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钢铁皇朝 > 第四百七十五章 公孰

钢铁皇朝 第四百七十五章 公孰

作者:背着家的蜗牛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5:27 来源:笔趣阁

“殿下,这是您要的望远镜。”

坊监捧着一根长一米二左右,口径四点五厘米棍状物说道。

在儒生闹事之后萧铭便吩咐玻璃工坊制造天文望眼镜,衡量了一下当前青州的技术水平,萧铭最终选择了十七世纪中叶出现的开普勒式天文望远镜。

相比较伽利略式望远镜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的方式,开普勒式望远镜采用了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这让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双凸透镜这种镜片以玻璃坊的工艺水平也完全可以打磨出来,毕竟这种镜片不过是两面向外突出,和现代的放大镜一样。

接过大渝国第一个天文望远镜,萧铭对着天空看了起来。

此时已经是傍晚,一轮弦月挂在天空中,在望远镜中,月亮上面的环形山清晰可见,此时正处于弦月,明暗对比显着。

望着这一轮明月,萧铭陷入了沉思,这次针对儒生的事件在他的刻意操作下取得了胜利,封国新利益阶层面对旧利益阶层的对抗呈现了一边倒的趋势,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但是对他来说封国之外的真正旧利益集团还没有对他发起最后的进攻,而是一直处在蛰伏当中。

尤其还有一个庞然大物正在坐诊他的封地,他要为这只庞然大物准备一把利剑,一把随时可以将之斩杀的利剑,而这把利剑就是天文学。

不过现在有了天文望远镜,但是让谁来钻研这门学问却是让他有些头疼。

和现代的封建王朝一样,天文学或者说天象学是帝王之学,在明朝时期民间更是被禁止研究此项学问,君权神授的思想让代帝王对此事十分忌惮。

在这两年中萧铭不止一次想要建立天文学院,但是最终他还是暂缓了这个计划,因为一旦事情宣扬出去基本上就等于他在造反。

试问一个藩王让手下的人钻研星象学的目的是什么?否定皇帝的君权神授,还是准备另起炉灶?

正基于这个原因,他只能选择隐秘地研究天文学,等到时机成熟再动用这把利剑。

“此事不要声张,明白吗?”

萧铭沉声说道,他之所以这样隐瞒只是不想节外生枝,毕竟朝廷对他来说是个靠山。

谢子云被打又被村民赶走之后,青州又闹腾了月余,儒生大闹府衙的事件才渐渐平息下来,一时间封国各处无人再敢对萧铭的诸般政令大放厥词。

而且紧随其后封国各处的私塾纷纷关闭,以前在私塾中读书的百姓子弟全部涌入了公孰读书。

因为在报纸上刊登的政令十分清楚,读私塾就不能参与封国官员的选拔,只能参加科举,而读公孰即可以参加封国的考试,又能参加朝廷的科举,如此一来,何乐而不为?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公孰读书根本不需要交银子。

“殿下,这就是青州公孰,按照殿下的意思,这青州公孰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六岁到十二岁的小童分在公孰做左侧的建筑中读书,而十三岁到十六岁的人被安置在右侧的公孰建筑中读书,通过公孰的考试决定这些人最终是够能够进入博文学院。”

一边走着,展兴昌一边将青州公孰的情况介绍给萧铭听。

青州公孰的位置距离博文学院相隔只有百米,在公孰中一共七十二间古色古香的学堂,这些学堂青瓦红砖,鳞次栉比地排列着。

每间学堂前面都有黑板和讲台,初步具备了现代教师的特点。

根据展兴昌提供的数据,如今青州城内的百姓数量已经达到了四十五万人,能够进入公孰的小童数目在六千人左右。

公孰内植被茂密,假山池水交相唿应,在学堂的一侧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体育场,总体而言,公孰的建造上萧铭很满意。

在建造公孰这段期间,他倒是很少前来,此次趁着封地内群情激愤,他觉得开放公孰的机会到了,这正是他将教育普及化的开端。

毕竟虽说在他的干预下,如今青州的军事工业和欧洲相差不是很大,但是总体而言在人才的储备上他还是落后太多。

“这次招收六千人公孰的压力可能会很大,不过你们府衙可要顶住,另外,在教书育人上本王不怕花银子,记住,给这些教书先生的薪俸一定要高,选拔一定要严格,让这些教书先生能够一心教书,心无旁骛,本王可不想自己公孰中充斥着一群滥竽充数的教书先生,为人师表都做不到的,就不用考虑了。”萧铭的口气十分严肃,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误人子弟的教书先生,所以宁愿给高薪也要请到有水准的教书先生。

展兴昌的脸上带着笑容,在大渝国鲜有藩王能够这么重视教书的,在这些藩王甚至是门阀士族来说,他们只希望百姓们目不识丁,如此一来他们便能够让自己的地位稳固,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变过,但是在这里一切都变了。

现在只是青州公孰便培养了六千人,整个封地加起来一次性就可以培养四五万人,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数字。

“是,殿下,在公孰这件事上下官全力支持殿下,坚定不移。”展兴昌斩钉截铁地说道。

萧铭点点头,继续说道:“还有,在公孰中要也不能太死板,对于能顾提前接受跟高层次教育的学员可以让越级学习,如此一来也能够早些培养出可用之人。”

这次的公孰他没有照搬现代,毕竟在这个时代男子十三岁就可以结婚生子,而十五六岁的士族子弟甚至就能够入仕。

而且,他也没有必要按照现代的素质教育来,这很不符合当前的实际,这些入学的学童只需能够掌握十八世纪的知识体系就足够了。

正因为如此,他们学的东西不会像现代一样驳杂,接受教育的时间也会大大减短,十**岁之后他们就能够为青州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