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六十一节

“说得好啊。”鲜于辅赞道,“一直以来,本朝都尊奉‘以夷制夷’之策,但在实际实施中,因为偏见和自大,大汉人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外族,把外族人当作异类,像对待畜牲一样对待他们,根本没有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精髓。”

“过去班超将军在西域的时候,把西域诸国的人当作自己的兄弟,结果西域诸国人人臣服,西域稳若磐石。但等到班超将军死了,继任者任尚、段禧因为没有班超将军的胸怀和策略,严苛酷虐,施政不当,结果短短数年内,西域诸国便纷纷叛乱,导致朝廷不但和西域断绝了联系,更为再次征服西域耗费了上百亿的钱财。”

“西疆上百年的羌乱更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我们回头去看看这段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当年只有皇甫归、张奂等少数文武大吏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稳定西疆,原因很简单,就是像段颎将军那样毫无节制地屠杀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朝廷的‘以夷制夷’之策并没有错误,关键在于执行的大臣能不能正确理解这个策略。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个策略的本质,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直接导致西疆百年来战乱不止,朝廷频频用兵,以致于数十万将士埋骨荒原,军资更是耗费了数百亿之巨,活活把大汉拖垮了。”

“我们再来看看匈奴。孝灵皇帝光和二年,护匈奴中郎将张修因为和匈奴大单于呼征不和,擅自斩杀呼征,改立右贤王羌渠为大单于,此事埋下了隐患,继而直接导致了须卜骨都侯和白马铜的叛乱。匈奴人归顺朝廷快两百年了,为什么还不能融入大汉?张修为什么胆敢诛杀匈奴人的大单于?虽然张修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一时的冲动给大汉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当年为了平叛,我们死了多少将士,耗费了多少钱财?”

“这就是错误理解和实施‘以夷制夷’之策的后果,归根到底,还是……”鲜于辅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然后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正确认识到‘以夷制夷’的精髓,好心做了坏事。本来想稳定边疆,稳定社稷,但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挑起了边疆战乱,祸害了社稷。”

鲜于辅有些激动,脸色苍白,咳嗽得更加厉害。

雷子坐到他身边,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鲜于辅摇摇手,把雷子推开,继续说道:“以夷制夷之策的精髓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班超将军、班勇将军、皇甫归将军、张奂将军……这些先辈们用他们一生的征伐,给我们做了完美的诠释,那就是平等。要像兄弟一样对待他们,要给他们做人的尊严,要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要让他们看到生存和发展的未来。”

“胡人也是人,他们有生存的需求,有做人的尊严,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牲畜,需要他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用用,用完了就丢到一边不闻不问,甚至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甚至肆无忌惮地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力,把他们逼到死亡的深渊。”鲜于辅用了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这些年,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没有这些胡族铁骑,没有他们的忠诚和勇敢,没有他们的累累白骨,我们能走到今天吗?我们能为大汉打下中兴的基石吗?”

“但我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我们曾承诺,让他们迁徙到边郡,但自从天子和朝廷到了晋阳后,朝廷的策略变了,我们至今还没有实现这个承诺。”

“他们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中原大战需要他们,他们去了,给了我们牲畜和草料;关中大战需要他们,他们也去了,还带去了牲畜和草料;河西大战需要他们,他们还是去了,几乎所有的牲畜和草料都是他们提供的;今天扶罗韩和射隆举兵叛乱了,大漠上的很多部落还是坚定地站在我们这一边,没有背叛我们。开春后,他们还要再次聚集在一起,帮助我们平定叛乱,稳定大漠。”

“他们做到了一个兄弟应该做的事,不管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管他们是否有重霸大漠的念头,他们都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了双手。”

“我们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感激他们的帮助?不应该回报他们的忠诚?不应该给予他们兄弟一般的信任?”

“但我们做了什么?我们何曾感激过他们?我们何曾回报过他们的忠诚?我们何曾给予过他们兄弟一般的信任?”

“没有,我们从来就没有,我们一直高高在上,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应该的。他们就是牲畜,就是奴仆,就是蛮夷,他们应该给我们做这一切。如果他们不做,如果他们有怨言,如果他们违背我们的意愿,他们就是叛逆,就是毫无人性背信弃义的野狼,就应该把他们的脑袋全部砍下来。”

“这就是我们的大汉人对胡人的态度,对以夷制夷之策的理解。胡人只能无条件地给予,无条件地服从,我们则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所谓的以夷制夷,不过就是利用愚蠢、贪婪、野蛮的胡人去对付同样一群胡人。在大汉人的眼里,胡人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甚至没有生存的权力。我想杀你就杀你,不需要理由,就象张修砍下匈奴大单于的脑袋一样。相反,如果胡人有了抗拒的举动和念头,如果胡人拿起武器为生存而战,大汉人会说什么?瞧,这就是胡人,愚蠢、贪婪、野蛮的胡人,他们就像狼,永远都喂不饱,永远都不知道感恩图报。大汉人从来就不想想自己给了胡人什么?自己是如何对待胡人的。我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胡人的主人,在我们的脑海里,从来没有想过要回报胡人,要对他们信守承诺。胡人背叛了,叫背信弃义,但大汉人逼得胡人无法生存的时候,那又叫什么?”

屋内寂静无声,只有鲜于辅激动的声音回荡在众人耳边。

“以夷制夷之策从出现到现在,几百上千年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大周朝,甚至追溯到更遥远的夏、商年代。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生存的需要。”

“纵观历史,中原人和大漠人之间的战火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息。尤其到了灾患频繁的年代,这种为生存而战的战斗就更加激烈。北戎、匈奴、东胡、鲜卑、羌、乌丸、氐等等,如果算上西域诸国和辽东的扶余、高句丽等国,中原人为了守住疆土,曾经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但这种为生存的战斗不会停止。”

“西北两疆的贫穷不会改变,大漠的贫瘠和荒凉同样不会改变。所以像冒顿、檀石槐、慕容风、六月惊雷这些以攻占中原为毕生心愿的外族首领们,一代代也会层出不穷。只要生存的问题一天不能解决,他们就一天不会放弃努力。”

“中原人为了守住疆土,想尽了办法,修建长城,劳师远征,和亲安抚,以夷制夷……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西北两疆都已平定,在已经实际控制大漠的情况下,以夷制夷之策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稳定西北两疆和大漠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

“但朝廷至今没有修改对外策略,至今没有重视以夷制夷之策,至今还把重兵戍守和修建长城做为稳定西北两疆和大漠的最好办法,这根本就是错误的,根本就是舍本逐末,根本没有吸收几百年来边疆战乱的教训。”

“为什么?”鲜于辅手指李弘,然后又一一指向玉石、鲜于银、卫峻、雷子,“因为你们都没有把胡人当作兄弟,因为在你们的眼里,胡人天生就是贱种,天生就是奴仆,天生就是畜牲,天生就是你们屠杀的对象。因为你们喜欢杀人,因为你们从来就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杀人。”

“几百上千年了,中原人杀了多少胡人?何曾灭绝了胡人?北戎人没有了,匈奴人出来了,匈奴人败亡了,鲜卑人出来了,羌人出来了,乌丸人出来了,氐人出来了,胡人杀得完吗?胡人能灭绝吗?一代代的杀戮,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终止?”

“杀戮解决不了生存问题,要想解决生存问题,汉人和胡人必须携手合作,必须像兄弟一样齐心合力,互相帮助,这样才能看到生存的希望,看到后人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希望,否则,大汉不可能长治久安。”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太多了,因为和胡人互相厮杀导致亡国的例子也太多了,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应该为了大汉的强盛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对外策略。”

“我不停地上书朝廷,我反复解释边疆现状,我告诉他们,稳定边疆的措施不是重兵戍守,也不是修建长城,而是要解决胡人的生存问题。”

“陈胜、吴广为什么举兵起事?赤眉、绿林为什么举兵起事?黄巾军为什么举兵起事?和胡人一样,也是没有活路,也是无法生存了。汉人没有活路了,都要去抢,都要举起大旗征伐天下,何况胡人?重兵戍守挡得住胡人对生存的乞求吗?万里长城挡得住胡人对生命的渴望吗?挡不住,根本挡不住。”

“以夷制夷的关键在于‘以夷’,如何‘以夷’?如何才能让归顺大汉的胡人忠诚于大汉,甘愿为大汉浴血奋战?很简单,生存,给予他们生存,保障他们的生存。如何才能让他们为了大汉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同样很简单,让他们成为大汉人,让他们融入大汉,让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大汉人的血液,让他们得到大汉人的信任,得到大汉人的尊严。”

“要想做到这一步,需要时间,需要大汉人和外族人的共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朝廷需要即刻改变对外策略,我们需要即刻改变观念,改变戍守边疆的策略。”

“我需要你们的帮助……”鲜于辅冲着众人连连拱手,“今日的朝政控制在北疆大臣手中,只要你们和我一起联名上奏,和我一起齐心协力,朝廷的对外策略一定会发生改变。为了确保这个策略能够持续实施并且得到正确的推行,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正确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天子,需要一帮能够正确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大臣。所以,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鲜于辅仰天悲叹,“我不行了,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希望临死之前,能看到朝廷颁布一个正确的对外策略,这是我今生唯一的心愿了。”

众人吃惊地望着鲜于辅。

“羽行兄,现在还是新年,你不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李弘安慰道,“你今天这番话,提醒了我们。我们的确做得很不足,对策略的理解也有很大错误。我们几个会想办法解决此事。你这番话我会原原本本地告诉殿下,告诉子烈、飞燕和仲渊他们。希望他们能重视对外策略并且马上做出修改。”

“这趟边疆之行,对陛下的震撼很大。在金雪原的时候,陛下曾说,如果他是鲜卑人的首领,他长大了一定要率军攻打大汉,由此可见边疆和大漠的困苦对他触动很大。他会是一个好皇帝,会完成我们的心愿。”

李弘转头望向阎柔,“羽行兄病倒了,北疆的事就交给你。”

“你呢?你要回长安?”阎柔问道。

“不,我打算带陛下到辽东去一趟,然后到乌侯秦水,到火云原。”李弘笑道,“我要带着陛下看看这广袤的万里疆土,让他知道大汉的雄伟,让他知道大汉的穷苦,希望他能把西北两疆和大漠牢牢记在心里。大汉能否中兴,关键在于西北两疆和大漠的稳定,将来还有西域的稳定,只要这些地方稳了,大汉的繁荣昌盛指日可待。”

“辽东乌丸的叛乱刚刚平定,东部鲜卑的内讧余波尚未平息,此刻去辽东太危险了。”玉石急忙劝道,“大将军,你还是回长安吧。殿下到了晋阳后,三番两次催你回京,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我不回去,殿下就不会回去,这样仲渊可以在子烈、飞燕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制,没有人可以阻挡他的‘攻势’。”李弘叹道,“仲渊等了很多年了,好不容易等到机会,我不能让他半途而废啊。殿下如今大权旁落,又被仲渊逼得远走晋阳,心里的愤怒可想而知。过段时间,改制之策一一推行实施了,初见成效了,她大概就能理解仲渊的艰难和忠诚了,她对仲渊的怨恨也会渐渐消散。”

“但是……”雷子苦笑道,“到了那个时候,朝堂上的矛盾大为缓和,大司马和丞相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他们在朝野上下非常有威信,权势更是如日中天,这对大将军来说……”

“我需要他们建立比我更大的威信,我需要他们的权势和我旗鼓相当,甚至超过我……”李弘看看众人不解的目光,笑着说道,“但他们做得还不够,威信还不够大,权势也还不够大,我还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为什么?”卫峻吃惊地问道。

“有件事,你们心里大概都有数。”李弘犹豫了片刻,决定还是解释一下,“我们都是一起从幽州走出来的,我们生死与共,亲如兄弟,我也不打算隐瞒你们。早点说出来,你们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众将神色凝重。鲜于辅冲着李弘微微一笑,似乎对他这种做法很赞同。大家都是兄弟,有些事早点说出来有好处,免得将来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就是雯儿和秀儿的事。”李弘低声说道,“过几年,她们两个总有一个要进宫,那时我就是外戚了。”

“外戚和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大汉律的规定,这是原则,这是大汉之所以逐步走向败亡,这是我们打了二十多年的仗,这是导致几十万将士和上千万百姓悲惨死去的根本原因。”李弘用力挥了一下手,“从张温等七位老大臣到晋阳重建朝廷开始,从我们开始中兴大业那一天开始,这个原则就重新成为大汉一条不可更变的律法,凡违背者,以谋大逆论处,杀无赦。”

众人骇然变色。虽然谁都知道李弘会成为外戚,但谁都不会想到李弘会主动离开朝堂,即使李弘今天说出来了,众人还是难以置信,内心极度震骇。

“或许你们说,不让雯儿和秀儿进宫,但此事我能做主吗?整个朝廷都在逼我,我能不答应吗?我答应了,就是外戚,我成了外戚,我还能继续把持权柄吗?我继续把持权柄等于践踏大汉律,那么,大汉律失去了尊严和威仪,大汉还能中兴吗?我们打了二十多年的仗还有什么意义?”

“你去哪?”卫峻急促地喘了一口气,紧张地问道。

“我还能去哪?当然是这里了……”李弘指指脚下的地面,“这是我的家,我回家,我为大汉戍守北疆。”

“陛下主政了,你走了,但殿下还在,她短期内不会交出权柄,这不成了后宫干政吗?”阎柔马上想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说话的声音不由得有些颤抖。

“这就是我让子烈、飞燕和仲渊迅速在朝堂上建立威信,并且任由他们权势增长的原因。”李弘说道,“我之所以带着陛下远征西北两疆,之所以让无畏带着风云铁骑驻守晋阳,就是为了让他们控制全局。将来我走了,殿下的事是个很大的麻烦,能不能逼迫殿下顺利交出权柄,关键就在朝廷。如果朝堂上没有几个实力相当的大臣,天子要想掌控全部的权柄,难度很大。后宫干政,迟迟不愿交出权柄,这在本朝历史上有很多先例,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早作准备。”

众将暗自惊骇。想到大将军离开朝堂后,天子和长公主之间的争斗,众人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深夜,李弘和诸将起身告辞。

“子民,你什么时候走?”鲜于辅问道。

“二月。”李弘想了一下说道,“不出意外的话,二月中我就带着陛下先到卢龙塞,然后去辽西,再到辽东、乐浪两郡。时间允许的话,我带他到扶余、高句丽巡视一下。”

“那你大约何时到乌侯秦水和火云原?”

“应该在五月前后。”李弘说道。

“要不要把这个消息先告诉柯比熊?”

“可以。”李弘说道,“本来我想到了辽东后再告诉他,既然你知道我的意图,那就先告诉他吧。希望他能在五月前,把扶罗韩和射隆的事解决了。当然,这个时间太短了一点。”

“我恐怕坚持不到那个时候了。”鲜于辅突然说道。

李弘脸色微变,走到鲜于辅身边,抓住了他的手,“羽行兄,再过几年,我们两个要调个位置,你到京城去,我在北疆,如果你……”

“子民,我真的不行了,我有预感……”鲜于辅淡淡一笑,“如果你回来的时候,我已经死了,你记住丧事一定要简办,切记。”

李弘悲楚万分,一时无言以对。

第二天,小天子在中军将军贾诩、左中郎将段炫的陪同下,赶到骠骑将军府看望了鲜于辅。

闲聊当中,鲜于辅提到了稳定西北两疆的策略,他的建议和贾诩的想法极其相似,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小天子坐在鲜于辅身边,不时插嘴询问,三个人有说有笑,气氛很热烈。

二月中,小天子和大将军李弘率军离开蓟城,北上巡视卢龙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