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一回 刑部天牢一

谜案追凶 第一回 刑部天牢一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04:26:09 来源:笔趣阁

“天牢”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chūn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意思是暗指牢狱黑无天rì,一旦进入之后没有了重见天rì的机会。后来专门指朝廷的监狱,取名“天牢”是为了彰显它的威严。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天牢”内部守卫森严,想要逃脱或者劫狱难如登天;又有人谣传,说是这种国家级的监狱有“狱神”保佑,这种神将看管着监狱,这就是“天牢”的真正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帝是天子,是神授的。“天牢”内的案件最终的审判是由皇帝判决的,所以这种国家级监狱要叫“天牢”。是指直达天听的意思,代表着绝对的公正和威严。其实只要有监狱就会有冤案,就有冤死鬼。只要有案件发生,判决就会有偏差,不会百分之一百的公正和公平。

“天牢”不是唯一的,至少在明朝的时候不是唯一的。国家级的监狱都可以叫“天牢”,这样的话全国至少有四个“天牢”。刑部大牢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在民间名气最高,其实威信并不是很高。因为这个刑部大牢的权限已经不大了,几乎和一般的地方大牢xìng质差不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刑部大牢已经坏了名声,导致一般的人看不起这个国家级的监狱。

“大理寺”不是一个寺院,也不是一个道观,而是一个国家机构。按照现代的机构来说的话,相当于如今的监察局。不过它的权利又有些不一样,这里的官员虽然有关押和审讯现任官员的权利,但是没有任免权和检举权。按照朝廷的规矩在京五品以下、地方七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推荐并任命。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管理着当时绝大多数的现任官员。在京五品以上、地方七品以上的官员,提别是一把手的官员,需要内阁内部通过,举荐给皇帝,由皇帝直接任命。检举和监督官员的是都察院,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纪委。虽然“大理寺”有吏部和都察院牵制着,但是“大理寺”的权利绝对不可小看。大理寺的监狱专门关押有嫌疑的官员,虽然人数不会很多,但是是绝对有资格称之为“天牢”。

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sè,贯穿着整个明朝时期。后人每每提及这个锦衣卫的时候,总想起一句经典的台词“朱明王朝锦衣天下”。意思很明显,这个朝代是朱家当皇帝的明朝,但是真正掌权的是锦衣卫。锦衣卫才是真正控制大明王朝的人。虽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足可以证明锦衣卫的嚣张和势力庞大。锦衣卫按职能分为南北镇抚司,北镇抚司的职能是巡逻和监管各个衙门;南镇抚司的职能是关押、审讯、处置一切有嫌疑的官员、世勋、宗室成员。南镇抚司有一个dú lì的监狱,足可以和刑部大牢和大理寺监狱分庭抗礼。不过这个监狱还有一个名字叫“诏狱”,意思是这里关押的人都是皇帝亲自下令过问的,没有皇帝的直接指令,任何人不得干预。为了区别,更是为了对这个监狱的歧视,一般的老百姓和官员人前人后称之为“南狱”。不但不承认这个监狱是“诏狱”,也不承认它是“天牢”,大家只把它看作皇帝的私人监狱。

比起臭名昭著的“南狱”,东厂的“黑房子”更是丑名远播。提及明朝的开国皇帝洪武爷朱元璋,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人物。无论是他的政敌还是战友,更或者是旁观者,都不得不对他产生敬意。他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元蒙帝国,恢复了汉家天下,重新让汉人翻身当家做主。第二个功绩是建立了一个当时相当强悍的王朝和军队,要不是jīng力有限的话,朱元璋说不定真的能够一统天下。第三个功绩是首次把反腐倡廉当做国家大事列入国策。虽然屡禁不止,贪污的官员越禁越多,但是给了后代皇帝和朝廷处置大贪官的决心和机会。第四个功绩就是“制衡之术”。“平衡”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后人的优缺点。朱家不会出现一个惊世骇俗的天才,也不会再有朱元璋这种杀伐决断的绝世英主。因为朱家后代皇帝不会有朱元璋这种生平经历,更不会有朱元璋这**上天子的历练。没有一群生死兄弟保驾护航,也没有用一生为自己效忠的战争孤儿利用。可以英明的朱元璋发明了制衡之术,为自己的后代皇帝创造一个比较好走的道路。六部管理各个衙门,地方各级衙门负责监管下级衙门,每一级衙门由主管负全责。就算最小的县级衙门,也有正八品县丞牵制正七品知县;知府衙门由同知牵制正五品知府;省里布政使、按察使分权,防止他们权力过大,不好管理。在zhōng yāng内阁牵制六部,内阁的品级不高,但是代表皇帝制衡六部尚书,六部尚书严禁插手其他部门的事情,限制他们的权限。后来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为了防止内阁学士权力过大,设置了都察院牵制。都察院不但有“听闻奏事”的权利,更有监管内阁的职责。一旦发现内阁有问题,都察院可以直接奏报皇帝。为了防止都察院权限过大,朱元璋下过严旨,都察院的官员不但品级不能过高,而且不能插手政务,只有监管官员生活作风和道德行为的权利。用锦衣卫监督百官,有自己家的奴才监控文武官员。这就是朱元璋的功绩之一。后来明朝的皇帝发现锦衣卫的权利还是不够大,监督朝中官员不够,需要扩大到监控全国各行各业,包括军队以及边关的地步。为了防止锦衣卫欺上瞒下,皇帝宣布建立东厂,配合和监督锦衣卫监控天下。锦衣卫半公开地监督百官,东厂暗地里渗透到民间各行各业,甚至于化装成老百姓当兵,监控边关军事和军队管理。为了能够控制好东厂,皇帝用亲信太监直接控制东厂,允许东厂dú lì设置监狱,默许东厂可以dú lì审讯和处置所有嫌疑人。锦衣卫的“南狱”就算再嚣张,也算是半军事化的朝廷机构,东厂的监狱简直就是无法无天的地方。所以大家连监狱的名分也不承认,直接把它叫做“黑房子”。但是不管怎么称呼,这个监狱依然是明朝四大“天牢”之一,而且是最黑暗的一个。

四大“天牢”如果按大小来区分的话,刑部大牢是最大的,锦衣卫的“南狱”也就是“诏狱”第二大,大理寺的监狱,又叫“官狱”属于第三大,东厂的“黑房子”最小。但是实际上监狱的大小和名声并不一致,效率和职能来说也是不这么排名的。从名声上来说,大理寺的监狱第一,锦衣卫的第二,东厂的第三,刑部大牢最后。从办事效率来说的话,东厂第一,锦衣卫第二,大理寺第三,刑部大牢垫底。就算从威信和震慑力来说的话,锦衣卫排第一,大理寺排第二,东厂排第三,刑部大牢依然垫底。为什么刑部大牢除了占地最大之外,其他的都比不上其他几个同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外行人和老百姓,就连内阁和皇帝也是一知半解。

其实理由有很多,有自身原因,也有外界因素,还有客观原因等等。第一,自从有了监狱开始,就存在着黑暗和不平。冤狱的产生有一定的是无意造成的,但是更多的是因为有人在里面做手脚。这些人有些是坐堂的官员,更多的是下面的办事人员。明朝的官员俸禄普遍不高,甚至于养不活一家人,下面的人更是不好过了。以一个刑部大牢的牢头为例,他虽然是官府中人,但是没有品级。他一年的俸禄是四十五两银子,平均到每个月不到七两银子。再加上这些钱不会足额按时发放,实际每一年到手的钱不到三十七两银子。要是只有这些收入的话,不要说养活一家人了,就是养活他一个人也很勉强。可是这个牢头不但要养活家里的两个老人,一个老婆和七个子女,而且在外面还有三个“外室”。隔三差五还要请客,招呼手下人去酒楼大吃大喝。每个月的月初还要孝敬上级和师爷最少上千两银子。他哪里有这么多的银子?难道是自己拿家里的钱贴补吗?不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本事。要是外人知道这个牢头除了现在的一切之外,还有三家店铺和城外上千亩良田的话,绝对不会相信。其实这都是真的,他不过是一个刑部大牢普通的牢头而已。在刑部大牢像他这样的人有上百个,手下的狱卒更是上千个。

第二,锦衣卫和东厂分走了刑部大牢许多权限。甚至于不把刑部大牢当做同等看待,刑部大牢成为了锦衣卫和东厂的奴才。他们对刑部大牢的人轻者打骂,重者直接拔刀相向,甚至于杀人像杀鸡一样。

第三,这些年来刑部大牢判决的案子,冤假错案太多了。这严重影响到了刑部大牢的名誉,让老百姓和官员渐渐对刑部大牢失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