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之虎 > 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

明末之虎 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0:17 来源:笔趣阁

八天后,李啸全军,顺利返回山东赤凤城。

返回城中后,心情大好的李啸下令,对全军有功将士另行嘉赏,而全体出征将士,在得到赏银后,复放假三天,让他们去和家人团聚,以示慰劳。

李啸的命令下达后,出征将士无不喜悦。

接下来,李啸便向朝廷兵部撰写奏捷文稿,他在信中详细写明了自已是如何打败清军,守卫海洋岛,又是如何率军东援朝鲜,大破清军水陆两军,救出朝鲜皇族,并强迫清酋皇太极签订停战协议等事。

现在李啸已是左都督,官阶已至品阶之顶,故他再不必如以前一般,要与别人分润功劳。所以李啸在信中,毫不客气地为自已表功,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已的决策及作战经过。

李啸在信中,尽展自已的忠君爱国之心,不过,在慷慨表述自已的报国之情后,他在信的末尾,还是加上了自已的一点希望。

那就是,他希望,为更好地组建船厂,经营水师,他希望朝廷能把登州府城一地,交给自已经营管理,以便如以前的登莱一般,成为明朝重要的军事基地。那么,将来不论是北攻清朝,还是东援朝鲜,皆是十分便利快捷。

登州城池结构特殊,这座分为陆城与水城两处的沿海重城,实是发展水师的优良场地。选择登州城,作为水师基地以及船厂新的建设地点,李啸是有经过慎重考虑的。

虽然在经过那场残酷血腥的孔有德叛乱后,现在的登州城,还是一片残破荒芜,人口寥落,但里面的各类军事设施,却还有残迹可寻,重新翻建不算太困难。尤其是那极适合驻扎水师的登州水城,因叛军撤退匆忙,基本保存完好,若加以整修与扩展,怕是泊驻数百艘千料大船,都绰绰有余。

这样的话,外面的水城可驻扎水师,陆城内则可建立大型的造船厂和船只修理厂,有登州城那高峻的城池护卫,和外面的水师屏护,李啸的船厂当可在登州城稳定快速地发展,再不会与在海洋岛上一般,有被清军突袭而彻底毁灭的危险。

李啸自认为,自已这个要求当不过分,毕竟自已立得这般大功,得到登州城,也是为了组建水师之用,朝廷于情于理,当不会拒绝才是。

而且,为了表示自已的诚恳态度,李啸在信中表示,整修建造登州城的全部费用,皆由自已自行筹备,并不要朝廷出哪怕一分银子。而且,每年还可向朝廷交纳登州城的全部税赋,以向朝廷表明,自已绝不是白占便宜的心思。

写信完毕后,李啸派出亲兵队长李浩然,亲自率领一众轻骑前往京师报捷。

接下来,李啸便开始重点筹划济州岛的开发工作。

他随即安排,让赤凤城总管许秀清等人,派出手下吏员,去山东、河南、北直隶等地,要他们在这半个月内,招揽至少8万名流民,作为先期前往济州岛拓殖的主力。

李啸相信,这批流民赶到济州岛后,所开垦的荒田,即使赶不上种植春小麦,也可以立即开始耕种粟子了。

接着李啸将铁龙城总管吴亮调出,担任济州岛拓殖团长,全面负责济州岛的行政机构组建与当地各项工作治理。

毕竟,济州岛对李啸来说太过重要,不容有失,故李啸觉得,自辽东时便忠心耿耿跟随自已,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吴亮,当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济州岛的行政规划,李啸考虑到全岛尚是荒僻,人口不足,便决定采取精兵简政的管理模式,即整座济州鸟上,只设一座济州城统管全岛,原有的朝鲜编制的大静县与旌义县撤消,再于济州城中设立诸如民政司、商业司、工业司、农牧司、安全司等各类行政部门。

同时,全岛共划为十个乡镇,每个乡镇分别设有民政分所进行管理。

然后,李啸任命了在本次海洋岛守卫战中,表现突出的靳统武,担任济州岛守卫将领,军职也提拔为总长,全权负责济州岛的安全守卫工作。

随后,李啸让靳统武从赤凤营中挑选了约500名军兵,作为骨干力量,再配上1000名辅兵,组成总共1500人的济州驻守军,乘船前往海洋岛,接替赤凤营留在济州岛的一哨军兵返回。

受到重用的靳统武,十分欣喜,他向李啸大声宣誓,定将济州岛守得固若金汤之后,便带着选出的军兵们,先行出发前往济州岛。

靳统武出发之后几天,吴亮在挑选齐了各类行政文官后,又带上数千名建筑工匠和大批的建筑物料,亦乘船前往济州岛。准备在组建行政机构之时,便按李啸的规划,立即开始扩建一座全新的济州城。

望着那些前往济州岛的船队,逶迤东去,李啸一脸欣然,心头满是感慨。

如果济州岛开发成功的话,李啸将拥有五座主城,即赤凤城,铁龙城,金汤城,彰化城,以及济州城。这些主城,有如一个个有机的部位,共同组成了李啸军的庞大身躯。

这些城池中,业已建成了多项李啸军的支柱产业,诸如钢铁、呢绒、生丝、绸缎、卷烟、盐业、矿业等等,每天都在为李啸产出巨额的商品与财富。

而且,若等到李啸据有的台湾土地,与济州全岛开发完毕的话,李啸会总共拥有340多万亩耕地,50多万亩桑田,1万八千多亩盐田,粮食供应将会极大丰富,足以支持李啸的下一步扩军计划。

不过,现在的李啸,暂时没有大肆扩军的打算。

毕竟,以上的规划,很多还在实施阶段,济州岛的开发才刚刚起步。而象台湾等地,更是还有台南台北两地分别为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占据,连全岛统一,都还尚未完成。

自已那些难心勃勃的计划,还是需要有时间来完成的。

在安排完毕济州岛开发的任务后,李啸交给了自已最信任与倚重的军前赞画陈子龙,一项独特的人才延揽工作。

那就是,去把那去年年底时,被首辅温体仁排挤回乡的兵部员外郎华允诚,招揽到自已手下。

去年夏天,李啸率军驻屯京师永定门瓮城时,兵部员外郎华允诚对李啸军的细排安排与照顾,让李啸对其印象颇佳,故现在的李啸,出于爱惜人才之意,愿意专门派出陈子龙,却把华允诚延请到自已帐下。

李啸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把明末时期一些此时尚无官职赋闲在家的有名人士,招揽到自已手下,让这些能在史上留下名声的杰出人才,特别是那些颇有名望的文人名士,不至于就此埋没,而是能为自已效力,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不管在哪个年代,精英人才,都是宝贵稀缺之物,若这些人物,只能寂寂无闻地老于山野,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当然,这些有名人士,多为清高之辈,李啸未必能延请得动,但是,凡事尽人事听天命,有了这番真诚的邀请,李啸至少可以让自已不会后悔。

象这位前兵部员外郎华允诚,其实说起来,与明末清初那些大家相比,可能名声才学还算不上特别有名,但李啸这般热情延请,却是存了个千金买马骨的心思。

如果连一个不太出名的华允诚,这位李都督都能热情延请,那李啸相信,那些自命不凡的名士大家们,怕也会悄然心动吧。

况且,李啸还交待陈子龙,若还在江南一带还有其他有名望的赋闲人士,大可一并招揽过来,李啸一定会厚待这些前来投靠的名士。

陈子龙应诺而去,一脸欢喜之状。

华允诚家在苏州,离陈子龙老家松江府却是极近,陈子龙这次去延请华允诚,正好顺便回家探亲一趟。

安排完陈子龙去招揽人材后,只过了三天,从铁龙城中风尘仆仆赶来的火器总头赵杰,带给了李啸一个最让他欢喜与振奋的消息。

那就是,经过反复试验,用上好精钢制作,采用内模水冷技术,和多层嵌套技术的大口径重型龙击炮,终于定制成型了。

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火炮的弹重一般区分是6、8、12、16、24、32、42磅。李啸为了让工匠与炮手更好掌握尺寸,将8磅以上的炮弹转换成明市制,即6、9、12、18、24、32斤等各种规格,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这种结合了十九世纪罗德曼炮与克虏伯炮双方优点的龙击炮,研发的进度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

赵杰与一众葡萄牙工匠,在反复试验后,先是在去年年底时,制出了能打6斤与8斤实心炮弹的小型龙击炮,然后,便是在今年二月初时,制出了能打12斤与18斤铁弹的中型龙击炮,而在现在的五月下旬,最让李啸为之渴盼的,可用于攻打坚城,能打24斤与32斤的重型龙击炮,终于研制成功了!

当李啸站到那门昂然耸立,黑洞洞的炮口有如巨兽张开的口吻,重量达2500斤,可打放32斤的重型龙击炮身前时,他一脸的笑容,有如天上的艳阳一般灿烂。

他看到,这门火炮,外表为后粗前细的多层嵌套形状,有如用大小竹节相套一般,外现呈现精制钢材独有的银亮色,但并不是特别的光滑。

其实并不是赵杰他们不能将炮身打磨光滑,而是这样的外形,可以增加炮管表面积,从而更有利于散热。

而炮管内部,却是钻镗得干干净净,极其的平整光滑,里外通直,且在炮管内部,按李啸当日的吩咐,细细地抹了一层菜油,以保养炮膛,防止生锈。另外,还在炮口处加装了一个密封炮盖,防止在平时或搬运过程中,进入沙尘与水气。

相比于李啸对火炮的细心与爱护,当时的明军炮兵与清军炮兵,却还完全没有这样保养武器的概念。

虽然平时他们直接拿大红缎子打结,给炮身覆以炮衣以示尊敬,但却很少清洗保养炮管,也没有密封炮口之类的措施,因此其火炮很容易受湿气侵蚀而生锈,进而影响其射程与精度,并且导致火炮寿命大幅降低。

而龙击炮除了设计上引领了时代潮流外,它也完整地继承了现在的红夷大炮的全部优点。

这种炮和红夷大炮一增,炮管长,那有如竹节状环环相套的管壁,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而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皆设有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另外还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从而大幅提高射击精度。

相比老式的红夷大炮,采用精钢铸制和新法铸造的龙击炮,有一个红夷大炮永远不会具备的优点,那就是重量轻省太多。

按赵杰等人的估算,这门能打放32斤重型铁弹的龙击炮,若按孙元化的铜胎铁芯炮制法来做的话,估计要达将近7000斤!(当然,能做出来的概率亦是极低。)

可以看出,在打放同样的炮弹之际,龙击炮比红夷大炮的重量,竟减轻了60%之多!

赵杰等人,在改进火炮的同时,亦对火炮使用的弹药量,进行了定装处理。

在旁边的一个大铁盒中,整齐地放着一包包放到铁盒里保存的火药,这些火药均已事先按所使的火炮规格进行了定量称取,从而大大方便了炮手在战场上实际使用。

定装火炮火药,是赵杰等人从鲁密铳定装火药中得来的灵感。这种事先测好份量,用油纸包裹,分别保存使用的定装火药,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技术,但这点小小改进,却让炮手在操作时,更加简便安心。这种定装火炮弹药的方法,可完全杜绝了装药过多而导致炸膛的可怕情况。毕竟,如果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下,让炮手还要去亲自测算份量再倒火药,压力极大的炮手,在操作过程中极易产生失误。

而且,哪怕不打仗,就是在平时训练炮手时,要让这些基本都是文盲的炮手,去了解不同型号火炮的火药配比,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只会徒增炮手学习的畏难情绪。

而除了改进了定装火炮火药外,赵杰还与车马行的工匠们进行了合作,生产出了适合火炮搬运拉行的四轮炮车。

这种四轮炮车,虽然车身主体,亦是由厚重实木制成,但全身包铁皮,以增加火炮搬运时的耐磨度,且所有的轮子与承轴,皆是由用标准件组成的中碳钢制成,以便于在磨损时,可以及时更换。

有了这种炮车,一般只有400至500多斤重的轻型龙击炮,可由单马拉行,有1000斤至1600斤重的中型龙击炮,可由双马拉行,而最重的2000斤至2500斤重型龙击炮,则可由4匹大马同时拉动行走。

赵杰对火炮性能的介绍之后,又喜孜孜地对李啸说道,经过他们实际试验,一门普通的龙击炮,经测试,在打至3000多发时,炮膛才开始出现裂痕而淘汰更换。

3000发!

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要知道,现在欧洲的铁炮,一般仅能打600发便会淘汰报废。而现在明清双方,所制作的火炮,不过仅能打放不到300发。(注:康熙20年时,清朝曾拿南怀仁监制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进行了大规模测试,动用240门炮于3个月实弹射击21,600发。《康熙实录》中记载,有几门大炮射击300~400发以后依然完好。也就是说,明清时代的火炮,寿命一般不超过300发。)

李啸心下暗想,这样的龙击炮制作出来,那么至少可以经数十次战争,都不会被淘汰。这样坚固耐久的火炮,却是能更好地支持,李啸将来那跨越千里的长途远征。

听完了赵杰的介绍,接下来,李啸自然是要亲自测试火炮的射击性能了。

“拉至城外山崖之处,给本官试炮。”

李啸一脸喜色地昂然下令道具。

“在下遵令!”(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