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之虎 > 第八十七章 马车

明末之虎 第八十七章 马车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3:11:24 来源:笔趣阁

“千户大人,您所说的四轮.大马车,我大明亦有。而且此物,我华夏古已有之,却不是什么稀罕事物。”听了李啸讲完自已的设想,吴亮笑着回道。

“哦。是吗?”

李啸没想到,这在文艺复兴时期,才从北欧南部最早产生的四****马车,却在中国古代早就被制作出来。吴亮这淡淡一句,倒让他不觉吃了一惊。

吴亮说的没错,其实四轮.大马车,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这东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春秋早期秦国秦穆公墓葬中,就出土了青铜四轮马车模型,现存于甘肃礼县博物馆。只不过,那时地四轮马车只有一个用途:各国国君死后出丧之时,用于运送灵柩。

“李大人,我大明现在亦有四轮马车,却难于普及,大人可知何故?”

“莫非,是道路所限?”

“正是,据在下所知,我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可载重四五十石,由马或骡牵引运行,所拉之马匹要六匹或八匹,且此四轮.大车,行驶缓慢,颇易损坏,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实不如两轮简便,是故难于普及。”(有兴趣的考据癖同学,可详见《天工开物。舟车篇》)

望着吴亮一脸诚恳的样子,李啸陷入了沉吟。

为什么四轮马车未能在古代大范围普及,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多山多河网的地理条件所限,以及修路工艺的粗糙不足限制。

因为这种四轮马车,由于纯木质的轮子上没有橡胶气垫加以缓冲,所以需要良好路况才能快速方便地行走。所以在历史上,这种四轮车基本只能在官道上行走,故而很快被适应简易坑洼的泥路、山路且造价更便宜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所取代。

只是这种两轮车,笨拙缓慢,设计很差,两匹骡子或挽马拉着,一车最多拉十几石粮,很难装到二十石,一般也就最多两千多斤的载重,这运输效率着实太小。

而那种人力独轮小车,在中国大地却是最为普及的车种。那种小车,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发明。在李啸幼年时,还在农村见过,一千几百年都在使用,可想而知生命力有多强。在影视剧中,常见这样的情景,一家子外出逃难,男主人用根皮带套在肩膀上,前头坐着女人小孩和行李,推车在田埂和夹渠上,小车吱呀,健步前行。在民国时,那时的独轮小车已经有橡胶轮胎,承重更多,一车推三四百斤也很轻松,一日走个五六十里都不在话下,后世的解放战争中,这种独轮小车更是大显身手,陈毅元帅就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万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只不过,遇到困难,便就此放弃四轮.大马车的构想,反而只能采用原始落后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李啸实在心有不甘。

在世界历史中,俄罗斯帝国从欧洲横穿西伯利亚再征服到远东,广袤荒芜旷古无人的大地上,连人类的足迹都没有,哪有那么多道路。那些俄罗斯雇佣兵哥萨克军团,从欧洲地界一路到中亚和西伯利亚,一个又一个斯坦,一个又一个汗国,皆被踩在脚下,最后打到黑龙江边。

战争和移民,这几百年的俄罗斯拓展历史中,就没有停止过,包括后来统驭庞大的帝国,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原野上,到处都是那种四轮的大型马车在奔驰运输,不论是收获还是迁移,或是支撑扩张战争,马车的作用其实还在大炮与火铳之上。毕竟没有后勤,火药和子弹加上补给,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四处奔驰的四轮马车,成就了被英国人称为旷古巨兽的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人靠四轮马车能做到的,为什么李啸和他的部下就做不到,实在没这个道理。

因为四轮马车相比两轮马车,最大的好处是,可将马车的载重大幅提升。

四轮车的四个轮子构造,使得拉车的马匹,不用再做支点,以承担马车承载力,只是单纯提供拉力即可,从而极大提升拉载效力,据计算,只有双马拉动的情况下,至少可将载重提升近五倍。

而四轮马车的难于普及,除了当时的道路难行之外,现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轮马车,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难于转向。

中国古代无四轮车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道路问题,而是中国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人的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难于转向,导致实用价值很小。这个旷世问题,中国人几千年也没解决。

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上,画有多辆四轮车,皆是典型的不能转向的四轮车。这种车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代中国的五十年代初。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车子的转向,则是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在沟里滚动,秦始皇的车同轨就是为了这个方便。)

这种粗糙简陋的四轮车,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北方农村人都还见过,据说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因为这种车子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光辉形象,才终于淘汰了这种粗笨的四轮车,倒还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所以现在把问题归纳起来,李啸要着手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道路难行的问题,一个便是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前一个问题,李啸现阶段暂无能力加以更改,不过,他可以避重就轻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他现在李啸打算开展的车马行业务,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货物运送,基本上都是走官道,走这样的四轮马车还是不成问题的。现在大明的这种粗笨四轮车能走,那么自已研制的新式四轮车,自然没有不能走的道理。而李啸不会开展货物配送下乡活动,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走崎岖小路与山道。

第二个问题,来自后世的李啸知道,西方的四轮马车之所以运作自如,却是因为发明了转向架之故。西方出现的可转向四轮车,最具创新的设计为,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通过这突破性的设计,四轮马车才终于成功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世界历史上演出了属于自已的辉煌剧目。

西方的四轮马车,从产生到定型,先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不断改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就可成功的事情。

李啸下定决心,该做就做,如果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那只会一事无成。

“吴先生,我要做的这四轮马车,与大明现有的四轮车不同,必须要可以轻松转向,方为合格,可以先做试验性研究,本官并不求能一步到位完美无缺。”李啸最后下了结论。

他随后把铁匠张铜柱与火器总头赵杰一并叫来,给他们画了一张根据后世的记忆,绘出的四轮马车草图。

张铜柱与赵杰看了眼前的图,都有一种开了眼界的感觉。

他们看到,李啸所绘的马车,车身较长,护板前高后低,前护板上镶嵌着木板钉死的座位,下面有搭脚,两层板制成了车夫的座位,在车夫座位下是前轮,有一根长杆加两侧护木连接前轮,这就是连杆,两个前轮并没有如以前的马车那样固定在木框上,而是用中滚轴和连杆相接,长长的连杆又被固定在圆盘式的前轴上,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份与前轮悬挂结合,这样骡马转向的时候前轮的悬挂也就整体转向。

李啸在绘图时,脑海中也在思索这四轮马画的转向原理。李啸认为,四个轮子的马车,颇有些类似后世的小汽车,转弯的时候两只前轮必须朝一个方向偏,才能顺利转弯。这样当前方的牵引力改变方向时,车辕通过轴套,改变车轴的方向,也就使得车轮朝牵引力的同一方向转动,实现四轮车的转向。

这是一个后世普通人都知晓的常识,却让此刻的明朝工匠感觉十分新鲜。

“此车草图便是如此,本官要求你们所研制之四轮车,务必要能灵活转向,便于使用,如果仅仅是复制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那意义便不大了。”李啸侃侃而谈。

“大人这泰西四轮马车图样,实是新鲜,却也给我等颇多启发,大人且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我等定会尽快将样品制好。”赵杰郑重禀报道。

“李大人您放心吧,小老儿会尽力配合赵总头做事的。”张铜柱也在一旁附合。

“嗯,希望你们尽快制好,这四轮马车,是咱们要成立的车马行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本官就拜托二位了。有何物料需求,尽可向吴赞画提出,由他着手解决。”李啸说完,向二人拱了拱手。

见李啸对自已这般看重,二人十分激动,心下愈发在想,定要好好做好李啸交待下来的这件差事。

“二位,按本官此图试制样品出来,却需多久?”李啸最后忍不住叮嘱了一句。

赵杰与张铜柱商议了一阵,赵杰说道:“大人,我们尽快于一个月内,将此样车制好。”

“好,制好后,本官重重有赏!”李啸大笑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