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二十三回 巧辨真假二十三

谜案追凶 第二十三回 巧辨真假二十三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04:26:09 来源:笔趣阁

李唐得到江山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降低老百姓的农业税。这才让纷乱不休的各地老百姓渐渐安稳下来。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李唐降低了农业税,朝廷养活不了军队和官员了。军队不能轻易解散,官员们也不能长期停发俸禄,逼着皇帝想出应对的办法,不然新成立的王朝就会被其他的势力取代。唐太宗李世民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就是鼓励大家经商。虽然不能一下子改变商人的地位,但是给予适当的鼓励。不久之后效果就出来了,由于商人们的流通,各地老百姓互通有无,把手里积压的商品换成了需要的东西。不但减少了民怨,而且改善了大家的生活,也把战争带来的剩余物资悄悄地高价卖给了外国人。朝廷也因为商人的税收,狠狠地赚了一笔,充实到国库,缓解了朝廷的开支问题。

李世民和他的后人们发现了经商的好处,也同时看到了经商的利益。所以他们一边鼓励全国老百姓经商,一边重新制定针对商人的税收。从而有了和农业税截然不同的商业税。唐朝的执政者不是盲目指定商业税的,而是通过多方打听,征求过商人们的意见,这才制定出商业税的。

经过实际打听和咨询商人,也有一些官员私下做一些生意,通过户部的算账高手的仔细记录和结算。一个比较合理的生意经营开支方式出现了,一般一份的本金,加上商人和伙计的开销,如果不遇上大的风险的话,省内可以赚取三到四成的利润。出省的话,利润在五到七成左右。如果贩卖南方的货物去北方,或者把北方的特产运送到南方的话,利润在两到三倍之间,甚至于更高。要是把本国的货物运送到国外的话,利润可以在八到十倍。除去一般的风险和人工劳动力,商人一年下来可以赚取三到八倍的利润。但是需要承担路上的安全问题,还有货物变质或者物价波动的影响。

李世民亲自召见了几个有影响力的商人,征求了大家的意见,这才知道商人们最担心的事情。第一,是路上的安全问题。第二,是货源的问题。第三,是物价波动带来的风险问题。第四,是朝廷的态度问题。第五,是地方衙门对于他们收入的合法化待遇问题。李世民作出大胆的决定,第一派兵驻守各地,沿途保护和保障商人和货物。第二,朝廷可以保护商人的合法收购权,帮助商人协调农民收购事宜。第三,朝廷会干预国内的物价波动问题。确保商人收的货物不会因为物价波动的问题,导致商人血本无归。必要的时候朝廷会收购商人手里积压的货物,缓解商人的资金压力。第四,朝廷可以承诺商人,不会轻易改变鼓励大家经商的大方针。在政策上确保商人的地位,同时在商人在国外遇上不公平待遇的时候,站出来为商人说话。第五,商人经商赚来的收入,只要登记在册,有合法的证明。朝廷和各地衙门不但会保护,而且鼓励商人们购买土地,在全国各地建立分号和分部。

李世民的态度让商人们很高兴,同时他们也知道李世民不会白白这么付出的,所以做好了一些打算。李世民也觉得时机到了,就把增加商业税的想法说出来。商人们也觉得适当加收商业税是应该的,但是都担心税收太高的问题。有些人担心他们拼死拼活赚来的钱,最后都成为了朝廷的。

李世民知道商人们有顾虑,所以说出了三种商业税税收的办法。第一种是根据商人自己的报账,结算税收比例。商人要做生意需要提供货物名称和种类数量,根据市场价格算出成本。然后卖出的时候,上报当地衙门卖出的数量和价格。根据买入和卖出的差价,确定商人这一次的利润。由衙门根据这个利润制定税收。第二种,朝廷一刀切。根据省内、省外、南北、国内国外四种交易方式,制定税收标准。省内最低,省外次之,南北再次之,国内外最高。不管商人赚钱多少,是否亏本,朝廷按次数收取商人的税收。第三种是总算制,也就是根据商人的本金多少,不管商人做哪种生意,制定出商人每一年的税收。就算商人一年都不出门也要收税,就算商人一年之内赚钱一千倍也一样。来年再根据商人的财产制定新的税收数目。

商人们盘算了一下,第一种税收最适合商人,但是这个制定税收的权利交到了各地衙门手里,大家担心衙门的人有意无意地做手脚。再说这样一来,商人等于事事都要看衙门的脸色,私下的“孝敬”就会更多,还不如把钱光明正大的交给朝廷。第二种税收方法有点霸道,但是比较好管理,商人也不用担心各地衙门的人敲诈或者刁难。但是这样一来商人们不敢轻易做生意了,因为每一次上报都需要把这笔税收算上去,加入成本中间。第三种税收比较合算,但是风险也最大。要是商人做生意顺利,身体又十分健康的话,这绝对是一个最好的结算方式。但是要是商人病了或者家里出问题的话,这笔税收将成为不小的负担。特别是商人们想到一个关键问题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不适合大家。商人们想到了朝廷需要每年合算商人的财产。这就等于把商人的家底都暴露了,这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朝廷的人会关注,各地衙门的人会关注,同行会关注,老百姓会眼红。根据“财不露白”的原则,商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家底全完暴露在别人面前。

商人们决定按照李世民所说的第二种税收方式结算,但是在税收比例上,又出现了比较大的争议。商人们当然希望税收越少越好,甚至于希望和农业税相等。但是朝廷不会答应,因为商人们的利润比起种地来说高出的比例太多太多了。如果按照农业税“二十抽一”或者更低的话,商人们的税收是在太低了。朝廷根本是在为商人们保驾护航,不久之后商人们的钱会比朝廷还要多,这是任何一个朝廷都不允许的。

李世民这一次比较强硬,说出了一个标准。说商人们愿意接受的话,可以在朝廷的准许下正常经商。要是不答应的话,朝廷也不会怪罪大家。大家可以回去种地,也可以去国外,但是不再允许在国内经商。等于逼大家接受李世民的决定,这就是权力带来的好处,不用担心商人们起哄。大不了换一批商人做生意,实在没人了朝廷自己做生意。

就在李世民的强势威逼下,商人们不得不签订了一份所谓的自愿协议书。自觉自愿地配合朝廷,按时按量向朝廷缴纳税收。保证自己每一次上报得数量和货物是事实,绝对不做虚报的事情。至于税收的比例,按照李世民决定的办。省内每一次税收比例是本金的一成;出省是本金的一成半或者两成半,根据路途的远近由地方衙门制定税收比例;南北方向按照单程计算,每一次税收比例是五成。要是回去的时候不带货的话,可以不计算税收;出国做生意的话,按照每一次单程一比一的本金计算税收。允许商人事后回来后在规定期限内补交。其中特别指出虚报和偷税漏税的处罚。多买少报的话,多出来的货物和收入要以原价十倍的罚款作为处罚。要是商人来时带货回去的时候明着不带货实际暗中带货的话,没收所有货物同时不允许商人经商五年作为处罚。要是商人在没有上报衙门,私下组队经商的话,衙门有权没收所有货物和金钱,同时商人家族取消经商资格,抄没家产的同时,商人和伙计充军。

这个决定对于商人们来说,震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些私下做非法买卖的。但是李世民是老大,他已经制定出了规矩,大家只好遵守,不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商人们虽然手里有点钱,但是地位很低,家里又没有有实力的靠山。他们平时可以吓唬一下老百姓,但是面对朝廷这种权力机构,他们可以说是一点反抗能力也没有。还好李世民给了他们一些生存空间,并没有把他们逼到绝地。按照李世民的决定,商人们只要安分的做生意,不但可以活下去,而且可能会发财。他们只好答应了,其实他们不答应也不行,李世民早在门外布置了士兵,要是商人们不答应起哄的话,李世民就会大开杀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