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抗战惊雷 > 第一百七十四章 军工大发展

抗战惊雷 第一百七十四章 军工大发展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18:55 来源:笔趣阁

感谢嗤魂邪仙儿,飞机998,书友160419...,海老官,摩人,徐小明1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

*********************************************************************

战争比的是综合实力,而不单单是人口多寡和国土大小。

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国家,在与完成工业化的小日本抗衡时,当然要落下风。

而在永城根据地,杨天风却希望能在局部形成一个工业化很高的发展模式。兵工厂的不断扩大,作坊式加工制造的推广,土法炼铁、炼焦的扶持,产业人口的数量逐渐有赶超农业人口的趋势。

为了用有限的土地和日益减少的农业人口来养活根据地的军民,土化肥、腐植酸,以及科学的种植方法,是必须推广使用的。只要粮食产量得以提升,杨天风便可以更多的扩军,更多地扶持培养产业工人。

而高杆作物长起来了,也被人们称为青纱帐。环境的改变,使游击战进入了黄金时间。日本鬼子的扫荡刚刚下去,通常在这个季节也不会再发动。

这给了杨天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边扩充部队,加紧训练;一边由参谋长梁末青等军官指挥,以乡村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渗透。他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工生产之中,并开始囤积弹药物资,准备着两个月后的大战。

已经定型生产的武器弹药,杨天风不管,只是让欧汉涛继续招募工人,扩大生产;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37毫米高炮的仿制,飞机的改造,屠倭电锯的改进,以及覆铜钢板的压制和子弹轧壳机的自制上。

这个时候,杨天风真是恨不得会分身术了。幸好,电话联通起来,使他能够方便指导,省了他很多的时间和气力。

大后方的专家、工程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很多新工艺、新技术被大后方的工厂企业所采用,同时也提高了根据地工厂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七月初,两条轧壳机生产线终于制造完成,覆铜钢板制造的子弹经过上千发的试验,合乎战斗需要。

相比于纯铜弹壳,钢壳子弹对膛线的磨损较大,为了方便抽壳,也要尽量制造成带底缘大锥度形状。所以,杨天风才花费大气力研制覆铜钢壳弹,尽量降低不利影响。而且,这也只是第一步,等到钢材质量能够继续提升的话,他还准备生产涂漆钢壳弹。

而覆铜钢壳子弹比纯铜子弹要节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铜料,也就是说,回收一颗弹壳,融化后生产覆铜钢,再生产制造子弹,一颗就能变成四颗至五颗。

这对三纵来说,意味着弹药更加充足。而屠倭电锯(mg42)尽管还达不到德国的冲压水平,有些零件还需要车床加工,但从目前的制造成本和时间来看,并不比捷克式更耗费。

大后方的兵工厂能制造步枪、捷克造、马克沁重机枪,还能制造迫击炮,而根据地兵工厂到现在,除了规模和人力,在技术水平已经赶超。当然,后方兵工厂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战时需要的紧迫下,工作生产效率也要大幅提升。

专门的生产线建立起来后,屠倭电锯现在已经能达到日产十挺,杨天风将其大部装备给郭支队(又叫直属警卫团)和蒋支队,还组织了机枪射手急训班,又不断将装备和物资向鹿邑转运,为西线的大战作准备。

在决定将屠倭电锯装备部队前,兵工厂厂长欧汉涛曾不无忧虑地向杨天风表示,这种机枪万一被鬼子缴获仿制,后果将很严重。

对这个外行的忧虑,杨天风没有多做解释,只是微笑着提了个问题,“枪支的设计是以子弹为基准,还是以枪支原有的结构去配合子弹?”

其实,犯过这样错误的并不只一个。二战末期,对mg42又恨又怕的老美,抱着务实的反向思考态度,天真地以为依样画葫芦再搭配自己的.30-06子弹就可以创造出威力比mg42还强大的机枪,并且暂定命名为t24通用机枪(原型武器以t作为代号,正式就役之后才改为m),并由席格诺转轴器(saginawsteeringgear)公司负责进行。

不能不说这种想法还是天真了一些,.30-06子弹的装药量比7.92毫米毛瑟弹多出0.34cm³;,或许你认为不多,但在不更动原来的结构与设计下,这多出的一星半点火药就让t24机枪在全自动射击的情况下比北美野马还疯狂。总算美军很明理,以及睿智地将这个计划束之高阁,并当作从未发生过。

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战争理念和工业特点,来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形成了武器制式化、弹药统一化、系列化,以使后勤保障有力。

所以,各个国家都不乏优秀的武器。比如捷克造轻机枪、mp40冲锋枪、mg42通用机枪、捷格加寥夫轻机枪、**莎冲锋枪等等,但却没有“博采众长”的军队,除了中国使用“万国造”以外。

当然,杨天风不排除屠倭电锯被鬼子缴获,也不排除鬼子会加以仿制,但这种可能性很小,也没必要担心这个。特别是日军已经开始装备九六式轻机枪、使用77毫米枪弹,并认为九二式重机枪表现出色、维护性优良、杀伤力可观,就更不大可能再生产另外的枪弹,且要大规模换装了。

而杨天风急于装备屠倭电锯的原因,便是目前军队中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过于笨重,机枪掩体易被发现摧毁,压制不住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捷克造虽然不错,但弹匣只有二十发,与日军的九六式轻机枪相比,在持续火力上也落于下风。

而屠倭电锯射程远,射速快,杀伤力强,且可轻、重两用,确实将成为三纵的可靠压制火力。至于耗弹量大的缺点,借鉴于历史经验,杨天风在机枪手急训班上教导了三发点射和扫射相结合的办法,并加班加点生产覆铜弹壳的子弹。

新武器、新弹药的生产制造无疑又意味着兵工厂取得了一次突破,但更大的突破却是开始了自制机器设备的历程。冲压机、轧板机、轧壳机的制造成功,无疑使产量提高了数个层次。

精密车床的购入,生产工艺的提高,猛火药的配制成功,又催生出另外的武器,准确地说,是另外的弹药。

12.7mm穿爆燃弹头,无起爆药雷管,只装有猛炸药,基本结构由弹头壳、铅套、钢套、弹心、燃烧剂、炸药、可燃物组成。

当弹头以一定的速度贯穿薄钢板(相当于飞机蒙皮)时,一方面钢板发生变形并遭至破坏,另一方面弹头前端受到挤压后发生变形,同时挤压燃烧剂与炸药。

猛火药受到冲击形成热点,引爆炸药,炸药的爆炸就从这些点开始被激发并扩大,直到使全部炸药发生爆炸。如果弹头的撞击作用使燃烧剂先燃烧,则燃烧火焰也可使炸药由燃烧转为爆轰。

可以看出,穿爆、穿爆燃弹头的生产制造比较复杂,也不是配备给一般部队使用的,而是专为防空武器,或者为战斗机配备的。

而12.7毫米穿爆弹的研制生产成功,在当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当时的军火专家曾经计算过.50毫米子弹即便装填了炸药,也不一定有足够威力摧毁被甲,藉此认为只有20毫米以上的炮弹才适合设计爆破弹。

原因很简单,信管的小型化是个问题。美国曾实验过多种12.7*99穿甲爆炸弹,引信方面均不过关,因此才没有为布朗宁m2装备穿甲爆炸弹。英国人断言只有20毫米以上的弹头才适合装备爆破弹也与此有关。

而猛火药的配制成功,则轻易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而想要有效的摧毁躲在防御装甲之后的敌方战斗机乘员、引擎还有油箱,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爆破弹甚至是穿甲爆破弹。

另外一种弹药则是迫击炮燃烧弹,分为82和120两种。燃烧弹,自然是填装的炸药少一些,而另外填装燃烧剂了。但这种燃烧弹与尚未问世的凝固******还有差距。

尽管人类早就用火作为武器并应用于战场,但使用的的流质燃剂(例如喷火器的燃料)有个重大问题,这种物质容易喷溅又难以附着,很难达到集中杀伤的目的。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改用胶状汽油可以提升喷火器的射程与效用,但是胶状汽油要使用需求量大又昂贵的天然橡胶,很难制造。

而直到二战后期,美国的一群化学家才研制出廉价的汽油黏稠剂,并进一步提出黏稠剂与汽油的混合比例公式,让混合物能遵循指定的速率燃烧并附着在物体之上。凝固******才由此诞生,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大量使用。而小日本,则成了最先的“受益”者。

杨天风当然知道汽油黏稠剂的组成,以及混合比例公式。但基于现实的条件,他还不能马上就制造出来,要等煤化工厂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生产出他所需要化学用品。

尽管如此,他还是采取了尽可能的手段使填装的汽油变得粘稠,或者叫胶凝汽油(类似凝固汽油)。它们是由汽油、煤油、碱液、油脂、松香、肥皂、石蜡、白糖和动物血等混合而成,能粘在大部分平面上强烈燃烧,火势几乎不可扑灭。(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