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唐道君 > 第九十三章 他们不敢

大唐道君 第九十三章 他们不敢

作者:七月初三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4:25 来源:笔趣阁

李弘将周娟送回葱花面馆,再回到东宫时,已经到申时。他刚跟闫庄跟陈恭一行人走进东宫,就见魏志强急匆匆的走上前,语带哭腔的说道,“殿下,你可来了,娘娘要召见你,张公公已经在崇文殿里等了你两个时辰了。”

李弘知道武后召见自己是为了今天宣政殿上跟吐蕃大使安来谈判破裂的事儿,就淡淡的对魏志强说道,“你去告诉张英,孤现在去换衣服,之后立马跟他去大明宫。”

“诺!”魏志强领命,就小跑着离开了。

李弘一边走一边对闫庄说道,“你去通知刘祎之、张柬之和李峤,让他们在书房等孤,孤回来有事情要跟他们商议。”

闫庄领命,就大步离开了。

李弘到了承恩殿沐浴更衣,这才来到了崇教殿,跟张英一同到了大明宫。

紫宸殿里除了武后外七位宰相都在,不过看大家神情倒是显得轻松,谈论公务时的气氛很融洽。大家看到太子李弘,忙不迭的起身,向他躬身施礼道,“参见殿下!”

李弘有点惊讶,很不解宰相们何时对自己这般礼遇了。就在他疑惑之际,武后已经开口说话了,“太子,你今天的表现很不错,母后很满意,来,过来坐,我们再商议一下安来提的要求的具体细节。”

“诸位不用多礼!”李弘向宰相们说道,就向武后道,“儿臣参见母后,母后的意思是?”

“过来坐母后身边,再让乐彦玮告诉你吧!”武后少见的露出了笑意对李弘说道。

李弘领命,就走到武后身边的榻上坐下。乐彦玮便开口说道,“殿下,就在下午,安来重新上书,说吐蕃愿意放弃国书上的三个要求,不过要大唐答应放了桑鹰,再给他们十万贯钱财的物资,方便他回国复命。”

乐彦玮说到这里时也是一脸的兴奋之色,因为吐蕃使团的事情告一段落,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就表示他的相位是保住了。

其余六位宰相除了李绩外,全都很高兴,因为大家都清楚吐蕃的妥协跟太子今天在宣政殿上的强硬态度有关,太子一番正聋发聩的宣言,就熄灭了吐蕃的狼子野心,这比十万雄兵的作用还要大啊,而相反的有了李弘的强势逆袭,李绩在宣政殿上威胁安来就落入了下乘,成了承托李弘伟岸的踏脚石了。

“到这个时候了安来还敢跟大唐要东西?还敢让桑鹰活着离开大唐?”李弘皱眉道。

武后和宰相们听到李弘的话,彻底给震住了,他们觉得李弘能将谈判谈到这种程度,已经是逆天了,可没想到李弘压根就没想过要放过桑鹰和安来。这是什么节奏?这又是什么心态?难道你真的要征兵百万,跟吐蕃血拼,想灭了这个国家?大唐跟吐蕃血拼不怕,可灭了吐蕃对大唐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吐蕃地处的高原根本不适合大唐开发,而大唐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没有几十年时无法恢复啊!

乐彦玮有点焦急了,既然吐蕃都妥协了,自己一方可不能一味的再打压了,不然有可能就真的逼反了,就忙开口问道,“殿下,你的意思是?”

“他要的物资可以加倍,我们给他二十万贯的物资也没问题,至于桑鹰,不能放。杀人偿命乃天经地义,不管他是吐蕃副使,还是大唐王侯。”李弘态度强硬的说道。

窦徳玄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这样恐怕会逼的安来狗急跳墙吧?”

“他不敢。”李弘很自信的说道,见众人全都在看他,他又加重了语气说道,“他们不敢!”

其实,自从一开始谈判到现在,李弘的态度都这么强硬,这不是他盲目以大唐的国力威吓吐蕃,而是他有自己的依据的。

这个依据就是镇守西北的大唐名将苏定方。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是冀州武邑人。他十五岁时,以骁悍多力,胆气绝伦的气魄追随父亲作战,先登陷阵,乡里依赖他得以安定。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唐,跟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

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而他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

这是李弘知道的关于苏定方的资料,同样这些资料紫宸殿里的众人都很清楚。可是李弘还有一段紫宸殿里大家都不清楚的资料,就是从西藏史料看苏定方与吐蕃其实发生过两次交战。

第一次是659乌海一战,大唐的历史中都有记载,说苏定方一千击败达延八万。

第二次交战,因为发生在667年,因此武后和七位宰相们都不知道,而只有李弘清楚,这一年禄东赞率领藏军十万,大袭唐军,卒于军中。之后又有记载说,大唐大军入藏,吐蕃人急忙将觉阿释加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儿,唐军果至,纵火烧布达拉宫,未能将觉阿佛像迎走,乃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

这次大战的资料不见于正统的史书,而禄东赞是否真的跟苏定方交过手也确实值得研究,然而不管怎么说,自663年开始,苏定方担任安集大使防备吐蕃,要是他没有跟禄东赞交手的话,还有谁能在战场上之上灭了禄东赞呢?因此李弘更相信这次的史料记录,苏定方在大胜禄东赞之后趁机深入吐蕃,一直打到吐蕃的国都,纵火烧布达拉宫……至于后来发生在大非川的唐、蕃大战,以唐军惨败而结尾,这不是说唐军的战斗力不如吐蕃精骑,而只能说唐军的统帅能力不行了。

因为李弘跟李绩闹翻了,他才迫切的想找一个能跟李绩一较高下的军中·将领支持自己,就想到了苏定方,现在的李绩还没有灭了高丽,他的军功跟苏定方相等,他唯一的优势就是李唐开国功臣,三次站队都选对了方向,因此李弘相信只要自己扶持苏定方,以苏定方在大唐军中的赫赫战功,他未必就会输给李绩。

想到了苏定方,李弘便想到了苏定方在担任安集大使防备吐蕃时的战役,就想到了上面第二次大战的资料,这才有了他对吐蕃态度强硬的理由——

说白了,这次李弘是在赌,赌吐蕃因为苏定方在西北,不敢向大唐发兵,没想到他赌对了。

“太子何以这么肯定?”李绩冷冷的问道。

这次做了李弘的陪衬,让他心里非常的恼火,现在见李弘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这么嚣张,他就想灭一下李弘的嚣张气焰。

“母后,这件事情容儿臣处理妥当之后再跟你详说,你看行吗?”李弘直接无视了李绩向武后说道。

其实,李弘讨厌李绩是有原因的,就像上面说的李绩要不是在大唐灭高丽的战争中取得了耀人的军功,他的军功未必就能大得过苏定方,可是他的官职去被苏定方大很多,受到的礼遇又被苏定方高出一大截,关键原因就在于他的三次站队。

第一次,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当时寻求军方将领的支持,李绩是李靖的学生,李靖对李绩说不要管闲事儿,可是李绩没有听,他在李世民找上了自己时不但答应了,而且还做李世民的说客劝说过李靖。这次劝说没有成功,就注定了李靖和李世民的情分尽了,而李绩由此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被委以了重任。第二次站队是在太宗李世民的诸子争夺皇位时,他在最后时刻出面支持高宗,又被李世民委以顾命大臣的重任。这次顾命大臣的任命彻底让李绩走上了人臣的巅峰,因为高宗登基称帝之后为了压制长孙无忌嚣张气焰,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拔他,可李绩做了缩头乌龟,没有给予高宗太大的支持,不过在他的角度看,他得到了自己该得到的东西。第三次站队就是在高宗和武后对付长孙无忌时,这时候的李绩不管在官职和威望方面已经能够跟长孙无忌比肩了,当时高宗和武后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关于立武后为皇后的问题争执不下,而这时李绩挺身而出坚定的站在了武后的一方,才有了现在的权势和荣耀——

李绩的这三次正确的站队便成就了他现在的权势和威名以及别人难以企及的礼遇。他这种做法在任何一个大臣看来都是睿智的,可是以李弘上位者的角度来看,他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投机取巧,利用站队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大臣。反而像李靖、苏定方、刘仁贵这类纯粹的军人更让他喜欢,更让他愿意跟他们结交。

而李绩指挥大唐大军灭高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因此大唐在东北战场上跟高丽、新罗和百济作战数年,期间分别苏定方和刘仁贵做统帅,均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李绩只是在大唐向高丽发动最后一击时才做了统领,因此说他的这次军功是捡了便宜也不为过…

因为这种种的原因李弘才不怎么待见李绩,再说他也知道自己满足不了李绩的利益,他跟李绩不可能有什么交集,才会对李绩这么不留情面。

李绩见自己被李弘无视了,气愤的就要吼斥李弘,可见李弘正在跟武后说话,他就又忍住了。

武后巴不得李弘跟李绩不对付,这样李绩就会更加的依赖她,因此她对此视而不见,而是语气温软的说道,“既然太子已经有了良策,这件事情就继续交给你来办吧!”

“儿臣领命!”李弘躬身说道。

随即他见武后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自己,就退出了紫宸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