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一回 真假公主一

谜案追凶 第一回 真假公主一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04:26:09 来源:笔趣阁

秦泰这一次和好友张居正会面可以说是十分的不顺利,几乎可以说是不欢而散。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张居正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和蔼可亲,把秦泰当做自己亲人的张居正了。当初张居正和秦泰成为好友虽然绝大多数的因素是因为他们志趣相投性格相近,但是也包含了张居正把秦泰当自己子侄看待的情感。张居正是家里的长子,却不是家里最大的一个孩子,张居正的父亲先娶了一个大家闺秀再迎娶了张居正的生母。也就是说张居正的生母不是张居正父亲的原配而是填房,所以在张居正上面还有同父异母的三个姐姐。在古代男女结婚都比较早,女子十三四岁订婚嫁人的比比皆是,男孩子也经常有十五六岁就已经是父亲的。张居正最大的一个外甥只比张居正小六岁,秦泰当张居正的晚辈是绰绰有余的。张居正一边把秦泰当知己好友看待,却在生活上把秦泰当自己的子侄照顾。那时候的张居正几乎是宠着秦泰,张夫人也说张居正把所有的父爱几乎都给了秦泰这个外人。秦泰在当时就算有一些不同的建议也会十分婉转的提醒张居正,就像儿子劝诫父亲那样,张居正也会及时改正。

可是如今的两个人无论是年纪和身份上,都有了巨大变化,这就导致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渐渐成熟的秦泰看待问题越来越尖锐,而且眼光十分毒辣。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是关键所在,除非不说不然一开口就是切中要害。往往都是一些张居正不愿意提及或者是正面回答的问题,把张居正弄得十分尴尬和狼狈。张居正自从当上了内阁首辅之后,无论是做事还是想问题都喜欢独断专行,已经很少有人敢这么正面针对他的了。秦泰不是朝中官员,更加不是张居正的手下,所以敢直言面对张居正不想提及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张居正的错,但是张居正多多少少起了一些推波助澜或者放任不管的责任。不是张居正不想管,而是张居正不敢又不能管这些事情。其实说白了很简单,这些问题当初秦泰和张居正就商量过,但是当时张居正不是内阁首辅,可以在一边说风凉话。现在张居正是当家的一把手,不能把这些事情公开,更加不能在这个时候把问题挑明了。

所谓的问题不过于三点,吏治、朝野和河工。在大明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官员贪污的问题,地方衙门盘剥老百姓,中央六部衙门层层克扣中饱私囊,皇室侵占土地,与民争利。这都是吏治上的问题,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过在大明朝更加严重,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张居正年轻时就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是总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秦泰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吏治的惩处决心。但是秦泰的行为让他成为了官场的异类,不久之后秦泰成为了官场的公敌,秦泰一次次被打压,最后被迫离开官场。张居正从原来的支持到后来的惋惜和同情,最后只好对秦泰不管不顾。从那时候起张居正其实已经背叛了秦泰,放弃了他和秦泰当初的理想,也就等于背叛了张居正自己。

朝野说白了就是官民之间的距离,特别是最大的官皇帝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老百姓每天为自己的生计忙活,为了不饿死几乎拼命的挣扎。可是各级官府和皇室不用干活就可以吃好的喝好的,而且随时可以欺压老百姓,这已经让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不服气了。这些年不是水灾就是旱灾,蝗灾、瘟疫几乎没有断绝过,可是朝廷的税收依然要收不能少半分,更有一些地方反而加重了税收。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交不上税收只好卖地卖儿卖女,活不下去了就一家人一起死。这种事情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比比皆是的事情。不光一些土地贫瘠的地方有,就连鱼米之乡的苏浙也经常发生。老百姓逼急了只好反抗,可是朝廷有军队养着。这些对付敌人不行的士兵们,对付起老百姓来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大量老百姓被屠杀。虽然民乱暂时被压制了下来,但是老百姓心中的怒火和怨恨不会消失,这种事情迟早会再一次爆发。不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河工,看上去是一个工程问题,其实已经升级为整个朝廷最严重的一个实际问题。这些年来大明之所以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蝗灾和瘟疫经常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治理好河水的问题。黄河和长江是两条大河,也是许多问题的源头。一些地方淤泥沉积不但影响到了水路的畅通,更加导致沿岸老百姓的安全和生活问题。举一个例子,一段河水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的河水会带动上游的泥土往下面走,泥水会来到中游,在中游的地方沉积。这时候只要做好疏通工作,不但可以保持河水正常运行,而且可以保证上下游的安全。可是要是不注意的话,中游就会淤积泥沙,下游的水位就会下降,上游的水就会在中游大量滞留。这时候要是遇上雨季或者其它问题的话,中游就会发生水灾。中游的水下不去就会反过来往上游走,上游的水加上中游的水反上过来,这就是反噬,灾害比一般的洪水还要严重。而下游也会因为缺水导致收成不好,甚至于是旱灾。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只要死了人就会有瘟疫,病菌很难控制,所以瘟疫会大面积传播。粮食绝收或者水源不充足的时候,也是一些动植物难以生存的时候,所以一些动植物只好和人类争夺食物。蝗灾就这么形成了,大量蝗虫为了生存,为了能够活下去只好来吃庄稼。蝗虫生殖力强,数量多,每每过境就会造成大量庄稼的损失。只要保护好了生态,让蝗虫这种有害的动植物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不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所以只要治理好河道,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个问题十分简单明白,但是为什么就是治理不好河道呢?问题出在管理河道的河道衙门和地方官员身上。河道衙门是在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成立的,身为老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深知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建立了这个专门管理河道事务的衙门。专门负责管理包括黄河长江在内的所有河流的治理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清理河道上的淤泥,疏通河道,朝廷每年下拨经费雇人做工。这个衙门权力不小,可以调动的人手也不少,为首的长官是朝廷指派的从二品现任官员。在当时一省的行政长官也不过是正三品的布政使而已,也就是说这个河道长官的级别比任何一个省的长官还要高。河道衙门为了表现成绩,为了让当时的皇帝高兴当然会尽心尽力。但是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要是这样不但没有事情做了而且会导致河道衙门没有存在的价值。他就开始慢工出细活,名义上是注意安全和节省,其实是想办法保留河道衙门一直存在下去。不久之后这个河道衙门的第一任长官发现这个河道淤泥不会一次性解决,就算清理了也会马上在几年内又淤积。他就一边继续磨洋工,一边向上级建议永久性设立河道衙门。朱元璋是一个务实的皇帝,深知这个工程的巨大和艰巨,所以答应了这个请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