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天下 > 第二百一十二章 钦差大臣

天下 第二百一十二章 钦差大臣

作者:高月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42:37 来源:笔趣阁

元二十年分今国为十五道,每道胃采访外胃使,简脚木删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在某种程度上,它并不算一种官职,在大唐职官表上也没有它的品衔,它和边疆节度使一样,是大唐皇帝派往各地的钦差大臣。

河南道采访治所位于汴州,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位于水陆的要津。四通八达,北通魏搏小东入江淮、南接荆楚,为大唐的漕运中心,长安及洛阳通向东方的道路就是经过汴州,汴州人口众多,漕运达。自古便为中原重镇,历代王朝都在此逐鹿中原,再加上它土地肥,沃。农业达,因此它在大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从天宝九年年初开始,河南道的汴、宋、濮、陈、许、滑、曹等七州足足四个月滴雨未下,河床干涸、冬麦枯死,灾情已经开始初现。朝廷下旨,各州县开仓放粮。正因为开仓放粮,天灾引了**,一个月前,旱情最严重的宋州谷熟县爆了饥民哄抢粮库、杀死县令的惨剧,三千饥民在宋城人杨志的率领下逃往宋州南面的磨山,占山为王。与此同时,汴州漕运码头的数万挑夫因连续三个月无工可做,开始聚众闹事,汴州转运支使衙门被砸烂。漕运民夫的骚乱开始有向各地蔓延的趋势。

一名退仕在家的老官员终于忍无可忍。上书朝廷,指出有官员贪污赈灾粮,四月下旬,大唐天子李隆基终于下旨,封原北庭节度使李庆安为河南道采访使,前来巡查河南各地。

夜里,汴州州治所在的开封县内,大街上冷冷清清,一队队衙役三五成群地在大街上巡逻,但走来走去,巡逻范围总是以几家青楼为圆心打着圈儿,更夫懒精无神地敲打着竹筒,那快断气的声音给睡眠中的人们平添了几个噩梦。

“梆!梆!梆!注意火烛门窗关闭”

这时一辆马车奔驰再来。在州府衙门的后宅门前停下,一名官员从马车上下来,敲了敲门,片亥小门开了一条缝,“你找谁?”一名老家人问道。

“请转告吴太守,就说宋州司马杨汝宁求见

“哦!是杨司马,请先进来吧!”

官员闪身进了门,问道:“这么晚来打扰,吴太守睡了吗?”

“还没有呢!在书房看书,杨司马请在这里稍候,我喜通报老爷。”

汴州太刹生吴,叫吴清,五十余岁,开元七年进士,为官近三十年,他曾做过户部郎中、门下给事中,宋州长史等职,天宝四年起出任汴州太守,至今已快五年。

吴清出身贫寒,但他很会钻营。他妻子便是户部尚书张筠之姐,有了张家这个靠山,吴清仕途一帆风顺。去年底的朝廷扩相,他最终被张筠提名为候选人,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他却躲过了太子党的清洗风暴。吴清也不由感到一阵庆幸。

不过这次河南道的旱灾又把他推到了大唐的热点之中,他前几天接到张筠的快信,圣上已经决定任命北庭节度使李庆安为河南道采访使。提醒他注意。

此时,吴清并不在看书,而是在考虑如何应对李庆安可能的稽查,李庆安是太子党中的唯一幸存者,太子已废,太子党被清洗一空,而他的后台高力士也被罢黜,可以说李庆安后台尽失,而自己却有张筠为后台。从实力上他要高上一筹,而且天宝二年圣上下旨,严禁采访使干涉地方政务,这样一来,自己更有了对付他的手段。

“老爷,宋州杨司马求见。说是奉崔太守之命来送一封信”。门外传来管家的禀报声。

吴清立复想到了宋州太守崔廉。原来是相国党人,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他兄长崔翘成为杨党,崔廉也改换了门庭。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地方官们的至理名言,因此依附朝中高官成为地方官们前仆后继的动力,有儿子的想着联姻,有女儿的想着嫁女,或者拜作门生,或者转弯抹角引为父亲们旧日同窗,或者母亲们的针线好友,种种理由,总之能想到的都要用到。

太守也算高官了,上州太守是从三品。中州太守是正四品,有的时候。这些三品四品的高官,也会拜一个四品侍郎为后台,没办法,全国有六百多介,太守,却只有十几个侍郎。

吴清有些想远了,他收回思路笑道:“请他进来吧!”

片亥,杨汝宁快步走进,拱手笑道:“刚刚才赶到,打扰吴使君了

“不用客气,杨司马请坐!”

吴清请杨汝宁坐下,又命侍女上了一杯茶,这才笑问道:“听说杨司马有信送我?”

杨汝宁连忙笑了笑道:“其实是口信,我家崔太守命我送口信给吴太守。”

“哦!什么口信呢?”吴清端起茶。不露声色地看了他一眼。

“吴太守,向圣上告密之人。我们已经查到了,您看。

杨汝宁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吴清的反应,如果吴清反应震惊那他就可以据此和吴清商量对策,他见吴清端着茶杯若无其事地喝茶。眼皮都不眨一下,手也丝毫不抖,心中不由一阵失望。“吴太守莫非已经知道是谁?”

吴清不屑地笑了笑,兆尔是共密!人。连告密信的内容他都知道了。他知道崔廉仲绷女宁来找自己的用意,宋州出现饥民造反。情况十分严重,那崔廉心中害怕了。便想和自己结成联盟,以求共同对付李庆安,若大家都是张党,还可以有商量的余地,可他们是杨党,道不同不与之谋,即使要合作也是张筠和杨国忠去谈,这个崔太守。还是有点幼稚啊!

吴清倒不好明着拒绝,他微微一笑道:“我网刊接到的消息,李庆安已经进了许州,最迟后天他就到汴州了,杨司马还是赶紧回去,让崔太守抓紧时间,好好准备吧!”

言外之意就是告诉他,他们合作的时间已经没有了,杨汝宁听懂了吴清的婉拒,心中十分沮丧,只得起身道:“那好吧!希望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

杨汝宁告辞走了,吴清喝了口茶,又继续刚才的思路,李庆安已到许州,这倒提醒了自己,时间已经不多了。

官道上尘土飞扬,几个月滴雨未下,两边的树木都被尘土染成了黄色。已经不见一丝绿意,路边的小河干涸见底,土地软裂有一指宽,官道是两县的分界,东面是许昌县,西面则是长葛县。

官道长葛县一侧的不远处有一座龙王庙,庙前数百农民正在举行祈雨仪式,桌上摆放着三牲供果,一名白苍苍的老者正执香向上苍祷告。在他身后,数百名农民跪在地上,虔诚地匍匐磕头。

这天下午,官道上远远走来一队人马,约三百名青壮男子,他们的服装与众不同,清一色的黑色长袍,腰束革带,接着横刀,后背弓箭。个个身材魁梧,气势威严,这便是从襄阳过来的李庆安和他的亲兵们了。

李庆安虽然知道他那封西域战略书会有效果,但他却没有想到竟是来做河南采访使,或许这就是李隆基的矛盾所在,既想重新启用自己。但又感的时机不对,便把自己派来河南巡查。

查什么?李隆基的圣旨中说得很清楚,查官粮是否短缺,查地方官是否枉法,难道李隆基不免掉自己的御史大夫一职,就是为了今天吗?

“使君,你看那边!”

几名亲卫笑着指向龙王庙求雨的民众,大家心情都十分畅快。不用再去柳州了,而且主公的官职又得到恢复,近一个月积在心中的憋屈被一扫而空。

李庆安饶有兴致地看了看龙王庙前的祈雨仪式,他倒是第一次看见民众祈雨,安西北庭都是靠冰山融水,不靠天下雨,没有什么龙王庙。不过他一路走来,并没有感觉早情有多严重,尤其是许昌县,基乎没看见逃难的饥民,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干枯,像颖水虽然水很浅。无法行船,但多少还是有一点水。能保证沿途民众饮水,这和他想象中的千里白骨、饿辉遍野的情况完全不同。

“张永庆!”

他回头喊了一声,立刻跑上来一名浓密大眼的年轻亲兵,“使君,我在呢!”

“你老家不就是许昌吗?我来问你,今年的早情在你记忆中是最严重吗?”

“回禀使君,现在旱情还没有到严重的时候,我听父亲说,开元十五年的大旱才叫严重,挖草根、录树皮、吃硝土,饿死了很多人,大家全部逃往襄阳,一路上都是病死饿死之人,可现在你看,一路上的树皮都是完整的,其实””

说到这里,张永庆忽然停住了,“其实什么?”周围几个亲卫齐声

道。

张永庆叹了口气道:“其实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

“**怎各可怕法,说说看?”李庆安笑问道。

“我祖父说有一次遇到旱灾,朝廷下令开仓放粮,结果一斗米中至少有三升沙子,官老爷们一斗米贪了三成;这还算好的,至少有米吃。还有一次就是开元十五年大旱。我父亲带领我们一家逃到襄阳,等回来后,家里的十亩土地已经被县里廉价卖给哪个王爷了,说是无主之田处理,我们去论理,却被告知要用市价赎回来,家里哪有钱,所以父亲便带着我们去安西谋生了,哎!”

众亲卫皆忿忿不平,各自讲述所见所闻的不平之事,这时,李庆安忽然现在前方数里外似乎有一片绿色,他眼睛一亮,立刻催马便向前方疾奔而去,众人不知生了什么事,急忙跟了上去,

大约奔驰了五六里,李庆安勒住了战马,在官道许昌县一侧果然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嫩豆苗,足有数百亩之多,几名衙役正在田间忙碌,他们见官道上来了大群衣着奇怪的人。便向豆田里喊道:“县公,这边有奇怪之事。”

片剪,从豆架中钻出一名戴着斗笠的中年男子,穿着七品官袍。袍襟系在腰间,裤角高高挽起,光着脚,脚上穿一双草鞋,满手是泥,还拿着一根竹竿。

许昌是中县,县令为七品,这个人自然就是许昌县令了,姓韩,他钻出来问道:“什么事?”

“你看官道上。”

韩县令向官道望去,只见黑压压数百人骑着马,站在高处有一种黑云压城的气势,正朝这边眺望,他心中有些慌,连忙向官道奔跑过去,几名衙役屁股上吊着刀,一

“你们是哪里来的?来许昌做什么?。

李庆安走了两天了,一路上都是光秃秃的枯黄色,眼睛涩得慌,在这里突然看见大片绿意盎然。十分养眼,他心中着实喜欢,仿佛来到一处风景极佳之所。

他翻身下马,走上来笑问道:“你就是许昌县令吗?”

韩县令一愣,这是谁?竟然这样问自己,他心念一转,忽然想起最近听到的一个传闻,不由结结巴巴问道:“你莫非就是”

李庆安呵呵笑道:“我便是新任河南道观察使

韩县令吓得慌忙行礼:“卑职许昌县令韩悦,参见李使君。”

“不的多礼了

李庆安笑了笑道:“我正要去县里,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县令。”

韩县令用手背擦了擦汗,道:“卑职不知道使君到来,没有远迎。”

“你这片豆田便是最好的迎接了。”

李庆安兴致大好,从官道上奔了下去。走到豆田前蹲下仔细地看这些豆苗,一株株嫩绿可爱,放佛绿色的精灵一般。

韩县令拎过一桶水,用勺子舀了一瓢,从根部一簇一簇地浇灌对李庆安道:“这里是本县的公麻田,本县一共八百亩公癣田,原来都是麦田,结果全部枯死,一个月前。我们都补种成豆,现在出苗了。”

“那水呢?”

李庆安回头好奇地问道:“水从哪里来?”

韩县令指着不远处道:“我们打了一口深井,就在那边。”

李庆安走过一片豆田,果然见一处低洼地中有一口井,他走到井边掀开木盖子看了看,井估计足有四五丈深,井下隐隐有水波亮光。

“使君可别小看这口井,我们这一片二百多亩地的豆苗都靠它养活。”

“不错!不错!”

李庆安笑着点了点头,赞许地对韩县令道:“关键是韩县令带头。我想许昌县的民众应该都动员起来了吧!”

“这两天县承和主簿都下乡了。正正一村一村地动员,许多农民都跑来看我们的豆田,效果很好。”

韩县令有些感慨道:“其实抗旱的关键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要想方设法找水,河水没有,就想法挖井水,挖到水要节约浇灌。像浇粪水一样,一株苗一株荐地浇根部,其次还要节约粮食,节约开支,只要把这几点做到了,最后基本上就能度过旱灾。”

韩县令的一席话,听得李庆安连连点头,这个韩县令确实很务实能干。河南道能度过旱灾,就是需耍他这样的官员。

正说着,只见官道上来了大批农民。足有几百人,骑着驴,赶着马车,大家纷纷跳下车,一窝蜂地向豆田跑来,几名衙役慌忙迎了上去。

李庆安见天色已不早,便笑道:“韩县令忙吧!我就不打扰了。”

“不!不!我领使君进县城休息。再安排食宿。”

韩县令慌了手脚,河南道观察使过境,他怎么能不接待,他这顶官帽还要不要了。

李庆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真的不用了,我们也不进县城,随便找个树林就可以宿一夜,都习惯了。你只要把许昌县的抗旱做好。我就奏请升你的官。”

说完,他大步走回官道,翻身上马,一挥手,大队人马随他疾奔而去,韩县令呆呆地望着李庆安的背影,他仿佛有一种做梦般的感觉,“升官?,他精神一振,拎着水桶向来参观的农民跑去。

夜幕降临了,漫天的星斗撒在天空,李庆安一行已经出了许昌县,进入汴州境内,这里是尉氏县的地盘。县城在东北方向,大约还有五十里,这一带是丘陵地形,七条山岗呈南北向分布,延绵数十里,俨如七条巨龙横卧在大平原上。

山岗上大片森林茂密,没有受旱情严重的影响,官道就沿着其中一条山梁向北延伸,这一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李庆安见众人都有了倦意。便向四处张望,他的目力越常人,扫了一圈,见东北方向的山顶上隐隐有一点亮光,便指着亮光对众人笑道:“那边好像有人家,咱们去看看。”

众人振作精神,调转战马,跟着李庆安向东北方向奔去,冲上止岗。才现密林中竟藏一座寺院,规模还不寺门前挂着一块匾,借着星光望去,隐隐写着“宝林寺。三个字。

这时,寺院里走出十几名和尚,他们见来了大群黑衣男子,皆带着武器,心中不由惴惴不安,寺院主持连忙上前对李庆安施礼道:“贫僧是宝林寺主持慧能,请问施主们是路过还是住宿?”

“我们住一晚,明早走的时候会给你银钱。”

“阿弥陀佛!施主们要住,尽管随意,我们不敢收钱

李庆安笑了笑,便回头对众人道:“大家进寺院休息!”

三百名手下牵着马纷纷涌进了寺院,寺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就在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