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1630 > 第五十四章 廷杖上

大明1630 第五十四章 廷杖上

作者:克里斯韦伯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25:28 来源:笔趣阁

曹化淳稍一沉吟,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参合到这件事情去,他实在太清楚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多疑和急躁了,自己虽然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号称內相,但归根结底只是天子的家奴,如果说错了话,将来天子迁怒于自己,是绝不会有人替自己说一句好话的,自己的命运绝不会比刚才那个被抬出去的小太监强到哪里去。

“皇爷,此乃朝廷大事,并非奴才一个阉人可以置喙的!“

“你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也是入掌机密的了,朕让你说你就说!“

“是,皇爷!“曹化淳有些无奈的苦笑了一下:”奴才以为牵涉到钱粮的事情,应当与毕尚书说一声,他应该有些法子!“

“嗯!“崇祯点了点头,曹化淳的话正符合他的心意,户部尚书毕自严上位以后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给崇祯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虽然有些时候他没有接受对方的建议,但崇祯在遇到财税方面的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并非内阁的辅臣们,而是这位还没有入阁的户部尚书。

“曹大伴,那就明天早朝后就请毕大人应对吧!“

“奴才遵旨!“曹化淳躬身行礼,随即他指着一旁的水漏对崇祯道:”皇爷,您看都快三更天了,再过会儿就要早朝了,您还是歇会吧!“

“也好,就听曹大伴你得了!“也许是因为解决了一个困难,崇祯的心情好了不少,他站起身来,早有小太监上前引领,他将前往隔壁的一个房间打个短短的盹儿,约莫到凌晨五点钟的时候,这位大明帝国的主宰就必须起身梳洗,换上朝服前往太和殿,举行早朝。这种可怕的生活在历史上几乎没有间断的维持了将近十七年,直到北京城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包围,崇祯在煤山上自尽才告终结。

次日寅时,端门外。

文武百官们三三两两的聚成团,一边谈论着近日的大小政事,一边等待着入门的鼓声。这些帝国权力最顶峰的一群精英们此时也和几百年后的挤早班地铁的上班族们一样,揉着睲松的睡眼,打着哈切,谈论着上司和同僚的长长短短,他们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远不及后世挤地铁公交的上班族们——上班族们可以拿着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大饼填肚皮,而他们只能饿肚皮——如果不想被纠察的御史弹劾失大臣体的话。

随着五凤楼上传来第一通鼓声,文武百官们迅速的按照官阶大小排好队,依照秩序进入端门,他们将在午门外的朝房等待。今天是常朝,早在五更之前,六头大象就被象奴们从宣武门内西城根的象房迁到午门内,这些体型庞大的畜生将被放置在午门内的御道两旁作为仪仗。随着第二通鼓声响起,这些机敏的畜生不用象奴使唤,便灵巧的走到了自己的位置站好,与一旁的锦衣将校肃立不动。随着第三通鼓声响起,午门的左右偏门掖门一起打开,锦衣将军、校尉和旗手们走进午门,在内金水桥南面夹着御道分两行整齐排列;与此同时,一队太监也从宫内出来,他们是天子仪仗的先导,这些太监们在丹墀下分两行站定。队伍的尾部是两对仗马、随即是金鞍、金马镫、黄丝辔头、赤金嚼环等马具。尽管大明天子们在上朝的时候早已不再乘马,但四匹漂亮温顺的御马总是在上朝前按时牵到侍候,成为仪仗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四个太监拿着紫檀木的雕花上马凳,站在御马旁边,好像他们是这些高贵漂亮的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丹陛左右夹立的是被称为“大汉将军“的仪仗官,他们个个体形魁梧,面容肃穆,留着浓密的胡须,身披铁甲,携带着弓箭、刀剑,披着大红色的披风。文武百官们就这样在鼓声中通过掖门入内,当最后一个官员进入后,三对大象将鼻子相互勾连起来,禁止别人继续进入。

百官们抵达皇极门外时,按照文东武西的规则分立两厢,恭谨的站在丹墀之上,四个专门负责纠仪的御史分别面朝北面而立。当百官们站定之后,一个太监走出皇极门,他手里拿着一根缠绕着黄丝的长鞭,那长鞭有一丈三尺长,鞭梢有三尺长,有三寸阔,专门用蜡浸渍过,安装在一尺长

的朱漆木柄上,木柄的一头被雕刻成龙头的样子,涂以金漆。那太监走到丹墀一角,手腕一抖便将那长鞭弹起,在空中挥舞了几圈,用力一抽,坚韧的鞭子撕裂了空气,发出清脆的声响,整个广场都听得一清二楚。那太监连续挥响三次长鞭,方才退下。午门内寂静无声,仪仗森森,气象肃穆之极。

几分钟后,百官听到一个尖利的声音传呼道:“御驾到!“随着这威严的呼喊声,崇祯皇帝头戴翼善冠,身穿圆领绣龙黄罗袍,脸带疲倦,在大队服饰华美的太监的簇拥下乘坐着御辇而出,在队伍的领头是翰林、中书、科、道各四人组成的导驾官员。他们背朝着百官,步步后退的将御辇引导向御座,在他们的身后,文武百官躬身低头吗,无一人敢于仰视。

当御辇来到御座前,崇祯下得辇来,升入御座,这在当时俗称为“金台“,在他的面前是一张有着黄缎绣龙围幛的长案。在御案的三尺外是一道朱漆色的栏杆。当崇祯坐下后,三个年轻力壮的太监分别手持着黄罗伞盖和黄罗扇从东西两边上来,站在崇祯身后,他们将黄罗伞盖擎在崇祯头顶上,而两个手持黄罗扇的太监则交叉擎在天子的背后。这两个手持黄罗扇的太监实际上担任着护卫崇祯的职责,他们手中的黄罗扇是一件设计的十分精巧的武器,如果有某个官员在下跪奏事的官员企图行刺天子,只要他们一旋动长柄上的机关,罗扇上的羽毛就会落下,弹出隐藏在里面的利刃来。

一个仪表堂堂的鸿胪寺官员用一种类似于咏叹调的声音高声唱道:“入班行礼!“随即文武百官面朝”金台“,依照鸿胪寺官员的唱赞,有节奏的行了一拜三叩首的常朝礼,然后分班侍立。这时一个纠礼的御史跪下奏道:”今有工部主事迟树德,行礼时将笏落地,事属失仪,合当拿问,请旨!“

崇祯昨天晚上只迷迷糊糊的在床上睡了一个多时辰,此时十分疲倦,他强打起精神应了一声,只是声音太小,群臣根本只能看到他的嘴唇动了一下,根本听不清楚说了什么。一名容貌俊秀,身穿圆领红罗朝服,蓝色鹦鹉补子,腰束金带,专管上朝传宣的太监从崇祯身后上前几步,用像女人一般阴柔的声音传旨:“圣上口谕,念他事出无心,不必拿问,罚俸三个月,以示薄惩,谢恩吧!“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臣从班中踉跄着走了出来,朝御座匍匐跪下,用颤抖的声音奏道:“老臣御前失仪,罪该万死,蒙陛下天恩浩荡,不加严惩,使微臣生死难保,敬谨叩谢皇恩!“随即他流着眼泪,高声喊道:”万岁,万岁,万万岁!“

御座上的崇祯看着这一切,但他对于这一切并不在意,他的目光正在文官的那一列扫去,寻找着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身影。

按照当时的政治规则,像这样的朝会只不过起到程序性的作用,具体的政事商议是在天子与辅臣或者重要大臣比较私人的场所进行的。此时又一名鸿胪寺官员跪倒在他面前,向崇祯禀告今天在午门外谢恩叩辞的文武官员人数和姓名,同时一名太监将名单展开,放在御案上,崇祯仅仅在名单上扫了一眼,就点了点头,鸿胪寺官员赶忙起身,倒退了几步才转身向午门外高呼:“午门外谢恩叩辞官员行礼!“当那些午门外的官员正按照鸿胪寺官员的唱赞,遥遥的向他行五拜三叩首礼时,崇祯漫不经心的的看着天空的云彩,心中暗想应该如何与毕自严商议发放陕西钱粮的事情呢。

正当崇祯开小差的时候,从文官的班中里走出来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臣,走到御案前的朱红色栏杆外跪下,看到这个人崇祯的眉毛立即紧皱了起来。

“微臣求皇上罢免三边总督杨鹤,严惩其姑息养奸,玩寇自重之罪!“

崇祯的强压下心中的烦躁,沉声道:“你的折子我已经看过了,还有什么其他事情要奏的吗?“

那张献可却不起身,抗声道:“皇上,这杨鹤身为三边总督,手握重兵,不但不痛剿流贼,反而骚扰地方,私卖盐引,荼害良民,陕西官绅无不切齿,还请陛下解其官职,传入京中,严加审判以惩其恶。若是拖延时日,陕西事发只空后悔莫及呀!“

崇祯被张献可的行为气的手足颤抖,大声道:“寡人闻王者视海内一家,封域之内皆为朕之赤子,陕西百姓困于饥寒是以盗弄寡人之兵于潢池之中。朕以杨鹤为贤良之臣,欲安之矣,今陕西之事皆平,卿何故屡次弹劾杨爱卿,莫非以朋党之见?”

张献可跪在地上,听崇祯以朋党相责,一张菊花般布满皱纹的老脸顿时涨的通红,自从明中叶以来,朝堂之上朋党相互碾轧,士大夫不论是非,只论亲疏,已经成为了朝中大害,从皇帝口中说出朋党这两个字来,一般的大臣恐怕已经吓得要昏死过去了。但张献可的性格极其倔强,又素来以孤臣自诩,听了崇祯的责备只是怒而不畏,他挺起胸脯高声答道:“陛下,臣前日疏中云“杨鹤倡为招抚之计,流毒西北,民怨沸腾‘,实在是为我大明社稷着想,为天下百姓着想,并非是为了那门户之见,相互攻讦。臣二十年躬耕垅亩,中年方得出仕,今日已经五十有余。幸蒙陛下圣恩宽大,赦臣不死,得至今日之位,得瞻天颜。臣即竭犬马之劳,未必能报陛下圣恩于万一,若遇事缄默,知而不言,则何以报陛下,何以尽臣职?那杨鹤乃是个奸佞小人,他自称已经平定了陕西流贼,但贼首神一魁、不沾泥等首恶不但未曾诛杀,反而得了朝廷官爵,部属也未曾离散,反而得到冠军腰牌,免去前罪,四处勒索地方,欺压良善。天下间岂有这等招抚之法?这不过是迁延时日,一旦贼首休息完毕,聚众复起,吾恐潼关以西,不复为朝廷所有了!”

崇祯坐在宝座上,见张献可跪在地上满头白发,抗声直言,心中的怒气却是越积越大,不由得厉声喝道:“好,若是按你说的不用招抚,那怎么办?用兵吗?哪来的饷银?哪来的粮食?你说杨鹤的法子不好,那你说用什么法子?”

文武大臣见崇祯发怒,个个惊恐失色,都替跪在地上的张献可捏了把冷汗,但张献可素来以“文死谏,武死战”自诩,现在想着正是自己为人臣死谏的时候,心中没有生死顾虑,倔强的看着金台上的崇祯,大声回答道:“陛下,大抵朝廷额定之兵,原有额定之饷。今兵多虚冒,饷多中饱。但求加以清理,认真实练,自可实兵实饷,何必担心无兵讨贼?大明现在不是无钱无饷,而是没有清白奉公、认真做事的人,若是得其人,则利归公家;若是不得其人,则利归私室,纵然搜尽百姓脂膏,亦无裨益。杨鹤上书无兵无饷,以至私买盐引以赏兵,分明是中饱私囊。陛下您身居九重之中,如何得知?左右近臣,又有谁敢据实禀告?今日微臣不避斧钺之诛,冒死直言,还望陛下三思!”

崇祯听到这里,本已经按捺不住胸中的怒气,但他想到张献可乃是天下闻名的大儒,素来为清议所重,如果自己对其加以责罚,只恐后世在史书上会留下昏君的恶名,只得强自忍下胸中的怒火,对张献可道:“你这些不过是些书生之见,朕岂不知道这些积弊,但眼下辽东兵事甚急,岂能容得西北再生事端?杨鹤能不废一兵一矢而抚平流贼,便是与朕与大明有大功的臣子,岂容得你百般攻讦?如今正是多难之秋,大臣们正应和衷共济,才不负朝廷,还有朕的厚望。你这般攻击杨鹤,岂不是门户之见太深,失大臣体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