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七回 圣婴大王七

谜案追凶 第七回 圣婴大王七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04:26:09 来源:笔趣阁

一般的官员不懂统治者这么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不是在打乱某种平衡吗?这对帝王绝对是相当不利的行为,为什么统治者要这么做?张居正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和秦泰一起,做过深刻分析,最终结论是统治者太聪明了。第一,武将手里有兵权,一旦闹事的话小者影响地方治安,闹大的话会动摇国家根本。所以军营不能乱,必要的时候需要地方官员压制住局面。这就需要给地方官员一定的权限,最好的办法就是遏制住军营的开销,把军队的给养交给地方官员负责。这样一来军官们不敢不尊敬地方官员,士兵们不敢动不动闹事。第二,武将都是大老粗,爱发火、爱闹事,容易动不动就拿出武器动手。要是不遏制住这些专业人士的话,这些人一旦打家劫舍起来比土匪还要像土匪。为了防止军队之间的内斗和军营士兵骚扰老百姓,闹出不利于朝廷名誉的事情,所以需要控制他们的指挥权。把指挥权交到地方官员手里,让地方官员和军官相互约束,不但有利于军队管理,而且可以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第三,武将的待遇和收入明显不如文官多,为了防止一些人挑起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索性让武将彻底向文官低头,免得将来有麻烦。第四,武将驻守各地,难免会接触到一些皇亲国戚。为了防止这些武将暗中支持某一个皇亲国戚,影响到皇帝的地位,就规定武将不但要听从地方文官的指挥,而且不准私下和皇亲国戚联姻。第五,一些武将胆子特别大,一旦有了贼心想要造反的话,不容易马上受到控制。为了防止“陈桥兵变”这种事情发生,不如利用文官压制武将。文官不是不会造反,但是他们不但怕死而且担心名誉受损,所以比较不容易造反。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文官已经渐渐高出武将,无论是职务上的还是职能上,武将已经不能和文官相提并论。不如把权力索性一次**给文官,这样的话不但干脆而且对统治者有利。文官本来就有内部矛盾,相互之间不会太亲密,党争可以说是从来没有断过。不如把权力放大,让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深,只要文官内斗越激烈,对于统治者来说越有好处。统治者也就是皇帝,不但可以从中看清楚大臣们的真实嘴脸,而且可以拉拢一些人,挖走一部分资源和权利。这个主意真的太好太妙了,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大转身。不但解决了武将的根本问题,而且把文官内部分化,巩固了皇权的同时,也把钉子暗中扎进了文官内部。

当张居正把这些分析告诉秦泰的时候,秦泰当时苦笑不已。秦泰想的是怎么破案,怎么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而这些大人物们却想着怎么内斗和夺权。难道这些大人物们心里没有家国天下、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吗?只知道内斗和算计别人,这么做有意思吗?虽然当时张居正曾经解释过,说只有手里有了权限,才能去想其他事情,才能去考虑老百姓的事情。可是秦泰很怀疑张居正的话,做一个刑部侍郎还不够大,没资格没精力管老百姓的事情。将来做了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甚至于内阁成员就有精力管老百姓了?当了侍郎想当尚书,当了尚书想当内阁阁老,当了内阁阁老想当内阁首辅,就算当了内阁首辅又怎么样?要是不满足的话,一辈子都没有时间想其他的事情。就在这时候秦泰发觉张居正变了,张居正不再是一个有志青年,而是成为了一个政客,一个满脑子政治的人。还好张居正没有想到钱,没有想利用权力捞钱,不然的话秦泰绝对会和这个朋友“割袍断义”。

由于武将已经不成气候,内侍官员的名声又太坏,所以文官的势力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朝廷。所谓的朝廷其实就是文官的天下,最高衙门就是内阁,最高官员就是内阁首辅。文官控制朝廷之后,按照职能又分成了好几种。第一种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员,这些人实际掌控了朝廷,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和权限。一般来说大家管这些高级官员叫“大员”,到了这级别的只有手里的权力大小,没有地域差别。他们不是掌管着一个省,就是控制着一个部门,或者是掌控者某一个机要,他们的权限令人羡慕,地位令人眼红;第二种是“言官”,他们虽然地位不高,但是有一项令人眼红的特权,可以向皇帝直接风闻奏事,上至内阁首辅,下至黎民走卒,他们都可以举报或者提出怀疑。绝大多数的官员都不喜欢这种人,言官也不是每一个都很清廉。大家都在背后叫这些言官“疯狗”,在严嵩当政的时候言官成为了严家诬告政敌的武器,名声特别不好听;第三种就是各地的地方官员,统称为“外放官员”。这些人的升迁比较慢,一般来说做完这两届之后极有可能就这么到点了。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些官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大肆贪污受贿。这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可见地方官员,特别是当地方行政长官油水相当大;第四种就是京官。京官是指在京城六部、各个衙门当官的官员。这些官员虽然油水少点,但是因为在京城,容易被上面的人重用。升官快、容易出头,所以成为一些年轻官员,或者是有野心有抱负的官员的最爱。就像张居正这样的官员,要是不留在京城的话,最多干上五六年的知县,大不了做一任知府就可以回家养老了。可是张居正却大不一样,在京城裕王府当了三四年既没权又没势的侍读,再到刑部做了两年的“冷板凳”后,不也是当上了刑部侍郎,后来转任兵部侍郎,如今不但是工部尚书而且是内阁次辅,成为了一两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了。所以京官是通往权力核心的通道,是往上爬的捷径,一些官员宁愿不升官也要留在京城。在他们看来当一个正七品知县不如在京城当一个小京官,熬上几年之后说不定就能当知府,甚至于外放一个道台。那时候金山银海什么都有了,做什么都值得。

在京城附近当地方官更是不简单,不但算是京官,而且也算是地方官。为了凸显京城的重要性,历朝历代的京城地方官都是高配置的。例如北宋的时候京城是开|封,开|封府尹就是由重要官员兼任的。在当时府尹是正三品官员,可是开|封府尹是正二品,足足比其他地方的府尹高出了两个等级。赫赫有名的开|封府尹包拯,也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包公的包青天,他就是经常“代天巡狩”。手里不但有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而且有三口大铡刀,经常游走各地破案。所以京城的地方官不是一般的地方官可以比拟的。就像现在一样,京城的地方衙门有五个,一个是顺天府,下面还有四个县衙。顺天府的长官是知府,又叫府尹,县衙的长官叫知县,也叫县太爷。一般的知府最多正五品,大多数都是从五品,一些小地方的知府只有六品待遇。大一点的县知县是正七品,小一点的县知县是从七品。可是京城的地方官就不一样了,顺天府知府从三品,下面的县令从五品。他们的级别都赶上地方布政使和小一点的知府了,可见朝廷对京城附近衙门的重视程度。这些官员只要在这里干上几年,不犯大的错误,就会被调进六部或者外放到其他地方。到时候顺天府知府就是六部侍郎或者地巡抚、布政使,下面的知县也会成为外地的按察使或者道台。要是被某位大人物看中的话,他们有可能进入高层,甚至于内阁。据说如今的内阁三辅就是曾经的顺天府府尹,可见这些衙门的前途多么辉煌。

不过这些天这些官员们的日子不好过啊,首先是下面的老百姓纷纷告状,说自己家的孩子不见了。一两个孩子不见了,官员理都不会理会,可是多了他们也担心起来。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前途,这些官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瞒不报。一边努力将这些案子盖住不上报,一边暗中派人调查失踪的孩子,可是一点线索也没有。正当大家都觉得束手无策的时候,内阁次辅张居正,也就是如今内阁真正掌权的人,他下令把大家叫到了张居正家里。不要以为去张居正家事情就好办了,去大人家里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坏事。这不,他们不但被张居正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而且张居正要他们尽快破案,不然要他们的脑袋。张居正的话可不是吓唬他们,张居正真的会杀人。张居正当内阁次辅没多久,处理了好几起大案子,杀了不少的人,都是斩立决不用等“秋决”的。他们才不想做张居正下一批的“鸡”,作为“杀鸡儆猴”的对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