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一回 转世天师 一

谜案追凶 第一回 转世天师 一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04:26:09 来源:笔趣阁

万历七年的山|西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像对比起其他事情好过一点,但是也不能保证所有的人的温饱。山|西想来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地方,这里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还有一些番薯、玉米等等。肥沃的土地不是在官府手里,就是在那些大户富绅手里。老百姓手里就算有一些好地,也会被这些人联合官府抢走,甚至于有生命威胁。老百姓只好种一些比较不好的地,或者直接成为大户人家的租户,维持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善良的老百姓并没有太多的抱怨,利用农活的时间断创造出一些谚语。例如“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干半稀。”等等。这个谚语后来被***知道了,就经常念在口中,多部影视作品里面反复提及,被大家广为知晓。

山|西的老百姓能过上这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已经算好了,一些老人甚至于时常唏嘘过去灾年的惨况。嘉靖皇帝时期山|西每两三年不是干旱就是水灾,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家乡去逃难。实在走不动逃不了的,只好吃树皮或者“观音土”,甚至于吃死人。树皮就是指路边那些树的外皮,也有一些人饿极了吃树叶或者一些不太老的树枝,这些大家统称为吃树皮。

“观音土”是一种白色的泥土,有点像瓷土但是比瓷土软一点。相传有一年一个书生去进京赶考,路上不但错过了投宿地点而且钱和干粮都被偷了。他又饥又饿倒在了一座破旧的寺庙门口,迷迷糊糊地好像看见了观音菩萨。他醒过来之后才知道这里是一座观音庙,他马上对观音菩萨许愿,求观音菩萨帮他度过这个难关。书生在观音菩萨像下面发现了一种白色的泥土,就把这些不一般的泥土当作了观音菩萨对他的赏赐。一来白色的泥土真的比较少见,第二是因为书生不是种地的人所以比较少见多怪。这种泥土并不是太难吃,而且吃一点点就饱了,马上解决了书生的饥饿问题。后来书生到了京城后见人就说这个故事,再加上当时朝廷需要树立这种榜样,有意安排他考中了状元。书生得遇观音菩萨相助中状元的故事马上被大家知道,大家也把这种泥土叫“观音土”。遇到灾年或者粮食有困难的时候,大家就纷纷吃“观音土”,一来可以不用挨饿第二希望观音菩萨保佑自己。可是吃“观音土”的人十有**都死了,大家都说这些人没有缘分,观音菩萨不保佑他们。他们没有书生那么好远,也没有书生那么有福气。

其实事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并不是书生运气好,也不是观音菩萨保佑不保佑的问题,而是这个泥土有问题。这种泥土不容易消化,而且遇水就胀大,所以不能和水一起吃。当初书生来到观音庙的时候虽然很饥饿但是并不口渴,他吃“观音土”的时候没有喝水,吃的“观音土”也不多。“观音土”没有遇水所以发胀并不厉害,因此书生吃一点点就饱了而且没有出事。灾民就一样了,一来吃的比较多,二来吃得太急容易口渴所以一边吃泥土一边喝水。等他们吃饱的时候,肚子里面的泥土已经遇水发胀,他们又不能马上及时排出泥土,泥土在肚子里面发张发硬,灾民就这样活活胀死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吃“观音土”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马上死人,但是大家依然愿意吃泥土。唯一的解释好像只有一个,吃了胀死总比饿死好。

吃树皮吃不饱,吃“观音土”又会胀死,实在没有东西吃了的灾民只好吃死人。灾区死人越来越多,有亲人的尸体被亲人就地掩埋,没有亲人的尸体只好随便丢弃。饿得受不了的灾民为了活命,只好选择吃尸体。第一次吃死人大家心里都会有一种罪恶感,可是吃多了就麻木了,甚至于为了多吃一些和其他人打架。一些人几乎天天吃死人肉,更是会偷偷去挖已经埋葬不久的死人。后来死人也越来越少,大家只好吃一些快死的人,一些被亲人抛弃的病人。这等于活人吃活人了,大家心里的罪恶感更加重了。一些小孩子和比较善良的人不敢吃或者不愿意吃,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吃其他活着人的肉。可是一些红了眼的人不管这些,不但吃病人的肉,而且开始到处偷孩子活吃。一些地方甚至于出现了易子而食的场面,双方家庭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又不能吃得下自己家的亲人的肉,所以相互交换,把活不下去的孩子或者老人交换着吃。

山|西统计过,嘉靖皇帝时期四十二年内一共发生七次水灾、十三次旱灾、五次蝗灾。平均一年半一次灾难,灾后又会发生瘟疫和粮荒,所以这段时间山|西老百姓的生活实在不好过。隆庆皇帝时期更加不好过,隆庆皇帝一年山|西半个省发生蝗灾,隆庆二年山|西全境旱灾,隆庆三年山|西部分地方绝收,隆庆四年山|西全境过水下半年发生大规模瘟疫,隆庆五年山|西因为去年水灾和瘟疫,太多人逃难在外,地方荒漠粮食收成不到丰年的三成,各地发生粮荒。五年的灾荒导致山|西老百姓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人口流失不少。倒是万历小皇帝登基后这几年,山|西虽然也有过几次灾难但是规模不大,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至少大家又过上了半饥半饱的生活。不用担心出现人吃人或者大批饿死人的场面,一些年纪不大的孩子不知道过去大家惨痛的经历。

虽然这种生活不能让大家完全脱离饥饿,但是善良又单纯的老百姓已经很感激了。他们非常善意又好心的把这种生活归咎给老天爷和朝廷,所以这些年各地民怨少了,闹事的人也少了。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让他们有安定的生活,只要不把他们逼得太紧就可以了。可是朝廷和地方官员好像并不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好像也不喜欢这种景象长期存在下去。一些所谓的知情人私下自吹自擂的时候,让大家也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奥妙。

原来其中有一些玄机是老百姓不知道的,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窍门,大家谁都可以理解这些做官的人的心情。朝廷的大佬们和皇帝老子一样,喜欢国泰民安,但是下面的官员却和这些大人物不是一条心。所谓的下面的官员主要分为京官、地方官员和武官三大类。

京官是指在京担任六部衙门的官员们,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分管各个衙门的具体事务,协助地方处理民务。要是地方太平的话,六部衙门相对少事,也不用经常去地方协助地方官员办事。本来这样做不但太平而且省事,大家应该高兴才是,但是他们因此少了出去旅游和玩乐的机会,更加少了经济收入,他们当然不高兴了。几乎每一次六部衙门的官员出京都是发财的机会,也是他们公费旅游的好机会。他们出京的时候两手空空,回去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甚至于车满船满。就算捞不上出京的好差事,同时出京回来也会有不小的礼物带回来,总比在京什么也没有得好。明朝的官员俸禄普遍比较低,光靠这些要死不活的俸禄养活自己都不够,怎么养活一大家子?谁家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谁家没有下人家眷?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没有一点额外收入是没有办法过活的。再说下面国泰民安了,不需要他们六部官员往外调拨物资了,他们各级的油水哪里来?他们每一次做事都要层层克扣的,少了事情他们的盘剥和克扣哪里来?从地方到中央的物资有明文的,地方官员能少交一点就最好,绝对不会有多余的孝敬六部官员。所以一切的好处只有在从京城往外调运物资上,才能做手脚,才会有油水。这些年地方没有重大灾荒,这对于京官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甚至于有些官员的夫人们私下拜佛的时候,祈求老天爷降下灾难到地方,不然他们京官都要饿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