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唐道君 > 第三十五章 北门学士

大唐道君 第三十五章 北门学士

作者:七月初三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1 01:35:30 来源:笔趣阁

太子要在国子监和太学找一部分专业人才,以便让其协助孙思邈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这件事在长安士子们中间早已传开了。因此李弘跟张柬之和李峤去国子监时,往日里气氛比较沉闷的国子监今日也变得沸沸扬扬。因为今天在国子监和太学读书的学子们来了不说,还有不少想以太子这条路准备入仕的人也来到国子监,准备一展才华,让自己被太子相中。

国子监和太学等学术机构隶属礼部管理,陪李弘来国子监的除了张柬之和李峤外,自然还有礼部尚书刘祥道。

李弘一行人到了国子监门口,国子监祭酒萧元文和一干国子监的教谕们全都到门口迎接他。众人看到太子殿下,忙向李弘施礼,李弘微微示意,就在众人的拥簇下踏进了国子监。

“你们说,今天太子来国子监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有一名士子开口问道。

“自然有,太子亲自到国子监甄选人才,岂能这么简单了?”又有一人开口回答道。

“可惜啊!我听说太子从小就身患顽疾,身体孱弱,常年深居东宫养病…”还有不少人开始议论道。

其实,今天来这么多读书人,还有不少是来看太子李弘的,想看看这个深居东宫,常年顽疾缠身的太子殿下究竟长什么样?是不是一副病秧秧的样子呢?

李弘一踏进国子监的大门,就已经听到了这样的议论,不过他也不在意,因为通过孙思邈的医治,还有他勤奋修炼的呼吸吐纳的口诀,他的病已经慢慢的治愈了,他相信不用花半年的时间,他身上的顽疾就能彻底根治。既然自己的顽疾快要治愈了,他也不介意大家这样议论了。

李弘一行人走到国子监的广场上停下,广场上数千学子向他施礼,他微微示意众人安静,这才开口说道,“诸位,孤今日到国子监甄选有才之士,一为协助孙真人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匡世万民,福及子孙后代,二位大唐甄选良才,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说到这里,李弘目光扫过眼前数千名学子,继续说道,“因此,你若有才,孤不问你身世以及出生出处…举荐你为官,让你入中书门下、六部衙门、东宫崇文馆。”

李弘这句话是专门针对寒门子弟出身的读书人说的。

说完,他就将甄选专业人才的任务交给张柬之和李弘,他自己则被国子监祭酒请到了正殿休息。

“萧祭酒,孤今日到国子监,你可曾有要举荐的人啊?”喝了一口茶,李弘向一旁作陪的国子监祭酒萧元文问道。

“没有大才之人…”萧元文摇头说道,“不过,有几人倒是文章辞赋写的不过,殿下要不见见他们?”

萧元文是江南文士集团中的代表人物,又是大唐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作为国子监的祭酒,他说没有大才之人,李弘倒也不怀疑。只是来趟国子监,自己要是不能慧眼识珠,找几个人回东宫,这也未免太寒酸了吧?就淡淡的说道,“那萧祭酒就为孤介绍一下他们吧。”

萧元文没有立即回答李弘,而是向身边的一个教谕点头示意,这名教谕就将一本学名递给萧元文,萧元文将名册递到李弘面前说道,“殿下,这上面就记载了这几年国子监、太学以及诸学院文才辞赋出众的学子,请殿下过目。”

作为大唐最高等的学府,记录每天在文章辞赋方面出众的学子存档,以便让朝廷在选拔人才时查看,这是国子监职责。

名词不厚,上面登记的名字不多,大概就三四百人,介绍也非常的简单,李弘翻了前几页都没有发现自己影响中有才之人,全都是一些陌生的名字,他就觉得有点枯燥,正准备放弃,突然一个名字映入眼帘,让他双目一亮——刘祎之。

没想到这人会在这里?李弘看到刘祎之的名字,刚才还冷峻的脸上浮现出了淡淡的笑意。谁都不知道刘祎之这个名字代表着什么,可李弘非常的清楚,再过一年,武后就因为发现了她身边为她争取皇后之位出过大力的亲信们已经慢慢的被淘汰殆尽了,因此便重新建立一支新的力量作为她左右朝政的工具。她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又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

武后“以修撰为名”把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后,除了编写了一批署武后之名的著作,如《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等。“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成了智囊班子,武后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而这批“北门学士”组成的智囊班子,为武后造舆论、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以至于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武后不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高宗死后她又临朝称制,并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都是与“北门学士”分不开的。

武后称帝后他们之中多数人又被擢升为三、四品高官,其中就范履冰、刘祎之还做到宰相,还长期受到重用。

而且李弘还知道“北门学士”不仅帮助武后分减皇权和相权,而且在有关政务方面为武后出过不少良策。即高宗称天帝,武则天升为天后之后不久,她就在“北门学士”的协助下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个政治纲领:《建言十二事》。其内容为:(1)劝农桑,薄赋徭;(2)给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学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丧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因此李弘对北门学士非常的欣赏,尤其是刘祎之和范履冰两人。

现在刘仪伟还只是一名国子监的教谕,没有被武后慧眼识中,李弘自然就不想放过他了,便对萧元文说道,“这个刘祎之现在还在国子监?”

“还在。”萧元文回答道,“殿下想见他,老夫这就派人去传他。”

李弘微微点头,就放下了名册不再继续看了。

因为刘祎之能在武后手下当上宰相,就足以说明他才华横溢,而他又因为劝说武后还政于李唐而被武后逼杀,足见他对李唐皇室忠心。这样一个人,今天能让李弘遇到,就已经很幸运了,李弘还想奢求什么啊!

就在这时,一名教谕匆匆走进了正殿,他向李弘微微施礼,就看了萧元文一眼欲言又止。萧元文见这名教谕敢在太子面前遮遮掩掩,这不是让太子怀疑自己对他有什么隐瞒吗?就吼斥道,“太子殿下面前,你有什么事情不能说的?吞吞吐吐干什么——”

这名教谕被萧元文训斥,就只能低头恭敬的说道,“禀殿下、萧祭酒,刚才周王府的户曹参军范履冰来了,想让萧祭酒为周王写一篇歌赋…”

这名教谕的话还没有说完,李弘就已经开口问道,“你刚才说什么?你再说一遍?范履冰…”

范履冰!

李弘听到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想到了“北门学士”里同刘祎之一同做过武后宰相的范履冰。他虽然不知道两人是否的同一人,不过既然同名,又在国子监,他不介意见见这个人。

范履冰是唐高祖武德六年的进士,他做宰相时忠谏敢言,不畏权势。又在知道武后欲篡李唐之天下时心忧胜急,便上书睿宗李旦说“亲朋党,远小人,此国之福也。”并倡导任用贤能,罢黜贪官,为富强兵之策。可是李旦不采纳。因此武后任用私党更加恣意妄为,到了永昌元年,范履冰再上书谏之,武后大怒,就以坐举逆人故,於十月丁卯日,逮范履冰下狱。

一代栋梁之臣,无罪而蒙难,就这样被武后剪除了!

这名教谕被李弘这样一问,就紧张的说不出话来了。

萧元文听的很清楚,他虽不知道太子殿下为什么在听到周王府的户曹参军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但还是替这名教谕回答道,“殿下,周王府确实有个户曹参军叫范履冰,多次向臣求过歌赋诗词。”

“让他进来吧,孤有事需要问他。”李弘向萧元文说道。范履冰是宰相之才,而这个范履冰是不是“北门学士”范履冰,只要他一试不就知道了?

要真的“北门学士”范履冰,那自己今天就不虚此行了,因为这可是一下子就挖了武后两个墙角啊!

国子监祭酒萧元文虽不明太子究竟要向范履冰问什么,不过想到太子是周王的亲兄长,他问范履冰问题,可能是关于一些周王府的情况,是出于对周王的关心吧!萧元文这样一样,就不再说说话了。

这名教谕听到太子的命令,就立马领命大步离开了正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