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朱门风流 > 第五百七十一章 文者人才济济,武者寥落无光

当大明朝的官员是个体力活,当大明朝的阁臣更是个体力活。当张越随领路的内侍见到御驾之后随行的杨荣金幼孜两人时,他再一次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个月不到的功夫,不知道是因为塞外天气还是因为劳心劳力,两人看上去都憔悴了许多。往日最重边幅仪表的杨荣乌纱帽两边露出了寸许长的乱糟糟头发,下颌的胡须也是参差不齐,两只眼睛密布着血丝。

此时还在大军行进当中,因此两人听那内侍说皇帝吩咐让张越先来见他们,立马对视了一眼。两人同僚多年,但凡北征便是搭档随行,不管暗地里是否有别苗头较劲,却都知道得顾个场合,这时候便是杨荣先开腔,三两句话将那内侍打发了回去。等到人消失在视野中,杨荣金幼孜才策马靠近了张越,后者低声问道:“太子殿下的平胡表可准备好了?”

“两位学士放心,送平胡表的一行人明日就应该到云州了。”

“那就好。”

杨荣一面说一面不动声色地往左边瞧了一眼,见礼部尚书吕震正和随从说话,不禁想起了之前吕震迎驾时,皇帝那有些古怪的态度。他为人机敏多智,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探知京师转呈奏折之外的事,只隐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向来不喜欢吕震这个睚眦必报的礼部堂官,但却不得不忌惮那手段。毕竟,阁臣虽重,却只有五品,就是年纪轻轻的张越,在品级上也和他平起平坐,而礼部尚书却是二品大员。倘若单纯吕震倒台,他绝对乐见其成。毕竟,当初他险些被吕震方宾等人逼去就任国子监祭酒。幸好皇帝知道那些人的心思,没有答应,否则,哪里还有今天的杨学士?

“杨学士?”

由于心里头乱七八糟的思绪太多,杨荣几乎只是靠身下坐骑自己认路,甚至连抓着缰绳的手都不知不觉松了。直到听见旁边的这一声提醒,他这才一个激灵反应了过来,一侧头就瞧见张越递过了一截缰绳。恍然大悟的他不自然地接了过来,见金幼孜已经落下了几步远,赫然是正在马背上看什么奏折文书,他顿时露出了苦笑。

他都忘了,眼下是随军途中,这些天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别人可以指望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可他们在朝中就属于顶天的那一类,若是天降雷霆,首先殃及的就是他们。于是,他便定了定神,又向张越询问了一番京师的情形。

张越固然明白杨荣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但这种四周都是闲杂人等竖起无数耳朵的情况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显然不行。杨荣是永乐十六年戊戌科的主考官,是他名副其实的座师——尽管朱元璋朱棣两代最厌恶的就是文人串联结党,一个觉得科举挑选的都是没用的年轻人,废了科举数十年;一个则是忌讳科场主考官和取中的进士有往来,严防师生结党。但这一层师生关系在天下读书人看来却也是不容质疑的,哪怕他早就拜在了杜桢门下。

因此,他从军粮转运说到民夫征发,从朝会事宜说到人员任免,看似事无巨细,但却是在旁枝末节上兜兜转转,大部分重要话题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尽管如此,他仍是注意到杨荣的眉头一点一点紧锁了起来,心中自是明白对方体会了自己的意思。

自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废宰相而尊六部之后,千百代文人的宰相梦就此终结,而自打被选入直文渊阁之后,杨荣便觉着这同样是一条名臣之路。只是要做名臣,首先就得有明君,而且还得不止是一代的明君。朱棣如今对他越发宠信,此次北征更是委以军务,他要做的不但是维系并加固这份信任,更得让东宫登基后也对他同样信赖。

在心中仔细计算了一番张越的话,他便有了计较,当下也不再问朝事,而是随兴地聊起了其它事。当知道张越祖母如今身体不好的时候,他不禁想起了早逝的父母,面上就有些不自然。无论是父丧还是母丧,他都是因朱棣下旨夺情,葬了父母就归京任职。虽说这也证明了皇帝确实离不开他,但于孝道而言却是大亏。

于是,他便有意岔开这个让人黯然的话题,当下便笑说道:“你家祖母也是有福之人,家风严谨人才辈出,并没有人单靠家门荫庇。你年纪轻轻就名动天下,全都是凭的实打实的功劳,起头还有人不服,如今恐怕是没人质疑了。就是焕章,在学问上头也极其扎实,为人又脚踏实地,将来也必然大有成就。对了,你回京之后可见过他?他能够以监生入都察院并非全是我的举荐,南北京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全都保举了。”

见杨荣说起此事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张越不禁欣喜顾彬得了一位名师。他那位孤傲表兄拿着那锦囊多年,却是为了他张越的事方才登了杨家门,而杨荣为此收了这样一个弟子,恐怕不但是为了全昔日恩义,也是看重那人品。这时候,想起那天路遇顾彬时对方吐露的打算,他便索性坦白道:“我回京之后确实见过他,只是他对我说,来年还想再应乡试。”

“唔?”

把一卷书放进马褡裢的金幼孜这时候正好策马过来,听见这话便笑道:“勉仁,你这个弟子倒是有志气。虽说从太祖爷开始,我朝拔擢人才便是不拘一格,别说是国子监优等出身的监生,就是布衣,也往往一次奏对合意就拔擢为布政使。只不过他还年轻,走一走科举正途并不坏,好歹也算是一次经历。说起来,咱们当初建文二年这一科真是人才济济……”

话一出口,金幼孜顿时后悔了,连忙拿话岔开。只是这一来,三人就都有些尴尬,张越甚至有意堕后了几步。建文二年那一科确实是群星璀璨,单单入阁的就有胡广金幼孜杨荣三个人,其中胡广还因为相貌堂堂而被建文帝亲自简拔为状元,而胡靖、吴溥、杨溥、胡濙、顾佐等等都是赫赫有名,反而是因其貌不扬被黜落为榜眼的王艮殉建文帝饮鸩自杀。

张越甚至还记得后世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建文帝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永乐朝选出了一批名臣。

耽误了这么些时候,他猛地想起袁方自打进入那辆马车之后已经过去了许久,心里渐渐地担心了起来。朱棣如今越发暴躁,他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位天子的怒火,此时不由得更留心前头那辆马车的情形。无奈这北征大军浩浩荡荡,马蹄声脚步声刀具摩擦声,而数万人的呼吸声汇集在一块也是了不得的声音,更何况塞外的风本就大,他根本听不出动静。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他方才看到前头车驾上下来了一个人。目力极好的他一眼就辨认出那是袁方,见他上马时身手还利索,总算是放下了一半的心——至少,这代表皇帝没有在一怒之下摔什么砚台茶盏之类的东西泄愤。然而,这心思刚过,就有人朝他这边飞跑了过来。

“张大人,皇上召见!”

因出塞之后大部分路途都在荒野之中,为防沿途补水困难或是水源不够数十万人马饮用,除了用武刚车运粮之外,随行大军的还有满载清水的水车。毕竟,断粮还能靠宰杀牛羊,断水就真正危险了。于是,由于清洗不便,哪怕是天子的座车,也只是在回师到了开平之后仔细洗刷过一次,但原本鲜艳的朱漆不免黯淡了许多。原本天子车辂决不许臣下登乘,但此次亲征在外,也没有那么多文官在耳旁唠叨礼制,因此朱棣自是不在乎这些规矩。

眼看两个宦官打开了那两扇雕木沉香色描金香草板车门,张越便定了定神,稳稳登上了车。车厢的前部设有两个朱纱帘蒙着的通气窗,只是由于车厢中不好点灯,光线就显得有些昏暗,他虽影影绰绰地看见四周车板上雕刻着无数瑞兽瑞禽,却认不出是什么。

和寻常马车不同,这车厢高达六尺,纵使昂藏大汉亦能挺直腰,只是在这颠簸的马车走路实在难为,他虽竭力稳住步子,但最后下拜的时候仍是一个踉跄,所幸借着下拜的动作遮掩住了。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到耳边传来了皇帝的话。

“朕让你先期回京,你所见情形如何?”

“回禀皇上,臣所见上下用命,井井有条。”

“井井有条?广东飓风失了仓粮,南北直隶水灾淹没田地无数,就是道路桥梁也都泡在水里,朕派了这么多人监运军粮督运军饷,居然还出现失期,这就是你所说的井井有条?”

“皇上,哪怕是上古尧舜之年尚且大水泛滥天灾年年不绝,如今有飓风水灾,上下却齐心协力度过难关,亦足证井井有条。至于军粮军饷,臣回京之后遍阅账册,深信上下官员并无怠慢之心。皇上凯旋天下皆额手称庆,况且天下豪勇儿郎尽皆随征,上至朝堂官员,下至随运民夫,大多有亲人在军中,将心比心,谁愿意自家子侄于断粮之危?”

刚刚见了袁方,听其事无巨细禀报了京师动向,此时听到张越这么说,朱棣反复思忖,倒是有些信了。只是张越既然说遍阅账册,他少不得挑了几条一一询问,见其对答如流,更是觉着他回京之后至少没有偷懒,便满意地点了点头。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张越奏完这些,竟是双手呈上了一卷东西。

那天去了兵仗局之后,张越回到家里就抽空写了这个条陈。大明的火器在同时代也算得上是极其先进的,尤其是神机营,但神机营毕竟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充人员。而且,之前朱元璋打天下时的那种兵种配备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否则皇帝也不用专门设立三大营。因此,他呈上那卷札之后,就说起了兵仗局的最新兵器配备问题。

上首的朱棣听着听着,便忍不住展开了手中的卷札细细看了起来,最后若有所思地看了张越一眼。比起从前的润物细无声,张越这一次犀利尖锐了很多,不少言语都是一针见血,而且提到的情形都是他此次亲征能够看到感觉到的。他这么重武备,这么费劲苦心造出了京师三大营,但各都司的将兵比从前已经疲软了许多。他虽然重视勋贵,却也不想武将独大,可如今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勋贵,已经是远远不如从前跟着他南征北战的那些人了。

军职承袭应该宁缺勿滥,兵种配备应该合理专一,边境屯田应该长效管理……林林总总数千言看下来,他便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索性便低头很是端详了一番底下的张越。

步入仕途四年,这个年纪轻轻的张家子弟屡立功勋,在兵部锻炼了这么两年之后,此次一派出去,守御兴和、主持开中、清查谍探,林林总总都做得很不错。可惜,这巡抚宣府之职,接下来却不能再给他。而当初曾经动心想赐出去的爵位,也还不能给他。

“此奏朕会下廷议,你先退下吧。”

等到下了车,重新上了马背,张越方才抬手擦了一把汗,心想这一关总算是过去了。随着大军缓缓前进,他忍不住琢磨起了回京之后会被派到什么艰苦地方顶缸——要知道,皇帝一向就是这么干的,几乎没让他有过什么安生日子——当然,再想巡抚一方恐怕是不可能了,至于在兵部再想往上升也没了位子,须知再上头就是侍郎尚书之类的堂官。最好的结果就是继续留在武库司,横竖一切事务他都已经熟了。

坐在马上,他忍不住又想起了昔日读过的徐达《平胡表》,忍不住眉头一扬。

“惟彼元氏,起自穷荒,乘宋祚之告终,率群胡而崛起。以犬羊以干天纪,以夷狄以乱华风,崇编发而章服是遗,紊族姓而彝伦攸理。”

“顾惟一介之菲材,忝授总戎之重任,临轩授钺,俾救民于水火之中,分阃握机,幸折冲于樽俎之外。旌旗麾而淮沂下,金鼓震而青兖平。济水尽曳其兵,莱阳竞崩厥角。”

“风驱雷厉,直捣大梁。电掣星驰,旋收西洛。济师以略卫相,卷甲而趋邯郸。率楼橹发临清,先声动如破竹。策貔貅克通路,勇势疾若燎毛。镇戌溃而土崩,禁旅颓而瓦解,君臣相顾而穷迫,父子乃谋乎遁逃。朝集内殿之嫔妃,夜走北门之车马。”

尽管如今的蒙古比那时更为不堪,但草原上风云忽变,还不能掉以轻心。终明一世,这草原上的大敌就不曾消停过,若是一个不好,二十年后土木堡事变更是丢足了朝廷脸面,再加上紧跟着的卫所颓败,明军无力的情形之后自中明至晚明几乎没怎么改观过。就拿眼下来说,那些文官之中名人无数,而武将中除了张辅,还有谁能称得上名将?

PS:月末还剩最后四天,本月更新缓慢,本来都没脸求啥月票,现在只想厚颜竭力恳求一下。下个月开始逐步恢复两更,不会继续偷懒了,当然年会期间除外,俺没想到这回年会这么早,痛哭流涕……只有四天了,这四天我也不奢望月票冲到前六啥的,只希望票数能够多一些,鞠躬拜托大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