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清明上河图 > 第一百一十九章 罢相

清明上河图 第一百一十九章 罢相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2:55:12 来源:笔趣阁

韩肖胃赶到清漏阁时才知道皇帝正在与几个参知政事争吵。

秦桧奉命之后历数月时间终于以王安石当日上仁宗皇帝书的精义上《议立学校札子》建议在全国各地开设学校县设小学教授以六艺其中包括学习经义算术朝廷典章制度律法甚至骑射剑术。

而州府则再分门别类加设中学小学毕业的学生再至中学深造学习毕业之后便可以选为吏员甚至为官。

学业更精深者则可以入京师太学待遇同比官员毕业后便可以在中央部门任官或是到地方为官。

这一系列的办法其实王安石在学校改革办法中早就提出当年改革科举制度不试诗词改为经义已经是一大变革而改革之后的效果却并不好考诗词则考生专习诗词歌赋考经义则专背经义一样的死记硬背而百多年之后更被设定八股科举彻底走到了死胡同里。

而王安石的本意改革考试办法只是一个开始。在各地兴办学校教授以专门知识然后以学校制度来取代科举才是他的改革中的精髓。

可惜在他身处的时代受到的掣肘太多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也没有办法在考试及学习的内容上做太多的变革尽管如此这种改革办法都受到了太多的抵触。

赵桓原也有意要复方田均税、青苗、农田水利诸法不过他花费在军事上的精力太多此时也不可能拿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来和满朝的士大夫做斗争。仅是方田均税一法其实和后世的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类似触犯的全是士大夫的利益。青苗法更在二十世纪被处于经济困境中的美国政府借用成为农业小规模贷款的模板触犯得罪地。却是能有资格放贷的豪门富绅。

至于农田水利赵桓不以法度而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施行算是不行而行。

若不得借用考成法还有诸多法门办法约束以宋朝官员的惰性根本就想在任内百无一事的好几年功夫下来。不少冗官贪官纷纷落马而今上的利害官员们也多办知晓在政事上绝无阻碍象神宗朝那些元老重臣敢在任地里公然抗法不遵的情形还没有出现在赵桓治下。

饶是如此赵桓仍然深切感觉纯以科举办法取得的中下层官员其中当然有相当一部份勤劳任事公忠廉能地然后大多数官员虽然不敢贪墨却也不喜多事。象改革成法。辛苦劳累却又不能多得好处的事。交在这些官员手中却是事倍功半。他们能力不足思维僵化。

甚至好好的法令颁布下去为了省事敷衍了事的或是干脆搞一刀切的比比皆是。

所谓变法要得人也是当年王安石与宋神宗越次奏对时先提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点。

赵桓的变法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也已经到了准备从根本上改革制度的阶段而要想从根本上改革制度则必须清吏治而清吏治则不能仅仅从肃贪和任用能臣这个角度出。所谓得人便是要大批量地培养可用地人才。

秦桧身为佞臣对“圣意”自然是揣摩的清清楚楚。自回长安奏对过几次后便在家里安心研习王安石的著述而更多地细节则其实是赵桓每天用手札向他说明旁人以为他这个参知政事待罪无事哪里知道他躲在家中炮制了学校改革这样一篇大文章。

现今的参知政事。不过是张所、谢亮、赵开、秦桧四人。前两人都是靖康二年之前便宣抚一路的大臣又是赫赫有名的主战派其实观其德才不过是一路专任局限在参知政事的位置上才能便嫌不足。好在赵桓不大需要有作为敢担当的宰相两人便也随班就列几年于政务上多半承命而行。而赵开则是理财能臣手掌三司实为计相除财赋转运外一无所闻秦桧奉命出外裁撤地方考核官员为推广减免州县和考成法在地方上的实施立下了诺大功劳。

整个中央机枢多半仰仗皇帝决断行事在整个宋朝的历史上可称绝无仅有。一者是赵桓声望大涨比开国帝王不惶多让二者是赵桓这几年的精力全数用在军务上对政事的改革也只是以俭省财赋杜绝浪费为主旨对原本地政体较少触动。

虽然如此考成法等诸多举措下来反对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宋朝又有家法不得诛杀士大夫更不以言罪人不少悍不畏死的中下层官员包括大量的御史谏官都对朝政上有着种种非议。若不是赵桓独出心裁以学习班的名义进行变相的处罚又有李纲宰执为减压阀这才勉强支撑下来。而要大改成法其实还要比当年王安石激进许多改革的地方更多则必须在中央官制改起由宰执们改起。

赵桓的这种认识又迅转化为行动。

在赵佶当政期间由蔡京为的所谓六贼以实施新法地名义祸乱天下使得宋朝越孱弱于是新法之名在赵桓即位之后已经是臭不可当。

而当秦桧捧出明显是师承王安石的议立学校办法后先是在政事堂堂馔时几个参知政事当堂争执意见不一而等韩肖胃奉命来见皇帝的时候几个宰相已经在皇帝驾前吵的不可开交。

赵开专责财赋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为人却向来务实秦桧兴办学校他只是觉得需得耗费大量的财政支出因而出声反对待看到秦桧一则则一例列的举出学校实际作用而京师兴办太学的费用还不及金明池饮宴花的更多赵开又深知此人向来秉承帝命行事而此时朝中政局明显即将有变多说不如守拙于是假装被秦桧驳倒退在一边默然不语。

而张所与谢亮二人正是典型的旧党士大夫出身。一听秦桧的办法出来便已经是火冒三丈再加上对此人观感不好心中便越抵触。

若是不然像宰相这样的官员在皇帝驾前争吵原本就是很失礼的行为。

秦桧心中安稳知道皇帝支持见张谢二人兀自纠缠不休心中越笃定只道:“二公已经纯是意气了现下我又没说要罢科举只是兴建学校使得天下人皆能读书这有什么不好?”

张所见他神情心里越的不自在见赵桓默不作声便知道最近更换参知的风声并不是空穴来风既然不能在此位索性越放开来说当下怒斥秦桧道:“相公此举明显是要坏祖宗成法以妖邪之说惑乱陛下。”

谢亮亦道:“当今天下尚未平定相公便要多生事端太过荒谬!”

秦桧道:“祖宗成法亦不是不可变兴建学校如何是多生事端?”

“司马温公早就有言在先乱改成法除了祸乱天下绝无益处。”

“司马光说的便全对么?”

赵桓终究忍耐不住断然接口道:“司马光在边被夏人打的灰头土脸反对变法时固执已见只知新法害处不见其利。执政后尽改新法罢斥不用行之十余年五天内便全部罢斥这是意气还是为了天下大局?便是连苏轼也上书反对他此人心智昏聩晚年已经是荒唐可笑!”

司马光一生以德性人望出众于世凡士大夫皆交口相赞便是王安石也盛赞他人品高洁赵桓此时却直斥其非甚至是如此恶评不但张所谢亮二人面无人色便是秦桧与赵开也是脸上变色。

赵桓却是余怒未消顿足又道:“此人沽名钓誉一生只博名耳。

为政地方有何建白?居洛阳十五年只知狎故取乐编资治通鉴每日不过百余字居然还敢表功。为政则只知党争坏保甲法使河北河东边防尽失重用蔡京使奸邪之常掌握朝局坏我大宋天下者实司马光也!”

谢亮与张所二人面色惨然心中明白皇帝这么指责司马光一方面是帝心实在不喜温公另一方面却是在向自己二人表明心迹朝廷变法之意绝不可阻止。

想到余平与张守二人这一个月间都拜翰林学士而秦桧与余平二人都是以逐利和操守低下闻名皇帝用此二人显然是要政事堂都追随其后减少掣肘之意。

两人对视一眼便不再说话只向皇帝一揖而罢。

赵桓知这两人都求去之意回去之后辞职的表章便会呈上而自己依例会加以挽留不过也是虚应故事罢了。

想到这两人这数年间也着实辛苦而且操守过人过秦桧等人多矣。赵桓不禁换过脸色向着二人温言道:“卿等好意朕实知之现下也没有变法之意不过是为朝廷多养作人才罢了。”

皇帝这样表示已经是给了这两个宰相很大的面子两人心中感动知道这一别后很难再见却又知道皇帝召见到此时已经耽搁太多当下也只得拜舞谢过依次退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