封这边就日益破落了。有本事的不是到外乡想方设法谋个出身,就是到京城去投奔了那两支贵极一时的亲戚。运边唯一的希望便是张家的祖茔还在,可若是那边在京师另择了风水好地。另设家族墓园不再迁葬回来呢?

因此,见张越伸手过来要搀扶,他一把就抓住了那双手,老眼中已经是有些发红:“张大人。小老儿年纪也大了,有一件事务必请你答应我”

“什么大人,老族长只叫我名字便是。这里只论辈分,不论官阶。”张越见老族长攥着自己的手用力颇大,心里不禁一动。便开口问道,“可是为了族里的事烦心?”

老族长早知道张越机敏,此时便低下头说:“我也知道,你们那一大家子迁往京师,是听了英国公的建议,也是为了前途,可如今开封张家这边虽说沾着你们的名气。又是开学堂。又是置办祭田,族里对于那些孤寡贫寒的同宗都有贴补钱粮,可一味如此,竟是助长了那些人的懒散习气。你离了开封十五年。族里少年中过了县试的才十人,过了府试的六人。过了院试最终中了秀才的,就只有三个人,要知道这可是十五年!再这么下去,开封张家只怕就要如同顾家那样败了。我知道你不会如顾家那般不理会本家,可是”,

听到这里,张越就知道当日自己对顾林那番态度只怕是传出去了。见老族长一副欲言又止脸色发红的架势,他便和颜悦色地说:“老族长言重了。有你这等德高望重的坐镇,开封本家不会落到那副境地。至于顾家,原是我看不惯顾林和他老子那种做派。因老太太出自顾氏,他们便仿佛赖定了张家似的。这些年来,我给了田,又给他们撸平了好几桩官司,可结果便是他们变本加厉。既是如此,那他们日子过得窘迫。自然不是我逼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又缓缓说道:“至于顾家人,我也不是全然不帮,早些时候我已经让人打听过了,顾家族里有几个清贫却愿意上进的。所以我已经让人资助了。愿读书的可以去书院,愿经商的介绍他们去学着经营产业,至于愿意自食其力做事的,我也让人给了他们机会。只是这等坐吃山空只想着打秋风捞好处的,我却懒得姑息。”

老族长这才明白是这么回事。顿时心里松了一口气,但张越如今毕竟是张家最有实权的,又得皇帝信赖,因而他不得不苦心多劝一句:“可越哥儿,这为官一任,无论是同宗还是姻亲同乡,彼此之间毕竟得扶持一把,哪怕看着老夫人当初对你的扶持,你也得做做样子。否则如今的顾家人只怕会耍无赖。到那时候对你的名声定然有损”

“不妨事,老族长放心,顾家也不是个个不成器的,我不妨说实话,顾家如今得我人情的人多,像顾林那般袖手不管的毕竟是少数,他们要是闹将起来…族长的位子正好也可以换个人,其他各房对他们长房的那副德行早已经忍不住了。无德之人占着族长的位置,何以教化晚辈?对了。老族长刚刚提到的事,我也正好想提。如今咱们家毕竟不比当年,祖上封公,论起来阖族上下都沾光。而如今还在的,又有英国公阳武伯,还有我这个户部尚书,族规不可不立。劝善劝学是一方面,杜绝饱食终日的又是另一方面。”

戴着帷帽的杜绾领着几个孩子站在不远处,看着张越对老族长侃侃而谈。情知他是未雨绸缪为家族未来打底,不禁微微一笑,目光又转到了那高大的墓碑上。孩子们多半没见过这位曾祖母。此时都好奇地打量着,而唯一见过的静官歪着头想了许久,终究是记不起那还极小时曾经见过的容颜来,因而当三三四四和小六抓着他的衣角询问时,他便显得异常尴尬,最后还是杜绾替他解了围。

“要是你们都想知道曾祖母的事情,就等你们爹爹回来时再说吧。”

当张越终于结束了和老族长的谈话,把人送将出去一程后转回来的时候。就看见一干孩子全都瞅着自己,忙大步走上前去。等问清楚事由,他不禁微微一笑,随即就在墓碑前半蹲了下来,望着那两列大字出神。!

赋予他生命的。是冥冥之丰的天数,但赋予他这精彩一生的。却是从开封张家的起步开始。父母当日离京远游的时候,大约也曾经到过这里祭拜,只不知道那会儿,他们是怎样的心情。想着想着。他便屈下双膝跪了下来,在墓碑前端端正正叩了三个头。

等他起身的时候。就发现杜绾也已经拜倒,几个孩子跟在后头规规矩矩地磕头。最后才彼此互相搀扶着起来。见他们围了上来,张越便看着墓碑轻声说:“你们曾祖母待人宽厚慈和,对晚辈也是严加教导。当年,你们的爹爹我生来多病体弱”

杜绾曾经听张越提过过往,但如今看着他对孩子们耐心地讲述着从前小时候的事,如何拜师,如何经历开封府水灾,如何考县试府试院试。如何在家里突然遭难时上京”一幕幕过往从张越口中道出,那种惊心动魄的判情听着也觉得恬淡了些,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温馨感。

张越被几个孩子围在当中。说到最后,就成了回答问题。

只要不是那么离谱的,他全都耐心答了,丝毫没有父亲该有的严厉。只是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言语,他不禁回头。且乖庄严肃穆的墓园,心中暗自祷祝丫几历代先人,借你们的地方教导一下子女,还请你们不要见怪!

“爹,你真厉害!”一会说这话的。自然是年纪最小的小六。

“爹,要是京师发大水,我也会学您当年那样,带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走,”不对,还有带着您和娘亲还有姨姚”还有祖父祖母和其他姐姐们…”一这已经有些绕晕了的。自然是挺起胸膛作小男子汉状的次子端武。

“爹,我一定学你,带好弟弟妹妹!”小一这比较靠谱的话便是来自于长子静官。

杜绾见张越被一群孩子的表决心逗得满脸笑容。看了一会方才上前淡淡教了几句,总算是让孩子们安静了下来,随即方才正式上香供祭拜。墓园中尚有张家好几代先人的坟茔,因而一路祭扫过去,张越便有旁边老族长委派的那个执事解说那些先人的事迹。自然,河间王张玉因为当年战死之后便把遗骨运回北京,没有落葬此地。祭扫之后,张越就让杜绾带着孩子们回去,在祖茔中整整守了三日,这才在第四日的大清早回城。一到家里,他便得知老族长开了宗族大会。虽说他是晚辈,但既然是官居二品,少不了被人请了过去。有了他坐镇,老族长自然是底气十足,轻轻巧巧就定下了数条族规。而张越知道这些条条框框会触及不少族人的利益,到最后就开口撂下了一句话。

“此次我回来,英国公也有交代,所以我们两家将为族中再添置五百亩祭田。”

因为五百亩祭田。族中老少很快安静了下来。有了这么一大笔田产,族中年末又多了一笔进项。那些只靠这些接济过日子的族人想想其中的好处,对于那些家规的抵触心理也就淡了些许。而几个家产丰厚不用靠这个过日子的。又毕竟畏惧张越和京中英国公的权势。如此一来,原本就担心压不住场子而请了张越过来的老族长松了一口大气。

宗族大会散场之后,张越便回了老宅,他没有回房去看妻妾儿女,而是径直来到了北边最深处的那座院落。自从顾氏举家搬迁到了京师之后,这座院子便一直空着,虽是一直让人打扫修缮,可大约是因为少了人气,终究是流露出了一股阴森陈旧的气氛来。此时此刻,他推开正房大门入内,见正中仍是从前那张大案,就反手关上了大门,默默地走到了那大案前,轻轻用手指在上头拂过,却是没有发现一丝灰尘。

墙上的字画早在当年的搬迁时被收走了,如今有的正挂在北京的宅子里头,有的还存在库房里不见天日。他进了东屋。一应家具仍是当年的旧貌,只栏架格上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虽是纤尘不染,可那种哑暗的光泽却和勤于拂拭的那种油光完全不一样。到了最里边顾氏的那架螺独大床上,他方才轻轻坐下。深深吸了一口气。

“祖母,您当年的嘱咐,我都做到了。如今二哥已经是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大哥仍回通州卫。已经升了指挥同知小四也已经是翰林了,还有两个更小的弟弟也是读书的读书,练武的练武,以后都会有出息”

“您当初一直想抱孙子,如今光是我这边,您就有两个孙子三个孙小女,大哥二哥四弟那儿还有不少,这么多孙儿孙女都听我们说过您当年的事。而且我们都不曾娇惯着小孩子们在小书院之中上课,至少不会丢了咱们家的脸…”

“您问什么是小书院?这是我那会儿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天下有的是教书育人的书院,可大多是针对已经有了些基础的孩子,这启蒙的学堂反而是良莠不齐。除了经史子集之外,我又加了不少其余课程,挂着海外珍本的名义让他们去学,如今感兴趣的人竟是不少,”

“顾家的事情,我已经料理了。不是我不帮您照顾顾家人,只是他们本家那几个都已经是不可救药了,我吩咐人留心那些小的,但凡可以造就的。到时候便设法帮帮忙,至于那几个肯自己努力的,我也都帮了。至于开封的张家本家,只要我在一日,便会让人照拂一日,只谁也说不准将来,我也一样”

“其实,还有一件事,我恐怕得瞒您一辈子了…”不过,我一直很感谢老天爷赐给了我这么一个家小让我能有一个比很多人都高的,这才能有我这精彩的一辈子。我这一生,是从开封起步的,将来我会一直多多回来看看”

呢喃着这些,张越渐渐低下了头,合十又念诵了一会儿,随即方才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间屋子。冬日白天的最后一点阳光坚韧地透过厚厚的高丽纸,洒在那具黑漆漆的螺钠大床上,仿佛给这已经失去主人的卧具添上了一层淡淡的金漆。

出了屋子,张越便看到了迎上前来的杜绾琥珀秋痕,还有她们带着的一大堆孩子,便笑着走下台阶去,拍了拍孩子们的脑袋,又冲她们点了点头:“后日我们便回京。”

离着张家老宅不远处的地方小一辆马车缓缓放下了车帘。车厢中的人舒舒服服往后靠了靠,轻声说道:“从今往后,他是真的用不上我了。”

车中的女子微微一愣,随即便笑了一声:“如此不好么,你想着过轻省的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张家老大人比你还年轻些,却带着夫人游山玩水,你如今也能像他这般逍遥了。

那人却靠着软软的靠垫,没有出声,眼神中尽是宽和。

千多里外的通州白沙庄,一群妇人正轮流往一个铜盆中丢下各式各样的添盆礼,多的是一两个银织子,少的则是两三枚铜钱,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入那正被一个婆子抱在手中的婴儿耳中,自是又引来了一阵哭声。直到孩子洗三大礼结束,被请来观礼的朱宁方才亲自抱起了孩子,又在一个丫头的带领下来到了旁边那间产妇坐褥的屋子,将孩子抱给了母亲。

两个已经都梳起了妇人高髻的女人对视了一眼。不由得会心一笑。不论从前如何,至少从今往后,灿门都是孩子的母亲了。

宣德八年,天下大熟,天子亲巡开平,击退瓦刺来犯大军,朝局稳定,而皇太子则是正式启蒙读书。在祥和安宁的气氛中,京城和顺德府两位皇弟的先后薨逝,自然而然便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过去。民间那些茶馆酒肆之所,人们感慨碰上好年头的同时,口中却是多了一个名词一仁宣盛世。

平生有幸,逢盛世。

比:周一上传最后一章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