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宋时明月 > 第3244章 我不需要别国的爱戴

宋时明月 第3244章 我不需要别国的爱戴

作者:赤虎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2:08:43 来源:笔趣阁

赵兴答:“很抱歉,我不能让你给孩子教导仇恨。我不允许你的孩子在仇恨的情绪下成长,这对他们不好。大宋虽然宽容,但也绝不宽容一个仇恨的敌人。所以,他们的命运你不用去想了,先说说你自己吧——人都说国君死社稷,你的国家已经灭了,可你为什么不死?”

段王叹息一声,回答:“寡人之所以不死,原是放不下心怀,如今倒要多谢你替我抉择。”

赵兴点点头:“你想通了,我就放心了。你放心,从你王宫俘获的战利品,朝廷会还你一部分,这部分我会帮你孩子运营,让你们段氏宗祀不绝——可你不能现在死,你得死在京城。”

段王拱手,凄然告退。

陈不群目睹了这一切,小心的说:“老师,这段事如果记录下来,我怕大理国的人会记恨老师一辈子。”

赵兴仰天哈哈大笑:“身为男人,被异族敌人记恨一辈子,那才是英雄才具备的荣耀。昔日霍去病、卫青、蒙恬、王翦、李靖、苏定方,这些先辈英烈杀的异族从此不敢正眼眺望中原,他们又何尝不是被异族记恨一辈子?

我是宋人,干嘛要让别国的百姓念我的好?哼哼,如果我不出卖本国的利益,别国百姓干嘛要惦记我这个他国官员。不群,身为大国人,你要有大国意识,大国的英豪是让别国百姓记恨的,他们越恨你,说明你越对得起本国国民!比如吕惠卿那个反面教材,深受夏人爱戴,夏人皆认为他是仁德之人,这种仁德对我大宋好吗?

我看你是读圣贤书读傻了。你真以为内修仁德,不动刀枪就能使四夷宾服?你真以为外族屈服于我们,只凭仁义就够了?你真以为不出卖本国利益,外国人就爱戴你?凭什么?”

赵兴顿了顿,继续说:“让外国人敬服,那需要铁与血,很多的铁、血。当这些血液汇成血海的时候,没有人敢正眼瞧我们。大国百姓不需要被人爱戴,只需别人害怕,就足够了!不群。我们渐渐崛起为大国,你要有大国意识,让别人恐怖、让别国胆怯而不敢冒犯,我们不需要别国百姓爱戴!”

陈不群噎了一下,跳转话题问:“风儿与海儿都到哪里去了?我给他们带来许多礼物……”

赵兴挥挥手。回答:“在后院。”

陈不群赶紧告辞。在他身后,赵兴喃喃自语:“今日大理亡国之恨,却让我想起,若有一天我们也亡国了。也许我们所遭受的屈辱,连今日的大理人也无法想象。”

陈不群听到这话。脚步顿了一下,而后继续向后院走去,一边走。一边低声自语:“怎么会呢,我大宋强盛如斯,怎么也会有亡国之痛。”

汴梁,政事堂大殿,小皇帝赵煦高坐宝座,倾听着官员的汇报,等官员轮流报告一遍,他转向章,询问:“章卿。两广方面有什么消息?怎么战事已经结束一个月了。还没有具体汇报?”

章拱手回答:“陛下,这个。两广的消息时快时慢,是因为朝廷传讯地时候经过两条途径。一条是赵兴家里经营的海路,若是紧急军情,赵离人会通过海路送。这条海路送的报告,抵达京城只需要十一日;若是不怎么紧要的事情,赵离人会通过正常官路驿站送,如此传递,哪怕是八百里加急,传到京城也需要两个多月。”

“一骑荔枝妃子笑——我知道岭南的荔枝在唐代传送至长安,需要四十多天,怎么在我大宋,反而需要两个月?”小皇帝诧异的问。

章的回答只有一个字:“马!”

“哦,原来是我大宋缺马,以至于各路驿站只能靠步行传送,但我大宋幸好有舟楫”,小皇帝赵煦说到这儿,看了看奋笔书写《起居注》的翰林官员,摆摆袖子,说:“起居官先退下吧,朕要跟官员们商量点密事。”

起居官望了望章,章轻轻一点头,那位翰林学士踮着脚尖退下。

赵煦望着起居官消失在大殿,一摆手说:“前段时间我就纳闷,怎么两广的消息有时忽然快了,有时却慢的要死。很多时候我已经知道了结果,却还不知道开头——譬如这次大理攻伐。结果我们早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两广递来地出兵奏章还没有抵达朝廷。

诸位爱卿不用尴尬,我特地让起居官出去,就是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我听人说,那赵兴一向散慢,他在两广,想让朝廷知道的消息就通过快船递送,不想让朝廷知道的,则老老实实走正规驿径,有这事吧。”

众臣沉默不语,还是曾布这个老好人喜欢和稀泥,他中庸的解释:“按朝廷的法度:公文走驿路符合朝廷体制。至于私信传递——大家都知道,那条海路是赵离人家妻地产业,他要借这条路投递公文,那是他自己的事,朝廷不好干涉。”

赵煦又问:“那么,朝廷不能也走快船递的路吗?”

曾布哭笑了一下,回答:“太贵!一封快函按这法子传递,需要五贯铜钱,陛下,军器监做一副步人甲,不过三贯出头。若非紧急公务,只是传递一封信件,就花费五贯钱——他赵离人花的起,朝廷可花不起。”

小皇帝眼珠转了转,又问:“我听说赵离人擅长用减税地手段鼓励商贸,我们可不可以对那条海路实施部分减税……”

“不可……”下面跳出了一群官员,齐声惊呼。

章以目示意蔡卞,蔡卞跳出来回答:“陛下,去年,光那条迅猛兽共交纳税金五十万贯,杭州一年的市易税也不过百万贯,这条运输行一年交纳地税赋相当于全杭州所有草市总和的一半,减一分,对朝廷也是一笔巨款。官家,花五十万贯用于传递广南信件,不值啊。”

赵煦叹了口气。

他也只能叹气,因为这是宋代,宋代对私权的尊重连现代人赵兴都不适应。

宋代没有没收别人产业地法律与先例,赵兴那条运输行,直让朝廷大臣们看着流口水,但却不敢伸手。

叹完了气,赵煦又问:“献俘太庙的事情,各位大使都已经任命了吗?”

按照朝廷献佛仪式。整个献佛过程要任命六位重臣,比如“门阁使”负责接过对方的降表并转递给陛下;“宣抚使”负责安抚被俘国王受惊吓的心灵;“衣裤使”教导对方如何穿戴宋人衣冠;“宣制使”负责教导对方宋朝礼节与法律……总之,这是件很麻烦地事情,但只要担任这个官员,则意味着一生荣耀到了顶点。朝廷政局无论如何变故,都牵扯不到这六位曾经的“六礼使”,因为他们是载入史册的六个人。

这年头跟皇帝踢过足球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在宋代跟皇帝一块踢球。甚至一个铲球把皇帝铲倒在地,那都是跟呼吸一样很正常的事。没人把这件事拿出来向别人炫耀。相反,他们一旦炫耀,只会遭到宋人的鄙视。因为满京城跟宋皇踢过足球地人海了。连这都要炫耀,只能说明你是乡下土豹子,或明清穿越人士。

然而,献俘,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是朝廷有数地“大礼”之一,而且每朝每代这样的事都不多,许多皇帝终身想轮上一次都得不到。所以,在献俘礼上担任“六大使”之一。绝对是可以记录在家谱上。向子孙万代炫耀地事。因为这意味着其道德文章堪做后世楷模。

这根肉骨头一抛出,官员的注意力立刻变了。朝堂上不再有别地事情值得他们关心。大家抢夺的目标只有一个:六礼使。

经过几次利益权衡,外加争吵、撕咬、攻讦、诋毁、吹捧,唇枪舌剑、怒不可遏后,终于有人迎来了热泪盈眶,有人神情沮丧。名单终于定下来了……此时,满京城的官员没人理睬大理使节的伏阙嚎啕,他们反而顺势取消了那几个人的使节身份,将他们赶到寺庙里居住。

万事俱备,就差段王进京了,小皇帝跟那些“六礼使”盼呀盼,从夏季盼到了秋末,可广东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这让小皇帝很不耐烦。

章也体会到皇帝地焦灼,他回答:“官家,六使已经任命,官家若是不放心,索性我们破费一次,从快船信给赵离人,问问他多会能把段王送到京城来?”

小皇帝聪明,他摇摇头,说:“广西这次攻灭一国,虽然是私自出兵,也算是于国有功,先赏赐吧,张田能否调回京城?”

小皇帝这话的意思是:朝廷至今没有对这场战争做出正式表态,如此一来,两广将士私自出兵的罪名就无法免除,赵兴那头突然断了消息,一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在等待朝廷正式表态。

关于两广地封赏,章他们确实没讨论,不过,前线战士有功,这些人只顾忙着庆祝,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封赏,显得有点凉薄,章赶紧表态:“官家,这次诸将之功悬而未决,是因为还没有收到两广方面地战事详情,只知道是广西经略使张田攻入大理,具体详情还不知道,臣等揣测……”

赵煦一笑,回答:“张田,这我知道,小时候我还见过他,张氏三子里数他没出息,所以被配往广西,没想到他还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卿等觉得,我们这次是调张田回来,还是调赵离人回来。”

几个声音异口同声的回答:“张田!”

章缓缓地回答:“臣的意思是,两个都不能调。有张田在广西,还可以牵制赵离人,若张田不在,恐怕赵离人愈没有制约。”

小皇帝笑着问:“如果非要做出选择,这两个人里头必须调走一个,章卿会选谁?”

答案毫无疑问:张田。

十月,彗星来袭。丙辰,朝议夫大、知池州钱勰卒。至此,大宋贬谪路上再添一位名臣冤魂。

癸亥,礼部侍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

孙琮在惠州码头上跳上岸去,唰的一声打开折扇,仔细端详着这座苏公港。几名从人提着行李从船上下来,低声劝解孙琮:“大人,您还是再考虑一下吧,岭南瘴疠之地,人风凶恶,如今各处盗匪丛起。我们人生地不熟,连话都跟这些说鸟语的岭南人无法沟通,这要一路走上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等埋土岭南。朝廷那头也不可能知道。”

孙琮摇摇头,泰然的笑着说:“你们不懂,赵离人的手段我是知道的,他密州任上我看过。环庆任上我也在,此人最擅长的是组织管理。若是赵离人刚到广南。我还有点担心,他到广南已经三年了,若是不能扫灭盗匪。他就不是赵离人了。”

孙琮穿地是便服,几名随从也一身青衣打扮,不过码头上他们这番低声交谈用地是汴梁官话,听到他们几个交谈,一名老汉凑上来搭讪:“几位官人,要马车吗?某家地马车直通惠州城,每人只要五个铜板。”

老汉操的是非常生硬地官话,孙琮摇着扇子,一边打量周围的情景。一边顺嘴问:“老丈。我听说这是赵安抚专门为老师修建的港口,怎么这座港口如此冷清?”

老汉叹了口气。带着回味的神情回答:“官人,你是自京城来的吧,你不知道,坡公贬谪来了惠州,刚开始的时候,我惠州每旬日宰杀一羊,羊肉先尽官员吃,坡公只能分到一些羊骨头,但他运气好,收了个弟子——赵安抚,有钱人,直接在惠州为他修了一座码头,专门给老师送粮送肉。喏,就是这座码头,所以我等庶民把这座港口称之为报恩港,也叫做苏公港。

可惜,朝廷那些大官总是不安生,知道坡公在惠州过地好,又把他迁去了海南琼州。啊,自苏公一去,这座码头便冷落了许多,原先我们惠州有陶土场、煤场、养马场,这些全是赵安抚为了让老师在惠州过的安心,泼水般花钱建的,但如今苏公一走,那些坊场便没有人经营了,渐渐的,这座码头也冷落了许多。

官人不知道,原先这座码头一天可以开出上百只船,但现在,一天不过十数只,冷清啊!”

孙琮顺嘴问:“如此说来,东坡公去了海南,赵安抚是不是也把厂子修到了海南?”

那老丈看了一眼孙琮,把话题又拽了回来:“官人是要租马车吗?若官人租了马车,我回头在路上慢慢与官人聊……”

孙琮点点头:“本来我是要到广州下船的,路上听说惠州地事情,所以特地在这惠州游览一番,老丈还有同伴么,我多有几个仆人,再叫几辆马车来,我们一同进城,路上,老丈与我慢慢讲。”

那老丈响亮的答应了一声,招呼几个同伴,将孙琮及其仆人们的行李搬上马车后,而后挥鞭赶着马车向城里奔去。

这老丈原来许诺孙琮租上马车,他就与孙琮慢慢聊惠州风物。但上了马车,孙琮才现,那老丈低着头非常专注的驱赶着马车,孙琮隐隐觉自己可能上当了,他寻找话题搭讪。

“老丈,你地马怎么如此矮小?……”

老丈沉默不语。

孙琮继续问:“老丈,大宋各处都缺马,我怎么看着惠州并不缺马,光码头上就有三四十辆马车空闲,这一路上,擦肩而过的马车络绎不绝,怎么惠州车马如此之多?只是奇怪这些马匹矮小地像驴。”

那老丈甩了个响鞭,回答:“官人,你是从京城来的吧?……勿怪老丈多嘴,原本咱惠州百姓非常看不上京城官员,你说苏公这样的大好人,大水了关心生百姓闹瘟疫,虽然是罪官,也要求当地官府免费药;有了火灾,坡公也想着赈济百姓——这样地人怎么有罪呢?还贬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

我听说现在管事的都是贪官小人,大奸臣大恶人,被贬谪来我们这的罪官反而个个温顺和善,教导我们的子弟读书识字。连束都不收,怎么这年头好人是罪犯,贪官长了大权。”

孙琮脸色一沉:“老丈,我问的是马,不是官。”

那老丈一边甩着鞭子,一边头也不回的回答:“这马……老汉也不知道这马的区别,还是苏公地弟子告诉我们,说马分南北,南马鼻子短小,适应潮湿闷热的天气。所以南方最适合役用这些川马与滇马。这些马都是赵安抚弄来地,听说都是战利品。”

孙琮坐在马车后面,轻轻摇摇头。

这是一辆两轮轻便马车,车地形状类似后来的黄包车,并排只能坐两人。车顶有一个雨棚,车后可以携带简单地行李。矮小的滇马拉着轻车,车轮粼粼,不时的与迎面而来的马车擦肩而过。

这条马路是柏油马路。修的很宽大,路两边栽种着无数酸角树。现在虽然是冬天。但南方依然郁郁葱葱,树荫下,沿途地景色风景如画。但孙琮却没有欣赏沿途景色的心情。他这次是专门来巡查广南的。

七月,朝廷对广南的封赏下来了,朝堂大臣紧锣密鼓的筹备献俘太庙地庆典,但赵兴那里却再也没有动静。包括本次战争的详情,包括大理王族,他全扣在手中。

八月,赵兴封还了朝廷的封赏诏书,对于这次封还诏书,赵兴并没有表章详尽说明。只是在诏书的背后。写了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这是一句名句。据说冯延巳写下这句词地时候,南唐中主李曾调侃冯延巳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李这句调侃,用现代话表示,意思是:风把池水吹皱了,管你屁事。

在宋代,这句话还没有粗鲁骂人的味道,它只是一句文雅地责问,章翻来覆去重新研究了一遍封赏的表彰,认为可能是赵兴不满荫子的决定,因为朝廷地荫子策略,要求把孩子送到国子监,等于变相为质,所以赵兴骂了一句粗话:“我儿子当不当官,能不能考中进士,管你屁事。”

虽然宋代这句话还没有粗鲁的意味,章看了还是苦笑了一下,又重新书写了一份封赏表章,经过朝廷大臣商议后布,但因章还担心赵兴耍脾气,便特地派遣自己的心腹孙琮亲自去广南颁旨,临行前,他特地密嘱孙琮多了解一下广南的情景。孙琮自恃与赵兴有一段交情,坦然无惧的接受了这份旨意,乘快船赶到广州,路上听船员说起惠州事务,临时起意,打算在惠州登岸,穿过整个广东。

带着使命来的孙琮迫切想了解广东的情景,因为朝廷现在对广东是一片睁眼瞎,原先广东广西的“走马承受”还能报上一些重要的消息,但后来,这些人地奏章空洞而乏味,要紧地事情全部没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花边新闻。

朝廷今年派遣地察访使王颖董必,刚到任的时候还好点,但如今他们的奏章跟“走马承受”的奏章如出一辙,全是攻击赵兴留恋勾栏瓦舍,喜欢哪名歌女的绯闻,这些绯闻拿到现代八卦周刊上是份好稿件,但却不适合当作公文报告。

看了他们的报告,不知道赵兴性格的人以为赵兴确实在广东花天酒地,胡地胡天,因为赵兴四名妻妾半数是外国人,甚至连胡人也不放过,这样的人不是花心大萝卜,还能谁是?更何况廖小小出奔的事情影响未息,满京城没有不知道王巩那句评语:一流的讨好女人手段。

但章与孙琮却不信,李公麟与米芾等文人也不信,因为他们接触过赵兴,知道赵兴内宅里全是倭女打杂,赵兴如果花心,他的雨露早已经洒遍了中日两国。

除了他们之外,蔡京更是不信,因为在扬州,那位自愿当“祸水”的柳京娘赵兴都看不上,他才不相信赵兴会在广州那偏僻的指射之地醉生梦死。

如果赵兴确实跟原来一样自律,那么,几位朝廷密探连番送来的报告就甚为可疑。到底广南生了什么,让他们一入广南,便立刻变节,只谈风花雪月不谈关键——这就是孙琮此行需要寻找的答案。

孙琮肚子里组织了语言。慢慢的诱导老丈说:“老丈,东坡公去了琼州,不知道琼州最近是否展起来了?我听说赵安抚对老师向来体贴,不知道他又在琼州给老师置办什么?”

那老汉甩了甩鞭子,意味深长的回答:“官人,我惠州百姓沐浴苏公恩情,可不敢随便说苏公的坏话——你们京城来的大官心肠不好,我们更不敢随口乱说。”

孙琮一下噎住了,他喘了半天,才喘过这口气来……剩下地旅程在沉闷中慢慢熬过。

马车进了惠州城。安顿好行李,孙琮急急忙忙带着几名从人赶往苏东坡原来的贬谪处——白鹤峰书院。如今这座书院主持事务的是广东参学政苏鼎,也就是苏轼的二儿子。白鹤峰下依旧人来人往,但却没有了往日的鲜活劲。

孙琮没有上山,他待在山顶下。细心的观察着来往的学生,只见几个异域装扮的学生正在边走边谈,话语飘入孙琮耳中,他们在说:“昔日诗圣李白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来此言诚不欺我,过去我只听说大宋风华物美。锦绣山河,如今亲眼目睹,处处令人震撼。我们这次亡国,亡的实在不亏,大宋不可敌也!”

同行的另一名异域学子板着脸斥责说:“劳兄此话说错了,我们何曾亡国,原本我等都是象林郡地子民,这次只是回归故土,怎么能说亡国呢。经略使大人视我们为故国子民,你却要自外与大宋百姓,好不晓事。”

被驳斥的那名易于学生一脸悻悻然。却没有开口反驳。孙琮从他们的话里猜测出。这几名异域打扮的学生正是大理国的读书人,他心里暗暗竖起大拇指。赞叹:“离人好手段,这才几个月地功夫,原大理国的百姓也开始以宋人自诩,这是好兆头。”

站在山坡上凝望了片刻,孙琮转身奔回城里,向惠州学政出示了自己的官身文告,求证说:“我刚才在白鹤峰下遇到了几名异域学子,听他们交谈,似乎是大理百姓,学政大人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政嚅嗫不语,孙琮鼓励说:“我虽然来自京城,但过去也是赵兄的旧相识,我们在密州、在环庆都有交往,你有话直说,我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向朝廷说。”

惠州学政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回答:“那座白鹤书院,是赵大人专门为坡公修建的,自坡公去后,黄鲁直大人等苏门四学士也偶尔来讲学,听说从明年开始,晁补之大人将坐镇白鹤峰。那些大理学子……”

孙琮打断对方地话,严肃的提醒:“如今没有大理了,在朝廷没有具体划分之前,只能说是故象林路。”

惠州学政马上转换腔调,顺势说:“那些故象林郡学子是在大理国……不,是象林路回归之时,被赵大人用刺刀押来的,原本是打算让他们熟悉我大宋官制,以利于象林郡迅归化。

这些人来地时候,有的情愿,有的不情愿。不过,他们来到广南之后,赵大人许他们自由游览广南,在各府府学游学读书,每日还有车马费,膳食费……

也就是这几个月,那些故象林郡学子慢慢老实下来,他们大多数都安定下来,开始在各府学挂名学习。而我惠州白鹤峰书院今年年初纳入府学体制之下,这些故象林郡学子慕名挂单有三十七人,如今已经学习两到三月后不止。听说明年赵大人将在他们当中选拔官吏,让他们回象林郡治理地方……孙大人,我惠州府学可是样样依照朝廷体制,没有逾越。”

孙琮撇撇嘴:“我就不说你了——贬官出任学谕,设立学府,这也是朝廷体制吗?你没有逾越,谁逾越了?”

惠州府学拍着手笑了:“孙大人,何必如此严苛呢?我们且不说司马相公贬谪到京兆,也开设府学授徒,程颐在京兆也在授徒,就说王荆公吧,他三起三落,贬谪的时候何尝没有开学授徒,若仔细计较起来,当初怎么不禁止王荆公?”

“大胆!”孙琮抽了口冷气,赶紧说:“朝廷最近重议王荆公,将之配享孔庙,立于孟子之下,视为儒学第三圣!王荆公是你能议论的吗?”

惠州学政咧着嘴笑了,他悄悄的补充说:“我听说两浙一带将猪称为拗相公,自赵大人来了广东,我广东也开设将猪称为拗相公了……哼哼,猪也能站在孔庙配享,以为孔庙是猪圈吗?”

孙琮假装没听见,他吩咐说:“给我准备一辆马车,我要去广州,对了,广东境内匪患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