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兴宋 > 第368章 时代因我而改变

兴宋 第368章 时代因我而改变

作者:赤虎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2:18 来源:笔趣阁

第368章时代因我而改变

稍停,时穿神态的得意的轻摇马鞭,继续说:,恍如这橘与积的差异,不是由环境决定的,是由二者的基因差距决定的,它属于遗传学内容……,…哦,罢了,说这些你听不懂。咱们还是说茶吧。

向来,最好的茶叶都怎么炫耀的,说那茶树生长于高山之山,云雾常年缠绕这说的是茶树的生长环境。它生长于昼夜温差很大,湿度很大的山区,越是位于高山之顶,因为昼夜温差大,茶叶内富集的茶叶碱、叶酸含量越高,茶的味道越好。

所以,凡是符合这条件的地区,都能生长茶树,且越是海拔高度高,长出来的茶树越好哪怕它因此生长缓慢导致茶叶产量少,但架不住质量好卖的价钱高呀………,…放心,福建、苏杭的茶树栽在海州山区,变不成香蕉树!…”

紧接着,时穿用手在身前一划,得意地问:“我过去听说白虎山是贫瘠之地,比如说罗望京进士,因为家在白虎山,被人很看不起,可现在白虎山变成什么样?”。

原本白虎山区土地贫瘠,当地农民只能凑合过日,但现在有了时穿这个变数,白虎山的农夫算是开窍了,时氏族人在白虎山北坡广种葡萄树,这几年虽然处于大规模移植阶段,未曾见到效益。但即使是这样,时氏族人凭着葡萄园微薄的产出,日也能过得比单纯种粮食要好。

接下来,黄家又在白虎山开辟茶园…,…“…葡萄这东西是洋玩意,茶叶却是中国独一。不会种葡萄不算什么,不识得茶叶,是个中国人都要鄙视你。白虎山附近农夫见了黄家的手段,免不了要想:咱家虽然伺候不了葡萄树,可海州城是天下六大茶市之一,茶叶的加工手段并不缺乏”如此,不如与黄家一起凑个热闹,在荒山上种此茶树。毕竟茶树是经济作物,收益远比种粮食要好得多。

至于粮食嘛,虽然大家秉持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手中无粮心中慌乱。但因为这一年来,崔庄附近的农夫都被玫瑰园影响的,全改行种花花草草了,而白虎山附近受其影响”都在专心种葡萄,连带着,海州城成了天下知名的粮食交易市场。如今许多渣夫已经不打渔了,他们摇着十来吨的小船,从苏杭一带快速转运稻米来海州。

这些年来”需求旺盛的海州粮食,无论多少稻谷都能吃得下去,乃至于稍稍大一点的中产之家,干脆置办一艘不大不小的海船,从高丽,从交趾(越南)、占城运来廉价的四季稻来赚钱。粮食这商品虽然利润微薄,但好歹贩运路途近,只要顺风顺水,一个月折腾一个来回不成问题。资金周转率高了,一年积累下来”也不亚于长途贩运的利润。

因此,近几年虽然各地灾害频发,海州的粮价只在最初的时候出现小小的波动,等到贸易流转量上来了,整整一年内,海州的粮价基本没有波动,而更让农夫放心的是,如今施衙内的捕鲸量也上来了,每个月他的货栈向外出售上百吨乃至数百吨的肉食,这些堪比牛肉的鲤肉,甚至卖的比粮食还要贱。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既然家中粮食不缺”地里再种什么,纯属农民的自觉性了。

于是,先是整个崔庄、整个白虎山,渐渐的,甚至连云台山区也被波及”最终,这股风潮抵达韩山一带也就是云台山南麓。从这年春耕开始,山区的农夫不再以打猎与种粮为生,他们也开始尝试着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一些经济作物,恍如荼叶、花草…………,…

现在是初春,大地刚刚回暖”粮食还没有播种下去,但去年移栽的茶苗已经开始发出绿芽。惯例,清明节之前采摘的“雨前茶。”可是当年最贵的茶叶,如今所有梁山好汉的骚扰,但胆大的农夫已经来到茶园,开始照料新栽的茶树,更有些懂行的农夫已经开始给茶苗施肥,以便让茶树多发嫩叶。

这一切变化因时穿而始,故而时穿很得意的指点山河,说:“人类的进步就在于此,不断创新导致发展。瞧,只要敢创新,穷山也能变成聚宝盆。”。

这时候,田野中飘荡着马粪的味道,以及说不出的汗酸味。这时候本该百花开放,但因为今年大寒,山区更是天气寒冷,所以空气中没有花香。

远处,一组斥候拍马而回。时穿命令士兵刹住脚,等候这组斥候的回报。

这几天不停的行进,但队伍里的战马照料的格外好,这主要是因为时穿。他自己带了三匹优秀的战马“试炼””为了照料这些战马,印度籍马厩总管亲自带着几名印度仆人随行。如今财大气粗的时穿钱多好说话,一路走来战马喂的都是精饲料,随行的大将不免也沾了光。可怜有此大将的战马原本饿的瘦骨伶伶,这几天在印度马厩总管的照料下,那些战马也恢复了精神,斥候们感觉到胯下战马脚蹄的轻快,驰骋起来也更加兴奋。

斥候队长跑到时穿跟前,一个漂亮的空翻跳下了战马,轻快地说:“总教头,已经打探过了,前方就是苗香堡,他们安然无恙。据他们说,数日前确实有一队人马,约五六百人的样,各个都骑着战马,随行的还有百余辆大车,都向着山里去了,据当地茶农们说,这伙人沿途秋毫未犯,因而并未惊动当地官府。

时穿点点头:“那就是了,咱们先去酱香堡。…”

苗香堡驻扎的是火枪队,因为凌飞不在,这里的统领暂时是一位时家三十六族弟。原本堡里的火枪队员共有六百名,一半属于沐阳刘氏的佃户家属,另一半属于时穿农庄上的佃户弟,但梁山好汉入侵沐阳后,刘太公紧急调走了两百名属于刘家的庄”

这些走的人没有带走火枪,而是带了无数霹雳弹,可惜,在于梁山马贼的交锋中,这些人表现极不好”临阵慌乱不说,打起来没个头绪,还误伤不少自己人,以至于刘太公将这支队伍彻底抛在脑后。后续事件上,压根没想起召唤他们过来帮手。

按照时穿的交代,凌飞挑选的火枪手都是佃户家十七八岁的孩,而后躲在茴香堡里进行了半年的封闭训练。山区少有人烟,平常凌飞喜欢把队伍拉进山里进行实弹演练…………可惜,军队不是收藏品闭门演练的结果是:遇到正式战斗,他们把平时演练的结果都忘了。

几匹探马波朗朗地越队而出,向着苗香堡奔去,过不一会儿,苗香堡上吹起了军号…………他们到还没忘记相互识别的军律一阵军号问答后,三十六郎骑着一头驴,满脸热泪的奔出,大呼:“哥哥,你可来了。”

苗香堡的存在,即是时穿守御韩山山口,避免被人背后偷袭的战略布局,也是监管位于沐阳的五千亩土地,笼络当地佃户的力量。三十六郎的软弱与哭泣,让时穿很有点不悦。可这厮是自家人当着海州大将的面,实在不好训斥,于是,时穿阴着脸,也不回应三十六郎的问候,催马进入苗香堡。

这座石堡同样是座棱堡,它修建于韩山山口西侧,黄爸动用厢军修筑的山区大路,就从堡前蜿蜒而过这条山路是个仓促工程,道路没有经过硬化处理只是将山区平常猎户走的路进行扩大整修,少数路面上撤了点碎石,偶尔的山涧里搭了座木桥而已。不过,这条路修通后,沐阳百姓前往海州又多了一条选择,而且因这条路的贯通,使得山区百姓能更容易的出售猎获物,所以这条路也成了黄爸的一项政绩。

韩山不是一座山它是云台山余脉在沐阳的延伸。明代之后,随着沫阳开发韩山部分山头被削平成了良田,而后与云台山断开。而在宋代,韩山地区植被很茂密,附近大大小小的山梁密布,因而通向云台山的山口也不止一座。那群梁山好汉不一定非要从苗香堡前穿过,但因为黄爸修了这条山路,所以这里成了通向海州最便捷、也是最隐秘的路线。梁山好汉们不惧危险,从堡前强行通过,一是因为他们胆大心细,二是因为…………堡中的守卫实在懦弱。

安顿好的随行大将,时穿屏退左右,唤过三十六郎询问当时的情景。只听三十六郎嚅嗫的回答:“哥哥,刘太公调走两百人后,咱堡中守卫力量不够,庄丁们夜夜不安…………后来,听说调走的人被梁山贼一冲而散,许多人即使投出了手中的霹雳弹,也投进自家人堆里,所以我让庄丁把霹雳弹都收了起来,存进库房。

此后,外面消息断绝,大家人心惶恐,好在堡内粮草充足,大家还能待得下去…………忽一日,梁山贼寇千军万马奔驰而来,幸好我们当时关闭了堡门,我急急叫大伙儿上墙守卫,梁山贼寇纵马盘旋许久,见找不到破绽,便穿城而过…………”

时穿看着三十六郎那自鸣得意的脸,真是很无语他还觉得自己守住了茴香堡,很得意!

反复吸了几口气…………好吧,在正牌指挥官不在场的情况下,一群没上过战场的庄丁菜鸟,能守住自己的家门没让强盗进来,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春耕已经开始了,咱们的佃户下地了吗?”时穿深吸一口气,问。

“不知道前几日刘太公催促大家下地,可我担心梁山贼就躲在附近,等我打开堡门然后突击,所以我没让大伙儿出去…………大郎,这个时候,谨慎为上,不是吗?好在大郎终于来了,我算是可以交托重担了大郎,茜香堡完整在此。”

“唉“时穿长长一声叹息:“罢了,你以十人为一队,派出二十支小队出去,通知大家可以下地耕作了。剩下的事,交给我来。”

三十六郎一副卸下重担的快乐模样,欢欢喜喜的跑出去。不一会儿,堡内响起断断续续的嘈杂声,一支支小队从开了一条缝的堡门钻出去,去通知附近佃户下地耕作按规定,他们不能携带火枪出去,只能携带随身佩剑以及两颗手雷。

等堡内安静下来,几位相熟的大将过来找时穿汇报:“承信郎,我们询问了堡丁看架势梁山贼似乎并没有夺城的意思,他们甚至不知道苗香堡的存在,见到这座坞堡竖在路口,也被吓了一跳。而后在堡门前盘旋许久,分批渡过堡前空地你家三十六郎为怕激怒梁山贼,在此期间反复要求墙上堡丁:一箭不发。”

时穿撇了撇嘴,叹息一声,反问:“你觉得这座坞堡如何?”

几位大将相互递了个眼色,回答:“甚是凶险我们反复测量了自堡前穿过的大路,虽然在弓箭射程之外,但绝对在床弩、投石机射程之中,若是堡内装备上这些东西,梁山贼想通过这条大路那得用尸休铺成一条路成。”

时穿轻笑一声,说:“所以我不肯把我家的武器扩散一没有坚定的守卫者,再好的武器都是送给敌人的。”

崔庄雷火兵的存在,也就是“瞒上不瞒下”。江湖混的大将都知道,密州凌氏兄弟投了时穿,图的就是时穿改良的火药配方。他们也知道时穿改良火药配方后,顺便改造了突火枪以及梨花枪,使之更有威力。而这一切其实不是秘密,至少张叔夜也知道。

可是官府做事,讲究“无例不兴有例不废“朝廷采用《武经总要》的火药配方,那是有例在前,这种火器已经成了官府体质,不能轻易废除:而时穿的火器虽然威力巨大,但进入军中没有先例,况且时穿的火药配方,最终的燃烧残余物都是各种酸硫酸、硝酸。所以枪管制作麻烦,机件复杂且不说,事后的保养任务也很重。所以即便是张叔夜,在询问凌鹏之后也放弃向朝廷推荐“凌氏火枪“的意图。

真实的历史上,从现代墓葬挖掘可以看出,两宋墓葬中陪葬的身管武器中,有不少人已发展了铁制、铜制身管武器这种形状已经很接近火枪了,但直到南宋灭亡大宋官军并没有在突火枪的形式上再前进一步。就是因为“无例不兴,有例不废“这一传统。

这个时候,时穿不说堡内守卫者使用的什么武器,但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一位大将吃了一惊,问:“全是?…………堡里这四百号人全是雷火兵?…………***”什么时候雷火兵像弓箭兵一样普通了,那咱今后还怎么混啊?”

人人都知道雷火兵装备昂贵,即使以崔庄的富饶,明面上崔庄只有六十名雷火兵。而且据传闻,一名雷火兵的训练费用,足够养活一个百人步队。难怪大将们知道堡内的事情,惊愕的下巴都快掉了。

“恐怕以后,雷火兵会变得比弓箭兵还要普通“时穿冷峻的回答:“训练一个弓箭兵,至少需要一年他能摸着门路,可训练一个雷火兵,三个月他就能打得很准可这此都没有,一个没有战斗**的雷火兵,也就是拿火枪当锄头的农夫而已…………,…”

大将们沉默片刻,一位大将却说:“这已经不错了,我刚上战场时,四肢僵硬,腿脚压根不听使唤,心中竭力想挥刀,可就是指挥不动手脚。这座小坞堡中只有四百人,从无杀人经验,却在凶名卓著的梁山贼寇面前,能守住不失,已经很不错了………什么,刚承信郎说雷火兵会变得比弓箭手还普通?!嘻嘻,大郎,我拜你为师如何?俺也不要别的,只要师傅赠我一杆火枪,教授我使用就成?”

时穿噗哧笑了:“我徒弟如果同院里的大白菜一样普通,那不是不值钱了吗?”

哪位大将一拍胸脯,回答:“大郎,咱好歹厮杀过,见过血、害过头颅,我当时要在你的堡内,统领这四百雷火兵,梁山贼若想就此通过,至少要留下三四百具尸体,对得起你的重托。”

“嗯,有理拜师的事情,咱回头再说。

今日在苗香堡歇宿了,咱们明日继续哨探,等这一仗打完,回到海州咱们再谈拜师收徒的事情。”

“好来,师傅,你瞧好吧“这句话,居然被二十位随行大将齐声吆喝出来,看来………人品大爆发啊。

次日,时穿安排好堡内事宜”让那位谨小慎微的三十六郎继续关闭堡门守卫,而后带着大队人马继续入山。

越是深入山区,人烟渐渐稀少。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大队人马走过的痕迹也更加明显了。

追踪了两天,沿路的景象表明,那群梁山泊好汉并未刻意掩饰他们的行踪,五六百匹战马遗留在道路边的马粪就是最好的路标。

初春正是积雪消融的时候,土地比较松软”马蹄踏上去,留在地面上是一串串像烙印一般的杂乱蹄印。一位大将看着这明显的蹄印直接头,感慨说:“梁山好汉们偌大的名声,怎么如此容易追踪?过去折在他们手里的好汉都是吃屎的吗?怎么次次让他们逃过去。”

时穿微笑着回答:“你马上就会知道他们的虚实下令:全体警戒。”

时穿发令的口吻不急不慌,于是”斥候大将们也保持这种轻松的态度,慢悠悠的整理着自己的兵器,一名大将还调侃的回答:“那还有什么说的,他们不是一个人,三十六个头目个个本领不凡,平常聚在一起行动,一两个大将单枪匹马过去捉拿,可不是找死吗?”

刚感慨的那位大将看了同伴一眼,马上又担心的回望了一下时穿的年轻随从。时穿带的三十名火枪手都十**岁的模样,这种年龄的小能有什么搏杀经验,恐怕是跟苗香堡的庄丁一样吧………那大将立刻忽略了这群年轻人,叹息着说:“咱这次出来,也有二十位大将啊,对面则是三十六位纵横京东西路的强人,人下面还有五百多位伴当,如今山区道路狭窄,万一撞上了,那可是连逃,逃………”

那位大将说着说着”舌头仿佛打结了,另几位大将一贯警醒”赶紧抽刀顺着那位大将的目光望过去,马上他们也是一副张嘴结舌的模样了“这,这未免…“……

此刻,时穿的年轻随从们正在抖开随身行囊,从里面抽出铠甲开始披甲,动作快的已经完成这一项目,开始取下火枪装填弹药他们身上披的不是宋军制式步人甲,那种鱼鳞甲分量沉重,每件四十斤上下,能穿起这种铠甲的步兵各个身材高大,而那种铠甲不是十**岁的孩能担负的。

时穿那群随从所披挂的”是一种类似明光铠的铠甲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冲压而成的板式铠甲。与明光铠稍有不同的是,这种铠甲连掩心镜部位也是与一体化的。其掩心镜是一个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圆形凸面镜,厚度比其他部位稍厚一点,但整休也是冲压而成其实,这种形状的铠甲依然是唐代制式明光铠,它出现于唐代后期(五代时期)。然而在中国国土上未曾发现它的实物留存,保存下来的这种“唐铠”在日本,是日本国宝。

唐代之后就是宋代,赵匡胤灭了南唐建立了完整的大宋,所以在场的宋人对这种从青唐甲演化出来的“末代明光铠“并不陌生,当然,他们也知道制作这种铠甲的技术已经失传,即使不曾失传,想必这种铠甲也十分昂贵,没想到时穿的随从却一次性从拿出了三十份这种铠甲。

与这种铠甲配套的是皮盔,这种皮盔是类似现代马球运动中的骑士帽,它有一个小小的帽檐,帽檐两侧带了两个小铆钉,似乎是用来悬挂面甲的。帽顶部装饰着一枚小小的探针…………时穿的随从在大将们眼皮底下披上仿版明光铠,再带上雅致的骑士帽,其中有此小头目模样的雷火兵还给自己带上标志臂箍,更有一些嚣张的人带上了露指的皮手套,眨眼之间,那队火枪手变的说不出的怪异。

按说,这种全身披挂的士兵,会给人一种杀气腾腾的钢铁罐头的感觉,但末代明光铠却不是纯粹当作铠甲用的,它还是晚唐神策军的仪仗,所以这种铠甲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秀美,再配上一顶文质彬彬的骑士帽,士兵们与其说像是上阵杀敌的武士,还不如说是用来摆谱的仪仗兵………(未完待续。(aii9e最快更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