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朱门风流 > 第七百零六章 争与不争

朱门风流 第七百零六章 争与不争

作者:府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1:25 来源:笔趣阁

售中枢有内阁六部都察廷也有宦官十二监四司晒十四衙门,这便是大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障便开始沿用下来的内外相制政策。只是,文官武将还有偌大的天下无数的外官可以派遣,宫中派往外头的宦官却毕竟还在少数。于是,宫里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这四个要紧的地方争得头破血流,外头的镇守中官提督中官守备中官亦是紧俏。

如今,由于御用监太监王谨的一桩举动,宫中的那些大太监全都蠢蠢欲动因为王谨把广州市舶司提督太监秦怀谨贿略的财宝一股脑儿全都呈给了皇帝,一时间。就是傻子也知道广州市舶司必定要换人了。原本这位子王谨最有希望派自己人拿下,可王谨竟是摆出了不好这一口的态度,因而众人暗笑他胆小之余,都想把自己的人安插到这个肥缺。

毕竟,眼下宫中既有侍奉了三位皇帝的刘永诚海寿6丰,又有曾经是朱高炽心腹的范弘金英钟怀,还有朱瞻基最信任的黄润王谨,这彼此之间争权夸势勾心斗角。绝不亚于六部和内阁的那些个大臣。眼下王谨退出,别人自然是再高兴不过了。

这会儿,被人讥笑为胆小鬼的王谨从乾清宫回到御用监,一进正屋,他就把右手伸到了左袖中,摸出了一枚东西。仔仔细细瞧了瞧,他的脸上就露出了十分喜色。

这是一枚牛寸见方一寸来长的银记,上头赫然印着“肃慎”两个字,不但如此,皇帝还赐他表字润德,这是宦官中谁也没有的荣耀。相形之下,钱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着实没什么要紧的。那些看不清形势一味只想着捞钱的家伙猜不到皇帝的心意,他却心里有数,于是举荐了一个别人料不到的人选。

内阁那些方方正正的人他不想也不愿去打交道,但卖个好给张越,人家却必定记情!

二十七个月丁忧守制期满,张信从开封回到了京城,往吏部报备之后便是复出候缺,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有部尚书吕震的举荐,他竟是轻轻巧巧就补了兵部左侍郎!仕途上顺心,再加上年初的时候家里便正式分宅而居,虽说如今的住所和阳武伯府相比小了一倍不止,但终究是没了寄人篱下的感觉,他自然是有些志得意满。而这天更是得了一个莫大的好消息,于是他心里反反复复盘算了一番,趁着偶尔早散衙,便前去英国公府探张辅。

尽管身体向来康健,但前些天乍冷乍热,张辅感染了风寒,便索性告病在家休养。然而,他是太师英国公,这一“着,顿时惊动大了,不但宫中张太后亲自派人探视送药,皇帝还使了御医前来诊脉,别说亲朋好友,就是不沾亲不带故的也有好些人上门探望送礼。不厌其烦的他只好吩咐门上只放要紧的人进来,其余的一概挡驾。

此时此玄,斜倚在梨花榻上的他打量着满面春风的张信。忍不住出口提醒道:“你从前是工部右侍郎,对于兵事未必熟悉,这兵部侍郎不是那么好当的。如今我掌中军都督府,攸弟人在交趾,越哥儿人在广东,你又入了兵部,再算上我家老二尖三,这单单显达两个字已经是远远不足以形容这般殊遇了。你的儿子已经出息,所以你切记凡事低。

张信昔日被贬交趾,就是因为受到了迁怒,如今听张辅这郑重其事的教刚,他心里就有些不自在,但仍是应了。既然张辅提到了儿子,他便奉上了张赳的功课本子,又笑道:“翰林庶吉士每月一考,赳儿从前资质不错,如今更胜在勤奋,回回都是上等,等到三年期满,成绩必是名列前茅,到时候无论留院还是分六部都察院,都是好的,竟不用我担心。”

“依我看,他与其留朝,还不如求外官。”

张辅随口说了一句,见张信面上一紧,他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对方的心意,不禁暗自叹了一口气。却也不想再多说。然而,他不想说,张信却本就是有求而来。这会儿又东拉西扯说了些别的事,张信渐渐地就道出了此来真意:“今日兵部尚书李庆李大人改了南京兵部,这兵部尚皇上会委派何人就任此职。”

听到这话,张辅不禁心下一跳,打量了张信两眼便闭上了眼睛。沉思良久,他见张信一味盯着自己,于是更觉烦躁,索性也不接那话茬,等到张信坐不住,说是让他安心休养,起身告辞离去,他才重重捏着梨花榻边缘的硬木,眼睛望着房梁上挂着的那盏宫灯出神。

王夫人原以为张信这傍晚时分来,必定是留下用了晚饭再走。却没想人这么早就回去了。

刚才在门外听一个婆子说张信走时脸色仿佛很不高兴,她自是有些忧虑。便吩咐随行的大丫头在门外等候,自个捧了药碗进去。使眼色屏退了在旁边伺候的丫头。她就在梨花榻前的一张小抚子上坐了下来,又将药碗搁在旁边的海棠高几上。

“老爷,可是刚刚起了什么纷争?”

听到王夫人的声音,张辅这才收起了杂乱的思绪,坐直身子接过了药碗。端着那碗浓浓的药汁。他把张信所求之事说了,忍不住叹了一

气。

“他在交趾那种地方贬谪多年,回朝未久又是丁忧艰归,换作是谁,这功名心都会更强,也难怪他看不透。兵部侍郎看似与尚书只有一步之遥,他如今才五十出头,又怎么会不想再进一步?可是,张家已经有一公一伯,越哥儿也是简在帝心之人,他要是一味只想着往上爬,恐怕是不进反退,而且还会连累了赳哥儿的前程。”

张信从解元入仕,最初都是在京城为官,王夫人自来便和他一家颇为亲近,也喜欢张赳的聪明伶俐。此时听张辅如此说,她顿时大吃一惊,忙问道:“既然他已经起复,又擢升了兵部侍郎,难道不是因为看中了他的才干?再说既是兵部尚书出缺,他有心思也是自然的。”

“他早先有言事之功,所以才擢了工部侍郎,可贬谪交阻之后,他又有什么功绩?兵部不比工部。在六部之中仅次于吏部户部,他在骡甲亡亢其旦得了昌震举荐,泣才出任侍郎,却不知世位子上极易被人挑错处。我知道他不甘心,二房出了个伯爵,三房若是越哥儿再努力一把,将来少不了闻达。他也是想让人看看,张家长房嫡支也并非暗淡无光”可他也不想想,世事哪有那么顺当!”

想到从前张信常常过府与自己谈天说地满腔雄心,张辅更是摇了摇头。都是五十出头的人了,从前又没有了不得的功绩名声,哪里就那么容易熬出头?若是明智,就该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好好栽培后人,稳稳当当守住现在的位子就好。看看张绰,之前因张越的缘故得了诰封,眼下干脆借病在家休养,根本不去吏部行文求什么起复候缺,如此方才是聪明人!

夫妇俩交谈了片剪,王夫人见张辅仿佛是有些心灰意懒,也不好再说什么,心里却打算改日见了冯氏好好劝一劝。等到她出了屋子,碧落就快步迎上前来,说是张谦张公公上门探望,她略一思忖就反身进去报了一声,见张辅点了点头,她立玄吩咐把人请了进来。

张谦如今也已经是五十出头,虽说还挂着御用监太监的名头,但已经再不管事。只是在外头的宅子里养老。即便和张辅乃是老相识。他也很少上门来。因此,觑着他一身整齐的素缎袍子。头戴诸葛巾,要不是下颌少三缕长须,赫然就是一个教书先生,张辅不禁笑了起来。

“今天是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自然是上头的风。”张谦在宫中谨慎小心,在张辅面前却不怎么拘礼。见榻上这位英国公皱起了眉头,他也不再拐弯抹角,施施然落座之后就直截了当地说,“我原本打算闲下来养老,但昨日来了个不之客,说是郑和王景弘一大把年纪都还掂记着航海,我在家赋闲浪费了人。

那一位荐我去广州市舶司掌总,我寻思之后就应了,这会儿网刚打宫里来,才见过太后和皇上。”

听到这话,张辅大感意外,一问之下才得知是王谨的举荐。琢磨此事没什么坏处。而且张谦曾数次在广州迎接番使。对这些勾当极其了然,他不禁欣然一笑:“你闲着一直养老,到时候难免被人骑在头上,有这么一个差遣倒是不坏,只对于你来说反而是屈就了。况且那么多人争破了头,结果却让你渔翁得利,你可得小心暗箭。”

“这种事我自然省得,不过是来和英国公说一声,回头也让你家那匹千里驹多多照应我一些,别让我给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给吞了。”戏德地撂下这么一句,张谦便正色道,“今儿个我过来。是太后和皇上让我来探探您的病。英国公可是纵横不败的名将。太久不露面不好,要知道,如今汉藩虽定,天下却还不太平,您这个中府大都督还不能这么早撂挑子。毕竟您不像我本就是闲人。皇上还使我问一句,可有兄弟家人加恩,英国公还请自个掂量掂量。”

“兄弟家人加恩?”

皇帝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张辅不得不仔仔细细多考虑。他这一沉思,旁边的张谦便插话提醒道:“你那两个弟弟都领着军职,不是宿卫就是近侍,还是仁宗皇帝登基的时候加恩封赏的,皇上登基他们还没挪动过。我知道那两个未必合你心意,但既然皇上说了,你就顺水推舟推他们一把。也免得他们常常抱怨你。另外,你堂兄弟可还有三个。”

“不是这话!”

张辅却是重重摇头道:“我家老二老三他们俩都是庸才。当初就险些因为野心勃勃而闯出祸来,如今要是再加恩授以高位,岂不是更加糟糕?我宁愿让别的亲戚得利,也不愿他们两个占了好处说风凉话,真要加恩。我也不愿意举荐他们。”

说到这里。他突然想起张信的暗示,一时也顾不上张谦什么表情,跳下床跃拉着鞋站定了,随即来来回回踱了两步,又站在那儿若有所思地瞧着门口的帘子愣。良久,他才缓步折返了回来。对满脸惊异的张谦苦笑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这是关心则乱,让你见笑了。这一丁点毛病折腾了这么几天,我明日便去中军都督府理事就是,总不能让你白跑一趟。”

张辅复出视事不过三日,朝中便正式下文,以御用监太监张谦提督广州市舶司。尽管这不太合常理,可皇帝既然说张谦数使西洋常常和番人打交道。自然没人再敢有什么异议,纵使是起初为了这么个位子掐得死去活来的那几个大太监,也都犹如泄气的皮球没了脾气。

这天,张辅奉诏随刘永诚前去乾清宫,一路上就现刘永诚佝偻着腰,说话也有气无力。他从来不理会太监中的勾心斗角,面圣参礼之后就把此事丢在了脑后。因朱瞻基问起南北军务,他自是一一详尽作答,君臣攀谈了大约一个时辰,他果然等到了那个熟悉的问题。

“举世皆知卿忠勇无双,更有定国之功,如今联用人之际,卿可有兄弟加恩?”

已经在家里考虑了近三日的张辅欠了欠身,一板一眼地说:“臣弟张朝张觐已经蒙恩授军职,出入宿卫,但两人尽皆奢侈寡才之辈,若再加默不足以服从弟兵部侍郎张信颇有贤名才名,可担重任

朱瞻基微微蹙了蹙眉,继而又舒展了开来:“张信”可是阳武伯张攸之兄,广东布政使张越的大伯父?联记得吕震举荐过他,如今正是兵部右侍郎。他的儿子联之前去翰林院时还见过。倒是有板有眼的年轻人。唔,既有贤名,联到时候见一见他

见朱瞻基答应,张辅自是松了一口气。王谨送他出来的时候,他一路走一路说些闲话,到云台的时候,他就停住脚步对这位皇帝的心腹太监说道:“王公公乃是皇上最亲近的人,刚才的事还请行个方便。我那从弟家有两子。如今长子出仕,次子却还无着落,若是能蒙恩世袭军职,也能告慰我那已故婶娘的在天之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