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之虎 > 第四百八十章 兵进赫图阿拉

明末之虎 第四百八十章 兵进赫图阿拉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0:17 来源:笔趣阁

听了方中吉的话,李啸陷入沉思。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说起来,他对于这些龙脉风水之类,还是半信半疑的。从前世到现在,都是一种敬而远之冷淡面对的态度。

毕竟,在真实历史上,明朝的灭亡,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一味地将责任推给龙脉与风水,还是有失偏颇的。

只不过,李啸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认为,既然这些东西能够千古流传下来,在民间与官方都有极强生命力,也许确有一定道理也说不定。既如此,倒也不妨一试。

只不过,李啸也清楚听到,这方中吉说过,若是斩破龙脉,会对作法者自身造成严重反噬,却不知道,方中吉考虑了这一点没有。

“方道士,你不是说,这斩破龙脉一事,会对作法者造成严重反噬吗?你就不怕……”李啸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

方中吉惨笑一下,脸上便显出坚毅之色:“唐国公,本道要斩断龙脉,便是逆天而行,早已将生死置于度外了,又如何会在乎这条残命!想那鞑虏先后几次入关,杀我华夏百姓有如杀猪宰狗,连在下也险些丧命在其屠刀之下,这般血海深仇,我若不报,誓不为人!”

见到方中吉这般慨然表态,李啸脸上闪过一丝微笑,他沉声道:“好,那就请方道士回去准备一番,明天一早,就随我军一道行动吧。”

方中吉大声应诺道:“好!那在下就先行回去,明天与贵军一起出发。”

次日天亮后,唐军全部集结整伍,便立刻西渡鸭绿江,兵锋直指赫图阿拉。

而相士方中吉,则是带着他的那名小仆,两人皆是骑马,跟着唐军行进。

渡化鸭绿江后,李啸选择的行进路线,与当年萨尔浒之战时,朝鲜部队所选择的路线,完全不同。

萨尔浒之战时,朝鲜部队是经宽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并最终与明军刘部汇合,一路由东往西进攻。而现在的李啸,选择的路线是,从雩时镇出发,一路径直西进,过鸭绿江,再一路经过大鼓河,桓仁寨,再沿富尔江西进,最终抵达赫图阿拉城南部,原先刘部溃灭的阿布达里岗。

唐军所选择的这条路线,更加崎岖难行,也更人迹罕至,而李啸这所选择这条路线,却是希望,在这样人烟缥茫,近乎无人区一般的环境里,让自已的军事行动更加隐密,也更能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全军将士在这近乎原始的杂树与山崖间穿行,速度自然被大大限制,不时有唐军士兵,失足掉落山涧,活活摔死。

对于这些士兵的死亡,李啸面无表情,眼睛都不眨一下。

自古兵凶战危,更何况这千里翻山跃岭的偷袭进击,手下士兵的死亡,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要知道,三国时期,邓艾偷袭阴平,在翻越崇山峻岭后,全军将士死了一大半。饶是如此,也都坚持下来,最终千古扬名。现在李啸的唐军,才不过摔死了几十名士兵,却是根本不值一提之事。

更何况,慈不掌兵,对于现在已是心冷如铁又杀人如麻的李啸来说,这些唐军士兵,本来就只不过是自已用来获取胜利的筹码而已,根本就不能当成一个正常人看待。更何况,又有优厚的战死抚恤,来让他们死得其所身后哀荣,这些士兵纵然一死,也会十分平静地面对。故而,对于这样的零星伤亡,李啸根本不以为意。

上次萨尔浒之战时,刘部与朝鲜军兵汇合后,有两万余人,而现在,李啸手下的唐军,也只有两万多人,只不过,唐军的精锐程度与火力配备,与当初的刘部相比,可谓一个天下,一个地下了。

这次出征赫图阿拉的唐军,包括甲乙两总30队盾兵,60队枪兵,玄虎重骑2000人,飞鹞子轻骑2000人,横行哨2000人,辅兵2000人,鲁密铳兵9000人,重型龙击炮100门。总兵力达到了两万五千多人。可谓兵强马壮,战力之强悍,当初的刘部,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而李啸在到时雩时镇后,也收到了辽东安全司的人员传来的,关于赫图阿拉的兵力配置情报。

那就是,现在赫图阿拉城中,只有宗室镇国将军巴布海为主将,镶黄旗固山额真墨尔根为副将,率领了三千满州兵马,驻守其中。

因为考虑到这里是满州民族的发祥地,为防止外人玷污了龙脉之气,故在这里只有满州军兵驻守,而没有蒙古兵与汉军。

对于一座没有任何敌患的内地城池,安排了近三千人驻守,可谓已是绰绰有余。之所以安排这么多兵力,是因为,皇太极认为,赫图阿拉城,这座清朝的兴京城,乃是满州的根本之地,万万不可有失,才刻意派出了重兵守卫。

当然,他这番用意是好的,只不过,在长达数十年的没有任何战事的情况下,再有警惕性的部队,也会变得松懈不堪。

象现在,本来自富尔江地段开始,便已是兴京城赫图阿拉的属地,理应派出哨骑四下巡逻的,但这几十年没有任何战事的情况下,下面的哨骑也开始纷纷偷懒,最多前进到离富尔江有数里之外,便纷纷撤回。

故而在十天时间里,唐军一路西进,最终顺利地抵达了富尔江西岸,却没有遇到任何清军的探查或阻挠。至此,最为艰验的路段,已全部顺利地走了过来。

当然,这一路上,唐军也折损了近两百名唐军,大部皆是失足摔死。相比两万余名唐军的成功到达,这点损失,可谓微乎其微。

而相比先前的明将刘铤,李啸可谓无比仁慈。

史载,刘部率军一路往攻赫图阿拉城时,沿路攻占女真山寨,将自已军队中,那些瘸子、瞎子等不能动的人全部杀死,以防他们拖了部队的后腿,才一路继续向前进军。

随即,李啸立即下令,让全军向阿布达里岗快速行进,以期尽早占领这个,原先刘部东路军兵败的地方。

在向阿布达里岗进军的进程中,全军将士还可不时看到,在崎岖的小道旁,有散乱的白骨与生锈破损十分严重的兵器盔甲,应该是上次萨尔浒之战中,战死的明军或朝鲜士兵了。

见到这些遗物,李啸脸色紧绷,心下却在暗暗发狠。

在当唐军快到阿布达里岗时,他们的行动,终于被巡逻的清军发现了。

尖锐刺耳的海螺号声,立刻连绵响起,一路传回到了赫图阿拉城中。

而见到自已所部兵马被清军发现,李啸立即下令,趁清军毫无防备之际,玄虎重骑与飞鹞子两部骑兵,立即狂飙疾进,一定要先把地势险要的阿布达里岗给夺了下来。

两部唐军骑兵,有如两股突起的狂风,吼叫着向驻扎在该岗上,那一百来名清军兵马,追杀而去。

见唐军骑兵声势浩大又突如其来,清军兵马顿是惊恐万丈毫无战心,已来不及紧急布阵的他们,嚎叫着弃了阵位,掉头北逃,只希望在唐军的刀枪砍下前,能尽快逃得性命。

最终唐军骑兵一番追击,将全部的步兵六十余人,统统于路斩杀,复斩杀清军骑兵二十多人,只剩下二十多满州骑兵,仓皇北逃而去,遁入赫图阿拉城中。

随后,在黄昏来临时,唐军顺利攻占阿布达里岗。

看到唐军将士们,在这险峻陡峭的阿布达里岗中热烈欢呼,李啸心下,亦是十分欣喜。

他知道,在历史上,这阿布达里岗,可谓浸满了明军的血泪。

在当年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刘所率的东路军,因山路崎岖,行动困难,未能按期进至赫图阿拉。而明军兵力分散,通迅不便,率领东路军挺进的刘,根本不知道,此时杜松的西路军和马林的北路军皆已经失利,故他仍按原定计划,向赫图阿拉城开进。

而在此时,老奴在击败马林的北路军后,立即移兵,迎击刘部军兵。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三月初三,为全歼刘部,努尔哈赤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他事先以后金主力,在阿布达里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汉军士兵冒充明军,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速进。

刘见杜松部已然得手,心下顿是大喜。

一心想着要快点过去,不得让杜松一人得了全部军功的他,已被激动的心情冲昏头脑,也不对报信的哨骑详加审查,便立即下令,要全军加紧行军,全力赶往赫图阿拉。

阿布达里冈重峦叠嶂、隘路险夷,乃是极为险要的死地,立功心切的刘,不加侦查,依然督令手下兵马单列急进,却不知道,自已的军事行动,已然尽在清军眼底。

原来,在当年3月初5日,四贝勒皇太极立军山顶,对刘部的动向,看得一清二楚,在刘率东路军全部进入阿布达里岗时,他立刻带兵从山上向山下打,而大贝勒代善,则率军攻击侧翼,二贝勒阿敏则从前方进击。

见得时局突变,刘大惊失郄,急令迎敌,因为明军带有大量火器,八旗军数次攻击未果。刘率本部明军,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代价,退入至瓦尔喀什旷野时,却又中了后金的埋伏。早已埋伏在此处的八旗伏兵,呐喊四起,万箭齐射。

其实,刘乃是明朝名将,在15岁少年时,便披发从军。在讨伐九丝蛮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率先登城抓获蛮人首领阿大,一战成名。后来打缅甸,仅率2千明军对阵5万缅军取胜。播州讨伐叛乱土司之役,刘勇冠三军,势如破竹,立了头功。援朝之战中,又大败小西行长军,是援朝之战首功。刘身经大小数百战,无一败迹,威名震动海内。

至此,整个东路军,已成为了后金军的活靶子,后金军一齐取弓齐射,飞矢如蝗,明军连抬头都十分困难。

最终,刘两个儿子刘佐、刘结相继牺牲,刘本人,也被飞箭射中左臂。他咬着牙继续奋力作战,却又被射中右臂,犹奋抗不止。有鞑虏冲上前来,一刀劈下刘半边脸,但骁勇的刘,仍然没有倒下,而是左右冲突,最后手刃数十人后,鲜血流尽,力脱虚弱,才倒地挣扎而死。

在他死后,其义子刘招孙,“负尸,手挟刃”,拼尽力气与八旗鞑虏厮杀,最后力竭而死,被数把凶猛劈来的虎刀,砍得四分五裂。

可叹,一代名将刘,在萨尔浒之前,一生从未打过败仗,他所部的兵士部将,也多为久战之士,凶猛精悍,堪为明朝顶级精锐之师,结果却在萨尔浒全灭,实实令人扼腕叹惜。

随后,老奴乘胜追杀,将整个东路军彻底杀败,溃逃而被杀的明军尸体,几乎堆满了整个瓦尔喀什旷野。

5天时间,后金军即击败明军,获得了此次萨尔浒战役的重大胜利。除李如柏部明军逃回外,明军损失45800人,宿将军官战死者310人,丢失骡马28000匹,火炮鸟铳20000多支,而后金军战死者,却是十分轻微。

后来,现代中国的军事科学院,专门建立了一个兰彻斯特模型,来研究这场战争。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以兰彻斯特模型计算,这样的伤亡比例,其实并不稀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倘若两支旗鼓相当的军队来火并的话,最终双方将同归于尽。但是倘若甲军去和一支人数是它的两倍,但每个士兵的实力只有他一半的乙军交战,乙军只损失一半兵力,就可以歼灭对方,在这种情况下甲军如果想取胜,就必须拥有4倍于乙军的战斗力。

故而,按一般估算,八旗军是明军战斗力的8倍,在萨尔浒战役中,后金军又每每在局部战场上,保持2倍左右的数量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后金军以极少损失,彻底打败明军,取得了这场大胜。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全国最为精锐的部队,一战全灭,而为挽回败局,明朝开始增兵增饷、计亩加派,导致农民暴动,朝党争权,天不佑明,加上小冰河期降临中国,从此天下糜烂,不可收拾。

清史记载,乾隆皇帝一日回返辽东,故地重游萨尔浒古战场,他以一种欣悦而感叹的语气,评价了这场萨尔浒之战。

“呜呼,由是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游行克辽东,王基开,帝业定,岂易乎?允因我太祖求是于天复仇乎?祖同兄弟子侄之众,率股肱心膂之臣,亲冒石矢,授方略,一时圣嗣贤臣抒劳效悃,用成鸿猷。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矣。”

当然乾隆纪想的亿万年基业,也只不过是水月镜花一场。

清朝在他的统治下,开始由盛转衰,各类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志在推翻清朝的白莲教,在贫苦百姓中传播得如火如荼,最终在其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清朝便宣告彻底灭亡。

遥想前世今生,凝视着那一轮缓缓下坠的夕阳,唐国公李啸,心下无尽感慨。

“传本公军令,现在天时已晚,行动不便,全军暂在阿布达里岗歇息。待明天天亮后,立刻将赫图阿拉城团团包围,务必一举攻破此城。此城若下,则不分军民男女,尽皆屠灭!”

从思忆中回过神来的李啸,立即沉声下令,他的脸上,满是狰狞之色。

“在下遵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