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朱门风流 > 第七百五十三章 莫得意,不停蹄

朱门风流 第七百五十三章 莫得意,不停蹄

作者:府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0:35 来源:笔趣阁

整整半个月,广州城的车马行以及码头上的苦力着实是忙得四脚朝天,就连四乡暂时闲得没事干的健壮庄稼汉也有不少慕名来到了黄埔镇码头,希望能谋一个临时的活计,同时也瞻仰一下那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巨大船队。由此一来,黄埔镇上来来往往的人何止比从前暴增三倍,再加上看热闹的人,街头巷尾赫然是摩肩接踵,若不是码头上有都司衙门派去的五个百户各领一队人马维持,这秩序一下子就会乱得没法收拾。

既然没法到码头上一睹宝船的风采,镇上最有名的三四家二层酒楼就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那些书香仕宦人家瞧不起利字,对朝廷重开西洋取宝船议论纷纷,可子弟们却终究好奇,三三两两都约好了来看热闹,至于富商地主则是更有女眷成群结伴地出来,于是靠海那一边的雅座包厢天天都全被订空了。一个个衣衫鲜亮的男男女女在木棱窗里头看着外头那海天一线,甚至有人在心里定下了将来必定要往海上走一遭的志向。

虽说秋痕是极其爱凑热闹的人,但如今身怀六甲,她就是再好奇也不好求别人带她去看热闹,于是内宅有谁去瞧过了,她便央求谁对自己详详细细解说看到的情形。这会儿静官在她面前因兴奋说漏了嘴,见秋痕笑吟吟地看着自己,他只好搜肠刮肚地回忆昨天的情形。

“那些船都大得很,我以前以为六桅帆船已经很吓人了,可这些船的桅杆和风帆都多得很,我看不清楚,爹爹说最大的船有九根桅杆,可以挂十二张帆,那船有四层那么高!”

静官做了个夸张的手势,东看西瞧,见母亲正在和一旁的灵犀说话,没注意到他,就索性爬上了树荫下的那张湘妃榻,悄悄凑在秋痕的耳边说,“大姨娘,你可别告诉娘,张公公待我可好了,让曹大哥带我和六叔上船去溜达了一圈,那艘船真是大极了。要不是曹大哥死活不肯,我都想下去看看人是怎么摇橹的。可惜爹爹要坐船去琼州府,却不肯带着我。”

秋痕也知道张越今日动身前往琼州府,有些要紧的公务办,因此见静官吐了吐舌头,忍不住轻轻刮了刮他的鼻子:“那是去办公事,怎好带着你?只要你乖乖的,以后要想去哪里玩儿不能?你好歹还上过船,我和你二姨娘想去码头都去不成呢!”

“二姨娘不是跟着爹爹一块去了琼州府么?”

“静官!”

一听静官的话,秋痕已是愣住了,等后头这声音入耳,她才发现杜绾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榻边,连忙笑说道:“少奶奶,他就是说漏了嘴,这儿又没有外人。少爷出门在外,有一个人跟着服侍也是应当的,再说,我……”

“琥珀跟去的事情如今还是隐秘,所以家里都只知道她是陪着太太去光孝寺做法事去了!”杜绾见静官悄悄地往秋痕身边躲了躲,顿时又好气又好笑,“别躲了,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出来说说,这话是从哪儿听来的?”

静官这才犹犹豫豫站了出来,见母亲那温柔却犀利的目光正瞪着自己,顿时更有些手足无措,嗫嚅着解释道:“娘,你别生气,是那天正巧听见你和爹爹说话,后来因为外头六叔叫唤,我就去了,只听到半截话,刚刚就是一时忘记了……”

“这世上有时候可以一时忘记说漏了嘴,有时候却不能!”杜绾瞪着虎头虎脑的儿子,用少有的疾言厉色训斥道,“家里人听了自然是不要紧,可是外头人呢?你这几天经常跟着你爹在外头跑,要是也说漏了嘴,别人听着会怎么想?你已经不小了,待人处事不是靠嘴甜招人疼就行了,更得时时刻刻提醒自个别得意忘形!去,到书房临十张字帖静静心!”

见静官哭丧着脸,随即规规矩矩行礼之后自去了,原本有些讪讪的秋痕却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她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一会儿,突然低声问道:“少奶奶,你这么管教静官,就不怕他嘴上答应心里不高兴?当年少爷从小到大,太太可几乎都没冲他发过火。母子连心,这年纪的孩子又最是娇弱不过的,让他自个静心思量是不是太难为了?”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星星点点的阳光从头顶的树叶缝隙落了下来,再加上和煦的微风,让人更是觉得身上懒洋洋的。听秋痕这么问,杜绾不禁微微一笑:“太太是太太,当年老太太的严厉你又不是不知道,若是连太太也成天沉着脸训斥,他兴许就由此气馁了。静官却是甫一落地就受人疼爱,你和琥珀什么都依他,老爷太太喜欢,老太太在时也宠着他,就是他爹爹,也几乎没摆出父亲架子疾言厉色训过。我要是再宠,他就越发不像样子了。他心眼实诚,转眼间就好了。”

“是我想差了,现在和当初的确不一样,当初少爷可不像静官被所有人捧在手心里。”秋痕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随即低声说,“少奶奶放心,琥珀的事情我一个字也不会说出去。我和她多年相处,以前是一个炕上睡的,别人不知道她,可我一直听她在睡梦中哭过诉过……和她比起来,我这辈子没遭过多少风浪,比她幸运多了。”

这一天恰是郑和宝船起航远洋的日子,望着那千帆船影逐渐远去,张越也带着随从们陆续登船。被顾兴祖那么一闹,原本安安稳稳的琼州府黎人渐渐有些疑忌不稳,琼州知府生怕出了问题难以弥补,便当成一件大事报了上来。再加上海南岛上乃是除广州等地外推行三熟最好的地方,所以他思来想去,便决定亲自带着刘达走一遭,同时也全了琥珀的心愿。

此时此刻,由于商船全都跟着宝船一块走了,这些天来一直水泄不通的码头如今竟是变得空空荡荡,只有他们这一艘船。对亲自前来送行的右布政使项少渊嘱咐了一番,张越转身便上了船板。阵阵大风将他身上的青黑色大氅高高吹起,却是丝毫撼动不了他的步伐。

此次张越等人所乘的坐船是一艘六桅三层大船,最多可以挂九张风帆,乃是出自朝廷在南京的官船厂。郑和南下的时候特意带了来,笑着说这是皇帝的吩咐,他的人情,张越也就笑而受之。而听到郑和王景弘带来的太后口谕,他更是松了一口气。

因市舶司那儿有张谦,布政司还有项少渊坐镇,所以他此行不过是带了几十个人,偌大一艘船自是显得极其宽松,左参政徐涛占了二层头里的一间房,广东巡按御史于谦占了末尾的一间房,其余官吏或是两人一间或是三人一间,而张越和一应随从则是占了整个三层。

三层居中的那间大船舱布置得雅致整洁,身在其中还能闻到木料的清香。只是海上不比内河,颠簸却在所难免,船出珠江口进了海,风浪便渐渐大了起来,男装打扮的琥珀哪里受得住这种颠簸,顿时干呕不止。张越忙让人请了刘达来。前时坐惯了海船的刘达一看之后,就让人取了生姜片来让其含在口中,张越又安慰了她好一番话,让其坐在了屏风后那张固定在地板上的躺椅中,又亲自给她盖上了毯子,这才和刘达一块转了出来。

“我当初出海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颠簸风浪。尤其当看不到岸边时更是如此。最厉害的一次,扑面而来的风浪差点掀翻了咱们那条船,如今虽说是靠着海岸线,可终究不比运河或是长江行船。大人倒是好身体,刚刚下头的徐大参和于侍御也难受得厉害,刚让人来问我如何才能好过些。”

“晕船晕车这种事向来是因人而异,兴许我就正好是那种什么都不晕的人,再说,等习惯之后也就好了。”张越笑道,“我倒是听说,在海上漂泊惯了的人,上了陆地反而会感到眩晕。”

“所以,此次船队中的那些官军,都是宁可下番也不愿意窝在南京的。”

说了这么一会儿闲话,张越就问起刘达试验田的情形,得知长势良好,他就若有所思地说:“一年三熟,虽然可令农人富足仓廪充实,但工本费和人力却不得不算,第一年必定有不少人将信将疑,却是不可操之过急。所以,第一年多出来的两季稻种,由官府提供,到时候看着他们多收了粮食,自然而然就有人加以仿效,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稻麦一年两熟少则增收两三成,多则增收五六成,至于三熟,极可能翻倍还多。谷贱伤农,这也是不得不虑的勾当。”

刘达只是对农事农具感兴趣,对于其他的倒没有考虑那么多,张越既然说了,他不禁屈指算了算增产的数量,脸色顿时凝重了下来。

见他如此表情,张越又摆了摆手笑道:“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谷贱伤农,那也得是全国上下推行之后的事了。三年之内,广州能够有十个州县推行此制就已经很了不得了,而其他地方更是因地理天时而异。如今四海升平,朝廷应该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南征北战,人口便会有一个大增长,再加上算不到的天灾,到时候兴许只会粮食不够吃。再说,交阯要完全靠自给自足恐怕不行,咱们广东增加的那些出产也有地方可以消化。总而言之,且慢得意,要青史留名,你可是任重而道远啊!”

“我一个无名之辈,哪里在乎什么留不留名,只是没想到这把老骨头还有这样使用的机会罢了!大人对我有知遇之恩,又有济民之志,我何惜这点本事?”

两人对视一笑,想到将来,不由得全都是满脸憧憬。史书都是文人记载的,所以提到的那些盛世,几乎无一例外都不是武功绝顶疆域最广大的时候,而是四海升平无战事,仓廪充实无饥馁的时期。若是能把无数人称颂的仁宣之治再往上推一把,张越自然是乐见其成。

琼州府治琼山县,由于孤悬南海,琼州知府素来是广东省的一大苦缺之一,因此此前出了这么大一件案子,上头神仙打架,可怜的琼州知府卢海山亦是提心吊胆。他到这儿原本就是左迁,倘若再犯什么事,恐怕最好的结局也就是贬谪交阯。琼州府再不济好歹也是还算太平的地方,可交阯却是瘴气密布叛逆横行,一不留神就会没命,所以听闻黎人仿佛真有蠢蠢欲动的迹象,魂飞魄散的他几乎是立马上奏了布政司。

可是,他完全没想到,左布政使张越竟是亲自来了!

在琼山县码头接着了船,卢海山把张越请到了知府衙门,立刻就诚惶诚恐地低头请罪:“都是下官无能失察,不想竟是惊动了藩台大人。实在是先头的事情捂不住消息,散布太广,所以该当年底就征收的秋粮,如今迟迟没有动静,下官也不敢派人去催……”

“好了!”张越见张谦硬是派给自己带下来的曹吉祥站在那里满脸不忿,几次要开口辩解,就摆手打断了这个絮絮叨叨的琼州知府,“你今天就给我选一个距离琼山县较近,平素桀骜的黎峒出来,我要带人过去一趟。此前的信使应该已经到了,想必你也知道了二季稻和三季稻的事,你心里有个数目。”

一来就办事?

卢海山从前也不是没见过上官,雷厉风行的也见过,可刚到地头马不停蹄连歇口气都来不及就办事的却还是头一次得见。他正要劝谏几句,一旁的于谦就插言道:“张大人说的是,事不宜迟,一来黎人确实应安抚,二来秋粮乃是重中之重,三来张大人亲来就是为了三季稻,还请卢知府尽快去办,今日咱们就立刻过去,省得请人过来又激起人的疑忌之心。”

左参政徐涛一路晕船比谁都厉害,吐得是昏天黑地,这会儿浑身上下一丝力气都没有,有心反对却连话都说不出来,心中不禁暗自叫苦。就在这时候,他忽然听到旁边传来了一句让他喜上眉梢的话来。

“还有,徐大参晕船太厉害,你去请个大夫给他瞧瞧。他这身体恐怕一时半会挪动不得,他就不用去了,留在你的府衙中休养休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