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55章 谁说吐蕃人傻?

第3255章谁说吐蕃人傻?

赵兴摇了摇头:“这件事我不能做,无论如何,梦溪先生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一笔,我若做下此事,一是我会终生良心不安,二是……历史记述到这里,会怎么看我?”

万俟咏淡淡的笑着:“大人,我刚才说了,其实梦溪先生的抑郁病一直没好,只不过,过去有大人不停的安慰开解,病症较轻而已。可我听说他的胃口一直不好,骨消体瘦的,身体甚是单薄。此外,他还吃不习惯广州口味,大人每天专为他从杭州运食物,花费也不少。

梦溪先生对我等做下这等事,竟然打算以我们的秘密交换自己的起复,大人免去他的供养也是理所应当……我以为,梦溪先生现在的精神支柱就是大人,大人在治疗他这病的时候,让他养成了一种情感依赖,只要大人对他轻蔑冷淡一点,他的依赖就崩溃了,剩下的事就是自生自灭的事情——大人以为如何?”

赵兴苦笑一下:“你我二人不在这里商量这件事的话儿,我听到消息撤走对梦溪先生的供养,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现在既然你既然谈到若对待他,他必定会死,我岂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我做了,那就是谋杀!”

万俟咏摇了摇头:“大人一向有决断,怎么这次优柔寡断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只要做下这事,终有一天会被世人现的。我不是常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你我今后必定会为此事付出代价,而我认为这代价太大了,大的我们承受不起。

我一直想做一个规则维护,而不是做为一个破坏。唐太宗李世民你知道吗?杀了自己的兄长。逼父亲退位。虽然唐太宗确实英明神武,但他却开了一个恶劣地先例,自他去世后,唐代的每个皇帝登位都要采取血腥的手段,于是。曾经强盛的盛唐在不断的争权当中灭亡了。

继位权之争是最残酷地,每一个新皇登位都要杀掉一批敌人的支持,强如李白,也因为牵涉到永王的继位之争,最终潦倒。争来争去,许多人才被浪费了,许多人才被杀掉了。结果异族进了中原……

唐是这样。汉代王莽变法也是开了粗暴的先例,随心所欲改铸新钱,修订法律;而我大宋自王安石变法,以粗暴手段排斥异己,也开了个恶劣先例,自他以后,每上来一位相公便以排斥异己为任。我不能犯这个错误,我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立下立下恶劣地先例——哪怕这个目地如何崇高。^^^^都不值得提倡,至少是由我提倡。”

万俟咏咧嘴一笑:“那我们就对他置之不理。大人在广州的位置稳如泰山,章相公过去对沈括就不怎么看顺眼。现在他更顾忌大人的态度,不见得会搭理沈括。而沈括知道他的出卖与背叛依旧被人看不起,剩下的事——人在做,天在看……”

赵兴默然不语。

赵兴始终沉默不表态,万俟咏已经不耐烦了,他丢下这个话题,转而谈大理问题:“大人,今年开春。我们在大理的归化工作也该开始了。可是筹备改土归流是项大工程,我们手头的官员数还不够。大人看,我们是不是缓一缓,先从善阐府开始动手,逐步向北推进。如此一来,人手就显得不那么紧缺,我们还有时间教导那些大理学子。”

“改土归流”是一个明代的词,在真实的历史上,到明代,云贵地区依旧实行封建世袭土司制,与此同时,明代中央政权实行地是农奴制,在这种情况下,奴隶王朝不允许自己的疆域内还有“封建堡垒”的存在,所以朝廷便开始找茬子,设置重重障碍免除土司地世袭封建权,改以“流官”治理当地。此种策略称之为“改土归流”。

赵兴一向喜欢打着古人的壳,干一些符合自己意愿的事。他所谓的“改土归流”是剥夺土司的司法权、军权,改以流动法庭审理当地的民事诉讼。而对土司享有的治权却毫不触动。

为了将当地封建土司紧紧绑在大宋的战车上,赵兴在俘虏大理国王段正淳后,立刻开始征召大理民众修建道路。当然,当地夷人替大宋修建道路,不是免费劳役,赵兴仗着广南雄厚财力,泼水般花钱修建起大理通往广西、通往成都府地官道,而每个被征召地大理民工都按照厢军待遇,每日付给五十文钱、一升米。

等大理土司手下的青壮男丁被金钱诱惑,让赵兴抽调一空后,赵兴又开始与土司“约法十章”,次提出了“领主地权力与义务”概念:当地土司可以拥有对自己世袭领地的治理权,但为了维持中央政府对这份世袭权的承认,他们必须按封地大小交纳税赋,还要提供人手应付朝廷劳役——当然,根据免役法,赵兴征召大理人做劳役也是要付费的。

与此同时,土司的司法权被朝廷剥夺,改以广西提点刑狱派出的“流动法曹”受理刑事案件,并主管判决。****为了防止当地土司干扰判案,赵兴还规定了但有土司冒犯法官,则免除土司世袭继承权,世袭领地收归当地政府直接管理。

为了免除土司们对判案不公的担忧,赵兴又从现代搬来了陪审团制度——法官是主管审判的,但他却不能下判决,判决必须由当地人组成的陪审团做出。而诉讼双方对判决不满意的,或以为判决违背大宋刑律,可以向广东刑狱提出上诉……

建立这样一个司法制度是想牵制土司,并限制土司的权力。但白手起家,建立这样一个司法体系,要培养大量的人手。赵兴的扩张度太快,各地府学受过训练的学生已经全都派了出去担任官员,但这依然不够。万俟咏认为广东应该把扩张的步伐放缓下来。逐步推行“改土归流”制。

“不用着急,人手不够我们也不必心急,我正愁大理地土司太多”,赵兴意味深长的笑着。

万俟咏顿时心领神会,他随即笑出声来。那笑声别提有多奸诈了。

赵兴的意思是:他倾向于“事后纠正”——如果有土司胆敢挑战大宋的威严,那正好可以用这些土司来试刀。而帅范至今仍驻扎在大理境内,也就是打算干这事的。

万俟咏笑了片刻,又想起什么,赶紧补充说:“章老大人去年曾来说,青唐人又骚扰陕西了,我们是不是也该让帅范响应一下……”

正说着。帅范那里地消息来了。一名士兵进来报告:“急报,吐蕃出兵兰溪郡,前锋已经跟我军交手十一次,兵势雄厚,帅大人请你增兵大理。”

赵兴不慌不忙的站起身来,笑着说:“说曹操,曹操到,他们来的可真不是时候。”

现在可谓是广南东路最虚弱的时候,广南海军第一舰队被陈不群带去了印度洋。第二舰队停在福州,第三舰队跟着张田上京接受封赏。与第三舰队同行的还有一些两战的功臣,剩下没走的军中骨干则被赵兴带去了福建。

“我们手头还有半支妖军。魔军训练还没有结束,恐怕不堪大用……新招募地广西怪军还没有到齐,暂时只能让帅监司坚守了”,万俟咏掰着指头计算完,赶紧建议。

赵兴断然否定万俟咏地建议:“不能拖,吐蕃人一旦下了高山,局势就不由我们做主了。天气马上会进入雨季,雨季我们往大理增不了兵。等到雨季过后。吐蕃人已经在大理站稳了脚跟——他们熟门熟路,一旦让他们站住脚跟。恐怕不好把他们撵出去了……且让那半支妖军,以及没有训练好的魔军上。”

赵兴沉思的回答:“动作要快,要用最快的度将军队拉到大理——动员珠江上所有的平底船,立刻开始向大理王都运送士兵。告诉军官:别管队形了,哪个小队组织好了人手就立即运,我们在大理王都再进行整编……我现在就动身,我带卫队先走,剩下的事交给你了。”

万俟咏眯着眼睛,笑眯眯的点点头,起身拱手说:“恭送大人,祝大人旗开得胜,武运长久!”

赵兴前脚出了门,万俟咏低声念叨:“大人这是在回避呀,大人不好出面的事,我这个幕僚怎么不出手呢……来人,派人去香港岛见梦溪先生,如此如此。”

广州河边,赵兴指挥着卫队逢船就扣,并宣布官府征召了,一凑齐足够的船只,他立刻马不停蹄地登上船,沿着广州河逆流而上,直扑善阐府,在善阐府稍作停留的时候,他接到万俟咏传来的消息——沈括投水自尽。

赵兴默然良久,滴下了几滴眼泪,也不知道这几滴眼泪是否是鳄鱼地眼泪。

洒完这热泪,后续的妖军赶到,赵兴稍稍整理了队伍,继续沿江上行,直到大理王都,才又稍作停留。

广东原先的火枪队常常被人称作“服妖军”,最早的服妖军是由广西夷人组成的,后来赵兴又招收了部分屯垦农夫、本地枪手,淮南壮丁,组成了第二支机动部队。这两支军队都使用火枪,打起仗来枪声隆隆,仿佛雷神下凡。广西夷人不知道真相,以讹传讹,便把广东这支新式军队称之为“妖魔军”。

赵兴得知后,干脆将两支军队分别命名为“妖军”和“魔。对此,妖魔军的士兵不仅没有感觉到恐惧,而且颇以妖魔自许。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雷神的武器,打起仗来所使用的战斗方法完全不同于以前地冷兵器军队,是该用一个特别地名字命名自己所属的队伍,而“妖魔”这个词,不大不小正合适。

随着大理地胜利以及屯垦农民的增多,赵兴现在又开始组建另外两支军队,他干脆继续用“鬼军”、“怪军”来命名这后两支军队。四支军队合起来就被称为“妖魔鬼怪军”。****

宋人都喜欢两个字的词,随着赵兴以“妖魔鬼怪”来命名自己地四支军队,两广地区的文人士子嫌这个名字不雅,又给这四支军队前面各添加了一个词,叫做“平妖军”、“除魔军”、“搜鬼军”、“扫怪军”。赵兴对这四个名字如数笑纳。但他平常的时候,依旧喜欢简略的称那四支军队为“妖、魔、鬼、怪”。

在这四支军队中,妖军训练时间最长,战斗力最强,士兵全部装备火枪;而魔军是一支长矛与火枪的混合军队,后两支军队逐步增加了火炮地配置——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赵兴想通过不同的部队编制。摸索出类似“西班牙长矛火枪混合方阵”那样的火器部队。但因为他不知道中西班牙火枪阵的具体数据,只好用不同编制,在实战中逐步摸索修整。

四支军队中,魔军的战斗力可谓最强,因两广地带的人个子矮小,体格瘦弱,所以赵兴特地从北方屯垦人员当中招收体魄雄壮之人,组建了这支长矛火枪混编队伍,他们相对于南方人来说体格雄壮。生性彪悍,敢打敢拼,所以大理征战地时候。帅范就带上了这支军队。

战斗胜利后,帅范采用了轮休制度,妖军一半返回了广东,开始轮休,而魔军则全体返回,同时,鬼军被调了上去。吐蕃人入侵地时候,幸好那半支“妖军”休整时间已结束。这几日正在广州集结。准备拉上大理。这使得赵兴的临时召集很快结束。与此同时,因魔军的家眷各在天南海北。收拢起来十分困难,赵兴没等得及,直接拉上半支妖军向大理进……

在大理王都等了两日,才等来三分之一魔军,时间已等不及了,赵兴只好将手头的军队混编在一起,继续坐船沿江上溯。向大理边境出。

边境、大理兰溪郡,这是三江汇流的地方,在现代,这里还是一个著名的景点:白马雪山就在附近,雪山之西是著名的风景点香格里拉,越过香格里拉再往西则进入了成都府。而雪山东面则是吐蕃高原,现代称之为“西藏高原”。帅范见到赵兴来,震惊的嘴都合不拢,结结巴巴的问:“大人怎么来地如此快,我还以为你最快也要到雨季前才能到来,我估摸着那时候,我的火药也打光了,如果援兵再不来,我就要退守大理王都了。”

赵兴咬了咬牙:“眼前正是春汛,积雪融化,你派去送信的士兵很快到了广州,但你知道我逆流而上费了多大地劲吗?”

帅范咧了一下嘴,舔着脸回答:“我知道大人总有办法。”

赵兴接着问:“情况怎么样?”

帅范回答:“数日前,我正在王都分派各地巡回法曹,接见土司,有兰溪郡土司说,开春的时候,就不停的有吐蕃人从三江汇流处钻出来,他们怀疑这是吐蕃军的先遣哨探,我感到怀疑,所以先派了一个小队,结果那个小队当晚就告急,说是遇到一支两百人的吐蕃军,这些吐蕃兵悍不畏死,攻的很狂热。

于是我一边给你送信,一边亲自带队赶了过来,随后的几天,我们不停的遇到吐蕃骚乱,小股地三五个人,大股地两三百人,我们疲于应战,我担心深山里还隐藏着吐蕃人的大股军队。我们这点兵力恐怕不足以应付。”

赵兴从怀里摸出望远镜,远远地观察着那座白马雪山,雪山在高原的阳光下洁白如玉,向玻璃一样闪闪光,山顶笼罩在一团帽子似的白云中,云霞蒸腾,七彩流光,再外加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让雪山显得极为胜景。

赵兴放下望远镜,喃喃自语的说:“颜色太鲜亮了,蓝天像宝石,白云像少女飘舞的白纱,雪白的令人动心,再称上那半山亘古不化的冰雪……你说,吐蕃人了解雪山,还是我们了解?”

赵兴最后一句话问的很突兀,帅范不加思索的回答:“当然是吐蕃人,他们常年居住于群山之中,自然熟悉山里的情形。而我们……实话跟大人说吧,我走到这个山口,再不敢进山了,只想把吐蕃人堵进山里,便算了事了。”

赵兴再问:“为什么吐蕃人恰好在这个时间出兵?”

帅范回答的很顺利:“去年雨季过后。我们攻克了大理,这个局面打破了这片区域地势力平衡,吐蕃人当然要有所表态。可惜山路崎岖,消息传递到他们那里,大概也到年末了。年末开始大雪封山,他们想出来也无路可走,只好在春天动手。

我估计。吐蕃人是想着在春季先占领一个立足点。等我们再从外面调兵,便恰逢雨季,雨季过后山区开始转冷,我们要想把他们驱逐出去,又要等到第二年,有一年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在这片地区建设一座桥头堡,此后他们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我们只能穷于应付。

当然,如果我们不堪骚扰,被迫退出大理。那更好,吐蕃人可以打着为大理复国的名义吞下大理这枚熟透的果实。

我也正是想到这点,才想把他们堵到山里的,只要他们不出山,我们熬过了雨季,我相信以大人地手脚,肯定会来支援我们,只是我没想到大人的手脚比我想象的还要快。”

赵兴嘴角浮出一丝奸笑。答:“我也是担心吐蕃人弄出大乱子。才一路急赶,赶来救援的。我们刚占领大理未久。人心尚未归顺,这个时候容不得吐蕃来捣乱,必须坚决的把他们顶回去……你说,雪山什么时候最危险?”

帅范眼睛一亮,自语的回答:“我虽然从来没有来过雪山,但依常情推测,应该是春季最危险。因为冬季雪山,山上积雪冻的很结实,只要不出大地声响,引起雪山震动,就不会生雪崩。而春季就不一样了,春季积雪在融化,雪层很松动,随时可以生雪崩,或泥石流——我也正是想到这一点,才不敢进山地。”

赵兴决然的回答:“可我们必须进山,只有进山去看看,才能知道吐蕃人的具体打算。”

帅范摇头:“从吐蕃人队伍只是三三两两来判断,吐蕃人也在担心雪崩,所以他们才把队伍分散。大人,现在不能进山,春季的雪山,你再小心也没用,它生事故时,可不是个人运气就能避免的,这全凭天命。”

“那就赌一赌我们的运气”,赵兴脸上的表情很狰狞:“吐蕃人在等夏天,等到夏天雪山安全了,他们出山正好赶上大理的雨季,雨季我们的火枪反而不如弓箭,他们等地起,我们等不起,所以我们必须进山。”

帅范沉默片刻,小心的求证说:“大人没有想到吐蕃来袭吗?……我原本以为大人算无遗策,既然早早开始征召怪军,那么在怪军训练完毕后,吐蕃人不会有动作,怎么吐蕃人现在突然动手了呢?大人真没有预料到攻下大理的连锁反应?”

赵兴叹了口气:“意外,纯属意外!接到章地信,我以为吐蕃的注意力在陕西,所以我们至少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却没有想到他居然针对我们开始行动了。

吐蕃有能人啊,他骚扰陕西,本来应该留下一支预备队在陕西方向,以应付我们大宋可能的报复,但他居然把军队全部调到南方了——依时间推测,这一个冬天,估计这支吐蕃军队都在行军。唯有这样,他们才来得及从陕西走到云南。这说明吐蕃里有人预料到了朝廷的反应,知道朝廷会制止章的两面开战!厉害,这个人是谁?真想跟他烧黄纸,结拜为兄弟。”

帅范笑了:“大人是否觉得自己比较奸诈,没想到吐蕃也有一个奸诈的人,所以才起了惺惺相惜的念头,是吧?可惜我们地人上不了高原。”

帅范说地这句话是关键,在宋代简陋的设备下,普通人无法应付高原反应,一旦走上海拔四千米以上地地方,常常觉得空气中氧气不够,呼吸上不来。而吐蕃人却能适应高山环境。这就造成了宋人一面倒式的挨打局面。吐蕃人只要缺什么了,就下山来抢劫一把,而后退回高山,宋人只能望山兴叹。

然而,高山反应从来是一面双刃剑,宋人爬不上高山,从高原下来的吐蕃人也要适应低地环境骤然从高原上下来,他们也适应不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而产生一种“醉氧”状态,为了摆脱醉氧状态,他们必须在低洼处休整一段时间,等适应了低地环境,才能恢复战斗力——这也就是帅范猜测他们必然躲在山中某处休整的原因。

“你跟附近的百姓关系如何?”赵兴平静的问。

“当然不错!”帅范得意的回答:“我是啥人,连这点手段也做不到,那还敢冲大理伸手吗——你瞧,兰溪郡不是秘密告诉我吐蕃人的消息,才使我能在这里堵住吐蕃军,这说明至少在现在,大理人对我们的统治还没有抵触心理。”

大理新任的官员都还是赵兴培养出来的,赵兴薪水给的丰厚,又喜欢教导学生实用哲学,学生们少学了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学说,比其他地方的读书人显得质朴,所以,对大宋文化心存敬仰的大理百姓目前还算恭顺。

“那就去附近多找些向导——家中养狗的那些向导,要连人带狗一块雇来,给双份钱”,赵兴挥手下令。

帅范理解赵兴的意思,赶紧补充:“吐蕃高原有一种小牛犊般大小的大狗,这里人称之为金獒或雪獒,我们就雇那些有大獒的人做向导,我先行。”

赵兴一把按住帅范的肩膀,说:“论对雪山的熟悉,我应该比你强;论运气,我也胜过你;论官品,我恰好可以命令你——我命令你跟在我后面,万一我遇险,你就牵着狗来搜救我。放心,我会小心的。”

帅范翻了个白眼:“大人凭什么说你对雪山比我熟悉?你跟我一样,过去都没有来过雪山。大人身份尊崇,还是我去,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

ps:求票,感谢各位读投票支持,多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