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唐道君 > 第十一章 应对之策

大唐道君 第十一章 应对之策

作者:七月初三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4:25 来源:笔趣阁

李弘能想到的张柬之和李峤自然也想到了。因此见李弘的脸色有点阴郁,李峤便开口安慰道,“殿下,此事现在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就等到吐蕃使团到长安之后再随即应变了!不过吐蕃既然想试探大唐在西域问题上对他们的态度,无非就是想让他们使团中的人在长安城惹是生非,再看大唐对待犯事者的处理态度,到时候殿下只要做到‘依法而办’和‘有理可循’就行。”

“为了以防万一,殿下还需要请示陛下,让长安县衙和巡街的左右金吾卫听你的调遣,这样我们才能在吐蕃人惹是生非前,第一时间阻止他们,避免将事态扩大。”张柬之想了想也开口建议道。

李弘微微点头,他非常赞同两人的看法。

因为现在他能做也就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止吐蕃使团达到长安城之后会做出一些天怒人怨的挑衅事件,只有这样才能破解武后给他设下的这个局!

“殿下,微臣以为吐蕃问题再怎么棘手,可依然不足以动摇殿下的根基,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的查清华县惨案真凶,洗清李多柞亲和右监门率府铁骑在华县的屠杀嫌疑,再以侍御史郑红和监察御史王达以下犯上,污蔑大唐太子的罪名严惩他们才是重中之重。”突然,张柬之将话题转移到了御史弹劾李弘和华县惨案上面。

“有这么严重吗?”见张柬表情很严肃,李弘有点不解的开口问道。

经过刚才张柬之和李峤对他担任接待吐蕃使团一职的分析,让他一下子看清了武后在这件事情上的目的之后,他已经非常的佩服两人的才能了,这才是自己的肱骨之臣啊!

“吐蕃问题出现了疏漏,只是归咎于殿下现在还年轻,对于处理国事方面不够娴熟,缺乏经验,今后只要继续学习,随着时间的积累,终究会熟练的,可是御史郑红和监察御史王达两人上书弹劾殿下,我们就不能不重视,因为这件案子要是查不清,他们二人以下犯上捕风捉影污蔑殿下奏章就会以假成真,到时候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因此会博得一个敢于直谏的美誉,要是这股子风气一开,今后谁要听到关于殿下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就想可以上书弹劾,想以此加官进爵博美誉,那么请问殿下,这样下去你这个大唐太子权威何在?久而久之,你在朝中的声望必将一落千丈,到时候难道不就给了有心人想窥视东宫位子的机会吗?”张柬之的一席话振聋发聩,让一旁的李弘是听的心惊又肉跳啊!

被张柬之这么一解释,李弘还真就一下子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确实,就像张柬之说的,要是华县的案子就这么不了了之,那御史郑洪和监察御史王达的上书弹劾就显得更加有理有据,到时候即便是高宗和武后想要处置他们都没有理由,只能给两人加官进爵,以彰显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敢于直谏,这会让郑洪和王达赚足谏臣的美誉,而真要让王达和郑洪开了以直谏自己而加官进爵赚美誉的先河,今后谁要是想加官进爵,或者想赚清誉,就想法设法的利用捕风捉影的事情上书弹劾自己,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肆无忌惮的践踏自己这个太子的权威,那么久而久之,自己这个太子在群臣中的威望不断的下降,到时候未必就不会有人窥视太子之位了。

难道这才是敌人的真正目的吗?用华县案作为一依据,依郑洪和王达对自己的弹劾作为突破口,想鼓励更多人弹劾自己以此来动摇自己根基。敌人这是准备让千里之提给毁于蚁穴手段啊!

想明白了这点,李弘神情有点凝重,他轻轻喝了一口茶,缓了缓气,这才问道,“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建议?”

张柬之微一思量,就开口说道,“殿下,既然陛下和娘娘已经让大理寺少卿去详查此案,我们就不能在私底下插手此事,以免授人以柄,被御史弹劾,不过这件事情涉及到了李多柞和太子亲军,我们不能任由大理寺独自查案而不知详情,因此我们也该上书陛下,让东宫派一名精通邢狱侦查之人前往华县,不参与查案,只是为了能让殿下更多了解大理寺查案过程和详情,这点要求不过分吧?”

“微臣也是这么认为的。”李峤点头说道,“只是让东宫派人这个提议不该由殿下你来提。”

李弘之前想的是让大理寺去查,他不干预,他暗地里再派人去详查,现在听张柬之这么一说,他才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欠妥考虑,因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太大,只有光明正大的查清此案,才能彻底的击破敌人的阴险计划,因此就忙承认自己的错误道,“之前孤还想着不参与大理寺的查案,自己派人暗地里去查,现在才知道这样做有多么的愚蠢,不但授人以柄,还可能让案件变得更加复杂。嗯,这件事情就按照你们说的来办吧!”

张柬之和李峤对视了一眼,均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抹喜色。因为只有敢于接受他们谏言,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太子,才值得他们用心去辅佐。

李弘微微思量,就准备将这件事情交给许敬宗来提。

只是该派谁人去华县呢?

这方面李弘心里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而张柬之、李峤对现在东宫诸官都不熟悉,不敢贸然给什么建议。

因此这个人选问题,就只能留给李弘自己解决了!

之后剩下的时间里,李弘很关切的询问了一下两人在长安城的生活,张柬之和李峤两人如实回答,李弘才让两人离开了!

待到张柬之和李峤离开,李弘便奋笔疾书,片刻之间就他写好一份让李峤做太子舍人,张柬之为太子司议郎的奏章。

写完奏章,放下笔,李弘一个人凝神思量了很久,才将闫庄叫道书房,“闫庄,当年你叔父任河南道黜陟使时,是不是推荐过一个叫狄仁杰的人,让他去并州都督府做了法曹?”

被张柬之一剖析厉害,李弘也意识到华县惨案背后的阴谋对自己太子之位的影响,因此他不得不考虑提前让大唐名相狄仁杰走到前台了。

李弘知道只要将狄仁杰从曹州都督府法曹的位置上调到长安出任大理丞一职,以狄仁杰的查案的能力,一定会将华县弄个水落石出。

闫庄有点糊涂了,他不清楚太子殿下究竟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自己叔叔阎立本在河南道为官时举荐过什么人,就低声询问道,“殿下的意思是?”

“‘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这是阎尚书当初对狄仁杰的评价,能得阎尚书这般评价的人,必将不会是庸碌之人,孤倒是很想见见他。”李弘淡淡的说道。

闫庄不傻,被李弘这么一点拨,他就知道太子殿下是什么意思了,便开口说道,“殿下放心,闫庄这就回府跟叔叔说下此事!”

“嗯!”李弘给了闫庄一个满意的目光。

闫庄便躬身施礼,很识趣的退出了书房!

李弘现在清楚自己的处境,高宗一直在盯着他,还处在武后的严密监控之下,因此他要是亲自出面搜罗人才,只会引起武后的警惕,唯一的办法就是借这次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机会,让众臣给他举荐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不会武后对他产生戒备心理,不至于让武后将目光放到李峤和张柬之、狄仁杰等人身上。如此他才能和武后和平相处,才能让狄仁杰、张柬之、李峤等人在没有武后打压的情况下有一个好的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