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唐道君 > 第十七章 世族寒门

大唐道君 第十七章 世族寒门

作者:七月初三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02:49:37 来源:笔趣阁

片刻时间,葱花面就已经做好了。

周娟将一碗热气腾腾的葱花面放到李弘面前,含笑着说道,“郎君,这是你的面。”

看着碗里细长的面条,香浓的汤汁,再配上油炸过的葱花,李弘胃口大增,就忍不住说道,“娘子,能不能再多放点葱花?”

“啊——!没问题,你稍等!”周娟愣了一下,就快速走进灶间,须臾又快步走出来将半碗油炸过的葱花放在了李弘面前,很爽快的道,“你的!”

李弘见她给自己的待遇这么好,就对她微微一笑。而她也没有再说什么,陆续将葱花面端到闫庄和陈恭以及四名侍卫的桌上,悄悄看了一会儿李弘吃面的样子,就回灶间收拾东西去了。

李弘吃完面,就径自走到店外,发现青年正蹲在不远处的一刻杨树下看书。他走到这名青年身前,见对方正在读一本手抄的《武德律》,不过这本手抄书显然已经有点破烂不堪了,可青年捧在手里视如珍宝。

因为**印刷术要到北宋年间才被毕昇发明出来,所以现在大唐使用的依然是木板雕版印刷术,就是将需要印的书籍先按所需规格书写在纸上,再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之后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再然后将纸揭起,装订成书籍。

因为雕刻对原料、手工雕刻技术和印刷的要求太高,需要花费的费用又很高,所以这种印刷技术在现在的大唐还不怎么盛行,只有官方或者世家大族有能力担负起的这样庞大的费用,因此不是世家大族的弟子,一般人很难买不起书看,他们想要看书就只能向别人借书,再由自己抄阅。所以对于眼前青年将这样一本破烂不堪的《武德律》手抄本视如珍宝,李弘一点都不惊讶。

李弘见他正在专心致志的读书就没有打扰,而是坐在青年身边的一块石头上晒太阳。片刻,读书乏了的青年抬头才发现了坐在自己身边的李弘,他的脸上露出了些许警惕之色。

李弘见对方似乎误会了自己,就微微一笑开口问道,“你这么认真的读律法方面的书籍,是不是要参加你们科举中的明法科?”

大唐的科举考试考生可以按自己所选专业特长不同分科报考,分为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科、进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学、书学等类。其中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而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俊士科又不常举行。

“嗯!”说到科举考试青年眼中的警惕之色消失了,一脸坚毅的说道,“唉!可惜啊!今年因为看的书太少,考明法科时不慎落第,不过明年我一定要考上,不能再让阿姊为了我这样辛苦了!”

“我家里倒是有不少律法方面的书籍,你要喜欢看的话我可以借你抄阅。”李弘语气平静的说道。

他很喜欢眼前这个青年这股子冲劲。因为大唐平民子弟通过借书看书的方式自学,参加科举,确实不易。只是以李弘的身份就是送给对方几百本书都没什么问题,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怕自己说出将书送给青年时会吓倒对方,会让对方怀疑自己对他送书是有什么目的或者企图。毕竟现在的书籍还非常的珍贵,更别说是关于律法这类冷僻的书籍了。

“你说的可是真的?”青年听到李弘说要给他借书看时,对李弘的警惕之心早就荡然无存了,而是非常欣喜不已,他忙起身向李弘深深一躬,兴奋的说道,“我叫周兴,不知道郎君怎么称呼?”

周兴?

李弘听到青年的介绍时眉梢微动,他知道有一个生活在长安城,少年时就学习律法知识,长大之后步入官场成了大唐酷吏的人叫周兴,难道就是眼前这青年?他就是今后武后执掌朝政时手下两大酷吏之一的周兴吗?

李弘忙不迭的将目光移到周兴的脸上仔细打量对方,见周兴因为借书的事情有点忐忑不安,正一脸焦急的等待着他的回答,根本就没有作为一名酷吏该有冷酷和狠辣,他有点失望,不过转念见他想到眼前的周兴才十七八岁,还是一个一心只为科考而努力的平民子弟时,他就释然了,便收回了目光,用因为不适应“我”这个称呼而有点生硬的语气回答道,“我,叫李弘!”

见周兴没有因为自己报出了真实名字而猜出他是大唐太子,李弘就继续说道,“晚上,我就派人将书给你送过来!”

“那我就多谢郎君了!今天郎君的大恩周兴无以为报,今后李郎君要是有什么差遣还请吩咐一声,只要周兴能办到的就绝对推辞!”周兴兴奋的再次躬身道。能够借到书读他就很满足,而且还是关于律法方面的书籍,岂能不高兴不兴奋?因为只要有了更多关于律法方面的书籍让他研读和抄阅,对于明年的科举他就更加的有信心了!

“郎君家里有律法方面的藏书,想必你也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吧?”周兴因为高兴就没有了刚才的警惕和拘谨,开始愉快的跟李弘交谈道。

“不算是——!”李弘淡淡的说道,就很自然的就转移了话题问道“你怎么看待世家大族的子弟?”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九品中正制正式成为了国家的选官制度之后,一直到隋末唐初,士族门阀始终在朝堂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们除了把持着官吏的选拔和举荐权外,还身居高位左右着朝政,影响着王朝更替换代。就像隋炀帝杨坚取北魏独孤氏而立隋,就是典型的门阀取代皇族列子。而唐高祖李渊代隋建唐也是因为士族门阀权利过大而导致的。

因此到了隋唐时期,不管是隋文帝杨坚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都大曾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不亏余力的提拔过寒门之士,为此隋文帝杨坚首创科举制度,就是想打破世族门阀垄断官吏选拔以及人才举荐的模式。

然而因为书籍的短缺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寒门子弟没钱买书读书,读书成了世族子弟才有享有的特权之后,即便是隋文帝首创科举,唐高祖和唐太宗都曾大力的推行,可依然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到了高宗年间,科举取士依然只是大唐选拔官吏的一部分,大部分官吏都要从士族门阀子弟中选拔或者由身居高位者举荐才行。

所以门阀制度阻塞了寒门子弟的仕进之路,久而久之,士族和庶族的之间的对立、仇视就这样形成了!

周兴属于彻彻底底的寒门子弟,对士族门阀自然没有什么好感,又因为有刚才小店里皇族子弟欺男霸女的恶劣行径,他对世家子弟就更加愤恨,再加上他年轻气盛,又出于对李弘借书给他的好感,说话就没有太多的顾忌,便愤愤不平的说道,“不过一群纨绔子弟而已,仗着家族的势力族横行霸道,不学无识却能加官进爵,只是一群尸位素餐膏粱,该杀!”

李弘静静的听完周兴的话便沉默不语。

不管是“胯下五花马,身披千金裘”官宦子弟,还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世家子弟,确实已经堕落的不堪大用了。大唐今后想要变得更加强大,想要继续延续“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就不得不解决世族和寒门之间对立和仇视这个大问题。因为现在大唐的士族已经阻碍了寒门子弟的仕进之路,寒门子弟对士族门阀子弟怀有仇恨,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了。

这一点,从周兴的话语中就展现的淋漓精致。

难怪历史上评价武后的功绩时有这么一条:说她主政之时政治清明。主要是因为她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说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

现在李弘亲身体会到了士卒门阀跟寒门子弟之间的矛盾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武后会在跟高宗、以及以后的李唐宗室之间的争斗中屡次大胜。

正是因为她看透了这一点,利用寒门子弟跟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大力的提拔寒门子弟,让他们对付认为她出身低微、不愿意让她干政的为门阀世族。

难怪之前的李义府和许敬宗,以及后来的周兴来俊臣等人愿意为她卖命,惟她之命是从,不惜让自己的双手沾满李唐宗室和世族子弟的鲜血。

因为武后给了他们寒门子弟一条通往仕途的路康庄大道,给了他们这样的寒门子弟向上爬的希望!

想通了这一点,李弘突然知道自己该怎么了。

他准备立即将**印刷搞出来大量的刊印书籍,降低书籍的价格,尽量使得寒门子弟都能买得起书,读的起书,再改革现有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科举制度,让科举取士成为大唐取士的唯一标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