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353章:李渊的坦荡

壮哉大唐少年郎 第353章:李渊的坦荡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3:05:05 来源:笔趣阁

“对突厥你是怎么看的?”聊着聊着,难免会聊到了天下格局,尽管已经被退休,可不见得李渊就不关心时政,只因他在位的时候,突厥给予他的屈辱太多了,故而,对突厥是念念不忘。

“大唐威慑天下垫脚石。”

李渊道:“这话不假,可是与突厥一战,大唐只能胜不能败,而且还是大胜,不灭国,便是失败。唯有如此,才能震慑宵小,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大唐立国之初,我们还没有资格与突厥一争高小,所以,我只能忍。现在,我们是有一战之力了,可形势依然严峻,因为我们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了将万劫不复,要怪只怪杨广把大好江山败得太彻底了,人口是大唐致命的短板,没有人口,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军队。当初,我唐军是内战的一把好手,杀得各路诸侯溃不成军,可为何遇到了突厥就一厥不振了呢?很简单,我们军队是一群放下锄头的老百姓,借助猛将的威势,与同样的军队打仗自然顺风顺水,可是面对突厥这种强兵,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只能忍。只能当孙子。强汉是怎么来的?是经过三四代人当孙子的代价换来的。汉武帝是厉害,可如果没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积累,他打得过强大的匈奴吗?”

“父皇……”

李渊的话,让李世民神色动容,低头道:“儿臣……。”

“父皇知道!”李渊神色复杂,轻叹道:“知子莫若父……哈,这话在我说来确实有些惭愧……我一直以慈父自诩,到了最后才发现不过是个糊涂父亲。这些年我深居太极宫,自我反省终于意识到,造成当日那局面,我是罪魁祸首啊。我太原起兵,不数年间一统河山大唐定鼎。常人都认为我以拯救天下苍生于沸鼎,纯出公心,所以天命在身,得上天庇佑,获得天下。可是谁知道为了这个天下我所失去的?太原举事,导致河东老家受到牵连,除建成、元吉外,所有儿孙子女家仆妾俾都遭杀害。我自幼丧父丧兄,年不过九岁便继任国公,未能体会到亲情的感觉。这午夜梦回,自是伤怀万分。我常年奔波在外,以致儿孙有爹如同没爹,甚至累得他们惨死,心中难安,也倍加珍惜你们。以至于犯了弥天大过……我当皇帝时,因为欠你们实在太多太多,所以对你们确实纵容过度。元吉所作所为若依法理处置,百死难辞其咎,我心如明镜,却依然包庇纵容,耐心呵护。纵观古今,找不到一个皇帝如我那般,因爱子情深,看淡了君臣礼法,枉顾了国家的律法”

李世民低头不言,心下却是万分赞同李渊的这番话。

李渊对他们几个儿子的宠爱放纵,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试问有那个皇帝纵容自己儿子自己拥兵开府、分权割地,甚至影响到圣旨的权威,也不闻不问。

李渊续道:“这俗话都有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可我对你们的放纵却导致太子令与二王教命发至,官员竟如圣旨一般承办,若有冲突唯以到达先后为准,无大小之别。你与大郎、四郎虽无皇帝之名,却掌着等同皇帝的权势。你自小便逞强好胜。有此权势,如何能够不动他心。是我自以为是,单方面的以为你们兄弟齐心……实在未曾想到,因为我的纵容、懒惰,铸造了人伦惨剧。”

“儿臣……”李世民喉咙发哑。在他的父亲面前无法否认,这个皇帝之位,来的确实不正当。

李渊示意他不要说下去,“这立长不立幼虽说是古来的祖训,但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皇帝严苛遵守?我并非迂腐之人。也想大唐千秋万世,长盛不衰。你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你的功劳,朕如何不知。也不是没有人跟朕提议,说秦王功高盖世,理应立为太子。针对这方面,我并非没有考虑过,而是经过多番慎重的思考。选择你大哥。绝不是是因为古训也不是因为父皇偏心,而是我觉得大郎更加适合。至少在当时看来,大郎确实你比适合的多……”

李世民心中不服。

李渊依旧笑着摇了摇头,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是拥有大郎、你还有平阳这三个子女。你们都是人中龙凤。拥有着远胜他人的干略能力。有子女如你们,作为一个父亲,我怎能不骄傲。但你们性子各有不同,大郎性子温和,处事面面俱到,有理有据。而你性子刚烈,虽智勇兼备。却喜欢争强好胜,满怀雄心壮志。至于平阳。刚直不阿,情义双全。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世人得一麒麟子便足以自豪,父皇我有三位,早已知足。平阳身为女儿家,自是不论。大唐第二世皇帝毫无疑问的就在你们兄弟之间。你们都有那个才智能力,但是我认为天下初经大乱,需要的是治理,需要的是巩固,而不是过量的野望。你大哥有文景之能,而你却有汉武的野望。我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历代的史实得出了一个结论,你大哥更适合当太子当皇帝,因为这天下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不是连续不断的战争。你的性子太过好强,我担心你承受不了突厥给我大唐的屈辱,而选择愤然一战,就像当初的杨广。”

李世民心中一禀,想不到自己这位父亲竟然将他看的如此透彻,忙道:“儿臣绝不会步入杨广的后尘。”

“这个,我是不是应该回避一下。”一边的秦风,只听得心惊胆战,汗流浃背,这种皇家秘密真是要他这外人的命。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如坐针毡。

“不必。”李渊、李世民父子异口同声的说着,而后又相顾一笑。

李渊对秦风道:“这是我思考多年的一点心得对你也一样有用,放在国家是国之大事,放在小家亦是治家之道。悲剧发生一次,就足够永世难忘,我不希望后人再次上演当天的悲剧。这种事情,人家不说,不表示不知道,不说是因为害怕而已,既然发生了就不怕人说,不怕人念,人家念了才让我们记得更加深刻,才能引以为戒,终身难忘。”

秦风心里明白李渊这是将他视为自己一家人了,所以不怕出丑丢面子,便也不在乎什么。当然,他也知道李世民的为人,自然不会因此而责怪自己什么的。

“小子,都说你聪明,那么你就凭良心说说,这杨广是好人还是坏人。”李渊把矛头指向了秦风。

秦风知道李渊、李世民不需要听假话,稍作思忖,便道:“弊在当代,功在千秋。”

杨广是一位试图延续辉煌、维护国威的皇帝,并且一直以理想主义治理国家,但他的自负心理与官宦背景,严重左右了他的治国理念与方法,最终导致统治的失败,国家的灭亡。虽然我们不能否认隋炀帝的美好初衷,但滥用民力、铺张浪费、迷信武力、炫耀国威的做法必须予以批判。历史上留下的关于隋炀帝的材料非常少,其中还增添了许多虚假成分,使得隋炀帝千百年来一直是昏君的同义词。但是不能简单地得出隋炀帝是昏君、暴君的结论。与此相反,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泽被后世的京杭大运河,他执政时期的一系列改革,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做了必要的准备。隋炀帝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人物。各种历史版本都在说杨广恶劣到了极点,不但杀父,淫庶***亲妹,而且还有着佳丽三千,可事实上,杨广根本不是好色之徒,他的女人就那么几个,这一点,单从他的子嗣就可以看出一二,他堂堂一代帝王,就只有杨昭、杨暕、杨杲,以及一个早夭的杨铭,而且,都是萧皇后生的。至于女儿,也就南阳公主与嫁给李世民的杨妃而已。仅是这一点,说他荒淫成性就说不过去。

“‘弊在当代,功在千秋’?这话说得很好。只说过而不论功,对他有失公允。”

李渊点了点头道:“现在世人谩骂杨广,将杨广贬的一文不值。主要还是乱世时,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名望,让百姓拥护而恶意散布的一些根本不属于他的谣言罢了,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咱们的功劳。”李渊说得很坦然。

“我相信,如果我失败,或者大唐失败了。我们也与杨广一样,背负着本不属于我们的恶名。”

“二郎,你认为杨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认真的听着,对于李渊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听李渊问到自己,不假思索道:“风儿年少,你不知杨广,情有可愿。其实我们这些有机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杨广并非一无是处。他能力不差,只是没有看清天下的本质。前朝经过大乱之后,民心思定。文帝杨坚极擅敛财,国库虽然充裕,却是典型的国富民弱。面对如此局面,作为一国之君,首要做的是让百姓也跟着富裕起来。可偏偏杨广野心太大,雄心太广,直接给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意图成就一番大业。可惜好高骛远,不但没有好好的治理国家,让百姓富裕起来。反而连续不断的压榨民力,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的灭亡。”

平心而论杨广确实有着超凡寻常的智力和胆略,以他干的每一件事拿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德政。

他为了更好地控制华北,营造了东都洛阳;为了使江南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数次巡游江都;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他掘长堑,修驰道,筑长城;在武略上,他出塞北巡突厥,向南打到林邑,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著,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

这成就细说起来,秦皇汉武也不过如此。

但是有一个细节必需了解:秦拥有百年基业,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历代秦王大多雄才大略,唯一逊色无能的也有吕不韦这样的相国把持朝政,国力之强悍,远胜六国。即便如此,秦始皇也花了足足十年时间一统天下。而汉武帝拥有文景遗留下来的积蓄,他从元光二年开始诱击匈奴于马邑一直到卫青出塞千里杀至赵信城,霍去病封狼居胥山至,一共打了十四年。

而杨广呢?仁寿四年开始大展拳脚到把这么些个千秋伟业都干完,总共只用了八年的时间。(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