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唐道君 > 第九十六章 目的达成

大唐道君 第九十六章 目的达成

作者:七月初三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1 01:35:30 来源:笔趣阁

狄仁杰刚离开,就有内侍来传唤李弘,让他到紫宸殿面见高宗和武后。李弘知道这是高宗和武后要跟自己商量,怎么处置曾弹劾过自己的殿中侍御史郑洪、还有监察御史王达了。

说实话对这两个走狗,李弘还真是非常的讨厌,要是有能力罢免,他绝对不会手下留情的。可是,高宗和武后专门叫到去紫宸殿,就为了商议罢免郑洪和方达,这有点大题小做了,所以李弘觉得这次让自己去紫宸殿高宗和武后可能还另有目的。

李弘心里这么思量,就到了紫宸殿。紫宸殿里只有高宗和武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让李弘很惊讶,就是魏国夫人贺兰敏月。

贺兰敏月不是不受武后待见吗?怎么会突然跑到紫宸殿,还跟武后同坐在一起了呢?这让高宗情何以堪啊!

李弘走进高宗和武后面前,就立马收回思绪,躬身施礼道,“儿臣参见父皇和母后,还有魏国夫人。”

“弘儿不用多礼!”高宗淡淡的说道,“今天张德裕和狄仁杰回京,已经向朕汇报了查案的具体过程,李多柞和东宫亲卫的嫌疑洗清了。这几天委屈你了。”

“父皇,儿臣不委屈,只是儿臣的事情让父皇操心了,儿臣心里很过意不去。”李弘说道。

“你啊你啊!”高宗爽朗的笑道,“快坐吧!”

“谢父皇!”李弘躬身谢道,就坐在了一旁的榻上。

武后冷眼旁观高宗和武后大修父子情,一声都没有吭。当李弘坐下,她才开口说道,“殿中侍御史郑洪和监察御史王达数次弹劾太子,诬陷太子跟华县惨案有关,今日真相大白,不知道太子想怎么处置他们?”

武后一开口就说这件事情还问李弘的意思,让李弘始料不及。不过他也知道该怎么回答,忙道,“此事儿臣听父皇和母后的意思。”

笑话,高宗和武后都在这里,李弘敢自己决定怎么处置方达和郑洪吗?

“将他们撤职下放大理寺大狱,太子觉得怎么样?”武后淡淡的说道。其实,以郑洪和方达犯的罪,这样的处罚已经很轻了,以下犯上的案子,往往是以砍头灭门结束的。

“全听母后的处置。”李弘不知道武后在卖什么关子索性就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武后见李弘很上道,没有因为华县惨案洗清了冤屈就自大了起来,没有因为解决了吐蕃使团的问题得以了起来,她对李弘的表现很满意,就开口问道,“太子,你可曾想过没有,一个从七品的待御史和一个只是正八品的监察御史,他们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弹劾你吗?”

听到武后这句话,李弘身体一震,他一下子猜到武后究竟要做什么了,武后是想以他弹劾的事情借刀杀人啊!不然怎么会突然这么问呢?

“儿臣没想过这些问题。”李弘恭敬的回答道。

既然知道了武后的心思,他也就彻底不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就像继续装下去,看看武后到底想惩治谁。

武后见李弘不愿意出头,就没有再想让李弘说什么,她只要有太子被诬陷这个罪名就够了,就冷冷的说道,“郑洪以前是李素节的人,李素节自从被贬为申州刺史之后,他才被任命为了殿中待御史一职。现在李素节跟李上金关系暧昧,这件事情恐怕李上金也脱不了干系。”

说到这里,武后将目光移向了高宗说道,“陛下,这件事情必须要详查,为了弘儿的安全,且不可心慈手软啊!”

嘎登——

李弘的心跳急促的加速,武后将目光对准了李素节和李上金自己的两位兄长身上,还是以自己被诬陷为借口,这是在给自己拉仇恨。

李弘很想说,这件事情就不要再详查了吧。可是刚才他没有防备,稀里糊涂就中了武后的计,说一切全听母后的,现在要是这么说了岂不是在狠抽武后的脸吗?

因此他有点犯难了——

高宗也有点犯难,他根本就不清楚武后叫他来紫宸殿是为了这事儿,他虽然不怎么喜欢李素节和李上金,可两人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虎毒还不食子呢,更何况是人呼?然而他要是对武后的问题不发表意见,就是对李弘不公了,因为是李弘受到了诬陷。这一边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边是大唐的太子,同样是自己的儿子。高宗夹在中间很为难。

“媚娘,这件事情还是放一放吧!”高宗沉吟道,“毕竟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不易大动干戈,等张德裕和狄仁杰查清楚之后再做处置也不迟啊!”

“陛下的意思臣妾明白,只是也不能太姑息养奸了。”武后语气坚决的说道,“那就罢免了郑洪和方达,将他们下大理寺的大狱,待张德裕和狄仁杰调查清楚之后再做处置吧!”

武后说完这句话,李弘一下子恍然大悟,武后这么轻易的处罚郑洪和方达,不是她心慈手软,而是想利用两人整治其他人。

不过将两人下了大理寺的大狱,李弘就放心了。因为现在的武后手下还没有酷吏周兴和来俊臣,她就是想要屈打成招,估计是有难度,何况还有狄仁杰在大理寺看着呢。因此李弘倒是觉得能够将郑洪和方达下了大理寺的大狱,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高宗见武后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了,而是微微点头说道,“就依皇后的意思吧!”

说完,他将目光移向李弘说道,“太子,李绩想要辞去太子少保一职,关于新的东宫太子少保,你可有中意的人选啊!”

高宗记得李绩在辞去太子少保时李弘迫不及待的答应了,就知道李弘不待见李绩,现在李绩上了辞呈,高宗也想问问李弘心里有没有人选,这算是他对李弘这次立下大功的赏赐吧!

“安集大使,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苏定方。”李弘终于说出自己心目中东宫依仗的军方将领的名字。

“苏烈啊!”高宗听到苏定方的名字,有点恍惚,半响才说道,“他的资历够了,军功也不差,威望也可以,就是比李绩差点了,不过既然太子愿意,就定他了吧!”

这次他是一锤定音,没有再询问武后的意见。

“多谢父皇!”李弘在高宗话音之际,就立马谢恩道,他就怕自己说话慢了,又被武后给阻挠了。

武后因为李绩已经彻底的倒向了他,倒是也没有在意高宗同意了李绩的要求,毕竟东宫确实需要一个军方将领坐镇,既然李弘没有选择年轻更轻,发展前途更大的裴行俭,没有选现在在东北战场上炙手可热的刘仁轨,或者其他有资历的开国功勋武将,而是选择了一个垂暮之年的苏定方,她又有什么理由阻止呢?

这就是武后的失误之处,因为她不懂军务,就远远的低估了苏定方的能力,只有李弘自己清楚,苏定方的能力有多强,不说其他方面,跟李绩比较,就门生方面,甩李绩几条大街,像裴行俭、黑齿常之、王方翼等将领可都是苏定方的门生啊!

这方面李绩能跟苏定方比?

再说苏定方功利心没有李绩强,有了苏定方的支持,李弘就有了西北军的支持,就有了苏定方门生的支持,这样他在军方的实力未必能抗衡得了有李绩的武后,可从长远眼光看,他占尽了优势。

因为从眼下的战况分析,李绩今后要指挥大唐对高丽的作战,因此他的心腹将领现在基本都在东北战场上,当然刘仁轨除外,他不是李绩的人。

而苏定方坐镇安集,为了防御吐蕃他的门生和心腹以及嫡系全都在西北。相比于东北跟长安的距离,西北大军到长安的速度要比东北军快很多。

李弘有了西北军的支持,但凡长安有变故,西北军能及早的驰援他,这方面他就比武后占了优势。

其实,眼前的武后可能还没有分析清楚这里面的弊端,不过自从他掌控了朝政之后迁都洛阳,而不是继续在长安处理公务,想必就是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吧!

“苏烈老了,确实也该回京修养了!”突然,高宗发出了一声叹息。要是李弘不提苏定方的名字,他快要忘记这名威震西域,又在东北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了。

“等吐蕃的事情解决了,就让他回京吧!”高宗将目光移向了武后询问道。见武后微微点头,他又开口说道,“既然皇后答应了,就赐苏烈为太子少保,再授北衙大都督一职吧!”

高宗的话一出口,李弘大喜不已,而武后的脸色则是阴沉的难看,因为高宗利用了她话里的漏洞,一下子封了苏定方一个北衙大都督,让她难以反驳。

现在的李绩是英国公、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南衙大都督,各方面都要稳压苏定方一头,可是高宗给苏定方一个北衙大都督的职务,双方之间的差距就不明显了。因为苏定方是邢国公、又是北衙大都督、现在虽然不是宰相,可他是太子少保。

这样一比较,只要苏定方回长安修养,到时候他的地位未必就比李绩低。

武后拉拢李绩,就是看中了李绩的这一点,现在高宗又搬出一个苏定方压制李绩,岂能不让武后恼怒。

“父皇想的太周到了,苏烈经营西域十数年,收服西域诸国二十多个,受封北衙大都督再合适不过了。”李弘赶紧向高宗拍马屁道,“不过,父皇,儿臣觉得现在东北战事紧张,这次儿臣虽然拒绝了吐蕃,可吐蕃狼子野心未必就肯忍气吞声,苏烈既通军务,又熟悉西北防御,他回长安为何不让他参政呢?这样朝中就会又有一个懂得军务的宰相,能分担一下英国公身上的压力。英国公年事已高,不能再让他操劳了。”

李弘发现高宗有意要提拔苏定方抗衡李绩,话语中又有点对苏定方的愧疚,他便趁机提议。再者,他的话里也有话,现在李绩是七位宰相中唯一懂得军务的人,而李绩又倒向了武后,高宗想要牵制武后,就必须要培养一名懂得军务的宰相制衡李绩,苏定方各方面条件符合,不就正合适吗?

“行,就依太子的意思吧!”李弘的话刚说完,高宗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多谢父皇!”李绩赶紧谢恩道。

他不准备给武后说话的机会。

“弘儿,你来研磨,今天朕亲自写这份任命书。”高宗怕武后从中作梗,就起身走到书案前。

李弘领命,小跑到书案旁,小心翼翼的摊开了宣纸,研磨,再将笔递给高宗,高宗龙飞凤舞的写完,盖上了玉玺,李弘小心翼翼的收起来揣在怀里,这才告辞离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