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之虎 > 第九百章 迁先帝,灭宗藩,覆顺贼

明末之虎 第九百章 迁先帝,灭宗藩,覆顺贼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3:11:24 来源:笔趣阁

李啸既称帝,首先自是对手下有功将士论功行赏,各赐官位爵衔,全体将士亦各有封赏,于是,群臣大悦,将士皆欢。

不过,李啸却没有象先前的开国皇帝那样,做诸如大赦天下之类的应景之举,而是依旧把这些犯人依先前条例,加以处罚和惩治。

来自现代的李啸,当然知道,法律对于国家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些犯人,就该为他们犯下的罪行,得到相应的惩罚,决不可因为朝代更替而加以减免。

对恶人坚定不移的惩罚,才是对百姓最为有效的保护。

李啸更是认为,在将来合适之机,更要突出并彰显法律之地位,使其得与君权并重,对国家实行长期而稳定的管制,当可确保长治久安,让大唐帝国得以比泰西诸国,能更快更早地进入近代国家。

且从长远来看,如果能走好这一步,方才对国家,对民族,最为有利也最为长久的福泽呢。

至于前往塔斯可尼亚岛的原安平皇帝,现在的归命侯朱慈炤,李啸已派出专人,由唐军水师全程护送,前往他的分封之地而去。

朱慈炤一行人,由十余名太监及宫女作为陪同,登上一艘鹰击级战舰,在大批唐军水师陪同下,从天津港出发,一路兜转南下,直往澳洲而去。

这个年仅十二岁,安静内向的少年,一路上表情平静,言语恭敬,倒是令船上一众水师兵卒对他大有好感。

而对于朱慈炤来说,前往这样一个初沾汉化的海外孤岛,远离朝政与纷争,与世无争地安静生活,从而保全明朝国号,保全自已的性命与前程,保全崇祯的血脉与祭祀,可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了。

李啸还打算,等朱慈炤再大一些,到了适婚之龄,便将自已的小女儿李琼许配给他,以示恩宠与眷顾。

只是不知道,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不是也多少因为,有良心愧疚的原因在其中。

水师船只在海上行走了约两个多月,终于顺利抵达塔斯马尼亚岛上,来到了这块李啸为朱慈炤划定的,可以继承明朝国号的小小封地上。

令朱慈炤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岛上,那弘光伪监国朱由崧,竟亦在其中,恭迎他到来。

原来,当初朱由崧被郑芝龙手下兵卒打残,以至半身瘫痪,却还强行从福州运往澎湖后,便一直在澎湖休养。

由于背负着前明伪监国的称号,朱由崧心下一直心惊胆颤,生怕李啸何时不高兴了,便寻他一个罪名,将他斩首了事。

好在李啸心胸宏大,在听知了他现在这般有如丧家断脊之犬的惨状后,对他倒还颇为同情,故放了他一马,只是将他的爵禄与大部家财罚没了事,对他本人,倒没有实施进一步的惩治。

朱由崧虽失官爵与家财,但就此保住性命,实是万幸之至。只不过,现在的他,人虽还在澎湖,却已腆颜其处,极其羞见故人。

后来,在听闻李啸登上帝位,改朝为唐,并派出朱慈炤前往塔斯马尼亚岛继续明朝封国时,他便动了心思,上书请求朝廷派他同去此岛,以远离纷争,颐养天年。

对于朱由崧的这个要求,李啸思虑良久,最后也加以同意了。

毕竟,这位前明的伪弘光监国朱由崧,身名俱臭,也再无任何政治资源可用,让这样一个半身瘫痪的残疾人去那遥远安静的塔斯马尼亚岛上避世度日,倒比让他继续留在澎湖这样一个唐军正在大规模建设的海军基地,倒要强得多。

只不过,李啸要求,朱由崧只得带上几名家仆前往,不可再带任何人前去。对于这个要求,朱由崧自是一口应诺。

毕竟,现在的他,再无任何政治野心,只想着去一个遥远偏僻之境,安度余生,便是足矣。

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海岸上,瘫痪半身坐在一张木床上的朱由崧,见到了神情憔悴,却总算平安到达的朱慈炤。

二人论起关系,算是叔侄,只不过,这一刻二人相见,皆是百感交集,却又皆不发一言。

是啊,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

朱由崧来此了此残生,朱慈炤在这里悄然度日,除了可能一个死得早一个死得晚些外,又能有何差别呢。

很快,岛上便有李啸提前派出的文官过来,先是打发朱由崧回家,再迎接朱慈炤去岛上那为他建好的小小宫殿居住。

从海岸到王宫,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窄窄水泥路,朱慈炤在众人的陪同下,缓步前行,最终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李啸称帝半年后,天下大定,秩序井然,各地的残兵余匪,皆被剿除杀净,全国范围内,各地百姓终于重新安居乐业,过上太平日子。

宁当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般惨痛的经历,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苦难的人,才能最终明白,也才能真正切身感受。

见国中大定,时机已到,李啸遂又颁布旨令,命令各地官员,大力清查收缴前明的皇亲国戚以及各地藩王宗族的多余田产,让他们不再独享超越普通百姓的好处与特权。

这项工作,本来是要登基之后就立刻要开始进行的,但李啸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容忍了他们半年,等国中局势稳如磐石之际,才决定对他们动手。

不出李啸所料,这些在改朝换代中,尚且保持平静的前明宗室与贵戚,见到李啸终于开始拿自已开刀了,顿是皆怒火中烧,纷纷起兵反抗。

这样小规模的骚乱,没有百姓支持与周全计划,自是被唐军迅速镇压,随即剿灭。

李啸对他们自是毫不客气,立即下令,全部夺其爵禄官衔,没收其全部田产家宅,首犯斩首,从犯流放西伯利亚,永世不得回返中华故地。

于是,多达千余人的明朝宗亲与藩王权贵,被李啸斩首处死,一时间,国中震怖。

其余参与反叛的朱氏皇亲宗族,尽皆流配西伯利亚,而没收的财产尽入国库,田土则全部分给无地百姓。

李啸这般举措,实是借力打力,又拔除了一个巨大隐患。

毕竟,这些有钱有权又有田土的明朝宗亲藩王,对于自已绝对是面服心不服,与其等他们积蓄了实力再来反叛,还不如趁现在局势安稳将他们一举铲除更为妥当。

于是,这些前明的宗室藩王,高官贵戚,被李啸有如打扫垃圾一般,全部扫到西伯利亚这般苦寒之地安家。

其实李啸这般做法,已算是颇为仁慈大度了,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虽是前往苦寒之地安家,但能得以活命,若是如在真实历史上那般,落入满清之手,才会真正死路一条吧。

而那极少数老老实实献出多余田土的明室宗亲,则被李啸优待,准允他们保持爵禄虚衔,继续生活下去。

当然,他们的爵禄,皆是流衔,世代消减,终至于无,李啸以汉武帝推恩令的方式,让这些前明的宗亲贵戚,最终无声无息地泯然众人,再不复有任有作为。

明朝宗藩这个巨大隐患,既已全部平定消除,李啸又令二镇兵马,分从榆林、宣府北路二地,挥师北上,一统蒙古诸部。

唐军兵精将锐,迅猛推进,而失去清廷依恃的蒙古诸部,早成惊弓之鸟,立即纷纷臣服归降。

只有外喀尔喀蒙古数个部落不服王化,决意对抗天兵,唐军当即挥师猛攻,将其兵马全部消灭,整个部落屠男留女,再无任何存留。

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在这块只认实力的蒙古高原上,李啸以血与火的方式,以刚柔并济的手段,对蒙古诸部实行了十分有效的征服与统治。

四个月后,蒙古诸部全部平定,各部无论大小,皆派了汉官治理,且安排了相应数量的唐军兵马驻守其地,以确保当地长治久安。

而各个部落,其原来族长与诺颜、济农等职,均成了虚职,虽然名位依旧尊崇,且还可从唐廷领取俸禄,但再无实权,部落中大小事务,皆由驻守汉官说了算。

蒙古各部的原有兵马,亦由唐军辖管,平时作为辅兵使用,若有急事,则与唐军一道受征,听从国家调派。

蒙古诸部平定后,李啸又立即派出大批学官,前往当地实施汉文为主,蒙语为辅的文化教育措施。同时,调派征募大批工匠,修筑从京城以及陕西、山西、宣府等地通往蒙古的标准道路,真正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之路。

和平光阴易过,时间很快就到了贞兴二年夏季。

在大唐国中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各类初始工业更是蓬勃发展之际,大唐的西北边境,却又有重大消息传来。

原来,李自成自夺了叶尔羌汗国东部数城作为立国之基后,心生狂妄,与北面的准噶尔汗国相约,想要一道夹攻喀什,意欲一举灭掉叶尔羌其整个国度,然后与准噶尔汗国平分其国。

李自成认为,现在叶尔羌汗国经过历年交战,兵马大损,国中已疲,矛盾更是尖锐,现在正可毕其功于一役,与准噶尔汗国一道,彻底攻灭这个盘踞西域的国度。

他这般作想,国中诸如牛金星宋献策之类谋士,自是全力反对。

他们苦劝道,现在大顺经过数年苦战,又在唐军的大力协助下,才占得叶尔羌汗国东边数城,正宜招揽百姓流民,休养生息,待国力强盛之后,再向叶尔羌汗国用兵亦不为迟。

牛金星宋献策等人虽这般苦劝,但已被功业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哪里听得下去。

更何况,现在的他,急于扩大统治范围,好摆脱唐军的束缚,从而重新进取中原,以报当年被唐军赶出中原的奇耻大辱。

他因存了这般心思,故更是要急于要灭掉叶尔羌汗国来扩充实力,最终,李自成在盛怒之下,竟轻率地自点十万大军,统兵大进,直攻喀什而去。

但是,他虽计划周全,却万万没想到,准噶尔汗国因国中突发瘟疫,兵马出动并不及时,故叶尔羌汗国得以调集兵力,全力于途中伏击李自成大军。

而且,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外患太重,原本国内矛看重重的叶尔羌汗国,国中教派冲突,皇位之争等矛盾,竟皆得以缓和,这才使国王阿不杜拉得以调集国中精锐兵力二十万,全力用来对付外部侵略。

这样的境况变化,其实皆被牛金星等人当日苦劝过,只不过,一心沉浸在胜利幻想中的李自成,根本听不进去。

骄兵必败,自古宜然。

结果,在进军喀什中途的一处无名山谷处,李自成的十万大军,被阿不杜拉的二十万兵马团团围住,再无任何逃脱的可能。

李自成又惊又怒,只得下令,全军突击,定要逃出重围。

为了鼓舞士气,他身先士卒,领着一众护卫,率先冲在前头与叶尔羌汗国士卒,对攻厮杀。

只是,顺军远来,兵马俱疲,又被人给打了个伏击,重重围困于山谷之中,士气已消沮到了极点,纵是李自成身先士卒,却也难掩败势。

更何况,叶尔羌汗国作战方式十分阴毒,他们在迅速堵住山谷的入口后,立即以强弓劲弩居高临下射杀顺军,同时大量滚木擂木从山腰滚滚推下,对围于谷中的顺军,造成了极其可怕的伤亡。

一根呼啸而来的弩箭,透过混乱交战的人流,噗的一声轻响,射穿了大顺皇帝李自成的咽喉。

这位身先士卒奋勇拼杀的皇帝,大瞪双眼,从马匹上倒栽而下,随即被纷乱的马蹄与人脚,给踩成了一张薄薄的肉片。

李自成一死,顺军立时崩溃。

接下来,在短暂的伏击交战后,李自成兵马全军尽溃,溃兵们哀嚎着四下逃窜,却无路可寻。最终皆被围攻的叶尔羌汗国兵马,有如杀鸡宰狗一般,屠了个一干二净。

这场惨酷的山谷伏击战,自此结束。

大顺皇帝李自成、以及手下大将刘宗敏、田见秀等人,包括作为随军参谋的宋献策、李岩等文官,亦皆死于此役。

李自成,这位在明末历史上堪称翘楚的流寇领袖,终于在这遥远的西域,走到了自已的人生终点。

只是,大丈夫处世,自当横行天下,纵身死异域,功名俱灭,然名扬史书,千古传闻,又何憾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